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因兹大教堂的四周,是密密的房屋,它们紧紧环绕着大教堂,使人简直难以找到
一处可将它尽收眼底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或美的事物的象征。教堂应
该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可人们却在后来将它用在与服务不相干的目的之上,从四面
八方拥来的人企图从教堂中获取施舍和救助,他们妨碍了教堂的作用,破坏了教堂的影
响,这本来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由于匮乏、不足,人们去抓住一切可以满足个
人欲望的东西,而且毫无例外,甚至连那些为着自身而不是为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的事物,
真和美也是这样。
    以此,对公共机构作出了特殊说明和论证,这就是不管大小、贫富,也不论是在什
么年代建成,建在哪片国土之上都能维护和促进人类的知识,也可以说使人类变得崇高
的智力方面的成就也因此获得了帮助。无论这些机构设在何处,人们很快就以希望追求
那特殊的目的而步步接近它们,这些人确实因欲望所诱使,企图偷取属于大家的利益,
以此来满足他们粗俗、卑鄙的兽性的本能,其实,在知识的各个领域内都会有这样的骗
子存在的。他们根据不同的环境而随时变换着各异的嘴脸,可实际上,他们对知识一无
所知,仅想得到知识的皮毛而已,是为他个人自私而卑鄙的目的服务的。
    英雄好像都是力大无穷的参孙,壮士也总是受芸芸众生的欺骗,直到他失去最后的
耐心时,他就会跟这些芸芸众生同归于尽,或像小人国里的格里弗那样,被无数的小人
倾翻在地。
    有位母亲让她的孩子们读读伊索寓言,以此希望能教育和启迪他们。可是随后不久,
他们却把书拿回来了,其中年龄大些的孩子(他较其他孩子更成熟些)说出了自己的看
法:这根本不是我们看的书,它太幼稚也太愚蠢了,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谁
都不会相信,狐狸和狼还会说话,这书确实不适合我们去读了。
    从这些年轻的希望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进步的理性主义者的身影。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一群豪猪为了取暖而挤作一团,当它们身上的刺却把各自刺
痛时,它们又立即散开,但是天气的寒冷又使它们不得不再次挤到一起,又再次分开。
这样反反复复后,它们总算知道还是不要离得太远但也不能挤到一块。同样,社会的需
求也把人类像豪猪一样赶到一起,但人类天生的多刺而难以相处,这种特性又使人类互
相排斥。最终人们发现,他们所能容忍的相处距离只能是适度,这才是有礼貌的君子协
议。只有当违反这种协议时,才会受到一种粗暴的警告,即用一句英国人的警言叫做
“彼此疏远”。只有这样,那相互温暖的需要虽然只是得到微弱的满足,但也不致于会
刺痛对方了。一个怀有暖意的人总是不合群的人,这样做,既不会刺痛别人,也不会让
别人刺痛。



第1版序言



   这两篇论文是互相独立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而形成的,然而它们又相互补充成为一
个关于伦理学基本真理的体系。但愿人们能在这一体系中看到已停滞了半个世纪的这一
学科的进步。当然,两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不能以另一篇为前提,同样也不能以我以
前的著作为前提;这是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为不同的科学院而作,从而严格的匿名也就
是众所周知的条件。因此,两篇论文都涉及到了某些相同的方面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
是由于不能事先设定一些什么和总是必须从头开始。这两篇论文是关于两种学说的真正
专门的论述,这两种学说就其基本点而言,可以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Wel
talsWilleundVorstellung)的第四篇①中找到,但是在那儿,它们是从我的形而上学中
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译者用综合的方法先验地推导出来的,而在这两篇论文中则相反,
是用分析的方法后验地加以说明的,因为根据实际情况,不允许作什么假设。因此,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是第一位的东西,在这两篇论文中则成了后一位的东西。
