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学的运气学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化;太阴之中,阳明燥金,土金相生,燥从湿化。故少阳、太阴之中气,也就从本气之化。

(二)标本异气,从本从标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因为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二者均为标本异气,故或从本化,或从标化。少阴君火,从本化则热,从标化则寒;太阳寒水,从本化则寒,从标化则热。少阴之中,太阳寒水;太阳之中,少阴君火。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中气和标之气有水火阴阳之殊,故本标中气都不同化,所以少阴、太阳或从本或从标。

(三)阳明厥阴,从乎中气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因为阳明之中,太阴湿土,燥从湿化;厥阴之中,少阳相火,木从火化。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所谓“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湿化,总不离于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耳”(《类经图翼·经络》)。

总之,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为“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标本中气与生理

“天之六气为本而上,人身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伤寒集注》):天时有六气之变,人体与自然密切相关,脏腑外应六气,六气内应脏腑,有机地互相联系为统一的整体。标本中气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把人体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并联系六气胜复,取象于天地,得出在天为本,在人为标,在标本之间为中见之气的基本概念,把六气六经及经气的表里确立了标本中气,建立起脏腑经络应于本标中气的相应关系。故曰:“内经所言,某经之上,某气治之,之上云者,盖脏腑为本,经脉为末,是脏腑居经脉之上,故称上焉。由脏腑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中见之下,其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经。又各有太少阳明三阴之不同,则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伤寒浅注补正》)。天之六气能影响人体的三阴三阳,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人体脏腑的机能活动在四季不同的气候中,又有着不同的差异,这就是标本中气的生理机制。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在人体正常气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曰:“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者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类经图翼·经络》)。

五、标本中气与病理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既受六气之益,又受六气之害,天之六气变化相移,如化非其时,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胜复太过不及之变。这种变化如果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便形成了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由于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实偏虚之别,所以疾病的发生是变化多端的。其基本规律是:“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

六经气化论者,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了六经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机制,论述了六经病的证治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六经气化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六经之为病,即六经气化之病。如:太阴本湿而标阴,中气为阳明燥金。其标本同气,故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脾虚湿盛之征。其中见之阳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现吐泻等症的湿化之候,此为病生于本者。

少阴本火(热)而标阴,中气为太阳寒水。其标本异气,故邪人少阴则病有从本化热和从标化寒之别。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无热恶寒、渴喜热饮、心烦、吐利、脉微细等兰派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一派阴虚之象。此为病生于本生于标者。

阳明本燥(阴)而标阳,中气为太阴湿土,其标本异气。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因为太阴脾与阳明胃同居中州,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以维持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阳明病的病理特点: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此为病本应生于中气又非完全生于中气者。

上面我们以太阴、少阴、阳明为例,用标本中气的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病理变化。其他各绎的气化为病,率皆如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标本中气理论提示了六经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一般说来,三阻中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为阳证。病在三阳表示人体正气亢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三阴中以太阴人里尚浅,少阴人里已深,厥阴人里尤深。其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为阴证。病在三阴表示人体正气衰减,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受邪相同而病证属性判然不别,这也是标本中气变化不同使然。

必须指出,脏腑经络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表现。因此,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明乎此,方得六经气化学说之真谛,才不至于把标本中气理论当成刻板的公式,方能正确地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去阐明生理病理现象。

六、标本中气与治疗

六气(淫)之邪感人虽同,但是由于人之禀赋各异,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故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而生病各异。所以,在临床上就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而辨证施治。

(一)生子本者,求之于本

太阴湿土,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所以病人太阴,邪从本化,则出现中阳不振,寒湿内阻之候,故用理中丸(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而治其本。如是脾阳得运,寒湿既除,中土有权,升降复常,诸症自愈。即病生于本,就求之于本。

(二)生子标者,求之子标

少阴君火,本热而标阴。病人少阴,其标本有水火阴阳之别。若病邪从本化热而为少阴热化证,属少阴阴虚火旺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病从本化,故治之于本。如病邪从标化寒而为少阴寒化证,则治宜扶阳抑阴,以四逆汤回阳救逆,附子汤温经扶阳、除湿止痛,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等。病生于标,就求之于标。

(三)生于中气者,求之于中气

太阳中见之气为少阴。太阳病外邪久羁,或汗下失宜,均可导致病从中化之候。如下后复汗,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而致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之阳虚烦躁证,是阳虚阴盛,阳为阴格,病势重急,阳气将脱之象。病在少阴,性属阳虚。故急用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姜、附辛热,急复其阳,附子生用,其力更锐。其方类似四逆,然而不用甘草,其势尤猛,浓煎顿服,则药力集中,较之四逆收效更速,单捷小剂,其力精专,有单刀直人之势。病生于中气,就求之于中气。

(四)生于标本,标本兼施

太阳本寒而标阳,其病从本化寒,从标化热,若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则标本同治。如太阳伤寒,兼有里热之候的大青龙汤证。太阳表寒证是病生于本,发热烦躁为病生于标,是标与本俱病,故大青龙汤用麻黄汤加石膏、姜、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而标本兼顾,表里双解。

