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9a森林水池 + 泰国+阿姜[1].查禅师+着-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行脚或定居一处,都要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山上或洞穴中是找不到平静的;你可以到佛陀开悟的地方,但,却无法更接近真理。

  刚开始,怀疑是很自然的──为何我们要课诵?为何我们睡得这么少?为何我们要闭著眼睛坐禅?当我们开始修行时,诸如此类的问题会生起。我们必须彻见一切苦的起因──这才是真正的“法”──四圣谛,而非任何特殊的禅修法门。我们必须审察实际上正在发生的事。如果我们审察的话,我们会洞见一切都是无常、空的,於是就会生起少许的智慧。但是,我们仍然会发现疑惑和厌倦还会再回来,因为,我们仍未如实地了知真理,仍未清楚地明了。这并不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而只是我们跟自己的心灵状态、心对抗的一部份。

  寻找佛陀

  阿姜 查对於西方弟子的来来去去特别地宽容。依照传统的规矩,一位新出家的森林僧,在他开始苦行云游以前,必须跟他的第一位师父过至少五次的夏安居。阿姜 查强调,规律是他修行的主要的部份──严谨地、小心地守好出家人的戒,然後学习去遵循寺院的作息和团体的规矩。然而,西方的弟子们就如受宠的小孩,在传统上,被容许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四处参访其他的老师。通常,当某人离开时也不会有什 惊扰或惦念。在“法”的生活中,是当下的、圆满的、完整的。阿姜 查说,对他而言:“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去。”

  有一位美国弟子,只在巴蓬寺里修行了一年半,就请求并允许去云游并跟其他泰国、缅甸的禅师参学。一、两年後,他带回了许多云游的见闻、数月的格外精进修行和一些特殊的经验。消完假之後,他受到如以往的对待。阿姜 查结束他早上的法义探讨及与僧侣、在家众的事情处理完後,终於转身询问他,在森林道场之外是否有找到任何新的、更好的“法”。没有,虽然他学习到许多新事物,但,事实上,在巴蓬寺里也一样学得到。“法”,一直都在当下这里,等著你来看、等著你来修习。“是啊!”阿姜 查笑著说:“我在你离开前,就可以这样告诉你,但当时你是不会明了的。”

  後来,这位西方僧侣到阿姜 查西方弟子中的大弟子──阿姜 苏美多的茅蓬,告诉他所有的见闻及奇遇,和他的新领悟与对修行的深厚内观。苏美多静静地听著,同时准备著用森林里的某种植物的根所做的下午茶。当他把故事及内观都叙述完之後,苏美多笑著说:“啊,很好,不过,还有须要放下的。”如此而已。

  然而,还是有很多西方弟子们继续来来去去,但,他们都亲身体验了这一课。有时候,阿姜 查会祝福他们的行脚──但是,通常他都会调侃他们。

  有一位英国僧侣,为了寻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师父而犹豫不定,来来去去、出家还俗好几次。“这个出家人,”阿姜 查终於责备道:“他的僧袋里有狗屎,因而认为每个地方都很臭。”

  另一位英国僧侣,曾经出入於寺院,到欧洲、工作、订婚、又出家好几次。有一天,他正坐在阿姜 查的茅蓬外,阿姜 查便向大众说:“这个出家人所要找的,是一只有胡须的乌龟,你认为他要走多远才能找得到呢?”

  另一位西方僧侣因为受到挫折的缘故,便去请求阿姜 查允许他离开。因为修行和遵循寺院生活很困难,所以这位出家人开始挑剔周遭的环境。“其他的僧侣话太多了。我们为何要课诵呢?我要有更多的时间独自禅坐。年长的僧侣也没有好好地教导新进比丘,还有你,”他谴责阿姜 查:“就连你看起来都不像开悟了。你总是在课诵,有时很严格,有时又似乎漠不关心。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开悟?”

  阿姜 查对这点哈哈大笑,使得这位僧侣又气又好笑。“在你看来,我并没有开悟,那是件好事,”他说:“因为,如果我符合你的开悟形象,符合你对觉悟者应有的举止观念,那么,你就会依然执著於向外的寻找佛陀之中。他不在外面,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依靠自己

  对成长在没有家俱文化的村民而言,盘腿坐在寺院的硬石板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对一个新来的西方沙弥而言,即迟钝又僵硬,用这种方式来开始一天的禅坐与课诵,是个困难的方式。因此,这位沙弥发现,只要早点去打坐,他使可以坐在大殿前面的石柱旁,只要大家一阖上眼睛修行,他就能够轻轻地靠在石柱上,以西方较舒适的方式来打坐。

