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缓解,停止哭闹,再次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腹痛消失,次日便下蛔10余条。
8.光明
【取法】在外踝上5寸,当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取穴。
【主治】⑴近视 ⑵面肌痉挛
【机理】光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与肝经相联络,胆经起于头面,其经别系目系,肝经连目系,故光明穴治疗眼病以及面部疾患而能获效。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林凡:用光明穴治疗近视眼,取双侧,3日1次,3个月即可维持在正常范围。
操作:用2寸长毫针,快速进针,中强刺激,向上放射甚佳。
典型病例:刘xx,男,13岁。1976年10月13日就诊。主诉:近视4年,加重1年。在某医院经眼科诊为“真性近视”,即配镜娇正视力。针前,裸眼视力:左眼0。1,右眼0。05。针后,左眼0。2;右眼0。15。嗣后每针1次,均增加0。1,13次后,左眼1。4,右眼1。35,停针观察半月,基本上稳定。
◎李美琪:此穴治疗面肌痉挛有一定效果。
操作:用30号1。5寸毫针,刺光明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王xx,女,32岁。1989年6月19日就诊。主诉:左侧面颊抽动4年余,曾服镇静药效不显,而来针灸治疗。检查:左侧面肌抽动,面色少华(常感头晕),舌质淡,苔薄,脉细小。症属气血亏虚,筋脉失濡。针刺右光明穴3次后,抽动显著减少,共针11次而愈,至今已7个月未复发。
9.悬钟(又名绝骨)
【取穴】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老凹陷处取穴。
【主治】⑴腰扭伤 ⑵白细胞减少症 ⑶颈椎综合症 ⑷落枕 ⑸下肢疲劳
【机理】悬钟是胆经经穴,具有疏通经络之功,又是八会穴之一,为髓会。故可用于腰扭伤,落枕,白细胞减少症等病的治疗。
【刺灸法】直刺,斜刺
【治疗经验】
◎伍杰、郑启明:
操作:针灸前先令患者作腰前弯后仰,左右活动的动作,以检查其活动受碍方向与角度。然后用28号3。5寸针直刺2…3寸,行强刺激,边捻转,边叫患者往原来活动受阻方向与角度活动,至腰痛减轻,活动自如即可出针。针后3天内避免持重、骑自行车、睡软床。
典型病例:蔡X,男,40岁。1978年7月3日由数人抬来。诉:腰痛已3、4天,晨上厕所后即不能起立,坐卧均痛,不能活动,动则痛更剧。诊为:闪挫腰痛。叫二人将患者扶站起,用22号3。5寸针,直刺悬钟,行强刺激。嘱患者将腰向四周活动,患者一直喊叫痠剧受不了,勉强活动腰部,只听咔嚓一声,患者立说不痛了。起针后,嘱其3天内应注意事项以善其后。
◎李国安:白细胞减少症,祖国医学属“虚劳”、“气血虚”范畴,笔者以养髓补血之法为治,取髓会绝骨,用温针灸法,疗效甚佳。
操作:以单手刺入缓慢进针,使之得气,然后紧按针柄,上下提插约2分钟,使患者感到在穴位处有温热感,再施温针灸法,日行7壮。隔日针1次。
典型病例:xxx,女,34岁。1988年5月14日就诊。主诉:头晕乏力6个月。白细胞常在2000/mm3左右,经服中西药物无效。感疲劳乏力,头晕。近2月以来,胃纳不香,夜眠不安,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数。乃脾肾两亏,气血俱虚之证。处方:绝骨。如上法操作,共针20次,复查白细胞达4000/mm3,已不感疲倦,食欲增加。随访2个月,效果甚好。
◎韩祖濂
