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大任于斯象也,是谁委大象的大任呢?本市长!”闻者无不开怀大笑。
六、“管市长的市长”
薄熙来与下级的关系极为融洽,与他相处使人感到如沐春风,如饮醇醪。他说:“我是山西人,抠门儿。小恩小惠,只能让人感觉亲近,不会让人感到敬佩,只有把工作做得出色,才能叫大多数人跟着走。我得罪人,但是没有私怨。人们最反感的,不是批评严厉,而是勾心斗角。”正因为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以工作为重,赢得了下级干部由衷地信赖与尊重。
前一次,他到下辖的庄河市去视察工作,庄河的副市长姓管,正准备向他汇报工作。薄熙来幽默地说:“管市长,你一来,我就紧张,我是市长,而你是管市长的,贷款一定给你们。”管市长说他只能管小市,不能管大市长。说着说着,又一本正经地对薄熙来说,他是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仿佛薄熙来有什么魔法似的,只要与他坐在一起,就会让你打开话匣子,说个不停,说个水清石头现,说个小葱拌豆腐。他则在一边笑着给你出点子,还让你觉得那点子高,实在是高。然后再义不容辞地照那点子拼命地干好活。
这就是薄熙来,一个把自己全部的智与力、光与热、情与爱无私奉献给大连百姓的好公仆。有市长如斯,大连百姓有福了。也正因为他饱经历练、虚怀若谷、才思敏捷、机智过人,所以他的谈吐才会充满睿智幽默的独特魅力,才能吸引和感召众多的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卖力地去工作,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薄熙来领导艺术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
王蒙:睿智精辟语如珠
14岁入党,15岁参加革命,19岁写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22岁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曾当过共青团干部,也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部长。这就是王蒙,坎坎坷坷的经历磨练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风风雨雨的人生铸就了他乐观豁达的品性。
王蒙文才出众有口皆碑,而他口才之好亦广为人知。听他的演讲与谈话,你能充分领略他的机智、风趣、精辟、深邃。观其文,再听其言,你会认识一个更全面更丰富更立体更生活化的王蒙。
快人快语说文学
文学是王蒙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他为之殚精竭虑的毕生追求。对文学,他情有独钟,感受极深。谈文学,他总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问:你认为这种重视叙述,不重视故事的情况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衰退?
答:小说应各式各样,没有优劣之分。注意叙述,写好了就是进步;注意故事,写好了,还是进步。这和打乒乓球一样,横拍直拍,守球攻球,一面攻两面攻,都可以是最佳运动员,赢了球就行。用一个浅显生动的打乒乓球例子,就把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说得何等透彻、明了,可谓要言不烦,一语道破天机。
由于历史原因,解放以后,我国的短篇小说常扮演一个重要的“通风报信”的角色,对此,王蒙亦有妙论:“在我们国家,短篇小说常常成为文坛的晴雨表与风向标,成为文学事业的最热门的话题,成为得风气之先的报春的燕子,或者在情况严重的时刻令人知天下之秋至的第一片飘零的树叶。”“晴雨表”、“风向标”、“燕子”、“落叶”,一连串意象既显露了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也表明了他对短篇小说的知根知底。
对于一些信口开河信笔乱写,只用几个通用概念现成地判断一切作家与作品的所谓“评论家”,王蒙的批评也极为辛辣:“讲老实话,一些评论家的概括,对于创作家来说,其实是倒胃口的。当我迈动左脚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左派,当我迈动右脚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右派,当我坐下来的时候,他们说我是臀派,当我梳头的时候,他们又说我是发派……”话说得有些夸张,但听起来却痛快淋漓,极为过瘾。那些不看完作品就敢捧杀棒杀,敢妄下结论的“批评家”闻之能不色变,能不面红耳赤,甚至心惊肉跳?