总之,标本中气的治法,无论取标本或取中气,只要是病之所在,就是治之所施。不论是治标、治本还是治中气,不论是从治、反治、逆治、正治,都是针对着疾病的主要矛盾而采取的不同方法而已。要之,“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以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们如果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所以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人们必须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二、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

(一)五运与发病

大运有平气、太过和不及之分,其发病情况是:

1.平气之纪与发病:运气的变化既非大过,又非不及,谓之平气之纪。木之平气称敷和之化,其病里急,支满,因肝主筋,故其病宜在筋。火之平气称升明之纪,其病响动,痪疯,因心主血脉,故其病宜在脉。土之平气称备化之纪,其病痞满,因脾主肌肉,故其病宜在肉。金之平气称审平之纪,其病咳嗽,因肺合皮毛,故其病宜在皮毛。水之平气称静顺之纪,其病厥逆,因肾主骨,故其病宜在骨。如《内经》云:“敷和之纪……其病里急支满……升明之纪,其病困痪……备化之纪,其病痞……审平之纪,其病咳……静顺之纪,其病厥”(《素问·五常政大论》)。

2.岁运太过与发病: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亢盛,因而主本气流行致病。

岁木太过:风气通于肝,木运太过,风气大来,脾土受邪,故人病则现泄泻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吐甚等肝旺东伐中土之候。木运太过,肝气偏盛,故可现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胁痛等肝本脏受病的症状。

岁火太过:火运太过,火盛为邪,火灼肺金,肺伤则见呼吸少气、咳喘息鸣等症状。正气不足,感受疟邪及暑热之气,邪毒侵人人体而发病。所以火运太过,炎暑流迫,民病疟疾。火气上逆而致咽干,耳聋,两胁、两臂内、胸膺、背、肩胛之间疼痛,胁支满,身热,浸淫,全身骨节疼痛等。若火气独治,再逢少阴、少阳司天,其热尤甚,水源干涸,则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二便下血不止。

岁土太过:土运太过,脾土偏胜,土胜克水,肾脏受邪,故手足厥冷、忧郁不乐、体重烦冤、腹痛。土气亢盛,脾经自病,故现四肢不举、肌肉萎缩、足痿不行、抽掣拘挛、脚下痛、中满食减。若土胜水衰,木气来复,则现腹满、溏泄、肠鸣、泄泻不止等。

岁金太过:金运太过,肺金偏胜,金胜克木,肝脏受邪,故两胁少腹疼痛、目赤肿痛、眼角溃疡、耳聋等。若金胜木衰,火气来复,则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肩背痛,以及尻、阴、股、膝、髀、喘、箭、足等处均感疼痛之候。

岁水太过:水运太过,肾水偏胜,水胜克火,故心脏受邪,其病发热、心悸烦躁、四肢厥逆、全身发冷、谵妄、心痛。水邪泛溢,土不能制,则有腹水、足胫浮肿等。若逢太阳寒水之气司天,则病腹满泄泻、饮食不化、口渴、妄冒。

总之,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太过,因而本气流行。其发病除考虑岁运本身的影响外,还要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考虑其所胜。

3.岁运不及与发病:岁运不及,则胜运之气流行,主克气大行致病。其发病规律是:

岁木不及:胜运的燥气大行,肺金发病,故见寒热、咳而鼽等。由于“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所以本运相应的脏腑被抑!,肝气不足,则见胁、少腹等处疼痛。“己所胜轻而侮之”,木气不及,制土无权,故见中清(内寒)、肠鸣溏泄等病变。岁运不及发病规律还包含着胜气和复气的概念。所谓胜气,指偏胜之气。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必有所复。所谓复气,指报复之气。如五运中某运偏胜,称为胜气,有所胜必有另一运以报复之,称为复气。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木气受制,子气来复,炎暑流火,故现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暑热病。

岁火不及:寒水之气大行,水胜侮土,阴寒凝积,阳气不化,则见胸中痛,胁支满,两胁、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气郁上冒,眼花眩晕,心痛,暴喑,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四肢屈不能伸,髋骨与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若火被水抑,土气来复,则脾失健运,出现大便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中寒,肠鸣下注,腹痛,两足拘挛、萎缩麻木不能行走等。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木乘湿土,脾土气衰则现飧泄、霍乱、体重、腹痛、肌肉困动而疼痛。土为木克,金气来复,则肝气不舒,胸胁暴痛波及少腹,呼吸少气而善太息。

岁金不及:火气流行,金衰不能制木,木气旺盛,则病见肩背闷重、鼻塞流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急剧等病:金气被制,水气来复,寒气偏胜,阴气厥逆而格拒,则现脑户痛,延及头顶,身体发热,口疮,心痛等。

罗水不及:湿土之气大行,火气亦旺,则病腹胀闷满,身重溏泄,阴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运动不利,烦闷抑郁,足痿厥冷,脚下痛,甚至足跗浮肿。若逢太阴司天,寒水在泉,则患下部寒疾,甚则腹满浮肿。水被土抑,木气来复,肝木克土,见面色时变,筋骨拘急疼痛,运动不利,肌肉跳动痉挛,两眼昏花,视觉不明或失常,风疹,心腹痛等。

综上所述,五运太过和不及,由于有本气、胜气、复气的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