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承认,战争期间国民党政权统治的地区和人口两者都比战前小得多。无论
如何,按不变价格计算,每年政府的开支事实上在战争过程中是下降的。虽
① 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44页;又见杨格:《中国战时的财政与通货膨 胀》,第25—26页;
关于田赋,见易劳逸:《失败的根源》,第45—70页。
然不可能精确,1944年政府实际..的现金支出已经下降到它战前支出的1/4以
下。政府是在挨饿。
政府靠压低其雇员的薪俸来节约开支,是否明智尚难断言。低薪金迫使
许多,也许是大多数政府官员和军官参与侵吞,通过与占领区未经批准的贸
易形式而自肥,或者谋取损害政府工作效率的兼职。反之,假使政府让士兵
们和官员们的工薪与正在上升的生活费用挂钩,那末政府赤字必将大量增
加,从而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上唯一可以接受的压低政府支出的手段,
是裁减军队和官僚的规模。这将会紧缩开支,并可能增进效率。但是,出于
政治原因,这种措施未能采纳。
在1942—1944年,物价每年上涨约237%;1945年仅1月到8月,价格
就上涨了251%。就金融方面而论,政府发行了空前数额的新钞票,以满足一
系列猛增的新支出——在1945年1月与8月之间,流通的法币总额增至三
倍。增加开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在中国的存在日增。它在中国的兵
力,从1942年末的1255人增加到1945年1月的32956人,以及1945年8
月的60369人。这些军队不得不主要由地方经济供应,并且是按大多数中国
人从未见过的消费水平。1944年年中,孔祥熙抱怨:“在中国,你们的孩子
们每天需要6只鸡蛋,而现在减为4只。但是,你们每天吃1磅牛肉……为
了供应肉食,我们把耕牛拿来给你们吃……很快将没有任何牲畜留下来帮助
农夫们耕种他们的田地了。”①确实,在中国的一个美国士兵的费用,高达
500个中国士兵的费用。此外,决定修建4个供远程B29轰炸机使用的大型
空军基地和3个战斗机的简易机场,全部于1944年6月完成,这导致更庞大
的开支。从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美国人存在的月费用从10亿元增
加到200亿元。回想起来,很清楚,从美国增加在中国的作用中取得的军事
利益——特别是B29的行动,它在战争期间发动了不过20次空袭——与加在
中国虚弱经济的财政损失相比,远远得不偿失。①
中国用于美国军队的开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以下事实可以看出:在
战争的最后一年半里,这笔开支足足等于新发行货币的53%。然而,国民政
府本身的开支也在急剧增长,这大部分是因美国人的建议而发起的改革的结
果。例如中国军队的39个师,为了现代化、训练、医疗和改善伙食被挑选了
出来。政府官员和教员的薪俸在1944年晚些时候提高了——虽然这只能稍稍
缓解他们的困难。同时新创办的战时生产局的开支和贷款,虽然只占政府总
支出的约7%,但在1945年上半年也推动物价持续上升。到战争结束时,平
均零售物价指数高出1937年7月2600倍。
并非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同等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小撮囤积居奇
者、投机商和贪官污吏获得了大量财富。有些群体如地主和产业工人,在不
同程度上和不同时间内生活较好。但大多数民众逐步降低到勉强能维持生活
的水平,甚至低于这个水平。表11表明了国民党中国几个收入群体购买力的
变化,虽然这并不精确反映他们的相对生活水准。例如,由于歉收、增税和
① 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291、234—235页。关于军队人数,见罗曼努斯 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
使命》,第267页;《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第258 页。
① 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272—273页;杨格:《中国与援助 者》,第290页;罗曼
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115页;《美国 对外关系:1944年》,第6卷,第906—907页。
加租以及兵役和劳役的负担,大多数农民生活得比表上所表明的贫困得多。②
另一方面,士兵、官员和教授等政府雇员,并不完全像表中所表明的那样生
活得那么坏,因为他们受到廉价的食物和住房这类形式的补助。
通货膨胀对官员和士兵生活水平的损害,影响了政府的活力。早在1940
年,官员工资的购买力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大约1/5。到1943年,实际工资
跌落到1937年的1/10。虽然他们的境况因
几个收入群体货币收入的购买力指数
表11                 1937—1945年
教授a士兵b公务员c(重庆)产业工人d农民e农村工人c(四川)
1937100100100100100100
193895917712487111
19396464499585122