操作:取同侧或对侧绝骨穴,向上斜针,产生痠胀感应后,将针柄左右摇之,约10余下,然后再进针1分,行轻微震颤手法,如此反复进行约2…3分钟,痠胀感经过膝、大腿抵髋继而有温热感向上经胁肋部抵达颈部,留针10分钟。
典型病例:宋xx,男,59岁。主诉:右颈臂剧痛3天。2个月来由于劳累而致右肩臂疼痛,逐渐加剧。3天来右肩臂剧痛如灼,彻夜不眠,饮食不思,全身乏力。检查:右肩疼痛拒按,尤其于肩髎,天井,外关等穴有明显压痛,不能上举,转动不利,外展40度。X片示颈4、5、6推体前后、上、下缘均有明显骨质增生。诊为:颈推综合症。取左侧绝骨穴,如上法操作,当温热感到达颈部后,又转向右肩臂而终于手指,全程约10分钟。再留针10分钟出针。当感应传到之处,该处疼痛即刻消失。按上法续针4次,疼痛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嘱自行颈椎牵引,以巩固疗效,观察4年,未曾复发。
◎殷庆兰:此穴是临床常用单穴之一,治疗落枕1次见效,重者3次即愈。
操作:用28号或30号毫针1寸半直刺,针尖略向上斜刺,得气后用泻法,快速捻转。患者配合轻轻转动颈项,很快见效,待颈部活动自如后再留针10分钟即可取针。
典型病例:袁xx,女,52岁。1989年5月30日就诊。诊断:落枕。患者颈项强直2天,颈项不能俯仰转侧,肩颈酸楚向背部扩散,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予刺绝骨立即转动自如,疼痛基本缓解。
◎邢克利:凡遇到晨起后颈后掣背痛重,活动受限者,取患侧或双侧悬钟穴。一般当日求治为好,1次可愈。
操作:用30号1。5…2寸毫针直刺,得气后,行缓漫提插捻转手法,同时活动颈项及肩背,留针20…30分钟。可视病情留针期间行针1…2次。
◎李尊桂:治疗落枕,均在1…3次治愈。
操作:用28号或30号3寸毫针,透刺抵三阴交穴,得气后,施捻转泻法l…2分钟,至针感向上传导,留针60分钟。
典型病例:陈xx,女,28岁。1988年5月8日就诊。诊断:落枕。患者晨起后颈部疼痛僵直不能转侧。以针刺悬钟透抵三阴交2。5寸,留针l小时,疼痛大减,能转侧。第2日又针1次而愈。
◎万大凤:针治落枕效果较好,轻者1…2次治愈,重者2…3次治愈。另外,用艾绒作成艾炷灸此穴,可治疗高甘油三脂、高胆固醇症。
操作: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直刺进针,针向病所,提插捻转得气后,嘱患者左右转动。
◎赵璐:治疗落枕疗效甚佳。一般不超过24小时的,针1次即可缓解疼痛,颈部活动自如。超过24小时者,针2次,即可愈。
操作:用28号或30号2寸毫针,直刺1…1。5寸,局部有沉胀感。若无沉胀感,可捻转、提插直至局部有沉胀感为止。
典型病例:秦x,男,28岁。1989年10月31日就诊。诊断:落枕。患者于晨起时,发觉颈部活动障碍,发紧、疼痛。查:右侧肩井压痛阳性。针刺右侧悬钟。进针后,提插捻转,至患者感觉小腿发沉为止,并嘱活动颈部,留针5分钟,起针后,患者当即颈部活动自如。
◎任慧雅:治疗落枕疗效甚好,每日针治1次,轻者1…2天治愈,重者2…3天即愈。
操作:用28号1寸半毫针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行泻法,即:慢按紧提,同时拇指微向后捻,约2分钟。对经络敏感者,针感可沿胆经向上传导,至颈部有热感,留针15…20分钟,行手法与留针期间,令患者前后、左右活动颈部。
◎周幼民:悬钟穴治疗各类落枕取得满意效果,一般1次可愈,少数2次多则3次可愈。
操作;左转不利取左,右转不利取右,左右不能转动者取双侧悬钟。用28号或30号1。5寸或2寸毫针,针尖略向上,进针得气后,行强刺激泻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同时令其活动头项部,一般可在1…3分钟缓解疼痛,留针10分钟,其间行针2次。
