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讲+老子谈饮食之道-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人对于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各种新的标语很多,比如:“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如此等等,这些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健康是金!”健康就是最闪光、成色最好的金子!
  为腹不为目
  这就让我们想起老子来了,老子据说活了160多岁,又说活了200多岁,够长寿健康的了。这位大智慧的中国哲学之父,一定有一套健康的理念,可以作为现代人的借鉴的。是啊,老子这方面的内容还不少,今天先来听听老子谈饮食之道,因为病从口入,饮食对于健康来说太重要了。
  那么什么叫饮食啊?大家一定说,这还成问题,饮食不就是饮食嘛!那么这么多的汉字中为什么要选出“饮”、“食”两个字结合起来啊?这就难回答了!其实“饮食”这两个字可有意思了,把古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信息储存在里边了。这里面还真有很深的道道。
  饮食,饮食,古代一顿饭要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食”,是饭食;一个就是“饮”,是饮料。食物,最差的,最穷困的是只有饭,富有的是不仅有饭,而且有鱼肉荤菜、各式素菜等等。饮料,也必须得有,最差的,最穷困的只有水,富有的那就有酒、有果汁等等饮料。
  这就懂了为什么孔子特别称赞自己最好学的学生颜回了。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被颜回感动了,你看,多好的学生,这么刻苦用功啊!住在破巷子里,他的每顿饭吃得多艰苦啊,吃的只有一竹篮饭,一瓢水,太艰苦了。可是颜回天天很乐观,顿顿吃得美滋滋的,换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啊!颜回吃的一顿饭就是最低水准的:食是白饭,没有菜,饮是一瓢水,没有酒等饮料。太苦了!这里我们知道,古人一顿饭,是这样构成的。如果我们向现代人幽默一下,那么早上人们匆匆忙忙上班,啃着面包,或者是烧饼,这就不算是一顿正规的早饭了,如果再加上一瓶矿泉水,或是牛奶就是一顿正规的早饭了,因为符合了有“食”有“饮”两个元素了。再说那广东人多懂得饮食之道啊,他吃饭时,“吃饭先喝汤,身体便苗条”。你看,他的智慧是先“饮”再“食”。 
  这饮食里面还真有很深的道道,老子谈饮食之道,就很厉害,而且是大智慧啊,对中国的饮食之道影响很大。他的智慧从哪来的?从历史,从他的现实生活,从他那一颗极富哲学智慧的心灵中来的。
  老子看到了他的时代和此前历史上的饮食是怎样的呢?先说现代人啊,往往瞧不起古代人。你看,现代人饮食多丰富!天南海北,生猛海鲜,从中国的几大菜系吃到西餐,从筵席吃到快餐、小吃,什么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包、意大利的馅饼、韩国的烧烤等等,享受到种种口福。
  不过老子那个时代的饮食也不简单啊,你看看商代的美食很多很多,其中还有大象的美食。大象也是美食啊!大象的鼻子就是珍异美食。当初商代著名的厨师宰相伊尹,他就向商王介绍:肉之美者,“牦象之约”(《吕氏春秋·本味篇》)。象之约,就是大象的鼻子,也有学者说是大象腰部的肉,极其鲜美。到清代,象鼻被列为御膳之肉类,满汉全席中把它列为“山八珍”之一。再说大象的鼻子,可真是一道美食呀!据说含有多种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比一般的肉要高,口感非常好。以前云南名菜有“红烧象鼻”、“三夹象鼻”等,北京民族饭店的“蒜子烧象鼻”等都是中国名菜。不过现在,要保护野生动物,可不能吃这美食了。
  中国中原地方原来有大象,甲骨文中多有记载打猎捕获大象的情况。为什么河南简称为“豫”呀?就是那地方原来有大象嘛,所以字里边有个大象的“象”。还有“为”字的繁体字怎样写呀?甲骨文一看原来是一个手牵着一头象,让大象替人干活呢。这就是“为”,有所作为的“为”字,用繁体字“为”一对照,还能看出一点历史的影子出来。你看,汉字多了不起,是历史的活化石啊!当然后来气候变化了,大象就向南迁移去了,河南那儿没有大象了。你看,汉语中有“想象”一词太有意思了,古代中原的人已经看不到大象了,于是就拼命地想,那大象到底是怎样大,象牙到底是个啥样子,于是就有了“想象”这个词。这“想象”一词,太有魅力了,你看古人多天真!一直到今天,人们想怎样发财啦,想怎样娶媳妇啦,想怎样买车啦,想怎样买房啦,都往往先要美美地“想象”一番,但是已经不知道原来是从想那头大象那儿来的!汉语真奇妙,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
