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腰部起沿右小腹向会阴部放散,伴口苦不爽,恶心呕吐,冷汗,便秘,尿黄赤及血尿。查:面色苍白,脉弦滑,舌质红,苔黄厚腻,右肾区有叩痛。前此于某院查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及脓细饱。X线腹平片,右侧输尿管可见1xlcm之结石阴影。辨证:为下焦气化失司,湿热蕴结,消灼阴液,凝结而为砂石。故予以清利湿热,化石通淋之法。治疗经过:用三阴交以消利湿热,膀胱募中极以助气化,针刺后疼痛当即缓解,遂为其每日针刺1次,至第6次,口苦粘腻不爽、尿短赤混黄及便秘等症皆已改善而且未发绞痛,但肾区不适感及叩痛却依旧,尿常规检查仍有红细胞。脉显沉涩之象,舌尚微红,苔白腻厚。此证乃湿热标实已解,而肾虚之本未复,故改刺双太溪穴,用补法以益肾之精气。五诊后,患者自觉右腹部坠痛而似有物向下移动,为之摄X线腹平片,显示结石己降至膀胱,继续针刺5次,结石排出。
  李XX,女,32岁。主诉:因夜晚封火不当,晨起头剧痛,头昏头胀,耳鸣眼花,心悸乏力,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意识模糊。查:口唇粘膜及指甲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弱而数。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度)。治疗经过:针双太溪立已,这无疑是促进了一氧化碳的排出。
  1950年8月22日,由某食堂医务人员护送一名于该食堂就餐时突然昏倒之成年女性患者来我院就诊。来院时曾为之针刺人中、内关等穴,未能奏效。因病人危重,未待胃内容物及尿常规分析。即邀针灸会诊。查:病人神昏,呼之不应,呼吸缓慢、表浅。面色苍白,瞳子缩如针芒。尺肤湿冷,两脉沉弱。辨证:此为肾厥。为之针刺双太溪穴,未及半分钟,气至人苏,瞳子亦恢复如常。当即询问病人,自诉系外地某医院外科护士长,因不欲生,而服10%水合氯醛40Oml。随之又经西医按水合氯醛中毒予以常规处置而复原。
  按语:此例水合氯醛中毒,针刺前昏迷,病因不明,根据形症辨为“肾气虚则厥”《灵枢◎本神》而予以针刺太溪,居然能使之苏醒。这起码说明针刺太溪对生命中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邵xx,男,12岁。1986年7月18日来诊。主诉:反复交替发作无目的性之蹙额、眨眼、眦牙、呶嘴、扭颈、耸肩及上肢之突然而迅疾之抽动,伴喉内不时发出咯痰之声近1年,无明显睡眠障碍,夜惊,遗尿及运动性不安,性格偏于固执,任性,易激惹。既往:发病前无明显保护性意义之防范动作,模仿及各种急慢性精神因素等诱因。曾作神经科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学习成绩优良。查:舌红,苔中心厚腻而黄,脉浮滑。辨证,肾者主水,肝开窍于目,脾主肌肉四肢而开窍于口,肾居坎位,水火寓其中,坎中水火不足则肝失所养而动风,脾失温煦而肉瞤,故法当调肾以治,针双太溪穴。一诊后,除目时上翻及时时眨眼外,余症皆除。二诊后,目上翻及眨眼频率亦大减。四诊后,诸症消失。
  按:根据现代医学,此例似为局部抽搐症,临床较常见,应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果皆欠佳。而应用针刺治疗多例,效果皆满意。
  注意事项:该穴之取法,以《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准。得气宜以鱼吞钩饵之状为佳,盖鱼吞钩者,有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有如鱼吞钩而欲挣脱之状,非止针下沉紧。
  4.照海
  【取法】内踝尖直下l寸,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喉炎 ⑵咽痛,咽喉肿痛 ⑶咽干 ⑷眉棱骨内端及内眦痛
  【机理】照海属足少阴肾经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阴跷脉通目内眦,故能滋肾阴,利咽喉。
  【刺灸法】针刺,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魏翼:30多年来以此穴治疗急性喉炎甚多,喉炎发生于哪一侧,或双侧均肿者,哪一侧重,哪一侧的照海穴络脉色泽较对侧为重,放血后,咽喉立感轻松,多为1次治愈。
  操作:三棱针点刺放血(在急性喉炎情况下,布于该穴的络脉多紫暗色)。
  ◎孙明一
  操作:以30号1寸长毫针,迅速刺入,得气,稍向上斜刺,持续捻动20…30下,留针15…20分钟,重者可行针1…2次。
  典型病例:姜xx,女,37岁。1983年5月21日就诊。主诉咽痛已10日。现病午前咽痛较轻,午后较重,吃药未效。诊见:咽部色淡红,稍肿,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细。属少阴咽痛。西医诊为慢性咽炎。取照海刺入,得气,捻动20余下,痛即减,继续捻动20下,留针15分钟,行针1次,即显著减轻。二诊,保持初诊效果,再针照海。三诊已基本不疼;如法施治,至四诊完全治愈。