1940252921769663
19411522167811582
19421210111510175
1943146106910058
194411——41(4月)81—
194512———87—
资料来源:
a。1937—1942年的指数引自汪荫元:《四川战时物价与各级人民之购买
力》,《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3期(1944年6月15日),第263
页;1943—1945年的指数是6月份比率(工薪/生活费用),《经济史
实》第22卷第177期(1943年7月),第34卷第479期(1944年7
月),第46卷第701期(1945年7月)。
b。汪荫元:《四川战时物价与各级人民之购买力》,第263页。
c。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63页。
d。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63—64页。
e。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243页。
为每个月有米、食油等津贴而有所缓解,但官员们经常生活在——用张嘉璈
的话说——“赤贫”之中。①单身汉靠他们的薪俸几乎不能生活;有家眷的官
员困于个人处境,变得绝望起来。有些人从事第二职业;许多人贪污腐化。
贪污腐化非常明显。高级官员们携带衣着华丽的女士,坐在由司机驾驶
的汽车里,穿越燃料短缺的重庆的街道奔驰;他们购买了从国外走私来的香
水、香烟、柑桔、黄油及其他奢侈品;他们在奢华、丰盛的宴会上用餐。当
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腐化。一些人勇敢地忍受了营养不良,并眼看家人健
康下降。不过,许多人经不起诱惑,因为当他们的上司大肆挥霍时,文过饰
非是容易的。
通货膨胀同样破坏了学生和知识分子们的安宁。书本很少,科学设备稀
缺。学生们住在光照不足,不供暖的宿舍里,他们的床就像船上的铺位那样
② 易劳逸:《失败的根源》,第66-70页。
① 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64页。
挤在一起。教职员经常与他们同事的家庭挤在一起。肉类和油脂从他们的饮
食中消失了;有些人难得一天吃两餐。在学术团体里,营养不良几乎成为普
遍现象。在战争后期,据《大公报》报道,教员和学生双方都生活在“饿死
的边缘”,“处于可以想象到的最悲惨的境地”。①健康水平下降,疟疾和肺
结核是常见的。为了补充他们菲薄的收入,许多教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
学任教,出卖珍藏的书籍和艺术品,或镌刻图章和挥毫作书以供出售。他们
的教学质量受损,而他们对政府的幻灭感上升了。②
政府确实力图缓解官员们和在公立大学授课的教授们的经济窘境,为他
们提供特殊的津贴、廉价的住房,和各种人为的低价供应的日用必需品。米
一度以每斤0。10元售给政府雇员,而在公开的市场上米价为5。00元。但是,
政府迟迟不同意很有意义的工资增长,因为那样将扩大预算。在1943年,如
果官员们的实际工资提高到战前水平,政府开支将增长约300%。到1944年,
在官僚机构和军队内不满情绪高涨,工资才得以激增——太少也太晚了,因
为当时物价上涨正如脱缰之马。官僚机构和军队的道德败坏,一直延续到
1949年。
① 《大公报》(重庆),1945年3月19日,第2版(社论);同上,1945年4月13 日,第2版(社论)。
② 董显光编:《抗战七年以后的中国》,第112—113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 政与通货膨胀》,第323
页。关于结核病的发生率,一份共产党的资料报道说: 1945年X光检查表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一
所最受优待的大学——教职 员中足有43%的人染上这种疾病。13%的男学生和5。6%的女学生也染上这 种
疾病。《新华日报》,1945年2月20日。这篇报道无疑需要核实。
工业部门
自由中国的战时工业,是在很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爆发时,将
成为中国非沦陷区的地域——约占国土的3/4——能够自夸的仅有大约全国
工厂的6%,产业工人的7%,工业总投资的4%,电力的4%。①但是,在战争的
前几年,国民党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消费需求,尤其是政府和军队的消费
需求,已经增长的内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工业产品开辟了一个几乎不能满
足的市场。直到1940年,食品价格远远落在工业品后面,使工资保持低廉而
利润幅度高。在1942年3月滇缅公路被封闭前,购买急需的机器、备件和进
口原料,尽管困难和奇贵,但仍是可能的。②这些有利因素导致1943年以前
新的工厂与日俱增(见表12),而工业生产量在1938年至1945年之间几乎
增长到四倍。
尽管有这样的增长,工业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虽然战时国民党中
国的人口大致是战前的一半,但主要工业品产量从未超出战前水平的12%。
1944年棉纱、棉布和面粉仅分别为战前数字的5。3%、8。8%和5。3%。①更有甚
者,1943—1944年工业部门陷入深刻的危机,1944年生产显著下降。表13
