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合中国条件的条目表现了越飞的一个主要让步。孙于2月再次被邀请到广
州领导一个新政府,这个政府与莫斯科的交往变得出乎意外地主动。8月,
蒋介石和张太雷被派往苏联几个月,学习苏维埃的军事组织及政治代表制
度。政治顾问鲍罗廷大约于11月启程来到广州,军事顾问瓦西里〓勃鲁彻将
军(在中国称为加伦)随后于1924年抵达。与他们同来的是援助和军火。在
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在1924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按照国民党
新的“联俄容共”基本政策的规定,李大钊和另外两名共产党员被选为由24
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委员。毛泽东的名字出现在17名候补委
员的名单上。
随后的共产国际…国民党联盟的变迁,深深地留在了1923年到1927年中
国民族革命的伟大戏剧之中。这次中苏合作进行革命的社会政治内容,已在
本书上卷中详细论述。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它似乎是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的开始,这种影响以不同方式延续了整整一代。它也建立了另一种国际秩序
① 越飞自杀时间应是1927年——译者。
②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派打交道的详情,见韦慕庭和夏连荫编:《有关共产主 义、民族主义及在华苏
联顾问的文件,1918—1927年》;理查德〓C。桑顿:《共 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21—1931年》;艾伦〓S。
惠廷:《苏联在中国的政策, 1917—1924年》;和罗伯特〓C。诺思:《莫斯科和中国共产党员》。
③ 道夫〓宾:《斯内夫利特和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季刊》第48期(1971年 10—12月),第677—697
页。① 这些发展在本书上卷第10章(陈志让著)和第11章(韦慕庭著)得到更充分 的论述。
结构;这种结构的基础,是保证莫斯科牌的共产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席卷世界。
由于国民革命从广州北伐,华盛顿会议列强处于守势并进行各种调整。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蒋介石总司令领导的国民党国民革命军以统一全国为目标,于1926年7
月经湖南北上。长沙于8月12日,岳州于18日,汉阳于9月6日,汉口于
7日,武昌于10月10日,九江于12月4日,南昌于12月7日相继陷落。
潜伏在这种攻无不克的军事扫荡背后的,是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周围的反共
新右派之间不断增长的不和。共产国际认为夺取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时机已经
成熟,因此它发出指示,实行彻底革命的方针。
在此以前,英国曾采取反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强硬路线,1926年12月改
变方针,并且宣布了温和的对华新政策。然而,随着民族主义潮流更加汹涌
澎湃,英国寻求缓和的希望破灭了。1927年1月4日和9日,大量的示威者
分别冲进了汉口和九江的英国租界。英国无法派出援兵,最后通过一个归还
租界的协议,放弃了这些租界。①
南京于3月24日陷落时,六名外国人在革命军士兵的暴行中被杀。长江
上的英、美炮艇从江中轰击这座城市,帮助他们的同胞撤退。集合在南京领
事馆的日本人,遭到了革命军军官和部队的搜查。一些人受到粗暴对待,另
一些人受到枪托的敲打,财物被毁,但未作任何抵抗。碰巧在领事馆建立通
讯联系的海军官兵拆掉他们的机枪,并应日本平民的要求把他们的武器藏在
一间后房里,以免他们的武器刺激中国士兵。其结果是虽然发生了暴行,但
未死任何人,全部被救,平安无事。
这次南京事件的后果是,英国加强了在上海的防卫,并要求日本和美国
也这样做。美国派遣了援军,但试图避免刺激中国的民族感情。日本外相币
原喜重郎要求立即贯彻他的不干涉中国的原则。由反对党政友会领导的对币
原温和对外政策的批评,在一段时间里曾有所加强。此外,军部和参谋本部
双方都支持与英国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认为英国今天的困境可能就是日本明
天的困境。
币原的想法有所不同。他认为,首先,日本真正的在华利益不在领土而
在市场。第二,如果国民政府确实想把全中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看来这
