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约盒矗裁匆鹑诵窗。磕遣幌嘈鸥盖卓梢钥嘉衣铮业背⌒础H肥岛苡胁拧2懿僖踩肥岛芟不恫苤玻飧鍪敲挥惺裁次侍獾摹5胰衔∏∫蛭懿傧不恫苤玻吹怪っ髁瞬苤膊豢赡鼙谎∥樱嘶霸踅玻
我们要弄清楚古人立储的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袭制,君主是要世袭的,传给儿子或者是兄弟。那么选谁?有四个选项,叫做:立嫡、立长、立贤、立爱。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类似于君王君主吧,曹操这样的,他们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只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选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要从妻的儿子当中去选,这叫做“立嫡”。那么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选谁呢?选年纪最大的,这叫做“立长”。甚至没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长。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长,不以贤,就是不是看谁才能最好。那么如果这两条原则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贤”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选了一个最能干的,还是对大家有好处的,这个社会舆论或者是其他的人都还能够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立爱”,就是你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满朝反对,最后还是立了吕后生的刘盈嘛,就是刘邦那么牛的人,他也拗不过这个东西。所以你立曹植有立爱的嫌疑。当然有人说了,曹操这个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讲不清楚。对,没错,但是曹操也还没有到讲不清楚到硬要和这条原则对着干的地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有人说曹操立曹植,不是立爱,是立贤,因为曹植有才嘛。但是我们也要分析,曹植是有才,什么才?文才。文章写得好,诗写得好,赋写得好,不等于国家治理得好嘛,是不是,选储君不是选作协主席啊,对不对?如果说他魏国选一个作协主席,我觉得曹植那当之无愧。是,曹植二十三岁的时候,曹操是跟他有一番谈话,说儿子啊,我二十三岁的时候,我就当了顿丘令,我那个时候所作所为到现在都不后悔,现在我留你守邺城,你要好自为之。那么曹植是不是好自为之了,我们不知道,但是看来表现是不错的,因为《三国志·曹植传》后面一句话是:“几为太子者数矣”,就是好几次差一点都被立太子,说明他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应该说没有突出表现,因为如果有突出表现的话,史书上一定有记载,它瞒不住这个事情。而且从逻辑上讲,也不大可能有突出表现,因为曹操在啊,曹操太强了,他那个儿子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来突出表现。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植如果是表现得非常好,他最后为什么变差了,变得不好了?这个地方《三国志》记载用了春秋笔法,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在隐瞒什么东西。它的话说得非常简单,是这样说的,说曹植的表现和曹丕的表现刚好相反,曹植的表现是什么呢?“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就是曹植非常任性,不检点自己,不约束自己。曹丕的表现是什么呢?“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就是曹丕他很工于心计,用各种各样的权术来处理人际关系,把自己掩藏起来,不露出自己的真面貌,夹起尾巴做人。结果曹操越来越喜欢曹丕,越来越不喜欢曹植。那么这可能是个原因,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这两个人的性格的不同,对吧。
那么就我们来看,大家一般人来看,如果让各位来选的话,我估计很多人会选曹植。因为曹植可爱啊,率真啊,坦诚啊;而曹丕心里头不知道藏着什么鬼主意,像曹丕那样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人,不但是不可爱,而且还有点可怕,因为你搞不清楚他在想什么。但问题在于曹操现在不是要评选“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要选择的是“谁是最可靠的人”。什么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么意思?保证他曹魏政权代代相传。而他曹魏政权这个时候是不稳固的,对不对,那边还有两个敌人,一个孙权,一个刘备,朝廷内部也在闹哄哄的,他这个时候就不能选一个任性的人、一个坦诚的人、一个性情中人,他得选一个工于心计的人,才能保证他这份家业传下去啊。
*曹操选接班人,首先是选一个搞政治的人,其次还需要政治上必须可靠。因为只有选一个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业才能够传承下去。曹植无疑是有才的,但最终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正式立为太子,那么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当选呢?
