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月球被击伤的部位在哪里呢?或者说“天穿一洞”具体在什么地方?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月球的地形构成,你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说:在月海!
日期:2009…06…23 00:06:18
使科学家头痛的月海
所谓的月海并不是真的大海,月球上是没有液态水的。月海是指月球地貌中平坦的部分,它是相对于环形山而言的,习惯上将它称为月海。就整个月球的地貌来说,月海是一个很奇特的构成。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月球的地形分布情况吧。
月球的地形分布极为“不合理”,这让许多科学家大为惊讶。在月球的背面,有众多的环形山密密麻麻,构成起伏很大的地貌,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而月球的正面,即是对着地球的这一面,环形山却很少,构成月球正面地貌的主要是月海,它包括风暴洋、澄海、雨海、静海等,总面积1125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要大,占了月球面积的1/3。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地球上的各大洋一般都是不规则的,这符合星球自然形成的规律,而月海怪就怪在它一般呈圆形,显得十分有规则,看上去挺扎眼的。科学家在研究月海时,产生了两个疑问:有规则的月海是怎么形成的?月海为什么深度彼此相等,平得像台球桌一样?
以上曾经说过,根据现在的天文理论,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天体表面留下的“星伤”,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在月球1/3的地区内,几十亿年来(月球的年龄至少有40亿年)没有遭到过撞击呢?这显然是说不通的。那么奇怪的月海是怎么形成的呢?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万里迢迢从月面上采撷回对公斤月岩(第一次着陆的地点就在静海边),按理说月海的成因应该一目了然,可情况恰恰相反,科学家通过对月岩的分析,不但没有解决月海的成因问题,而且还推翻了许多以前对月球的结论。
分析的结果表明,月海岩石是由某种熔岩凝固而形成的,而且这些熔岩是由钛、铬、锆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金属构成的,而且含量比地球高出十几倍。现在科学家仅能知道的是:月海是由某种能发出高温的“力”,在熔解了以上这些金属后形成的。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估计,为了熔解以上各种成分的金属,并把它们制成合金,至少需要4000℃的高温,低于这个温度是不行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月球表面(是表面而不是内部)达到这样的高温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太阳表面的温度才是6000℃。地球物理学家罗斯·迪勒指出:谁能想象出来,将钛加热到如此高温使其熔化,并覆盖了大小像得克萨斯那么大的月海(指的是月球上的静海)?而且谁能推测出月球曾经比地球的温度还要高呢?
为了解释月海的成因,科学家从自然状态出发,提出了“撞击熔化”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天文系的斯德纳克·柯帕尔认为,月海是由巨型陨石、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面时形成的,撞击发生时,极高的温度熔化了月球表面的物质。但这一假说缺少有利的证据。诚然,巨型陨石撞击月面会造成足以熔化上述金属的高温,但撞击同样会使这些物质向四处扩散,而决不会就地熔解,因此在撞击事件以后,应该形成一个巨大的陨石坑或者环形山,而不该如此平坦。事实上现在的月海根本看不到撞击后的任何痕迹。柯帕尔本人通过以后的研究也发现,月海的熔岩并不是在撞击后形成的高温中熔化的,构成目前月海熔岩的金属物质明显是在陨石撞击月面很久之后才形成的,就好像是把以上金属成分熔解以后填进巨型陨石坑里,从而形成了平坦的月海。
另外一种解释是“火山活动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月海熔岩是在火山活动中从月球内部流出来的,进而形成了月海。但是,另~位天文学家尤里博士否定厂这种假设,他通过精密的计算证明,月球火山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喷发,以至于喷射出来的物质能够形成占月面1/3面积的月海,因为月球的个头太小了,它根本担不起如此的重任。再者,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把如此多的熔岩从月球内部喷射出来的火山口及输上月面的通道。
“火山活动说”还有一个疑点,现在构成月海的物质密度极大,它是由许多重金属构成的,即使我们承认月海是由月球火山喷发形成的,那么这些重金属又从何而来呢?因为按照一般常识,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密度大的物质会在熔岩中下沉,决不会浮到表面上来。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这样说:“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此之多,只怕我们只能采取‘特殊火山活动’这种假设了。”他所说的“特殊火山活动”,就是通过人工控制的某种放射性能源在月面上造成火山活动。一句话,将月海的形成归结为某种智慧生物活动的结果。
不错,科学家在对月岩的分析中,确实找到了一些好像智慧生物活动的痕迹,因为人们在月岩中发现了真正的纯金属颗粒,有纯铁颗粒,也有一些近似纯钛的金属颗粒。这对科学家来说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证明,在星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纯金属状态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些纯金属颗粒是由陨石带到月面上来的,但科学否定了这种看法。美国《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约翰·诺布尔·维尔福德说:“这些纯铁颗粒肯定不是陨石带来的物质,因为陨石中的铁成分应与镍等金属形成合金。”这一看法也是科学界的普遍看法。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在发现的纯铁颗粒是不会生锈的铁颗粒,这说明它在形成时曾经过脱硫、脱磷的工艺处理,这在铁的自然形成过程中也是办不到的。
月海还有一个使人不解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形状几乎都呈现圆形。大家知道,巨型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一般会形成环形山,或者巨大的深坑,它们都是圆形的,而且由于反作用力的结果,在环形山或陨石坑的中间,一般会有一块突出的地貌。但是,月海虽然很圆,但它却平坦如镜,既看不到四周的环形山,也看不出中间的突出地,因此它不可能是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如果月海是由于熔岩喷发形成的,那么外流的炽热熔岩也应该是个极不规则的形状,决不可能几处月海都是圆形的。那么,月海为什么会是圆形的呢?