亦庄亦谐谈自己
王蒙激情似火,热情洋溢,但他也有清醒、冷静、理智的一面。自己的长处他了然于心,自己的短处他亦不遮掩。在一次答记者问中,他就坦言自己不适合当领导:“我是一个搞文艺创作的人,从好处来说我是大家的一员,许多文艺工作者是我很好的朋友;坏处来说,则是我缺少约束能力,比较情绪化,容易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真心地认为我不是一个理想部长,所以,从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写我的小说是件大好事。”
如此冷静地解剖自己,足见其真诚与勇气。王蒙很看重幽默感。他认为,没有幽默感,整天板着面孔,就失去了做人的趣味。他寻常的谈吐颇具幽默味。
“首先感谢温儒敏老师对我的评价和邀请。但说老实话,遇到这类邀请我一般很为难。因为对于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话应该由其作品来说。并且,遇到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还有另一种惭愧,就是不能提供一个例如与刘晓庆、巩俐交流那样的欣赏与愉悦。”
这是王蒙在一次演讲中的开场。一番诚恳的谦逊拉近了他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一句轻松的玩笑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当然,其中也隐含着他的自尊:自己不靠外形的靓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内在的学识吸引听众。
有褒有贬评世事
对于市场经济的到来,有人拍掌欢迎,有人深恶痛绝,而王蒙对其评价如下:“丘吉尔说,不要以为民主制度很好,这个民主简直是糟透了,但是不民主会更坏。我看可以用同样的造句方式谈市场经济。不要以为市场经济很好,不,市场经济实在糟透了,但是不搞市场经济就更糟糕得多。”这番话既道出了市场经济的势在必行,又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亟待完善。王蒙仿造丘吉尔的话,既避免了生搬硬套名人名言,又起到了让名人为自己撑腰的效果。一段时间里,少数年轻人对“右派作家”提出过激批评:“中国的右派作家太没出息,他们没有一个为主义而死,他们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都特别惜命。”王蒙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这样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代沟,他是在现在的环境下说这个话的。类似的责难外国人也喜欢讲,他们是隔岸观火,而有些青年是隔代观火。当然,出现这样一些言论也有它可喜的一面,说明中国现在已经跨越了那种单纯的信仰主义。”
如此剀切公允,如此循循善诱,自然令听者豁然开朗,且心悦诚服。王蒙敏于观察,勤于思考,他寻常的谈吐有波澜有文采,纵横生风,充满哲理,品之,如品佳酿,耐人回味,启人心扉。如:“过于强调什么,往往恰恰证明了自己某一方面的虚弱,例如曾经唱‘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而从来没有唱过‘淮海战役就是好’。”如:“有人赞成的必有人反对,有人佩服的必有人不忿,有人讨厌的必有人亲爱,有人趋奉的必有人躲避。”如:“被阿谀也如吸鸦片,愈吸愈上瘾——瘾无止境,谀无止境,麻醉性舒服无止境。”这些吉光片羽般的话语,犹如一面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弱点,又如一剂剂良药,医治人心的痼疾,更如一枚枚银针,刺向社会肌肉的顽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言不虚。王蒙曾说:“我读李商隐的诗,最大的感受是他的诗都那么活着,反复地读,他的那些语词,那些诗都变得活了起来,似乎它们还在那儿组合着、奔走着、跳跃着,它们像一组组彩灯似的,一会儿这里亮了那里暗了;一会这里暗了,那里亮了,它们都通着电。”李商隐的诡谲神奇,李商隐的独有韵致,被他一语道破,可谓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其实,听王蒙睿语纷呈的谈话,你也有一种“它们都通着电”的感觉。
侯耀华:玲珑剔透语如珠
父亲是幽默大师侯宝林,弟弟是相声演员侯耀文,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侯耀华能说会道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吴祖光的儿子吴欢是侯耀华的好友,对侯耀华,他有如下评价:“耀华兄那张嘴和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地下天上无所不侃,玲珑剔透,妙语连珠。天才是肯定的,后天的努力也不容忽视。……耀华兄高度的概括、敏锐的思辨、压不住的幽默,颇有乃父遗风。”
生活中的侯耀华,心直口快,嫉恶如仇,不仅会说,而且敢说。谈到演艺圈滋长蔓延的不良风气时,他说:“别的行当我现在不了解,就说演艺圈,十个里头有九个,脾气都比能耐大。40块钱的本事,80块钱的开销,120块钱的脾气。”这样一针见血的快人快语听之令人爽心悦耳,我们何不奇言共赏呢。
戏评世事〓亦庄亦谐