  这样地修行了一个星期後,阿姜 查摇铃结束坐禅,然後开始晚间的开示。“今晚,”他直盯著这位新沙弥开始说道:“我们要谈谈为何修习佛法说要依靠自己、支持自己,而不是去依靠外在的东西。”大殿里的其他僧侣都在偷偷地笑。这位西方人,有点不好意思,坐得比平常还要直,静静地听完开示。从此以後,他的决心坚固地建立了起来,而且学会了如何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板上,都能挺直而坐。

  简明的教导

  附近的一位村民捐赠阿姜 查一大片原始森林地来开辟寺院。一位富有的在家护法居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後,便在森林中的一个小山上布施造一座雄伟的讲堂和寺院。其他的护法居士也集会一起讨论,这座在几个省内最大的法堂设计蓝图於是诞生了。僧侣的茅蓬建在山区四周的洞窟中,而路则是费尽心血从树林中开穿过去。建筑工程从法堂开始──水泥地基、高柱、钢制佛像的基座。工程进行中,新的设计构想陆续加进。负责人与建筑师之间的繁复研讨,例如:屋顶应该多华丽?可否为了这个更进完美的构想而更动原来的设计?或另一个构想?那下面建空心住及大蓄水池如何?每一位都有很好的意见,但都非常昂贵。

  这几场兴阿姜 查的漫长讨论的结尾──建筑师、负责人,种种不同的设计构想、花费、建筑所需时间等等。最後,这位富有的护法居士说出她的意见和问题。“师父,请告诉我们应该用哪个构想,节约型的或昂贵型的?我们该如何继续进行?”

  阿姜 查笑著说:“你们行善,就会有善果。”他只说了这么多。

  法堂落成後非常庄严。

  学习教导

Makkha Puja是个重要的佛教节日,庆祝一千两百五十位悟道的弟子在佛陀前的聚会。集会中,佛陀告诉他们去“四处云游”以弘扬佛法──为了一切众生的“好处、利益和觉悟”。

  为了庆祝这个节日,阿姜 查与他数百位弟子和村中的在家护法居士一同静坐一整个晚上。在一个代表性的年度中,大殿坐满了大约一千位村民。他们静坐一小时,然後由阿姜 查或他的首座弟子中的一位──他们都已是僧院的住持,来给一场生动的开示。接下来,他们再静坐一小时,整个晚上静坐、开示轮流交替。

  一位阿姜 查的西方弟子中最早期的弟子,坐於新进比丘之中,感受著这漫长的庆典及修行的启示、喜悦及艰辛。半夜里,一小时的静坐结束後,阿姜 查对村民们宣布,现在他们将会听到一位西方僧侣以他们当地的语言──寮语,来给大家开示。那位僧侣跟村民们一样惊讶,但,他连准备和紧张的机会都没有,就坐於大众前,将促使他出家的启示和他从修行中得到的对“法”的新领悟说给大家听。这次的经验过後,他在群众前说法就很少紧张了。

  事後,阿姜 查解释说,法的教示,必须不经准备地从心和内在的经验中流露出来。“坐下来,将双眼阖上,走出障碍,”他说:“让法自然流露。”

  在另一次的机会中,阿姜 查叫他资深的弟子阿姜 苏美多上去开示。苏美多开示了半个小时,阿姜 查对他说:“再说半小时。”半个小时後,阿姜 查又说:“再继续说下去。”於是苏美多继续地说下去,但他逐渐地变得乏味无趣,许多听众也开始打盹了。“尽管说,”阿姜 查鼓励道:“继续说就对了。”经过几小时的挣扎过後,他的听众已十分厌倦,可是,他学会了在开示时不再对他们的评语感到惊恐。

  阿姜 查问一位即将离开的僧侣,他回到西方时,是否有计划要弘法。他回答,没有,他没有特别的计划要弘法,虽然如此,如果有人问,他还是会尽力说明修行的方法。

  阿姜 查说:“很好,对那些询问者说法,对他们有很大的益处,而当你在解释佛法时,”他继续说道:“何不称它作基督教?在西方,如果你谈到佛陀,他们是不曾了解的。”

  “我对基督徒谈上帝,然而,我不曾读过他们的圣经。我在心中找到上帝。你认为上帝就是一年一次带礼物来送给小朋友的圣诞老人吗?上帝就是“法”——真理,一位彻见这点的人,即彻见了一切。然而,上帝并没有特殊之处──如此而已。”

  “我们实际上在教导的是,如何解脱痛苦、如何去爱、如何有智慧和如何充满慈悲。不论任何地方或任何语言,这种教导就是“法”。因此,称它作基督教,如此一来,便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明了。”