日期:2009…06…23 00:07:37
从地球上看去,月球上有一片昏暗的地方,那就是月海。对于月海之所以昏暗,以前一直是这样解释的:月海由于地势低洼,所以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差,这样从地球上看上去就是昏暗一片。可是,美国“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在登上月球之后也说:月海是个昏暗的区域。那么也就是说,月海之所以昏暗并不是由于反射太阳光的强弱造成的,以往的解释大错而特错。错在哪里呢?现在的研究证明,月海几乎是由重金属构成的,所有的月海物质都是由铁、钛等金属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其中铁的成分最大。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份报告说:“在月海的玄武岩石中有难以想象的铁”,我们来作一个对比,地球上岩石的含铁量大约是3.6,而月球岩石中的含铁量却接近20,比地球大了十几涪。科学家终于搞清楚了使月海昏暗无光的真正原因——月海中含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铁和钛,由于含钛的物质呈黑色,铁也呈黑色,所以月海才看上去十分昏暗。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月海所含重金属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月球环形山岩石中的重金属,也就是说,月海的密度要大于其他部分,简直是坚不可摧。
由于月海是如此的占怪,以至于用自然构成的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它的存在。它给人的印象好像并不是月球上的东西,与月球的其他部分格格不人。从月球的总体月貌分析,科学家一致认为,月球的正面(有月海的一面)原来与背面是相同的,即根本没有月海,在现在月海的位置上,应该也是布满密密麻麻的环形山,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一地区的环形山不见了,形成了现在的月海。
关于月海形成的时间,许多人认为,它形成的比较晚,大约是月球来到地球轨道之后形成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戈尔德通过对月海岩石高温辐射的痕迹推测,月海形成是在3万—10万年间,决不会比这个时间更早,很有可能要晚于这个时间。
月海的诸多不解之谜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科学家的推测与人类上古神话之间是一致的:月海是在环形山消失之后出现的。月海的许多人工智慧生物所留下的痕迹只能说明一件事,月海是类似于智慧生物们建造的,它实际上就是月球宇宙飞船新的防护层,难怪它是由诸多重金属构成的。
那么,原来月海部分的环形山又哪里去了呢?这又回到了我们的假说上,月海部分原来的环形山是被月球反叛者用高能武器轰掉的。我们是这样设想的:月球反叛者轰击月球时,巨大的爆炸力炸毁了月球宇宙飞船一部分防护层,就是月海那部分原来的环形山,可能已经裸露出内部防护结构,月面上被轰出几个巨大的圆形深坑。月球在这番强力的轰击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得不从近地轨道升起,造成了所谓的“天地分离”。
当月球上升到安全轨道以后,月球智慧生物用极高的温度将含有大量铁、钛、铬、锆等金属物质熔解,填入这些深坑,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月海。
也许有人会震惊于我们这个大胆的结论,但这是一步一步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综合世界上古神话和传说,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则中国的“天”神话系列就没有了意义。再说,我们关于月海成因的推测,还有“女娲补天”和“十日并出”的神话作为佐证。
日期:2009…06…23 00:09:16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它浪漫美丽,构思奇特,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大约除了中国人以外,其他人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谁敢想象碧蓝碧蓝的苍天竟会塌去一洞?又有谁能想象一位美丽的女神用五彩石修补着苍穹?如果宇宙是伟大的,那么读了女娲的神话,你会感觉到女娲神比宇宙还要伟大。以上我们曾谈到,月球宇宙飞船在与反叛者的战争中被击伤,带伤的飞船不得不飞离地球近地轨道,上升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带之后,他们第一件事要干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要修复破损的飞船。巧的是,中国神话里正好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更巧的是,从时序上“女娲补天”就发生在天地分离之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女娲补天”的传说,但这则神话中并没有说明女娲补天究竟在何处。我们怀疑,今天保留下来的“女娲补天”神话有一部分内容遗失了,正像女娲造人神话遗失的内容一样。为此,我们在民间传说里,似乎找到了这些丢失的内容。
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仁本在与家人寻找他失踪的弟弟时,“见一人布衣其洁白,枕一袱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人此经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彰,日炼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袱,有斤、凿数事。”我们可以肯定,这则故事与“女娲补天”的神话有某种联系,但其中“修月”的观念却不知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修月”的观念正是文字记载的“女娲补天”神话中丢失的部分,而在民间传说里被保留了下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女娲补天”的神话就更加具体了——女娲补月亮。多么不可思议的神话,它几乎已经接近事实的真相了。
日期:2009…06…23 18:57:39
十日并出”与修复月球
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早期神话当中,都记载过一种奇异的天象,即“十日并出”或数日并出。所谓十日并出或数日并出,就是天上同时出现好几个太阳,伴随十日并出的还有一些英雄人物射日或搏击日月的传说。
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尧帝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天空中突然跑出了十个太阳,毒热的光芒将大地都烤焦了,所有的禾苗都晒干枯了,甚至地上的铜铁沙石也都快熔化了。
这样大规模的记载决不是胡编乱造,它们都在向我们证明,在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年代里,天空中的确出现过几个巨大的发光天体,它们看上去同太阳差不多,所以原始人才把它们统称为“十日”、“九日”、“七日”、“二日”等等。这些天体是什么呢?