  再看看周朝的王吃什么呀。《周礼》上记载:王的主食用六谷。肉食有6种牲畜,饮料有6种,蔬菜有120种,烹调的方法有8种,最令人惊叹的是有120瓮肉酱供他调味。王早上吃饭,每天要杀一次牲畜,要用12只鼎。王吃食的时候要奏音乐,让他吃多,吃好。而且很讲究的,比如春天吃羊羔和小肥猪,要用牛的油来烹调;到了夏天吃干制的野鸡和腌制的干鱼,要用狗的油来烹调;冬天主要吃小牛和小麋鹿,要用猪油来烹调;秋天就吃鲜鱼和大雁,要用羊的油来烹调。每年年终的时候,王的厨师要做出统计报告,这一年王都吃了些什么东西,一统计下来,就所食用的飞禽走兽类来说就太多太多了。这就叫做王的“玉食”!为什么叫“玉食”呀?“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美的审美物之一。你看晶莹照人,玲珑剔透,多美呀!玉很坚硬而不可屈服,所以“宁愿玉碎,不愿瓦全”,多有个性啊!另外玉在夏天摸摸是凉的,在冬天摸摸又是温润的,不冰冷。玉有许多好的品质,因此古人说,君子要像玉一样。所以古代君子出来都爱佩戴玉,这叫“君子比玉”;所以《红楼梦》中有叫贾宝玉、林黛玉、妙玉等等了,都是玉啊,最美好的人物啊!所以最美的站立姿态叫“婷婷玉立”,最美好的相貌叫“玉貌”,最美的声音叫“玉音”,最好的美食就叫“玉食”!《尚书·洪范》这样说:“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这个“作威作福”的成语就从这里来的,你看多不公平啊,只有“辟”也就是最高权力的“王”才可以作威作福,可以天天“玉食”!
  再看看老子之前的情况,就说夏朝,那个末代亡国之君夏桀的饮食可厉害了。他整日整夜和宠爱的妺喜以及宫女饮酒。这里有“肉山脯林”,你看肉堆得像山一样,肉脯挂在那儿就像树林一样,还有那酒不是一瓶一瓶的,也不是一瓮一瓮的,而是干脆挖了一个大酒池。这喝酒也不是一杯一杯的,好家伙,干脆作“牛饮”。不得了啊,你看牛怎么个饮水法,牛低着头就饮,一长饮得饮多少啊!那里真壮观啊,大约还搞比赛,“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你看一打鼓,便有三千个官员臣子和宫廷中的人员到酒池边上来作“牛饮”,结果有喝醉酒,掉到酒池里边淹死了,有到了水边醉倒在水里淹死了。
  历史很奇怪呀,所以历史学家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处。你看,到了商代的末代纣王,真是一个样子!商纣王也是“好酒淫乐”,也是喜欢女色,“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妲己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真是一个模子里边出来的!商纣王也是“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饮。”多荒唐啊,还叫男女裸体,在里面跑来跑去,整夜畅饮,寻欢作乐,结果也当然一样,最后灭了国。
  《老子》第53章就这样说过:如果哪个时代,朝廷上很肮脏,田地很荒芜,粮仓很空虚,可还有些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吃足了美味的饮食,钱财有剩余,这些人就是“盗夸”,就是强盗头子。夏桀、商纣王在老子的眼里不就是这种“盗夸”吗!
  老子又说,老百姓为什么饥饿?为什么没有饭吃?是因为上面征收的税太多了。这样老子就把饮食的两面深刻地揭示出来了,一方面是花天酒地,一方面是没有饭吃,两面对照起来看,就使得老子对于饮食之道的认识深入其里了。
  夏桀、商纣王等这些事情,都是老子之前的历史。老子是国家的“守藏室之史”,他当然精通历史,他当然对于这些历史刻骨铭心。你看,饮食在一些人那里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事情了,最后这两个王都把好端端的国家给葬送了!你看历史上就是这样,腐败往往在饮食上,还有女色上也表现出来啊!老子这个思想家、哲学家,经过现实的观察、历史的考察后,加上深思熟虑,提出这样一个道道:“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第12章)这是很深刻的道理!