  阿姜 查对一位有志说法的法师有以下的建议:“别受他们的惊吓,保持坚定、直接。了解自己的短处,对於自己的极限要有自知之明。从爱与慈悲著手,当你的能力无法帮助他们时,增长平等心。有时,教育是件很辛苦的工作。老师就好像人们丢弃他们的挫折和问题的垃圾桶。你救的人愈多,垃圾的处理问题就愈大。别担心,教育他人是个修习佛法的最佳法门。佛法会帮助这些将它真正实践在生活里的人。这些教育他人的人,增长了耐心和领悟。”

  阿姜 查鼓励他的弟子们把他们所学的跟他人分享。“当你体会到真理时,便能够去帮助他人,有时候是用语言,可是,大部份都是透过你的身行。对於佛法的讨论方面,我并不精通。想要认识我的人,就应该来和我相处。如果你住很长一段时间,你自会明白。身为一位森林僧的我,也云游了许多年,并没有去弘法──只做修行和聆听禅师们所说的。‘当你在闻法的时候,确实地聆听’这是个很重要的建议。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他所说的,足以让我们去反省一段时间了。

  哪一种禅坐是最好的?

  阿姜 查一天中大部份的时间都被访客围绕著──学生、农夫、政冶家、军人、朝圣者、信徒等等。他们请他祝福他们、徵求他的建议、质问他、赞美他、问难他、毁辱他,也带来数以千计的问题请他解决。他毫不歇息地教导这些川流不息的群众。有一天,有人听到他说,他从接见这些访客中所学到的“法”和从其他修行上所得的一样多。

  美好的一餐

  有些弟子问阿姜 查,为什么他极少谈到涅槃,而却一直教导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其他的老师经常谈到证得涅槃,和证得涅槃的喜悦与其他修行中的重要性。

  阿姜 查回答说,有些人会品尝一道美食,然後逢人便赞扬其殊胜。其他人也会尝同一道餐饮,但,尝过之後,却觉得没有必要到处去宣扬已吃过的餐饭。

  阿姜 查的茅蓬

  阿姜 查说,他已不再做梦,他一个晚上只睡几个小时──在一个小小的茅蓬顶层。阿姜 查的茅蓬底层,是泰国式的木柱围绕开放空间,供他接待访客。

  通常,这些访客会送他礼物,除了食物及袈裟外,还有精美而古老的雕像,以及精心制作的佛教民族艺术品。有一位喜好收藏和欣赏亚洲艺术的西方僧侣,当他被分派到帮忙打扫阿姜 查的茅蓬时,对能有机会看到这些他所珍爱的东西,感到非常与奋。他上了顶楼,打开了门,只看到一张空床和一顶蚊帐。他发觉,阿姜 查在得到礼物後,就立刻送出去了。他并不执著任何事物。

  神圣仪式与大热天

  自从佛陀那个时代开始,僧侣们就已经被邀请做宗教仪式、祝福或安慰处於困境中的在家弟子。传说佛陀会被邀请做洒圣水和祝幅的传统仪式,以安慰他的信徒。

  由於研究和仪式的生活方式,已取代了大部份泰国僧侣以实际修行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地位,因此,阿姜 查常常取笑这些仪式是“道”上的干扰物。虽说如此,当仪式有所助益时,他也会利用它。一个炎炎的午后,他被邀请到镇上开示,并为在家弟子们做一场祝福的仪式。开端的课诵和开示过後,阿姜 查继续向穿过陪同他的八位僧侣手里,一直接到佛陀坐像的线所接系的钵水诵念(古印度教遗留的神秘线的仪式)。在供养蜡烛与香之後,加持水的仪式已算圆满,於是阿姜 查站起身来,用棕榈叶将圣水洒在房子四周及前来听法的人身上,作为一种的祝幅。

  在仪式中,一位年青的西方僧侣在这炎热的天气中愈来愈不耐烦,尤其对这种宗教仪式更不耐烦。於是他低声地对阿姜 查说:“你为何要为这些对修行毫无意义的事大费周章呢?”阿姜 查低声地回答道:“也许是因为天气热,所以这些人想要冲个冷水澡吧!”