从一般的常识出发,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巨大天体,它们决不是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太阳,因为太阳的表面温度是6000多度,一到夏天,人们都会热得受不了,比方说,以夏季30℃的气温来计算,如果增加10倍,它就是300多度,木材燃烧时的温度才仅有400多度。应该知道,我们人体对温度的敏感性是很强的,增加几度或减少几度对我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不过使地球的温度增加了几度而已,但我们已经有了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因此,古史记载的十日是不准确的,否则,地球早已不复存在了。
常识又告诉我们,任何一颗巨大的行星都可以反射恒星的光和热,比如月亮,它可以反射7.3%的入射阳光,只要它距离地球足够近的话,都可以成为一个与太阳大小差不多的反光体。所以,我们可以断定,上古时所谓的“十日并出”,准确地说应该是十月或数月并出,也就是当时天空中一下子出现了好几个月亮似的天体,从地球上观察,它们应该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如果它们与月球同大的话,当时应该距离我们38万多公里。有人解释说,数日并出的奇异天象是由地球另外一颗卫星造成的,它在围绕地球的运行中,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环行轨道越来越低,当它接近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燃烧、分裂,这种现象持续了数日。但我们根本就无法证明天空中曾经还有一颗地球的卫星。
我们认为,数日(月)并出与上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有关,也与我们假设的月球宇宙飞船的修复工作有关。
日期:2009…06…23 18:59:17
以上我们曾说过,形成月海的物质来历不明,它不可能来自月球本身,甚至不可能来自地球或太阳系。再者,月海的总面积大得可怕,加起来有1125万平方公里,如果月海真是高智慧生物的一项工程,那么这项工程也过分浩大了,光凭月球本身的力量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作一个更加大胆的推测:十日(月)的出现是为了修复月球。被击伤的月球向他们的同类生物发出了求救信号,散居在其他星系的飞船闻讯赶来救助,他们带来了修复月球所需的物质,这就是月海表面有一些岩石和土壤比太阳系还要古老的原因,它们并不来自太阳系。这些赶来的救助飞船与月球飞船合力将月球损坏的部分修好,然后各自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与月亮大小差不多的星球,由于它们距离我们与月球距离我们几乎一致,因此看上去果然与太阳一样。当月球系统的生物用极高的温度熔化构成月海物质的时候(大约需要4000度的高温),由于工程浩大,大量热量向四周辐射,地球当然也能感觉到这种热量,而当时人们区分太阳和月亮主要凭热量感觉,这就更加造成天空中出现的物体是太阳的错觉,所以才有“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记载。
日期:2009…06…23 19:11:19
达尔文进化论是唯一正确的吗
如果从整个地球生物界来考虑,动物的进化虽然在体形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点上却是应该有同步进化的特点,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动物吧!哺乳类动物中有许多特点和功能是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沿着一条本质相同的轨迹在进化。而我们人类却是整个动物界的奇迹,我们进化的轨迹与它们根本不同,简直就是两回事,除了人以外,我们再也找不着直立行走的动物。如果说直立行走标志着动物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就不应该单单反映在人类身上,而在其他动物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进化发生,这才符合整个地球动物进化的规律。然而在其他动物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直立行走的趋向,这是为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人类的进化谱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对地球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有相当直观的认识,进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机会捕捉到食物,逃避攻击;身子灵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敌的进攻;目光敏锐,可以更早发现食物或前来进攻的对手;力气大,可以轻易打败对手,保护自己;爪牙锋利,可以具备极其有效的进攻武器。可我们人类是向这些条件进化的吗?不,不是。进化没有给我们飞快的速度、灵巧的身躯、鹰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气、猛虎一样的利爪,我们什么都没有。那么,自然界为什么要如此进化人类呢?这种进化有什么合理性呢?一点都看不出来,可以说,我们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与这个自然社会格格不人,要么我们是错误的,要么自然界是错误的。
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源于自然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轴倾角、气候、生物变化等等。但是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上许许多多动物同样经历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压力,由于这种压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压力引起的变异也应该具有趋同性。可人类的进化道路恰恰与其他动物没有丝毫的相同之处,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谈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智力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