  ◎胡幼平
  典型病例:廖xx,女,38岁。1985年6月11日就诊。主诉左侧咽喉疼痛1月余。患者1月前觉左侧咽喉疼痛、干涩、吞咽困难,入夜疼痛加重,伴潮热,心烦,口舌干燥,疼痛时甚至放射至左耳深部。就诊于各大医院,均诊断为“左咽神经痛”。疗效欠佳,嘱其手术治疗,患者惧怕,遂求助针灸治疗。查:咽部略红肿,舌质红,舌体瘦小,苔薄白,脉细数。用28号1。5寸毫针,取照海穴指切进针法进针,得气后,采用慢速捻转,患者即出现酸胀感向足心传导,留针30分钟,其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疼痛大减,吞咽困难好转,但仍觉夜间潮热,心烦。隔日二诊,仍按上方治疗,留针时,患者自觉咽喉疼痛消失。隔日又行三诊,诸症消失。
  ◎邢克利:照海为肾经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对于肾阴亏耗,阴液不能上润于咽,虚火上炎所致咽干效果不错。取照海穴施以平补平泄手法,可滋阴降火,导虚火下行以润咽。一般在行针中,患者即觉症状减轻或咽已不干。不留针或留针10分钟,如治疗及时1次可愈。
  操作:以内踝尖直下于赤白肉际凹陷中,指切有痛感处,取1寸毫针直刺,嘱患者深呼吸,捻转片刻,作吞咽动作,以试咽干如何。
  典型病例:张xx,女,55岁。1969年8月6日转诊。耳鼻喉科诊为喉炎。自诉感冒1个多月后,咽喉肿痛又1个月,经治疗咽疼痛消失而咽干2天难忍。即使饮水亦觉干,又不思饮。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望咽少红,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症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于照海穴处指切有压痛,取32号1寸毫针直刺,施平补平泻手法同时嘱患者深呼吸。当行针5分钟左右时,自觉咽已不干,又行针片刻后起针,咽干消失。次日复诊,昨日针后未出现咽干舌燥,复针l次而愈。
  ◎张登部:运用此穴治疗眉棱骨内端及内眦痛患者,均经1…2次治疗后获愈。
  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照海穴,用30号l寸毫针,针尖向下斜刺进针约5分深,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捻转0。5…1分钟后,多数患者即止痛,然后留针20…30分钟。
  典型病例:刘x,女,46岁。1985年4月15日就诊。患者主诉左侧眉棱骨内端痛3天,夜间加重,伴心烦,失眠,咽干隐痛。曾屡服止痛片效果不著。查:神疲,面黄憔悴。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正常。诊为眉棱骨痛,属阴虚火旺型。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左侧照海穴,平补平泻手法,捻针半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留针20分钟后症状消失。追访1年未复发。
  注意事项:针刺勿过深,孕妇禁针。
  按语: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阴跷脉自足少阴肾经照海穴而别,行于下肢内侧,上贯胸内,入于缺盆,沿喉咙,出人迎之前,过颊部,至目内眦,于睛明穴交阳跷脉。故凡阴虚火旺,循阴跷而上扰于面,致眉棱骨内端疼痛,目赤隐痛从内眦始者,取照海穴每获良效。此属上病下取之法。
  5.阴谷
  【取法】腘窝内侧,当半健肌键和半膜肌健之间,平腘横纹,屈膝取之。
  【主治】阳痿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曾祥龙
  典型病例:汤xx,男,28岁。l972年3月21日就诊。自诉阳痿l年半,举而不坚。同房时,一接触即流出精液。其人面色黯暗,精神不振,四肢欠温,时有怕冷感,大便软,小便清长,夜尿频。脉芤,舌质淡红,苔白。此系肾阳亏虚,精关不固所致阳痿早泄。予针刺阴谷穴,用温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15次而愈。
  注意事项及禁忌:不要向内侧斜刺过深,以防伤及腘中央之动、静脉及胫神经。治疗期间禁房事。
  按语:阴谷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中之“合”穴,为经气流注旺盛之处,恰以江河汇海。本毫针刺用温补法,衰微之命火得助,则肾阳得以振复,阳痿早泄自然可除。、
  6.神藏
  【取法】在第二肋间隙中,旁开胸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心绞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王耀斌:心绞痛是由心肌血液供应不足,以致心肌缺氧所引起,祖国医学将本症列为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
