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畈簧飧鍪焙虿沤猩砜谝夤┭┭鹌腥Α
身口意三业,表面上与善是相对的,但是你真悟道的人,三业皆无着相。身口意自性本空的,三业本来是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白居易有首诗说,「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这个身体本来就是空的,他用了几句诗就把佛学讲完了。
身体到了无作相境界,当然就不会造口业,不会说是非。身口意三业中,嘴巴造业的机会最多。身业只有杀盗淫三种,意业也只有贪嗔痴三种。口业有四种,妄语(譬如不想和某人打交道,他来找你,就随口说没有空,就是妄语)、恶口(骂人、挖苦人)、两舌(造是非,像是同人讲,这话只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就是两舌)、绮语(像是说些不相干、不由衷、敷衍的话,或者是说没有意义、言不及义的话,像聊天就是)。
不造口业就意无作相,这一点是很难说的。例如有人以为不说话、禁语,就可以不造口业了,可是他虽然不说话,见了别人有什么过失,那难看的脸色就摆出来了。这不仍然是在说话吗?真正禁语是要从意上去禁的。
能真正身口意三业清净了,就不止是戒了,比戒还进一步,是无作慧,是智慧的解脱。用上面的例子,看到人家做什么事,心中也不会动念,这才是解脱,是要有智慧才做得到的。这是大乘三法印的无作,前念已灭,后念不起,起了就丢,这样才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上善菩萨的境界,是真行善。你懂了上善,就会懂了密宗的上乐金刚和禅悦的道理。
一个人想要得到身体上的快感,是有好多方法的,按摩是一种方法,乃至有人捏香港脚也无比舒服。但真正的得至乐是为善最乐,上善成就了,它由内而外发出的快感是永远不退,昼夜都在快感中。那种快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就是经上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是登地以后菩萨的境界。有上善、上乐、上喜的境界,才算是福报的成就。做点好事只能算是在培养福报,是福报的资粮。你想得到上乐境界,要问自己福报够吗?一身都是业怎么能得到?接下来是福田菩萨,是真正福报的成就了。这个次序排列得非常严谨的。
(二十五)福田菩萨──福行罪行不动行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出家人的袈裟,上面有一块块的,就叫作福田衣,象征出家人是为众生种福田。现在福田菩萨为我们讲行,什么是行?就是行为、动作。做人每天不是在做福行(善事),就是做罪行(恶事),所以得善报或恶报。如果每天只睡觉,不做善也不做恶,那还是有报的,得无记报。得无记报就变猪了,因为无记业就是罪业,昏头昏脑当然有罪,不过算是消极的恶。
不动行是上善之行,已经得了道,不空而空,自然清净。孟子说自己的修养是「四十而不动心」,他从年轻作学问修道,到了四十岁才敢说不动心。孔子也说要到四十岁才「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但是不动心不算悟道,孔子孟子到四十岁并没有悟。你问,孔子到了几岁才悟了?五十岁,他「五十而知天命」,破初关。用功十年,「六十而耳顺」,破重关。再下十年功夫修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才破三关,才成就了。孔子是很辛苦的,他是个孤儿,十二岁就要自立,养一个后娘,还养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家中贫困,不能不挑这个担子。虽然这么艰苦,十五岁就志向已定,「志于学」。要到四十岁才不动心,可见不动行之难。
所以这三种行,福行是善报来的,罪行是恶报来的,不动行是修菩提果报来的。普通看起来,这三行是不同的,其实这三种行为都在一念之间,因为「三行实性即是空」。要从这里见空,真见到了空,善的、恶的都沾不上了。
像刚才说,孔子孟子在四十岁时还没悟道,要进一步晓得三行的自性皆空才是悟道,「于此三行而不起者」,那才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才是入不二法门。入了不二法门你福行也对,罪行也对,不动行也对,那是菩萨境界,才可以为众生种福田,这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出家的同学要注意了,你要反省有什么资格穿福田衣,为一切众生种福田啊?如果披了这一件衣服而不好好修行,果报是很严重的,来世连人身都得不到。所以若有同学披了袈裟来听课,我可就不敢坐在这上面了,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同样的,有同学穿
了袈裟我就不能骂他了,这正应了「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句老话。
但是,「披上袈裟事更多」,这是真的,出家不只是为自已,更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众生种福田。所以你的修行是为一切众生而修,成就了更要去利他,当然事就更多了。这一句话也被用来批评出家人反而攀缘更多。菩萨是多情慈悲的,从圆满的境界看,菩萨也可以说是痴情不得解脱的。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就没资格学大乘,修成了也是个小乘罗汉,是自私的。所以有诗曰:「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