◎周幼民:灸悬钟穴消除下肢疲劳一法系先师蒲湘澄授课时所传,本人从医以来试用于临床,均收到满意效果。
典型病例:钱x,男,35岁。因日行30余公里,感下肢痠软疲劳无力,嘱其睡前用热水洗脚,并用艾条灸双侧悬钟穴15分钟,次日早起痠痛梢失,行动自如。
10.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健的外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⑴胸胁痛 ⑵偏头痛 ⑶踝内翻及踝关节僵直
【刺灸法】直刺,斜刺
【治疗经验】
◎薛立功:缠腰火丹系指生于胸胁及腹部、颈部的疱疹性疾病。治当舒通肝胆经气,清泻上焦邪热,选取丘墟,常能立即止痛。
操作:用28号或30号l寸毫针,垂直皮面进针,触及骨面后稍退针,用提插法找到针感后,左右等幅度捻转针柄5次,再上下等幅度提插5次,反复操作至胸胁痛减轻或消失后出针,不闭针孔。
典型病例:陈xx,男,47岁。主诉:左胸剧痛3天。3天前,渐出现肋间皮肤潮红,今见左第4肋水平分布集簇水疱,面积约10×5cm2,基底及周围皮肤潮红,左腋窝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苔薄黄,脉弦数。脉证合参,证属心肝两经火邪湿毒凝结。治当调达肝胆经气,清泻上焦火毒。取穴:丘墟。治疗经过:左手固定丘墟穴,右手垂直进针,找到针感后,用捻转、提插法行强刺激,反复操作约1分钟,病人述胸痛明显减轻,再如上述操作1分钟,胸痛基本消失。当夜能入睡6小时,又治疗2次,能全夜安睡,水疱结痂,已无压痛。又3次后,开始脱痂病愈。
◎詹永康:取丘墟透照海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胸胁痛,疗效可靠。主要经验为:①取法操作首先要注意体位针芒方向,如膝关节只能微屈而趾端必须落地,踝关节也必须内移,否则不能刺到照海穴。②针刺后必须检查胸背压痛是否全部消失,如疼痛全止而压痛未全消者,仍必须继续针刺至压痛全消为止。
操作:①取法:令患者仰卧,健侧膝关节微屈曲,而足底及五趾必须紧贴手术台垫褥上不能上翘,健侧踝关节微向内偏,在外踝前下深陷处爪切取之。②操作:消毒后用1。5…2寸长28号或30号毫针,针尖对准照海穴斜刺缓慢进针,以刺至照海穴皮下手指摸到针尖为度。一般均有极强针感,如针感差可稍加轻度捻转产生针感后留针20分钟。在留针时对侧胸胁痛可立见缓解或逐步缓解,如仍咳嗽深呼吸引痛,可弹刮针柄,可使引痛缓解或消失,抽针后检查胸背部压痛消失与否或减轻程度。轻症l…3次,重症连续针刺5…7次可使胸胁痛全部消失。
典型病例:章xx,男,38岁。1982年4月5日初诊。患胸膜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后,诸症皆解而右胸胁痛未除,尤以咳嗽或深呼吸则彻背而痛,服中西药及注射久治无效。查脉沉弦小滑而数,舌边尖红赤,苔薄黄,右胸胁有压痛点5处。诊为胸痹,肋间神经痛。如上法针刺左侧丘墟透照海穴,留针20分钟,1次痛减大半,连针3次而愈,随访1年未再发。
◎翟兴明、翟润民:用丘墟穴治疗胸胁痛疗效可靠,多l…2次治愈。
操作:用28号毫针,直刺1。5寸,亦可向照海穴透刺2。5寸,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术,用平补平泻法,运针时让患者作挺胸、拔背、扭转等动作。疼痛好转后留针30分钟。一般取患侧,效不佳两侧同取。
◎赵建琪:此穴治疗血管性偏头痛,越是头痛剧烈者,疗效越佳。基本上均可立即止痛,或头痛基本消除,轻者1…2次治愈,重者4…5次治愈。
操作:仅刺单侧丘墟,用1。5寸毫针直刺入骨缝中约1寸余,待有针感后,针略上提而留针,留针15…20分钟,期间行针2次,每日针1次。