但正由于这两篇论文是从这种所有人都会采用的一般的立场出发的,因此尽管是经过了
专门的论述,它们还是变得易于理解,说服力也增强了,其重要性也得到了更详细的说
明。因此可以把这两篇论文看作是对我的主要著作第四篇的补充,就像可以把我的《自
然界中的意志》(DerWilleinder Natur)看作是对该书第二篇的十分彻底和重要的补充
一样。此外,虽然后一篇论文和前一篇论文的题目看来是迥异的,但是两篇论文之间却
有着真正的联系,前一篇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后一篇的钥匙,而看到这种联
系首先有助于完整地理解这两篇论文。如果有朝一日有人阅读我的作品,那么他将发现,
我的哲学就像古代上埃及的首府底比斯一样,有着100座城门,从随便哪个门他都可以进
入其中并笔直地走到市中心。    
  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共分四篇,分别是: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容体;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意志的客体
化;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独立于充分根据律以外的表象,柏拉图的理念,艺术
的客体;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在达成自我认识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见
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中译本。

 
    此外,我还要指出,两篇论文中的第一篇已收在挪威皇家科学院在德隆海姆出版的
最新一卷的纪念文集中。挪威皇家科学院考虑到德隆海姆离德国甚远,极其热情慷慨地
答应了我的请求,允许为德国重印这篇论文,在此,我向该科学院公开表示我真诚的谢
意。
    第二篇论文没有得到丹麦皇家科学院的嘉奖,尽管并没有其他的竞争者。由于该科
学院发表了它对我的论文的评语,我认为我有理由对此加以说明并作出申辩。读者可以
在该文的后面看到这篇评语,并从中发现丹麦科学院对我的论文不仅不给予些许褒奖,
反而是一味的指责,指责分为3个部分,现在我将逐点加以批驳。
    第一个指责也是主要的指责,其他两个指责只是附带的。这个指责是说:我错误地
理解了它指出的问题,而这是由于我错误地以为,它是要求我提出伦理学的原则,而实
际上,它问的主要是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而我完全没有讲到这种关系(“他忽略
了最主要的要求”),评语从一开始就这样说。然而在三行话以后,它又把这句话忘了
个一干二净,而说了相反的话,即我说明了这种关系(“他说明了他的伦理学的原则和
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且把这作为文章的附录,作为超出要求的部分提了出来。
    对于评语的这一矛盾本身,我愿意完全不加考虑。我把它看作是陷入迷茫而手足无
措的童稚之举。相反,我倒要请求公正而有学识的读者,现在仔细地读一读丹麦科学院
提出的问题及问题之前的引言,这两项连同我的德语译文都放在了论文的前面,然后我
请他们判断一下,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是伦理学的最终根据、原则、基础、真正的、
实际的起源呢,还是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为了使读者易于弄清真相,现在我想对
引言和问题作一分析,并极其明确地强调一下它们的意思。引言告诉我们:“也许存在
着一个必不可少的德行的理念,或一个关于道德律的原初概念,这一原初概念出现在两
个方面:即一方面在作为科学的道德之中,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之中;在后者又表现在
两个方面,即一部分在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评判之中,一部分在对他人的行为的评判之
中。然后又有别的以它为基础的概念与这一德行的原初概念相关连。”丹麦科学院是在
这一引言的基础上提出它的问题的,即:“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究竟在何处?也许是在德
行的原初理念之中,而这原初理念也许实际上和直接地是在意识,或者是在良心之中?