  什么叫“为腹不为目”?这就是说,腹表示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在城市里有个经验,比如交上20块钱、30块钱等,你可以进一个自助餐厅,然后那里的东西很多,尽你随便吃。老板很聪明,每个人的肚子是有限的,连续24小时,你是吃不下的。饭,你吃个两斤够了吧;牛肉,你三斤大约就吃不下了吧;你最大的胃口,但是你的腹是有限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开个自助大商场,比如说让你出个一千、三千元,商场里的东西随便你拿,那还得了,人们一进去看到汽车先拿了,再看到金项链拿了,只要眼睛看到的都拿了,哪个老板肯做这个生意啊?所以眼睛多厉害啊,说得不好听,眼睛有贪欲的特点。因此老子打了个比方“为腹不为目”。这是个很深刻的道理,但是不比方,不太好懂。眼睛看东西是无限量的,正因为无限量,所以比为贪欲,而肚子就这么一点容量;而人活着最低的要求就是填饱肚子的食物,这是基本的条件了。 
  王弼有个注释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这太哲学了,人要活着就要靠外物来养活自己,保养自己,比如吃、穿等,吃饱了,穿暖和了,这就行了,这叫“为腹”。老子用“腹”,来代表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人活着千万不能成为外物的奴隶,不能被外物奴役,不能被外物物化了,因为你是人,不是物!这就叫“不为目”!老子这里用“目”来代表了耳、口、心、行等,是说千万不要让五色把人的眼睛搞盲了,让五味把口的味觉搞错乱了,让打猎把人的心智搞疯狂了,让难得的宝物把人的品行搞坏了(《老子》第12章)。今天不就有许多这样被物化的人?贪于美食则被美食物化了,贪于金钱则被金钱物化了,贪于财产则被财产物化了,贪于女色则被女色物化了。
  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这里又说了一个道理:“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什么呀?五味就是酸、苦、辛(辣)、咸、甘这五种味道,也指醯、酒、饴蜜、姜、盐这五种调味品,这里的醯就是醋。后来古代就把“五味”泛指各种味道和各种味道调和而成的美味食物了。什么叫“口爽”?爽,是差错的意思,就是“毫厘不爽”中那个“爽”字的意思。这是说,口感、口味出了问题了!
  你看,皇帝、诸侯、贵族们天天山珍海味,这就是五味调和的美食嘛。好不好啊?当然美啊,可是老子说出一个道理:“五味令人口爽!”其实我们想一想,这个道理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个上海人天天有宴会,到后来会觉得越来越没味道了,他觉得还是那个几毛钱的酸咸菜有味道,多鲜美啊!比如一个北京人日日有饭局,到后来都吃不出味道来了,他觉得还是那碗普通的炸酱面带劲,有滋有味的!你看,这就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好多智慧就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妙悟出来,提炼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和老子时代比较接近的那些饮食情况,可以验证老子的观点很有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齐桓公可以说吃遍了天下的美食,可是吃到最后真是“五味令人口爽”,再也不感到“五味”的美妙了。面对着这些山珍海味,毫无滋味,于是他想到只有人肉没有吃过,他想吃。他对人家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太可怕了,本是好好的心灵,因为贪欲五味之美食,被一个邪念控制住了,被美食物化了!他的一个臣子易牙知道后,就投其所好,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齐桓公吃。你看,这真是美食引出的祸害啊!
  贪恋美食带来的祸害,还不仅如此,管仲临死前曾劝告齐桓公,在他死后要齐桓公远离四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易牙。管仲评论易牙,说:“人情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易牙竟然不爱自己的孩子,将孩子蒸了给你吃,将来他对你也会真爱吗?”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开始确实听从管仲的话,恨这四个人,并且罢了他们的官。不过没有多久,老毛病又犯了,没有美食实在难熬啊!易牙被罢了官后,没有一个厨师比得上他的手艺,烧出来的饭菜没有一个能像易牙那样做得鲜美的。于是齐桓公再也忍不住了,忘掉了管仲临死前的既定方针,重新起用了这四个人。自己的贪恋美食的欲望是暂时满足了,但是闯下了天大的祸了。这四个人上台以后,联合起来作乱,把齐桓公包围在一间小房子里,不让他出来。他饿了,不准给他送食物,他渴了不准给他水喝。一个一国之君备受饥渴之煎熬,这时他一定会反思到许多许多的人生问题的,当然其中必有人生与饮食的问题。好不容易,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宫女,终于从一个小洞里钻了进来,告诉他:“四个人已经分掉了齐国,道路已经十天不通了,饮食将再也得不到了。”这位国君听了,心里好伤心,好伤心啊,他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霸主,到了如此地步,因此就自己用头巾包头而自杀了。好惨啊,死了很多天了,也没有人知道,后来看到这小屋的门里怎么爬出这么多的虫子啊,进去一看才知道“桓公之死也”。历史实在是一个铁面无私的讽刺家,一个特大的美食家竟然最终因为无食无饮而饿死!太让人感慨了!