典型病例:刘xx,女,32岁。1988年10月6日就诊。患者患右侧偏头痛2年余,反复发作,日渐加重,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偏头痛”。屡治无著效。就诊时头痛甚剧,需人搀扶,刺右丘墟5分钟后头痛大减,20分钟后头痛消失。次日复诊时仅偶有微痛,又针丘墟2日后,偏头痛完全消失,2个月后追访未再复发。
◎李连生:本穴治疗脑血管病所致踝内翻及踝关节僵直,一般治疗30次左右,关节可基本恢复。
操作:用28号…30号3。5寸毫针,针尖斜向照海穴,进针3寸左右,可在照海穴触及针尖,局部有痠、麻、胀后,采用小频率捻转,轻轻提插使痠、麻、胀感放散至全足。留针10…20分钟。
典型病例:宋XX,男,57岁。1987年12月27日就诊。西医诊断:脑梗塞(3个月)。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梗塞。现症状:右上肢肌力差,活动可,踝关节及足趾不能动。予以针本穴,每日1次,10次后踝关节可轻微活动,28次后活动正常。
11.地五会
【取法】在第四、五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取穴。
【主治】代替腰穿时的局部麻醉
【机理】用地五会代替腰穿时的局部麻醉,此乃“注疼移痛”、“病上取下”,属远道取穴法。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谭梅尊、乔立武:腰穿为临床常用检查,通常在奴夫卡因局部麻醉下进行。笔者创用地五会穴针麻以取代局麻,收到良好效果。其优点为,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效果好,无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尚可避免多次进针,尤其对于有奴夫卡因过敏患者尤为适宜。
操作:以26号2。5寸长毫针,直刺0。3…0。4寸,然后将针提至皮下,以30…45度角由浅入深地斜上刺入约0。5…1寸,在进针过程中,运用手法给予提插和捻转,先为弱刺激捻转,待病人适应后,每隔1…2秒钟给予大弧度的加强捻转,如此间歇捻转10多次后即可出针或留针不动。随后开始腰穿。手法捻动的诱导时间约3…5分钟。痠、麻、胀、沉重感和发热等针感向上放射到小腿外部,少数病例放射到膝部及腰部。当针刺较深时,针感可放射到足心及整个足底。
典型病例:赵x,男,50岁。突发头痛、呕吐1天来我院求诊。为确立诊断,予以腰穿。因以往有可疑奴夫卡因过敏史,于是采用地五会穴针麻,整个腰穿过程甚为顺利,病人未感到任何痛苦。针麻效果评定为优(1级)。10天后复查腰穿,采用的奴夫卡因麻醉,患者反应用奴夫卡因局麻不如针地五会针麻效果好。
足厥阴肝经穴
1.太冲
【取法】足背第一、二拓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中。
【主治】⑴气厥 ⑵眩晕 ⑶疝气 ⑷痹症 ⑸行经头顶痛 ⑹癔病性黑蒙 ⑺原发性高血压 ⑻神经性头痛 ⑼失眠
【机理】太冲为肝经原穴、输土穴。原穴具有较好的调理肝经气血作用,输穴功可止痛,故可治疗因阴虚肝旺,心肾不交,肝郁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疾患。
【刺灸法】直刺,斜刺,太乙神针灸
【治疗经验】
◎张丽蓉:运用此穴治疗惊痫气厥证,效果甚好。
操作:用30号1。5寸毫针,向足背斜刺5分至l寸,针感可传至足大趾。得气后,拇指向后强刺激捻转约1…2分钟,至症状明显减轻,神醒窍开后,留针15…20分钟。