演员王铁成是侯耀华的好友,有一次,他俩在一块聊天,不知怎么就扯到杀人放火上面去了。王铁成说:“你说这帮人呀,明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怎么还有人去杀人?去骗钱?”侯耀华说:“您哪,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我国有两句话把这些人给耽搁啦。哪两句话?您听着,一句是,脑袋掉了碗大的疤;还有一句,过二十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所以,这两句话……”王铁成笑了。侯耀华没等他说完,又说了一句:“等到逮起来了,这两句话他就想起来了。想起来就晚了。”一句玩笑话,道出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正是在某些封建文化糟粕的毒害下,一些人才走上犯罪之路,结果,害了别人,也断送了自己。侯耀华目光之敏锐,表达之精准,言语之诙谐,均令人叹服。
一次,侯耀华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书,书名为“绝对隐私”,他对旁边人说:“光看这名字都让人别扭。既是绝对隐私,干吗公开出版发行?既然都公开出版发行了,也就没什么隐私可言,更提不到‘绝对’的档次。”表面上,侯耀华是在批评书名起得自相矛盾;实质上,他是在讽刺一些书商为招揽读者,为制造卖点,不惜在书名上挖空心思,大做文章。侯耀华是个热心肠,喜欢帮助人,但他帮人也有帮人的原则:“我愿意帮助那些个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的帮助是有原则的帮助——我只能给你创造机会,不能代替你去做。就是因为这个原则,却使很多人失去了平衡,找不到一点儿别人能理解的感觉了。这些人往往会这样认为,你要帮他,就是你替他把一切做好了——把他送那位置上,给他把椅子摆好了,让他坐下,完了再沏一杯上好的毛尖茶……这哪儿是帮啊,这整个儿关系都颠倒了。不过,你可能因此而找到了感觉,可我呢?我的感觉呢?”
在表明自己的帮人原则的同时,也抨击、讥刺了某些人缺少自立自强精神,一味依赖他人的毛病。侯耀华这番话绘声绘色、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口语的魅力。
谐说人生〓话中有话
侯耀华很幽默,他的寻常谈吐往往诙谐风趣,令人发笑,且笑过之后还能产生绵长的回味,因为,他的“玩笑话”往往含蓄睿智,话中有话。有一回一个记者采访侯耀华——
问:如果有一天不想做演员了,您做什么?
答: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想做演员了,干脆连工作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我就在门口摆一摊儿。我呢,代人写书信,这是我的专长。我代写公文、报告、便条什么的。主要是代写检查,我认为检查是一门学问,一般人写不好。
问:你怎么擅长这个呢?这可是“文化大革命”的家常便饭。
答:对呀,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时净写检查,不过,除了检查,还代写情书,之所以会有这个念头,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就是那情书,就是我看到的那些情书,水平太低。所以,成功率也太低。我代写情书,生意肯定不错。现在人都忙,BP机一打,该办的都办了,留不下任何可以回味的东西。一番貌似漫不经心的玩笑话,既绵里藏针,讥刺了“文革”动辄让人写检查的恶劣风气,又旁敲侧击,指出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使温情脉脉、令人回味的东西愈来愈少。侯耀华的正话反说,庄语谐说,使我们大饱耳福。
问:为什么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答:这个话题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说不清楚,也正因为说不清楚,所以,什么人也都想说。我也弄不清楚,所以我也想说。在爱情这问题上,我有一观点——没结婚的不知道,结了婚的不敢说,离了婚的说什么也都晚了。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有我的道理。你想想,两人没过过日子,你知道这婚姻是怎么回事儿吗?不知道。结婚以后知道了,知道了又不敢说。你跟人说好,人家没准就会说,好?好你俩怎么天天跟屋里吵,三天两头还打一架;你要说不好,不好你结婚干吗?你娶她干吗呀?所以没法说,所以不能说,所以说了也白说。这好,等到离婚了,你说好也没用啦,你说歹也同样没用。离都离了,还说什么呀。
侯耀华的侃侃而谈,既巧妙回答了爱情何以成为永恒话题这一问题,也一语道破了不幸婚姻的尴尬之处。这番举重若轻的诙谐妙语,显露了侯耀华洞明世事的一面,也展示了他口若悬河的口才。
趣谈俗语〓推陈出新
侯耀华勤于读书,敏于思考,很多广为流传的俗语在他口中有了新意。比如,他说:“有句俗话不是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呢,反回来说,每一个肚里能撑船的人,都可以做宰相。不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肚里能撑船的人却是太少、太少了。所以,宰相只有一个,而不是十个八个。”侯耀华之所以要“反回来说”这句俗语,意在强调,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豁达大度该有多么重要。