  典型病例:姜XX,男,54岁。1971年11月5日就诊。主诉突然胸部剧痛不己。该患者于1971年10月14日,因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入院时血压180/120mmHg,叩诊心界稍大,听诊心音弱,心电图示T波普遍低平,S…T段下降,诊为高血压、冠心病。用中药对症治疗病情稳定。于1971年11月5日3时,突然胸骨后剧烈疼痛,痛如刀割,并向左肩臂放射,心慌气短,大汗淋漓,胸前紧迫感,十分恐惧。笔者立即取来硝酸甘油片和亚硝酸异戌酯,患者拒绝用药,自述过去常常发生心绞痛,用上药症状虽然缓解,但几天之内,头晕头胀,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要求针灸治疗。查痛苦面容、神志清楚,气喘,口唇青紫,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脉证合参,证属心阳不足,寒凝气滞所致血涩不通,瘀阻脉络。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以神藏穴,用28号1寸毫针,呈45°角或60°角向胸骨方向刺入0。5…0。8寸,拇、食指捻转,用泻法。约l分钟,患者胸中刺痛胀满随即心绞痛捎失,即刻出针临床告愈。
  注意事项及禁忌:必须向胸骨方向斜刺,不得深刺和直刺,以免刺透胸壁,刺伤纵膈或心肺。因针感强烈,孕妇禁针。有出血性疾患或肺气肿患者禁用。针刺后症状稍减轻,出针仍心区疼痛,应提示心肌梗塞。
  按语:神藏为心神之所居与心阳藏聚之处,有振奋心阳,通调脉络,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尤以镇痛效果为佳。心绞痛未发之前针神藏可预防。发作时可使症状消失。发作后可延缓再次发作。如果连续针刺神藏穴,可使T波全部提高,直到近正常水平,S…T段下移恢复。
  手厥阴心包经穴
  1.曲泽
  【取法】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健尺侧缘,伸臂仰拳微屈肘取之。
  【主治】急性胃脘痛
  【机理】心包经络三焦,曲泽为合穴,“合治腑病”。放血又能活血化瘀,故治急性胃痛。
  【刺灸法】斜刺,放血
  【治疗经验】
  ◎罗庆道、罗建明:此穴用员利针出血,治疗急性胃痛,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血瘀证型的胃脘痛,其效最佳。
  操作:令患者用力握拳,使穴处静脉暴露,用员利针对准穴位之血管,向上斜刺0。5寸深,不捻转不提插,轻慢出针,不闭针孔,待出血自止即可。一般只需针刺一侧穴位,如果胃痛尚未制止,隔5分钟后再刺另一侧穴位。
  典型病例:王xx;男,38岁。1986年4月6日就诊。诊断:急性胃脘痛。患者胃脘痛3天,今日加重,伴有腹胀欲呕。有慢性胃炎病史,3日前因饮酒后发病,经药物治疗,疼痛不能完全消失,今日午饭后疼痛突然加重,要求针灸处理。脉弦紧,苔薄白,舌质偏暗,边有瘀斑。宿患胃病,久病入络,饮食失节,脉络受伤,气血不调。证属血瘀疼痛。予针刺曲泽穴出血,针后大约3分钟疼痛消失,观察月余不曾发病。
  2.郄门
  【取法】上肢掌面前臂内侧,腕横纹正中直上5寸,掌长肌键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主治】⑴冠心病 ⑵心绞痛
  【机理】郄门为心包之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能治血证和痛证。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殷克敬
  操作:直刺1寸,针尖稍向上斜,使针感沿前臂内侧向上放散。
  典型病例:陈XX,男,48岁。患者胸闷气短1年余,近月来加重,有时感闷痛,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全”。曾服复方丹参片等症状稍减轻,伴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针刺郄门穴(双),采用中等强度提插捻转手法得气,留针30分钟,其间每5分钟行针1次,针后患者自觉症状较前好转,嘱以后每日针刺治疗。
  ◎陈全新
  操作:用1寸毫针斜向上臂刺入,进针得气后,向逆时针方向捻转针柄,引导针感向肘、上臂、胸部传导后,待病情缓解则可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可间歇再运针1…2次,以巩固疗效。
  典型病例:张xx,男,56岁。心前区突发性疼痛。病者形体虚胖,神烦焦躁,面色暗淡,语音低沉。自诉突然出现心窝上阵发性钳夹样刺痛,并向左侧上肢内侧放射,脉弦细,间现不整,舌质漆紫,苔薄黄腻。有高血压病及心绞痛史。证脉合参,患者因心气不足,精神激动,致气血郁滞心脉而现疼痛,诊为“真心痛”,属实证。郄门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1寸毫针斜向上臂方向刺入左侧穴位,捻进6分许则感针下沉紧,随即紧持针柄,用逆时针方向捻针,当施用疾入徐出运针数次后,病者呻吟声即止,自诉针刺部有股气上行过肘、腋抵胸,疼痛顿失,再捻针1分钟留针观察,病者神态渐安祥,语音如常,胸闷、上肢放射性疼痛消失,脉转弦缓,10分钟后再用徐入徐出平补平泻针法疏导经气,运针l分钟,心痛未现,共留针40分钟退针。并嘱病者保持情绪安定。2周后病人出院,随访3月病未复发。