典型病例:安xx,女,56岁。1984年1月5日就诊。就诊时昏厥1小时。患者因暴怒而昏厥,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家属急来请出诊。诊视患者,面色口周发青,两目紧闭,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发凉。予急刺太冲穴,强刺激捻转2分钟后,手足抽搐止,张口大哭后,面色渐转红润,继续强刺激捻转,留针20分钟,拔针而愈。
按语:原穴对内脏功能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症取肝经原穴太冲,疏肝理气、通调气机、醒脑开窍,其症而愈。
◎刘汉城:针刺太冲穴对于肝阳上亢之头疼,眩晕及高血压等症,有较好的止痛和改善症状的作用。
操作:直刺0。5…l寸,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典型病例:王xx,女,48岁。1987年11月13日就诊。主诉:头痛眩晕已4年余,近日加剧。头晕目眩,甚则欲仆,恶心呕吐,头胀,心烦气短,多梦少寐,口苦,尿黄,大便干,脉弦,舌红苔黄。血压120/80mmHg。诊断:肝阳上亢型眩晕头痛。即用针刺太冲穴以泻之,并放血数滴,患者顿觉头部轻松、眩晕减轻,继针5天告愈。
◎翟兴明、翟润民:针刺太冲穴治疗小儿疝气,疗效甚好。凡疝气可以自由还纳者,并能配合治疗者均能治愈。
操作:用28号1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至所要求的深度之后,拇指向前捻3次,再向后退1次(每次幅度不超过360°)连做3次,稍停,再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行第2次手法,如此操作3次,术毕快速出针,闭其穴。
注意:施术前先将疝还纳原位,由助手抵住疝口不动,然后再施术。
典型病例:乐x,男,1岁。1988年10月7日诊。诊断:左腹股沟斜疝。患儿生后5个月,因善哭闹而引起腹股沟斜疝,嗣后每逢啼哭包块即下,啼哭止后可自行还纳,经治未见好转而来针灸。穴取太冲,按法操作,日l次,共针10次痊愈,至今年余未见复发。
◎席定:对于气阴两虚、寒邪留滞而关节屈伸不利之痛痹,采取养阴平肝散寒之法,每获捷效,取太冲一穴即可中的。
操作:用“太乙神针”(本所研制)或灸条,点燃一端,对准太冲穴,距离0。5…1。0寸左右,进行熏灼灸烤,使穴位所在处温热或稍有灼痛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用“太乙神针”则有温热感或清凉感下至大趾,上至患处。
注意:患者感灼热,为得气重要标志,但一经得气,即应放松针体,否则,易出现烫伤。烫伤后若出现黑斑不用处理,若出现水泡,小则不须处理,大的可用消毒针刺破放液,涂以紫药水盖敷料,防止感染。
典型病例:xxx,男,41岁。1988年5月10日就诊。主诉:右下肢关节疼痛3天。3天前忽然关节疼痛,行走不利,遇冷及入夜加剧,曾服中、西药未效,并胃中不适,时时作痛,欲吐,前来针灸治疗。查:右下肢关节未见红肿异常,但右膝关节屈伸不利,不能触摸,动则痛剧,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劲。脉证合参,证属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筋脉失养,寒湿阻滞,虚实夹杂之痛痹。处方:太冲。点燃“太乙神针”一端,套上灸套,直接灸熨于太冲穴上,患者感灼热即减轻压力,但针体不可离开穴位处,约1分钟左右即可,患者自觉一股热气沿右下肢内侧上升至脘腹,周身温热舒适轻松,诸证尽解,行走如常。
◎邢克利:取太冲穴治疗妇人行经前后症见头顶痛,效果甚佳,一般1次即愈。
操作:用1。5寸毫针向上斜刺,得气后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