  再回想到那个饮料,比如那酒,喝过头了,也是一样的“令人口爽”!酒喝多了,最后就不是酒了,像没味道的白开水了。现代人常听见,老婆骂丈夫酒鬼,不说喝酒,而是说:“你又到哪儿去喝马尿了?”你看,这位女性太智慧了,喝酒一过了头,美酒就成“马尿”了!其实真比马尿还不如,它让人开车闯祸啊,它让人酒精中毒啊!
  中国的文字太讲究了,太可以咀嚼了,你看一个“丑”字怎样写呀?繁体字写成“醜”,一面是个“酉”,“酉”就是酒坛子,也就指酒;一面是个“鬼”;酒喝多了就不像个人了,而成了“鬼”了,成了“酒鬼”了,那“鬼”不是很“丑”吗?酒这个东西,古人有一种传说,说是仪狄发明的,他献给大禹,大禹一尝,“饮而甘之”,说好甘美啊!不过,他却疏远了仪狄,要断“绝旨酒”,因为他觉察到饮用这样的酒,确实很诱人,但是正因为诱人,也就会使人流连忘返,而一旦沉溺其中,不是一件小事了,后果不堪设想。大禹很有洞察力,据说他已经预料到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的人。后来夏桀、商纣王不就是那样沉溺于饮酒,把国家都喝光了?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值得反思。
  老子的这个饮食之道很清楚,也不复杂,但是历来听进去的不多,努力去实践的尤其困难,特别是那些权贵人物,那些大款们,他们拥有这么多的美食,为什么不享受一番?为什么要割爱?这实在太难了。
  从古到今,熊掌可是著名的美食,而且也是难得的美食,有几个人能吃到它们呢?《孟子·告子上》里边就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你看,鱼当然不能和熊掌相比了。刘向《新序》中说到,商代的“纣王怒熊羹不熟而杀庖人”。元代的《饮膳正要》就记载“熊汤”、“熊肉羹”是“聚珍异馔”。
  有意思的是《左传·文公元年》记载一段趣事:楚国的楚成王因为挑选太子不慎重,结果其中一个儿子不服,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让叛乱军队把他的父亲楚成王包围在宫廷里,准备杀了他。这时候,那位楚王提出一个请求:“儿子,让我吃了熊掌再去死吧!”这真是一个昏聩的楚国之君,又是一个极其浪漫的美食家,他对熊掌可以说是生死之恋了!浪漫的事还没完,他的儿子还不答应他吃熊掌,结果带着深深的遗憾上吊死了。于是给他封了个谥号,叫“灵”,但是他死不瞑目,大家一看不行啊,怎么办啊?那就给他换个谥号,叫“成”吧,神奇发生了,这位国君居然原来不合上的眼睛,马上合上了!为什么呢?原来谥号“灵”是个恶谥,“乱而不损曰灵”,就是说你是个无道的昏君。他不愿意死后被人称为昏君,因此就是死不瞑目。后来改了个“成”字,这是表扬性质的,“安民立政曰成”,于是他合上了眼。历史学家写得太生动,太有声有色了,令人忍俊不已,叫后来的人读了真佩服一支生花妙笔啊!不过这里还有智慧,因为熊掌这东西,你想要煮熟多不容易啊,那时候没有高压锅啊,所以得花好长的时间,历史记载好多厨子因为到了王公贵族要吃熊掌的时候,还没有煮熟,就被杀了,多可惜啊!所以,楚成王提出的要求的深层可能还伏有一计,即是利用煮熊掌的时间很长,希望有救兵来改变局势。可是对方也不笨呀,当然不会同意的。熊掌啊,熊掌,要说的太多了,令人感慨不已! 
  味无味
  《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这是一个高级的人生智慧,是深刻的饮食之道。什么叫“味无味”?这里有几层意思。
  一是要从无味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出来。这是多么深刻的智慧啊!你看,菜根当然比不上你那山珍海味有味道,粗茶淡饭当然比不上你那丰盛佳肴有滋味。但是我能体味出菜根的美味来,我能从粗茶淡饭中体会出饮食的恬淡来,我能从菜根、粗茶淡饭中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来。这不就是饮食的深刻道理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