对于“梦想”这个人人皆知的词,侯耀华亦有妙语。一次,有位青年向侯耀华请教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侯耀华对他说:“我始终觉着,所有的梦想,都先必须想。先想,才有梦。梦只是结果,而想,才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手段。换句话还可以这么说,想是一种方法,要是没有‘想’这个过程或者方法,一上来就做梦,那可就麻烦大啦。那只能是梦里找见厕所啦,完了以后就往床上尿。”在这里,侯耀华告诉这个青年,做梦可以,但必须去“想”,也就是说要去努力去奋斗,否则你永远不会美梦成真,否则你的梦就只能成为南柯一梦,为人哂笑。地地道道的大白话说透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道理。侯耀华巧妙地把梦想二字拆开,既是一种机敏,也是一种幽默。
对毛主席“不破不立”这句话,侯耀华是这样理解的:“我特别赞同毛主席的一句话,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你比如说,今天不许抽烟了。你要把这烟戒了,明天你就得拿一样东西出来,可以代替烟,否则的话,你永远解决不了戒烟的问题。”一个浅俗而巧妙的比喻,把一个思辨色彩很浓的问题说得何等透彻明了,让人一听就懂。
侯耀华的谈吐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1其浅俗直白的语句往往蕴含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深邃的思考,可谓俗中有雅,大俗大雅。2如果运用恰当,口语往往比书面语更鲜活,更有趣,更富感染力。
袁隆平:直言快语话“桑麻”
袁隆平:直言快语话“桑袁隆平,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天上的行星以他命名,地上的水稻认他为”父”(杂交水稻之父),平民百姓在对某些歌星、影星进行理性的过滤之后,开始实实在在地关注起这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惠的”福”星,新闻媒体更是如影相随,竞相报道。面对记者的提问和追逐的镜头以及人们仰视的目光,袁隆平恬淡自如,直言快语的爽朗个性,亦庄亦谐的谈话风格,展示了他殷实的人生积淀和卓越的口才技巧。
话名利,云卷云舒见性情
说袁隆平直言快语,是因为他爽朗、健谈,语言流畅,而且对名利有着独特的理解。有记者问:”您在世界上获过顶尖级大奖,到哪个国家都是元首级的人物来接见,但是你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没有什么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他们高,您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袁隆平说:”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这个事对一些人来讲是好事,他可以名利双收嘛,但我这个人就生怕出名,因为出名之后,我这个自由度越来越小,从事水稻研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我们常见一些人削尖了脑袋花上钱,就是为了混个名人,成了名人就可以有更多的钱,钱多了就能扬更大的名,这似乎成了一个怪圈儿。而对于袁隆平来说,他不想在人们心中编织一个神话,而是尽力为人们的粮袋里增加一些实惠。简短的话语表现了一位科学家恬淡平静的人生态度。
有位记者问:”您这一生希望有多少资产?”对此类问题,他似乎不屑一顾,但为了不令记者扫兴,他还是笑着说:”一个小棚子,下面一口小猪,足矣。”在场的人不明就里,一时愕然,然后,他用手比画着说:”这是个’家’嘛。这个棚子就是上面的宝盖头,下面这个’豕’字,古代讲不就是猪吗?”在人们一片恍悟的神情注视下,他接着说道:”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是对的。家再大,你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对不对?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隆平高科”股票上市后,他一举成为”亿富翁”,对于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他居然那么泰然、怡然而又自然。
袁隆平,虽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但他爱好广泛,热爱生活,可谓性情中人。他认为,热爱生活与注重事业并不矛盾,劳逸结合才是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此,尽管他的科研工作千头万绪,但他每天都要抽空陪妻子散步、聊天,或到游泳池去舒展一下筋骨,另外,他还拉得一手小提琴,有记者对他说起此事时,他说:”我从小就喜欢拉小提琴,因为我听说爱因斯坦也喜欢拉小提琴,他拉得很认真,但技术不行,我拉得更认真,当然,我的技术恐怕比爱因斯坦还要差一些,我是乱弹琴。”说完便爽朗地笑了。
一般而言,越是自卑的人,越善于用虚荣的外衣庇护自己,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能力和信誉。而袁隆平一番自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