这一原初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概念,也许将在以后加以分析,或者道德还有另一个认识
根据?”如果去掉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并使之十分清楚的话,那么用拉丁文来表达问题就
是这样的:“道德哲学的起源和基础在何处可诘究?是在对寓于直接意识的德行理念的
解释中,抑或是在另一个认识根据中?”这后一问十分清楚地表明:问的就是道德的认
识根据。现在,我还想,也许是多余的,谈一谈问题的另一种提法。引言是从两个完全
经验的观点出发的:“事实上存在着一种道德科学,同样也是事实的是,道德概念使自
己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可以觉察到的,即部分地是通过我们本身,在我们的良心中,从道
德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部分地是通过我们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别人的行为。同时,
各种各样的道德概念,如义务、责任等等也是普遍适用的。这时,在这一切之中,出现
了一个德行的原初理念,出现了一种关于道德律的基本思想,其必然性确实是固有的,
而不是纯逻辑的,这就是说,这一原初理念不能依据产生于需要加以评价的行为的单纯
矛盾律,或依据这些行为根据的准则来加以证明的。后来又从这一道德的原初概念产生
了其他主要的道德概念,它们依附于这一原初概念,因此也是不可分离的。”但是这一
切又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呢?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丹麦科学院提出了如
下任务:“应该探求道德的起源,就是说道德的源头,即道德的基础,应该从何处探求
它呢?就是说,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它呢?也许是在天赋予我们的,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或
良心中的德行的理念之中?这一理念,连同依附于它的其他概念只需要在以后加以分析。
或者可以在别的什么地方找到它?这就是说,也许道德有另一种对我们责任的认识根据
作为它的起源,这一认识根据完全不同于刚才以建议和范例为方式提出来的认识根据?”
这就是更详细更清楚的,但是忠实确切地重新叙述了的引言和问题的内容。
    至此,对于皇家科学院问的就是道德的起源,源头,基础,最终的认识根据这一点,
谁还能有一点点的怀疑呢?而且现在,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绝对的就是德行的起源和基
础本身,而不能是别的什么,因为从理论上和观念上来说,道德的东西,从实践上和现
实上来说,也就是德行的东西。但是,德行的起源,必须绝对地是一切道德的善行的最
终根据。因此,就道德这一方面而言,也必须提出这一根据,以使自己在为人所作的一
切规定方面有所依据;如果它不想使它的规定完全是捕风捉影的,或者是错误地制订的。
因此,它必须证明所有德行的这一最终根据,因为作为一座科学大厦的它是以这一根据
为基石的,就像作为实践的德行是以这一根据为源头的那样。因此,这一根据无可否认
的就是道德哲学的基础,征文启事问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明白如白昼的就是:征文启
事确实要求探究和提出伦理学的原则,而且不是在纯粹的最高准则或基本规定意义上的,
而是在所有德行的真正根据,因此是道德的认识根据的意义上的。但是,现在评语否定
这一点,它说因为我弄错了,所以我的论文不能获奖。每一个读过征文启事的人都将会
和必然这样以为的,因为这一切就写在那儿,白纸黑字,用清楚无异义的词,而且只要
拉丁文的词还保持着它们的意思,这一点就是无可否认的。
    关于这一点,我已讲得很详细了,但是事情是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因为由此可以
清楚肯定的是,丹麦科学院否定了它显而易见地、无可否认地问述的东西。它相反地认
为问的是别的东西,即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关系是有奖征文的主题(从题目本身就可以明
白这一点)。现在读者可以查一查,在征文题目里,或者在引言中,是否可以找到有关
的一个字:结果是既找不到这样一个字,也看不到任何暗示。谁要是问的是两门学科的
关系,谁就必须提到这两门学科,但是无论是在征文题目里,或在引言里都没有提到形
而上学这个词。此外,如果人们把评语的这一句主句从颠倒的位子放到自然的位子,那
么这句话也将变得更清楚,它仍将用完全相同的词说:“题目本身是要求进行一种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首先要阐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但是作者忽略了题目主要要求的
东西,而且认为,题目是要求提出某种伦理学原则,因此,他把论文中讨论他提出的伦
理学原则和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的那一部分只是放在附录之中,只是作为超出要求的部
分”。难道在征文启事的引言由以出发的主要观点中也并没有提到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关
系问题吗?因为这一引言一开始就作了经验的说明,并以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的评
价及类似的东西为基础的,然后它才问到,这一切最终究竟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这一引