显示了战争后半期工业的疲软状况。1939年新工厂的投资达到了最高峰。其
后,尽管新厂数量增加,但投资总值陡然下降。大约在1940年,工业繁荣事
实上已经终结,但牟取薄利的经营者们,以有限的经验和少量的财源继续开
办新厂,徒劳地期待着经济复苏。②这些小规模的薄利经营多数迅即倒闭。1944
年,在国民党中国实际上仅有928家工厂开工。倒闭率达82%。
虽然1943年前产量一直增长,但1940年工业部门已经开始遇到障碍,
首次引起增长率下降,然后产生了1943年9月以后的工业危机。③通货膨胀
的结果并不全是消极的。例如,在战争八年间,工人们的实际工资仅在1938
年提高;其后,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这使雇主获利。④不过,通货膨胀使商
业投资,特别是投机事业投资比工业投资赚的钱多得多(见表14)。囤积稻
米和其他农产品的现象广为流行。不论来自占领区,还是来自国外的“走私”
货都能大赚其钱,从而使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回。有时光是
表12            中国非沦陷区的工厂
① 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23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册,第659页;又
见张圣轩:《三十二年四川工业之回顾与前瞻》,《四川经 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3月15日),
第258页;《中华志,1937年— 1943年》,第437页。
① 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109页;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 胀》,第94页。
② 秦国平:《战时通货膨胀下的中国棉纺工业》,第39页。
③ 刘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业》,《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4 月1日),第79页;
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 季刊》第2卷第3期(1945年7月1日),
第32页。
④ 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239—240页。
1936年
及以前
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
开办日期
不确定
合计
设厂数a30063209419571866113810495491025266
按1937年货币
计算的新工厂投
资a(千元)
1179502216686583120914590314571998961448634197317487481
实际开工的工厂————1354b—2123c—928d——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30名工人的工厂。
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第1
期(1946年1月1日),第206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见的战时中国》,第47页。据信,这个数
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第433、411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
系1942年5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年以来由国家资源委员会设立
的工厂(98)和到1942年5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年》,第363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工厂
两类。
资料来源:
a。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季刊》第
2卷第3期(1945年1月1日),第30页。
b。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第110页。
c。侯继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财政,1937—1945年》,载薛光前
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 1937—1945年》,第214页。
注:这些资料中有差异,虽然全都是以中国经济部的资料为基础的。最明显
的是,资料c并未描绘出生产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下降,但是资料a和b两者
确实表明有这种下降。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在计算生产资料指数时包括
了不同的商品。
囤积商品就比花钱加工商品更有利。例如1940年和1941年间,原棉价格平
均每月升高13%,投资者仅囤积棉花就比冒险长期投资于加工棉花的纺织厂
