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背后的南方周末-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信息和文化的贫困而引发,又因信息和文化的饕餮满足而冷却;因意识形态的倾斜而引发,又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悬空了意识形态而冷却;因信仰和思想的动荡而引发,又因时尚和消费边缘化了精神自豪感而冷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infzm/content/21015


今天,200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日。30年前的今天,一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会议召开,会上人们作出“关键抉择”: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今天的青年难以想象,这般人之为人的平常愿景,当年却要经过千难万险才能最终作出选择。恰恰这样的难以想象,反衬出当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的荒诞不经。
那时的人们,并不关心粮食和蔬菜,他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时的人们,陶醉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其乐无穷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那时的人们,爱戴伟大领袖、英明领袖胜过一切亲人;那时的人们,坚信越穷越光荣;那时的人们,不知学历为何物,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精神力量如此强大,照理那时的人们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但后来的“伤痕文学”证明,当年的幸福皆是娇嗔与虚妄。所以,深圳河上,才有无数人冒着被边防射杀的危险,奋力游向腐朽的资本主义香港,是谓“逃港潮”。
那时,也并非人人盲从,但张志新几句“文革是左倾”、“个人崇拜可笑”的真话,就让她惨遭割喉虐杀。底层如此,身居庙堂高位的清醒之人,亦难逃被打倒乃至家破人亡的厄运。因为那时,最高领袖的话句句是真理;其身后,凡是他的决策,凡是他的指示,人们也都必须维护、遵循。
果真长此以往,今日中国的现状,从当今一个邻国的现状即可想见。因此,向当年扭转乾坤、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元勋们致以再怎样崇高的敬意,都不为过。
其实,元勋们的理念原点并不高深,他们只是觉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这样“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地斗下去,国家将要面临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他们的亲身经验告诉他们,国家再这样无法无天下去,无论高官抑或百姓,任何人的人权都不值一提。
其实,这些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它们,无非是常识罢了。诡异的是,常识在某些时刻,却总是被迫蒙尘睡去。狂热年代的乌托邦理念,虽然依托着扎实的教条、本本、经典,却都是在与人性为敌,与自由为敌,与历史规律为敌,最终都是在与常识为敌。把那样的本本、教条当知识,倒活脱脱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
在人类的公共生活里,最为珍贵的不是大师们浩如烟海的著作,不是领袖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普通人的常识。常识,在人类所有的识见中最为珍贵。许多时刻,人们囿于种种偏见,将认识对象意识形态化。欺骗性质的反复言说,教科书给定的认知模式,如此这般的忽悠,固化了人们的头脑,“从来如此”成为难于逾越的智障。
常识的珍贵之处,就在于穿透迷雾,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邓小平表达改革开放的语言极其平实,却总是蕴意深邃。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无疑就在奉常识为圭臬。
所有与常识为敌的决策,都将付出灾难性的代价。我们不该忘记,今年还是“大跃进”五十周年。1958年的那场浩大运动,领袖一声唤,人们大干快上,赶英超美,亩产粮食十万斤的“卫星”频频上天,到头来却是资源耗尽,饿殍遍地,数千万人饿死的悲剧酿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饥荒。
改革开放的起步,得益于常识的回归;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一步步找回常识的历程。尽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常识说出多年,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仍然争了十余年才有定论。改革每进一步,都要突破教条、本本的夹击,都要杀出既得利益者的重围。发现常识的“血路”布满荆棘,不由不让早已知道常识的人扼腕长叹。
回望来时的“血路”,幸运的是,三十年我们未曾虚度,“中国奇迹”正是常识的胜利。但改革未有尽期,我们仍需重新回归常识,重新从常识出发。教条仍然遍布经济、政治、民生、文化诸多领域,改革推进,端赖抛却更多的本本迷信,汇聚更多的民众常识。而汇聚常识的渠道,就在建立一个人人有话说的议决机制。这是公共生活里最大的常识。
做一个幸福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怀有这样的常识,愿国家佑护她,愿改革者珍视她。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infzm/content/21342


四十年前的1968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的命运。被称作“老三届”(“文革”前高、初中各三届学生)的一代城市青年,怀抱单纯的热情理想,落籍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历经各种磨难,使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广大乡村和农民的真实情状,还体会到社会人生的诸般严酷世相,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群体的独特个性,以及一个独特的共名——“知青”。尽管知青运动作为一种人为的社会工程今天已不复存在,对它的历史评判也还有待由粗到细的仔细清理,但那一代人的经历,已经在共和国史册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则是毋庸置疑的。

人类所经历的每一段历史,无论后人对它的评判如何,都值得当事人缅怀,特别是灾难性的历史。缅怀就是纪念。而所有的纪念,都是一种反思。

本报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发表旅美著名学者苏炜先生当年作为广州知青赴海南岛垦荒的真实故事,敬请垂注。