言最后把存在于意识当中的天赋的德行的理念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的例子提了出来,因
此也就是说在它提出的例子中,它是企图把一种纯心理学的事实,而不是某种形而上学
的原则看作为答案的,这是很成问题的。但是,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它要求用某种事
实,无论是意识的或外界的事实,对道德加以证明,但是并不希望从某种形而上学的梦
想中来导引出这种事实来;因此丹麦科学院有充分理由来拒绝用这样一种方式解答问题
的论文。人们应该想到这一点。但是还须看到的是,所谓已经提出来的,但是确实遍觅
不见的关于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可能是一个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如果我
们相信丹麦科学院是有所见地的话,也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之所以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是由于确实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形而上学,而只能是存在着不同的(而且是极其不同的)
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的尝试,数量极其可观,也就是说,
存在过如此之多的哲学家,每一个人都唱着一首完全不同的歌曲,因此他们是完全不同
的(有着不同的意见)。因此,完全可以探究亚里士多德派、伊壁鸠鲁派、斯宾诺莎派、
莱布尼兹派、洛克派,或者别的什么派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但是决不可能
探究无条件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可能是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的,
因为它是要求一种既定的东西和一种完全不确定的,是的,也许是不可能的东西的关系。
因为如此长久地不存在着一种被公认为是客观真实的,不可否认的形而上学,即无条件
的形而上学,因此我们全然不知道,这样一种形而上学是否还有可能,以及它将会是和
可能是什么东西。如果这时有人迫不及待地说(特别强调地说),我们确实拥有一种关
系完全普遍的,因此当然是不确定的形而上学一般的概念,而就这一概念而言,可能就
是要探究这一抽象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那么也就是承认;对这样一种意义上的
问题的回答是如此的容易和简单,以致于还要进行有奖征答竟是如此的可笑。因此,丹
麦科学院无非是说,一种真正完美的形而上学也必须为伦理学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柱,提
供它的最终根据。此外,人们在我的论文的第1部分中就可以看到对我这一思想的论述,
在这一部分中,尽管碰到了面临的问题的困难,特别提出了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就基本
性而言,它排除了用某种人们可以由以出发的,可以依靠既定的形而上学来对伦理学作
出证明的可能性。
    因此,我在上面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丹麦皇家科学院确实提了它否认提过的问题;
相反的,它认为提过的问题,它并没有提过,是的,根本就没有提过。根据我提出的道
德原则,丹麦皇家科学院的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对的:仅仅是因为它认为我的道德原则
是行不通的话,它也应该有另一个说明它的做法是对的原则。
    但是丹麦科学院确实提过的问题,我已详细地加以回答了。我先是从否定的方面来
回答的,即伦理学的原则并不存在于人们60年来一直认为证明是可靠的地方。然后我从
肯定的方面揭示了从道德上来说值得赞许行为的真正根源,我确实证明了,这一根源就
是原则,而任何别的根源都不可能是原则。最后我又指出了伦理学的这一真正根据和一
个普遍的基本思想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和我的形而上学,如同丹麦科学院的评语错误地
认为的那样,也不是和某一个特定的形而上学有联系。这个基本思想是许许多多,也许
是绝大多数,毫无疑问是最古老的,而且依我之见是最真正的形而上学体系所共有的。
这一形而上学的论述,我把它作为我的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而并不像评语所说的那样是
作为一个附录,它是整体的一个结尾,是整体都汇流其中的一种更高级的考察。我在这
一部分里所说的超出了征文启事实际所要求的,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征文启事一个字都
没有提到关于形而上学方面说明的事,更不像评语所认为的那样,它确确实实是提到了
这一件事。至于这一形而上学方面的论述是否是一个附录,也就是说,我是否比所要求
的写得更多了,则是一件次要的事情,是的,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写了这一部分,这
就足够了。但是,评语想以此攻击我,却说明了他们的手足无措;他们竭尽所能,只是
想反对我的论文。此外,就事情的本质而言,形而上学考察那一部分也必须是论文的结
尾。因为如果把它放在前面,那么伦理学的原则就必须综合地从那儿推引出来,要这样
做,那就只有丹麦科学院说,它希望看到从许许多多如此完全不同的形而上学中推引出
一个伦理学原则来,但是这样一来,这个伦理学原则就完全要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