我认为曹丕最后当选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讲的,工于心计。
第二个原因,文武双全。人家都知道说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们去读《三国志》的这三个人的传,你就会发现,曹彰的才能主要在军事,是个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学,是文才;而曹丕是两方面都有。从文的角度来讲,曹丕是建安时代 “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诗人嘛。虽然他的诗比曹操、曹植相对而言写得差一点,但是他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另外他有文艺理论,曹丕的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还是文艺理论家。而且武功很好,他从小骑马、射箭,功夫是相当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个叫邓展的将军讨论剑术,讲着讲着邓展说,你说得是头头是道,曹丕说那我们比试比试嘛,顺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时候甘蔗刚刚引进中国,还是贵族才能吃的东西,——抓起一跟甘蔗扔过去,然后自己再抓一根,说来,啪啪啪几下,把邓展打倒。全了,所以这也是原因啊。
第三个原因,就是曹丕身为长子。这前面我已经讲过了,长子又是嫡子,他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我们在上一集讲到崔琰就是公开回答说立嫡以长,没有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这个原则不能破坏。最好玩的是贾诩,曹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说你看,这两个儿子,我选谁好啊?……曹操说我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他说我在想事儿,在想事。曹操说,你想什么事儿啊?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袁绍和刘表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选接班人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立的都是幼子,结果败了,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个原因。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但这些不足以撼动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在与曹植的暗中较量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曹丕的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讲到,曹丕当选为太子是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宠爱,所以两个人的竞争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丕阵营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个原因,高人指点。曹丕和曹植在夺嫡的这个斗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这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第二个叫丁廙,第三个人叫杨修;曹丕这边呢,一个,叫吴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俗话说三个丑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植这边丁仪、丁廙、杨修这三个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诸葛亮,他连吴质都抵不了。吴质怎么帮曹丕呢?给他定了两条,第一个叫做输诚,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达你的诚意;第二叫设疑,你要让你的父王怀疑他们。
有一次曹操远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曹植就出来念文章了,估计头一天晚上已经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文采华丽的这篇文章,朗诵。这一朗诵,果然文章写的漂亮,大家觉得不错,文章写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结果曹植心里也舒服,曹操心里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写不过曹植啊。这时候吴质就在耳边上说:“王当行,流涕可也。” 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远征了吗,远征不是有风险吗,你不是舍不得吗?哭嘛。曹丕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头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动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泪,所有人都流下眼泪,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场。哭完了以后,曹植写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说那些华丽的辞藻谁记得住啊?所以我说吴质啊,质朴的 “质”,他这个“质”,他不愧为叫吴质,他用做最质朴的,同时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时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同时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于是,散了以后大家都议论说,哎呀,看来还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个人呢,就未免有点作秀啦,未免有点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亲呢,还是趁机来卖弄一下自己学问啊,搞不清楚了都。所以我一再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东西,最朴素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吴质因为经常要跟曹丕两个人勾结嘛,又不能公开来往,于是曹丕弄了一个竹笼子,把他装到车子里面运到府里去。这个事被杨修发现了,杨修马上就去报告曹操,因为曹操禁止他的儿子跟这些官员来往的,因为怕结党营私。但是来不及查。这个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问吴质怎么办呢这事。吴质说好办得很,如此如此这般,啊。第二回,又过了几天,曹丕又运来一个竹笼子来了,杨修看见了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马上就拦下来,一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绸子,没有人。于是曹操就怀疑了,你们是不是诬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这就是吴质的帮,吴质看准了两条:第一条,曹操这个人虽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写漂亮文章,你哭。第二,曹操这个人多疑。他看准了这两条,曹丕就赢了。而那三个臭皮匠呢,净出馊主意。上一集我讲过,杨修是经常猜这个曹操提什么问题,预先写好答案的,他把这一招他也去教给曹植,也把答案写好了,曹操写个条子来,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给曹操留下一个曹植才思敏捷这么一个好印象。谁知道这个杨修他没有把握住节奏,曹操那边的信刚送过来,他这边答案马上就交出去了。曹操拿来一看说,我这儿子再聪明也没这么快啊。结果露馅了,从此讨厌曹植。
不过相比较而言,帮助曹丕的人当中,最有分量的是贾诩。当时曹丕也去请教了贾诩,说我该怎么办?贾诩非常淡然地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这句话翻译过来说,愿将军你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实践一个士人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要违背一个做儿子的该尽的孝道,那就够了,你什么都不用做。这才叫高,表面上看贾诩好像在打官腔,说的都是官话、大话、套话,但是说到了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做人。我一再强调,你不管做什么,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学问,你归根结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国时代这些成功了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你只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聪明,贾诩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曹丕就是按照贾诩的这个教导来做的,最后终于赢得了父皇的爱心,立他为太子。
* 曹丕靠着贾诩的指导和吴质的帮助,最终让曹操满意,如愿以偿夺得了太子的位置,成为曹魏政权的接班人。那么曹丕能够不辜负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业常青吗?