  按语:采用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门治疗心绞痛有较明显疗效,已为广泛临床所证实。由于引起本病之病因病机不同,故辨证时应辨明病属心气不足或痰浊,气血郁滞或气血瘀阻。如属心气不足宜用补刺法,并配伍艾条针旁温灸,气血郁滞宜用平泻(徐入徐出运针,辅以较小角度捻针),疏导心包经气血,如病为痰浊或气血瘀阻,则需用大泻(疾入徐出运针,辅以大角度捻转、提插),以疏通气血。
  “气至病所”是获效关键。为达此目的,进针时则须采用针尖朝向肘、胸方向斜刺,当针下得气后则紧守气机,用逆时针方向捻针,使气上行,如针感较敏感病人,则觉针下气徐徐上行过肘抵胸,病则可渐平。如针气上行缓慢,可用指沿手厥阴经郄门穴之上段循按催气,反复施用。症状缓解后,可配用耳穴心点埋针3…5天,以巩固疗效。
  3.内关
  【取法】腕横纹正中上2寸,当掌长肌健和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主治】⑴哮喘 ⑵呃逆 ⑶胃痛 ⑷呕吐(神经性呕吐、妊振剧吐) ⑸胁痛(胸部闪挫伤、肋间神经痛) ⑹高血压 ⑺冠心病、心绞痛 ⑻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⑼失眠 ⑽精神分裂症 ⑾郁证 ⑿血管性头痛(偏头痛) ⒀眩晕 ⒁昏厥 ⒂青霉素过敏 ⒃痛经 ⒄手劳损性血管痉挛症 ⒅胸痛 ⒆癔病性失语
  【机理】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因为心包经起于胸中,历络三焦,胸中为宗气所聚,心肺所居,故内关具有行气活血、宣肺理气、宁心安神、宽胸利隔的功能,为治疗心、胸、肺、胃等一切疾患的主穴。
  【刺灸法】直刺,斜刺
  【治疗经验】
  ◎阎庆瑞:笔者以内关针刺治疗哮喘,可迅速定喘,效果显著。
  典型病例:高x,女,26岁。1961年7月20日初诊。该患者以慢性关节炎于1961年7月2日入临潼铁路疗养院疗养。原有“哮喘”病史。于7月24日上午突然出现气短、胸闷、坐位喘息不止,要求针灸治疗。查:颜面(白光)白,口唇紫绀,听诊两肺上野可闻喘鸣,呼吸音延长。胸透除肺纹理增强外,其它未发现异常。舌质淡,苔白,脉紧滑,四肢厥冷。辨证:脉证合参,此属寒实性哮喘。急则治其标,以定喘为主。以切刺法刺入内关穴。然后分天、人、地三部,施以疾徐泻法,约3分钟后喘息消失,听诊呼吸音恢复正常,随之其他症状消失,患者满意离去。于1961年8月22日出院,哮喘未再发作。
  按语:现代研究内关穴有降低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的作用。哮喘是一种过敏性疾患,真正病因尚未明了,急性发作可视为“变态反应”,针刺内关症状即刻消失,说明有脱敏作用。
  ◎张丽英: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认为内关穴治疗范围广,疗效奇特,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呃逆、神经性呕吐、胁痛、室性早搏等。内关治疗呃逆重症可透外关穴。治疗胁痛针患侧内关,针尖向肩部方向呈45度斜刺0。7…l寸,使感传至同侧胸肋部。
  操作: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根据病情的不同,直刺或针尖向上斜刺0。5…l寸,得气后,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提插捻转约1…5分钟,针感传至同侧上臂或胸部,留针时间依病情而定,为10…30分钟,至症状缓解、消失为止。
  典型病例:王xx,男,53岁。1987年9月15日就诊。诊断: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10余年,每遇气候变化或劳累及感冒、闻到特殊气味等均诱发哮喘发作。近年发作频繁,张口抬肩,难以平卧,常用激素、氨茶碱等药控制。伴有咳嗽,吐白色粘痰。检查:X光可见两肺清晰,纹理增粗。可闻及明显的哮鸣音。脉滑数,舌尖红,苔薄白。辨证:卫气不固,正气复伤,痰湿阻肺。以单手刺入进针,直刺0。5寸,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强刺激,即快速持续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行针1分钟,哮喘稍平,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次,症状全部缓解。
  刘xx,男,60岁。1987年12月2日就诊。诊断:呃逆。患者系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出现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