有利得多。于是大部分流动资本——1944年占同类资本的86%——已流入商
业和投机行业,而不是生产。新型的或旧式的私人银行越来越多地撤回工业
投资,它们宁愿发放短期商业贷款,或直接参与囤积及其他形式的投机。政
府继续向私营工业提供低息贷款,但是,按不变通货计算,这些贷款的价值
①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30名工人的工厂。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
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第1期(1946年1月1日),第206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
见的战时中国》,第47页。据信,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年》,
第433、441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系1942年5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年以来由 国家资源委员会设
立的工厂(98)和到1942年5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年》,
第363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私营工厂两类。
只是1938—1939年所提供贷款的一小部分。结果工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挨
饿,这是工业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业家痛苦地抱怨贷款太少,而且所需
手续太烦。但得到政府贷款的实业家们,则通常用这些钱去投机。①
各种类型活动中个人实际收益的变动(重庆)
表14              (1938年=100)
年代农业制造业零售商业投机事业美国债券事业
1937—5910529缺
1938100100100100100
193961106111297180
19409285112808512
1941109711195501373
1942132761207203951
19431246912426910260
资料来源: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60页。
另有通货膨胀以外的因素加重了实业家们的困难。例如,日本收紧封锁
的绳索,切断了中国工厂严重仰赖的机器、配件、原料和燃料的输入。内地
的许多工业设备已经陈旧——例如纺织工业中的机器造于20年代以前——
没有备品和配件,因此损坏迅速。许多材料——如高合金钢——在中国国内
是得不到的,而一些工业部门要继续生产,这些材料又是至关紧要的。
熟练工人的缺乏也阻碍了中国的战时工业。当地招收的工人新离开农
村,往往对机器或者劳动纪律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因此,熟练的产业工人不
得不从沿海城市招募。但是,到 1940年,只有大约42000名熟练工人随国
民党政府进入内地。工厂的经理们为搜罗熟练的雇工,开始挖其他工厂的墙
脚。这种竞争抬高了工资。它也助长了有破坏性的高速率的劳动力流动——
1940年每月大约有10%的熟练工人,18%的非熟练工人流动。1943年5月,
全部工人的月流动量为23%。这种惊人的不稳定与普遍缺乏技术和设备窳劣
合到一起,导致工人效率迅速下降。例如,在纺织厂,效率被评定为战前水
平的大约60—85%。一位电工估计,他的工厂的效率仅仅是在上海时的1/3。

荒谬的是有些工业陷入了缺乏消费需求的状况。人民不断贫困限制他们
只在最紧迫的必需品上花钱,尽管人民极其需要新的衣服,纺织品市场也变
得呆滞,因为他们的购买力已经衰竭。需求的减弱也打击了生产资料制造商。
例如在  1942年以前,由于铁路和防空洞的修建,炼铁业曾经繁荣过。当政
府放弃这些项目时,炼铁业就陷入萧条,并损及煤炭和炼焦等有关部门。对
工业机械和军事装备的需求仍居高不下。但是,中国的钢铁制造商通常不能
① 弗雷恩:《自由中国的新政》,第41页;史国衡:《中国进入机器时代》,第 60—61、134页;《战
时中华志,1937—1945年》,第385页;陈达:《现代中 国的人口》,第55—56、112页,表58;陈达:
《中国劳工阶级与当前经济危 机》,《社会建设》第1卷第4期(1948年8月1日),第17页;李紫翔:
《抗 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43页;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国民党中国的劳工问 题札记》,第20—
28页。
满足这一需求,因为他们缺乏所需要的设备、原料和熟练的劳动力。②
为了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早在1938年12月政府就最初试图限定日用和
必需品的价格。这很快证明是无效的。后来政府颁布了一连串的新规章,取
缔商品投机及压低食品、工业原料和租金的价格。然而,到1941年10月,
中国银行宣布所有这些措施“完全失败”③
国民党对价格管制的兴趣,在美国于1942年10月通过一项反通货膨胀
法后复苏了。因为他们推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