据说,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情不自禁,抱住一个议郎叫做辛毗的,当时有一个议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说: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反倒是这个时候有两个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很低调。一个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我们以前讲过,当时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请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把儿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庆祝?还有一个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儿叫做宪英的,辛毗回家以后就把这个事讲给宪英听,宪英叹了一口气说:唉,太子怎么能够这样呢!什么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担很重的担子,所以你应该感到畏惧。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表现应该是悲痛和畏惧,而我们现在魏国的太子竟然是这样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国的国运长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宪英言中了。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当年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然后在公元226年去世了,只当了六年皇帝。曹丕去世以后四十五年,魏国灭亡了。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 “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后他的政权落到谁手上呢?落到了一个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马家族的手上。这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归根结底说到兴亡还是一个制度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来细说这些事。我们现在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结成联盟打败了曹操,那么战后如何呢?战后孙权和刘备还能够继续组成巩固的联盟吗?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他们又都做了些什么事儿呢?请看下集——乘虚而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一) 乘虚而入
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基本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为了扩充实力,三大集团都把目光盯上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益州。在这场争夺中,刘备集团实力最弱,为什么在争夺中最终胜出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乘虚而入。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孙权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为了扩充实力,三大集团都对益州虎视眈眈。益州是东汉十三州当中最大的州之一,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且益州的拥有者刘璋生性柔弱,缺乏谋略。而此时的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实力强大;孙权依靠父兄留下的基业,也称雄江东;只有刘备,这时的实力最弱小。那么,在三大集团对益州的争夺中,刘备为什么最终得到了益州呢?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乘虚而入”。
易中天: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三分了荆州。荆州七个郡,曹操据有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孙权呢,据有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刘备呢,趁着孙权派周瑜去攻打江陵的时候,夺取了荆州南方的四郡,就是长沙、贵阳、零陵、武陵。这样可以说就是三家三分荆州,一个在北,一个在东,一个在南,这个时候他们的情况是谁也吃不掉谁,于是大家都来打益州的主意。
益州也是东汉十三个州当中最大的一个州之一,益州的范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重庆、四川,还包括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和陕西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地方大人口多,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是一块肥肉。而益州的这个主人刘璋,相比较而言,这个能力是比较差的,他守不住,所以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只虎就都盯住了益州这只羊。争夺的结果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刘备得手,刘备不但得到了益州的蜀郡,后来还得到了益州的汉中。而当时的情况,曹、刘、孙三家应该说论力量刘备是最弱的,为什么一个最弱的最后成功了,而两个相对比较强的都没有拿到益州呢?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孙权困难。我们知道孙权的根据地是在江东,孙权要取益州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旱路,也就是走北路,这要通过曹操的防地,这是不可能的,曹操怎么会让他过去呢;第二条是走水路,也就是走南路,顺江西进,这要通过刘备的地盘,刘备也不同意,所以孙权是很困难的。
但是按照鲁肃当年给孙权规划的东吴版的“隆中对”的规划,孙权是要拿下荆州,进而拿下益州,然后和曹操划江而治,益州还是必须拿的,怎么办呢?孙权就想出一个主意来,就向刘备提出来说联合取蜀,就是我们孙刘两家还组成联军,去把这个刘璋干掉,把蜀郡拿下来。孙权向刘备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刘备手下人都表示同意,说可以啊,因为孙权不可能越过我们去攻打刘璋,那么我们两家去打刘璋,打下来蜀就是我们的了。但是有一个叫殷观的人他不同意,他说不行,我们如果和孙权联合打刘璋,肯定是我们的部队在前面,孙权的部队在后面;然后如果刘璋打不下来,前面有刘璋的军队堵着,后面有孙权的军队堵着,我们成三明治了——那个时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