是可能的——日本应该避免磨擦。第三,正在出现分裂的迹象,因为国民政
府内部亲共分子与反共分之子之间的冲突加剧了。最后,如果中国不答复日
本的最后通牒,并拒绝日本的要求,怎么办?外国支持蒋介石会使之像一个
叛徒。除了让蒋介石自己把共产党清除出国民政府外,别无其他有效的办法。
当然这是他在1927年4月的流血政变以及随后的剿共行动中所做的事。
由于蒋的反急进政变,华盛顿会议体系可望最后到位。中国终于有了一
个有希望保持稳定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反对苏联——一个留在华盛顿框架
之外的强国。华盛顿列强虽有分歧,但它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在中国互相协商
和合作的原则。不幸的是,1927年后的岁月表明,在国内动乱不仅席卷中国
而且波及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时代,在远东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是多么艰
难。
这段无休止的动荡历史,将在下一章中论述。在这里,1927年后中日关
系的梗概应足以说明,实现一个被国内势力所接受并为其所支持的国际秩序
模式是极端困难的。
① 关于这些发展的详细情况,见本书上卷韦慕庭著:《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 1923—1928年》。
蒋介石采取反共行动,展现了条约国和他的新南京政府打交道的可能
性,在同一个月里,日本内阁易手。日本的新首相兼外相是退役陆军大将田
中义一。作为反对党的领导人,田中从来没有放弃过批评其前任币原对华政
策软弱的机会。现在田中突然有了采取他的强硬对华政策的职位。①
在北伐的1927年阶段,当革命军于5月迫近山东省时,田中以保护日本
侨民为名派军队到山东。中国军队撤回鲁南,避免了一场冲突。1928年4月
北伐重新开始,田中再次派兵进入山东。较早占领济南的中国军队与那里的
日本军队遭遇,经过一些小事件之后,双方于5月3日发生冲突。受反帝情
绪驱使,有些中国士兵出来杀了11名日本平民。日本军队对中国军队发动大
规模的行动,并把他们逐出济南近郊。中国军队绕开了日本人,北上向北京
进军。虽然未与日军发生进一步冲突,但是济南的战斗,甚至在蒋的政治上
温和的部队中,也滋生了深刻的反日情绪。
张作霖大元帅被这些中国军队打败,于6月3日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
他的沈阳大本营。第二天清晨,恰好在沈阳这一边的一场大爆炸中丧了命。
他的被暗杀是由一小撮日本军官策划的。他们的想法是,张作霖的死将使满
洲群龙无首,并陷于混乱。然后日军将以恢复秩序而干预,并占领满洲。①
但与此相反,满洲并未陷入混乱。当时在北京的张学良赶回沈阳,他对父丧
一直秘而不宣,直到7月21日年青的张学良继位。暗杀不久就被确认是关东
军干的,但张学良认识到发布这条消息可能使他受日本摆布,所以保持了沉
默。
在提防日本捣乱的同时,这位满洲的新统治者也发现他被中国民族主义
收回主权的要素所吸引。首先他与他父亲的宿敌国民党拉上了关系,然后他
在满洲升起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与南京政府的秘密谈判结束后,满
洲于1928年12月29日易帜。张加入国民党,并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
此后,张逐渐采取反日政策,而中国人在满洲的反日运动趋于公开化。日本
商人受到损害,甚至实力雄厚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也出现赤字。接着1929
年末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
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满洲的形势正在恶化。在满洲的朝鲜农民据说一度
曾达到200万人,主要从事水稻种植。但是1931年中国的反日运动更广泛组
织起来了,来自朝鲜的农民在1910年是日本的臣民,他们生活在日本政权难
以到达的边远地区,忍受着无数事件的冲击。满洲的朝鲜族人下降到大约80
万。
1931年,大约400名朝鲜农民租佃了长春以北万宝山的土地,并开始以
艰苦的劳作把它改成稻田。然而,中国当局禁止他们定居,并命令他们离开。
由于日本领事的抗议,命令暂时撤销了。但是在7月1日,大约800名中国
农民袭击了这片土地,并开始破坏新的灌渠。侵入者与从长春附近赶到出事
地点的日本警察之间爆发了一场冲突。这成了日本报纸的头条新闻,而在一
段时间里,朝鲜各地的朝鲜人对当地的华侨采取了激烈的报复行动。
这时日军的头号假想敌是苏联。万宝山事件期间,日军参谋本部派遣军
官中村震太郎上尉进入西部满洲测量地形,为对苏战争作准备。张学良部下
① 威廉〓F。莫顿:《田中义一与日本对华政策》。