我们度过了充满狂热和蒙昧的迷茫岁月,我们都有一段被耽搁、被牺牲的青春时光。要抱怨,我们或许是有理由抱怨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惟一不可抱怨的,就是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里,不但接纳了我们,同时也在呵护着我们、熨暖着我们的——土地和乡亲。——作者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infzm/content/18465
1997年终寄语 新年献词 
岁末,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牵挂的人,就是千万个陌生的“你”。
回望一道走过的1997,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大事:“万众送小平”的啜泣犹在耳边低回;“香港回归夜”的焰火还在眼前闪耀;党的十五大响鼓重捶声震寰宇;三峡“世纪梦”牵动亿人的心……
日子在交织着泪水和欢笑中匆匆流逝,日子也在交织着担忧和希望中匆匆走来。无论这日子曾经多么地不平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哪怕是弱小者的生存,也和“强”字分不开。活着,就意味着“生”之顽强。
读者也许还记得,“芳草地”曾经登过一篇《深秋的北风》:在北京的大风天里,一个下岗男人坚守街头卖他的梨,妻儿来了,苦劝不回,他说,他要为这个家担负起一种责任。
我们自以为饱经沧桑,阅透了人生,心早已磨出厚茧,可是,一篇朴素的文章,一段质朴的对话,一个感人的细节,仍足以令我们鼻子发酸,心头发烫。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十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你的心并不是粗砺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会永远充满了温情地留给世上无助的弱者。”
当弱者努力摆脱无助让自己站得更直时,我们的心又何止充满温情。我们把永远的尊敬留给他们。
走过1997,我们有梦圆的欢欣,也有梦碎的痛苦,而执著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们天涯咫尺,息息相通。
就在几天前,一位读者给编辑部写来了他亲历的一件事:在湛江开往海口的轮船上,百无聊赖的他买下一份《南方周末》,尚未读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他把报纸递给了正在甲板上追逐嬉闹的一群素不识的少年,少年们看完报纸,也如塑像一般陷入了沉思。
深深地打动了这一群人的,是老榕的文章,那篇取自网络、感动过无数人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当轮船靠岸,各自东西,少年们也许很快就淡忘了这不期然而至的邂逅,但是,在甲板上触动他们沉思的东西不会湮没。中国足球梦碎金洲的夜晚,也许是老榕儿子10岁的生命历程中最寒冷的一夜,但就在那寒冷之夜的第二天早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照耀着一种特殊的阳光,那就是理想和希望。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理想没有希望的日子,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阳光的日子一样。正因为有了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才没有变成石头。
莎士比亚告诉过我们:“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而在穹苍之上,“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陌生的朋友,我们同行。
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infzm/content/22204

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2009
当经济危机带来的一丝隐忧弥漫在心头,当寒风吹动落叶而雪的消息从北方传来,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请让我们倾听一个久远的声音。十年前的今天,本报发表了1999年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今天,当南方周末致力于新闻专业主义之路时,这句标题仍是我们精神的圭臬,我们勉力继承其志,并视之为伟大的传统。中国已经度过了激流般的十年,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可是这句箴言仍然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时嗡然回响。
因此,在今天,让我们在这最单纯和美好的精神传统中相逢,让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汲取力量,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让我们继续前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曾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无论我们是中产阶层,还是贫寒之家,都曾体会过壮美场景带来的欣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时,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还是尚无子嗣,都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因为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发现自己对人的爱无可置疑,对国家的爱无可置疑。
当我们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心中对这个国家深挚的爱已经给了该如何行事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只赞美国家的进步,也批评它的不尽完美;为什么像捧着烛火一样捧着“真相”,在群论汹汹之际也坚持独立的立场;为什么若我们只能发出荧荧之光,也有崇高之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在今天买下这份报纸,而它没有提供可供获利的消息甚至也不提供什么消遣。
这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爱国者。经历了地震的悲痛,经历了奥运的盛况,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已经成年。当我们在这新年的这份新闻纸上相逢,我们已是社会的中坚。
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想,30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羊肠小道上,我们的父辈荜路蓝缕,何其艰辛。他们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年代,走过了多么长的路。今天,他们结束了对国家的使命,头发斑白,回想着自己与同辈如何开创了这个世界。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世界,我们可曾想过他们有权利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否有一天当他们追问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说,我们没有推卸责任,不负历史的托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犬儒,不能抱怨“那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望向历史深处,回忆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来的兜兜转转。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越是望向历史深处,我们就越是坚定。是的,我们要毫不游移地支持那些人类共同的价值。我们支持进步、民主、自由、人权,支持中国走向现代文明。我们可曾忆起,一百多年前,先贤们发现故步自封于本国文化已不足以救亡图存,因此埋藏了心中痛苦,远渡重洋,以寻求国家振兴之道?因此西风东渐,建兵工厂以御外侮,建学校以期未来,建报馆以开民智,因此德先生、赛先生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复兴之光。在这漫长历史的此端,我们可曾想过这个国家的希望从何而来?我们可曾想过,如何延续这希望,以不误国家和人民的前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让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公正博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超越集团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继续深化改革。这就是为什么公正、公平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无论发生什么;为什么国富民穷的趋势需要彻底扭转,无论要做多么繁复的工作。
一切都因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在我们手中。我们是社会的中坚,不是因为我们身在高位,不是因为我们资金丰足,不是因为我们聪明绝顶,不,我们甚至并不比任何一代中国人优秀,只是我们有此机会。我们有一个机会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有一个责任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不能彼此耳语,而要朗声合唱,这歌声要求着国家与人的共同幸福,从一百多年前而来,回荡今时今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使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真相,不能坠入一个失真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讲述自己对国家的爱时,可以平静、深邃和坚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凌空虚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实主义者,求应然之事。
因为在这个大陆上,太平洋以西,当新年的熹微曙光笼罩大地之时,我们要对这个国家负责。当我们看到它辽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下一条条曾被地震折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山岭和阡陌纵横的土地,繁华都市和出产古老谷物的土地,以及在这个国家中来来往往的沉浸在梦幻中的人们;当我们的孩子将出生,在夜色中发出柔弱却嘹亮的哭泣声;我们会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信念更为珍贵,也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难,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infzm/content/22024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1999
本文刊载于1999年1月1日的《南方周末》第9版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  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
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
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infzm/content/20902
【2000年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第829次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世纪之旅”?千年等一回呵,为什么不呢?
15名记者受命出发了。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是呵,“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见1—8版)。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睽违多时。他们终年的奔波行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