  真实的魔术

  住在巴蓬寺附近的村民和其他弟子,传出很多关於阿姜 查有神通的传说。他们说,他能够同时在很多地方出现,甚至望称见过他的复身。他们谈他的治病神通、他医病的良方或谈他有他心通、他的天眼通和进入三摩地的神通。

  对於不明智地顾虑怪力乱神的故事,阿姜 查引以为笑。他说:“只有一种魔术是真正的魔术,那就是“法”的魔术──能够使心解脱并断除苦的教法。任何其他的魔术就如同牌戏的幻影,干扰我们的真实的游戏──人类生命的关系、生与死和解脱的游戏。他说:“在巴蓬寺里,我们只教导真实的魔术。”

  在另外一次的集会中,他告诉僧侣们:“没错,如果达到三摩地的话,可以拿它来做其他目的之用──长养超能力、做圣水、祈福、咒符和巫术。如果你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有诸如此类的神通。但那样的修行就好像喝醉酒一般。这里,才是“道”的地方──佛陀走过的路。在这里,三摩地是用来做为昆婆奢那、思惟的基础,而且也不需要非常深的三摩地。只须审视生起的和继续观照因、果。如此一来,我们利用专注的心来思惟(观)色、声、香、味、触和法。”整个解脱的“法”是在我们的感官中找到的。

  在家的修行

  大家经常问到关於在家的修行方法。在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既困难又容易──易懂难行。就好像你手里握著一块炽红的煤炭,然後跑来跟我抱怨一样,我会告诉你丢掉就好了,但你却拒绝说:“不,我不要!我要它冷却下来。”既然你不丢掉它,你就必须学习非常非常地有耐心。

  “我怎能就这么丢下它呢?”你问,你可以丢下你的家庭吗?就在心里放下它,放下你内心的执著。你就像一只下了蛋的鸟,有孵它们的责任,否则,它们会腐坏。也许你希望你的家人能珍惜你,能体会你在某方面为何有如此的行为,然而,他们却没有。他们的态度也许是封闭的、心胸狭窄的。如果父亲是个小偷,而孩子不认同,他算是坏小孩吗?尽力去把事情说清楚,诚心地做,然後放下。如果你有病痛去看医生,但他和他的药都无法治疗的话,除了放下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是“我的”家庭、“我的”修行的话,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只是另一个苦的起因罢了。无论是与他人共住或独处,都不要想要寻找快乐──只要与法同住就好了。佛教能协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先修行和增长智慧才行。你不能把米丢进一锅水中,然後就有煮熟的饭。你必须生火,让水煮开,然後让米煮上一段够长的时间。有了智慧,问题终就可以经由对有情业力的思虑得以解决。了解了家庭的生活之後,你便能够真正地学习到业、因果,并且能够开始对你日後的行为谨慎小心。

  在团体、寺院或静修院中修行并不困难,因为你会不好意思不去和大众一起坐禅。可是,当你回家时,就会发现其困难之处──你会说你懒得坐或找不出时间来。你放弃你个人的力量,而把你个人的力量投射到你以外的人身上──或环境或老师。清醒吧!你是在制造自己的世界。你到底要不要修行?

  就好像我们出家人必须在戒律、苦行上加紧努力,和增长可以导向解脱的训练一样,因此,你们在家众也必须这样做。你在家里修行时,应该试著去更加注意基本的戒律,努力去更正你的身行及言语。实际地精进努力,持续不断地修行。对於专注心的修行,千万不能因为你试了两、三次,心无法平静就放弃。为何修行必须一蹴即成呢?你已经让你的心毫无控制、随其所愿地到处乱跑多久了呢?你已经让它牵著你的鼻子到处跑了多久呢?对於一、两个月仍不足以将心平静下来,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没错,心是很难训练。当一匹马真的很顽固时,一段时间不要喂它,它就会乖乖地服从。当它开始照著规矩来时,就喂它一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庄严之处,在於我们的心可加以训练。有了正精进,我们便会得到智慧。

  过在家生活并修习佛法,必须在世间,但却又必须保持在它之上。戒行,始於五条基本戒律,每一条都很重要,它们是一切善行的父母。戒行也是拔除心中之恶的根本──拔除苦恼、烦扰之因。因此,把戒行稳固地建立起来,然後,当机缘现前时,就修行外相的禅坐。有时候,禅坐的状况会恨好,有时则否。但不必去担心,只要继续就好。如果疑惑生起,只要明白,它就像心中的其他现象一样,都是无常的。

  就在你继续修行之际,“定”会现起,然後就利用它来增长智慧。彻见喜与恶都是从感官的接触中生起的,而不要去执著它们。不要渴望成果或迅速的进展,婴儿们都是先爬,然後学走路,接下来才跑。只要坚固你的戒行,继续不断地修行就对了。



  第六章 觉悟



  前 言

  眼见古时佛教经典里所记载的开悟和喜悦,至今依然存在,真是一个美好的发现。我们在阿姜 查的不断强调其觉悟和喜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