① 加万〓麦考密克:《中国东北的张作霖,1911—1928年》;和马场伸也:《进退 维谷的日本外交:关
于日本对华政策的新见解,1924—1929年》。
狂热反日的士兵抓住了中村,并枪杀了他。被指控的凶手最后于1931年9
月18日被带到沈阳,而且日本领事得到了通知。
但是太晚了,因为9月18日是沈阳事变之夜。一小撮关东军军官炸毁了
一段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不到半年,全满洲
已落入日军之手,并被从中国分离出去。日本已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焦点。
在不到一个世代,仅仅20年内,清朝的东亚地区秩序、华盛顿会议条约国所
设想的国际法律秩序,以及莫斯科所梦想的世界革命秩序,作为中华民国的
国际模型,都已证明是徒劳的。
第3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
1927—1937年
南京政权是在派系斗争和流血中诞生的。1927年4月12日清晨,黑手
党①似的青帮歹徒冲上上海街头,捉拿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嫌疑分子,把他们就
地枪决或用大刀砍死。当时和以后的一个月内,被屠杀者达数千人。蒋介石
已同共产党分裂;第一次统一战线就此结束。六天后,在4月18日,国民党
政府于南京宣告成立。
新政府面临的挑战极为严酷——不亚于要力挽百余年来遍及全国的国家
分裂的浪潮。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早已不复存在。政治权力久已落入地
方军阀之手,他们同样也是常常不关心民众的福利,只求依靠军事实力来增
加个人的财富和权力。道德社会的意识——即有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
和适当关系的广泛而深入的共识,它对传统中国的稳定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混乱和争斗。甚至传统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也已
遭侵蚀。
① 黑手党——20世纪初,一些在美国的意大利人的秘密犯罪组织。——译者
权力初步巩固
因为中国人对国家的凄惨情景、军阀纷争造成的破坏和外国侵略带来的
屈辱非常敏感,国民革命军北伐,从南方的广州(始于1926年7月)到北方
的北京(1928年6月占领),沿途受到民众热烈的欢迎(见第12卷)。对
许多中国人来说,国民党统治表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里,中
国将重新统一和强盛,全民经济富足,民众不再以做中国人为耻。然而,早
在1929年,这些奢望即黯然失色。因为国民党人在把注意力转移到新时代的
建设任务之前,首先必须决定党内何人掌握新政府的权力。
自孙逸仙1925年3月逝世以后,为争夺国民党运动的领导权,国民党内
一直存在残酷的、甚至流血的斗争。这些权力的争斗在北伐时曾被掩盖起来。
然而,到1927年初,在全国政权垂手可得的诱惑下,党内斗争遂以新的和空
前的暴烈行动恢复。所以,在南京政权十年统治开始之时,国民党运动便已
混乱不堪。事实上在1927年春,中国有两个国民党政府(蒋介石及“中间派”
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仍与共产党人联合的左派国民党的武汉国民政府)和三个
要求国民党领导权的总部(除汉口和南京的总部外,极右翼西山会议派要求
它们在上海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拥有唯一的合法性)。使这种局面复杂化的是,
这些权力中心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省的军阀的支持。这些军阀只是新近才
宣布拥护革命;他们很少,或完全不受国民党运动的意识形态目的的约束;
他们如今只是耽于玩弄政治手腕,希望即便以此不能扩大,也可保全他们个
人和地方的权力。
在这些斗争之初,蒋介石几乎被排除在竞争之外。仅仅在南京政府成立
三个月之后,蒋介石的军队当其正着手北伐进军北京时,为军阀孙传芳的军
队所击败;在他们溃退中,孙传芳的军队甚至威胁要占领南京。结果蒋介石
的威望大损,南京政府内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为首的新联盟,在1927
年8月逼蒋介石下野。
与此同时,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左派国民党,效法蒋介石也清洗自己队
伍里的共产党人。随着蒋介石的下野和对共产党人的清除,党内争吵的两个
主要原因已经排除,敌对派系和解的道路得以打开。1927年9月,南京政府、
武汉政府及西山会议派的代表组成了“中央特别委员会”,中央特别委员会
在南京建立起新的、表面上统一的国民党政府。
这个新政府并不比前两个政府更稳定。国民党运动的两个最有实力的领
袖——蒋介石和汪精卫——被排除在外。新政府在财政上一筹莫展。到1928
年1月,特别委员会的政府垮台。蒋介石在下野五个月(这期间他同美丽的
宋美龄结婚)后复职,权力比以前更大。2月,他被提名担任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0月,他又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于是成
为国家的首脑)。他如今控制了国民党三位一体政权的全部三条腿——党、
政、军。
在蒋介石的主持下,国民党南京政府变成了军事独裁政府。在蒋介石掌
握领导权以前,国民党运动(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其前身)从来不是个团结的、
思想统一的,或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政党。孙逸仙最初在1894年组织兴中会,
他的追随者包括具有各种不同意向和动机的人。事实上,孙逸仙似乎未曾拒
绝过任何申请人入党。至少有一个例子,孙逸仙甚至接纳军阀陈炯明的全体
军人加入国民党。因此,国民党员汤良礼写道,1924年改组前的国民党不是
一个政党,只不过是个“各种各样政客组成的集团,他们大多数很少关心孙
逸仙所拥护的主义,只是为达到各自的目的利用孙逸仙在民众中的崇高威
望”。①国民党的凝聚倾向,随着革命运动走向夺取全国权力的关头而变坏了。
由于当时各种政治派别的野心家和政客看风使舵,国民党党员数量从1926
年的仅15万人增至1929年的63万人。从未受到严格控制的党组织,完全不
顾新申请人的背景、品质或是否信奉革命目标,就接纳他们入党。蒋介石部
队的参谋长何应钦在1928年1月抱怨说,“各级党部只关心(新党员)数量,
不注意(新党员)质量。因此,党的精神日益衰败”。②这样,国民党党员的
构成状况在1927年已混乱不堪,蒋介石因而开始把许多不符合他需要的党员
清洗出党。在审查党员过程中,他从根本上改变国民党运动的性质。
首先受到清洗的是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孙逸仙在1923—1924年同中国共
产党人和苏联组成的统一战线,国民党人十之八九不可能取得全国的政权。
国民党借助于共产党人的建议、物资支援和组织技巧,按照俄国共产党的模
式改组;一支由党领导和受过政治灌输的军队得以建立起来;青年革命干部
到军阀割据地区的农民和工人中去,鼓动和组织农工支持革命。有意义的是,
那些曾从事困难而又危险的组织群众工作的人,被认为更接近共产党人而非
国民党人。何应钦承认“国民党员不愿做实际的下层工作,结果共产党人很
自然地把这项工作担负起来,使我们的党同农工分离”。③那些较少承担革命
义务的人避免在群众中工作,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感染。所以,清洗共产
党人具有过滤的效果,使得求私利的人可以不受影响;而从革命运动中清除
出去的,是那些曾在革命期间向国民党灌输活力、纪律和献身精神的人。
然而,甚至在清洗共产党人之后,依然留下了主张采取比蒋介石所赞成
的更为激进的解决全国问题办法的广大的国民党员阶层。国民党左派在1928
年和1929年间,是蒋介石最难对付的政治对手;只是在经过近两年的残酷斗
争之后,蒋介石才把他们镇压下去。左派分子大声指责蒋介石正在建立的“个
人军事独裁”,要求国民党恢复1924年孙逸仙领导革命时期激励革命运动的
政策和精神。他们主张应由党而不是由军队来控制和提供政权的方向。左派
分子同共产党人不同,他们拒绝接受阶级斗争的观念和政策;但是他们认为
党必须通过农、工及其他群众团体以保持和加强同民众的关系。他们坚持,
只有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他们才能阻止革命成为官僚和军阀的玩物。①
许多国民党员,也许是大多数党员,支持这些激进观点。但是,身为国
民党左派的汤良礼的估计,即这个时期80%的党员属左派,确实是夸大了。②
然而,很清楚,许多下层和青年党员(1929年1/3国民党员年龄在25岁以
下)是同情左派观点的。
汪精卫是左派公认的领袖,但是他1928年和1929年寄居欧洲,并且至
① 汤良礼:《中国革命秘史》,第330页。
② 《晨报》,1928年1月11日。
③ 何应钦:《今后之中国国民党》,《中央半月刊》,第2期(1927年10月),第 102页。
① 司马仙岛:《北伐后之各派思潮》,第133—199页;汤良礼:《中国革命秘 史》,第331—333页;阿
里夫〓德里克:《群众运动与国民党左派》,《现代中 国》,第1卷第1期(1975年1月),第57—59
页。② 汤良礼:《中国革命秘史》,第334页。这时这个主要左派组织(改组派)的 实际成员约1万人。见江
上清:《政海秘闻》,第72页。
少在表面上与反蒋运动无关。所以,左派组织的幕后策动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