(二十六)华严菩萨──由我而起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处处都是菩萨,上面下面,最干净的地方,最脏的地方,到处有。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善恶恶,分辨不清,华严境界是尽虚空徧法界。《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其后华严在中国佛学又成了一学,研究唯识法相的人,非研究华严不可。《华严经》是唯识的五大经之一。
华严菩萨说,一切从「我」来,一切万缘都因为有我相而生烦恼。待我空了,人无我,法无我,自然就成佛了。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他,这就是「从我起二」,有人我他就有一切烦恼。「二」就是相对的,相对的境界就是由我而起。见到我的实相本空,到达无我,自然就没有相对的了。我们凡夫也有一句很好的话:「眼不见,心不烦」,虽然做不到无我,不看见就算了。很多你在外头买的食物,如果去工厂看看,包你会觉得脏。我们吃的腌菜,在我家乡是用人脚去踩出来的,你见到了一定吃不下去。另有一句话说:「水为净」,有什么脏的,用水洗一洗就干净了。中国乡下其实有很多有智慧的事,例如我小时最怕鬼,老人家就教我,如果走夜路撞见了,就把袍子一掀,放一泡尿,口中吼一声「呸」,就过去了。后来我去西藏,活佛传我个避鬼方法,也不过如此。
我讲个真的故事,将来要写进回忆录的。我小时家乡有个读书人,他诗词文章都很好。夏天晚上他在桥上睡,到了早上人不见了,全家人发动地方上百姓一起找。结果在离桥不远的一条小径边找到他,他的耳朵鼻子都被泥巴塞住,人已奄奄一息。他被救回来后,说只觉得睡着后身上被压住,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大家就说是被鬼抬走了。我听了这事,又怕又好奇,一定要拉个大人带我去那个地方看一看,大人吓我,如果被鬼抬走怎么办,我说我就掀衣服拉尿(众笑),这些都是过去农村生活的事,你们今日都市中长大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讲回华严菩萨,「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到了无我的境界,就不住相对二法,就无识了,是心意识的识,无识就不动念。识空了就意空,意空了就心空,因此人空法空。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无我,才入不二法门。
修行要能做到无我,先空我。你看这个不惯,那个人又不对,起了善恶是非之分,皆因我起,能无我,就入了不二法门,这是华严菩萨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是开始向功德圆满的路上走。所以接下来是德藏菩萨,这藏不是躲藏的藏,是西藏的藏。
(二十七)德藏菩萨──有所得与无所得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一般学佛的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以有所得心来求无所得法。佛法是无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观念,求利益的观念来求法,因地就错了。因错了,你修死了也修不出来。所以我再三引白居易的诗,「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你根本路线已经错了,走错路了。尤其年轻人学佛更是如此,连作个什么梦也当大事一件来对我说,听了我头就大,可是也只好听听。还有同学念咒子或者拜佛,唉哟,昨天得了一个境界,赶快来告诉我。你来讲境界时,那个境界早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还要来说境界。那之愚蠢,恨不得一刀宰了他,帮他换个脑袋。这种心理,都是以有所得心,有所得相来求法。没向菩提相、空见上去求。
《心经》说「诸法空相」,一路无到底,最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所得是菩萨境界。若无所得,就无所取也无所舍,既不要提起什么,也不需要放下什么。很多人说自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提起来嘛!但是又要问怎么提起,不知道就放下嘛!再问怎么不放下,那就只好说,去你的!这是第三法门啊,第一是放下,第二是提起,你前两个都做不到,只有第三了。你真能去你的,就行了。坐在那边心念放不下,去你的!有位同学被我大骂一句去你的,就把这句话当了个咒子,空不了时就念,结果居然很管用!我就告诉他可不要乱传这个咒子,是有版权的,若要传,非先让学生磕三百个头不可,还要收供养(众笑)。如果能无取也无舍,那当下就是道了。道就在这里了,既不提起,也不放下,既不求空,也不求有。为什么一定是空才对?那有呢?有也不对!那是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嘛,现在就是现在嘛,那就对了,就是这个(师以指敲桌数次)!但是你要懂这个,要功德福德圆满了才能懂,这就是不二法门。
(二十八)月上菩萨──暗与明平等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你们在别的经典中看过月上菩萨吗?《药师经》中有位药上菩萨,同这位月上菩萨是有关连的。月上不是月亮上来,是用月亮形容,比清净光明殊胜境界更要殊胜。
月上菩萨说的这一段,对你们的修行非常重要,黑暗与光明是两个相对的现象,是不是?初学佛的人,打起坐来眼前黑洞洞的,这就是闇,就是无明。有时坐起来有点亮光就高兴死了,以为自己见道了,你是活见鬼了。静极则明生,那点亮光有啥稀奇!你打坐虽然不动,身体没有全静下来,还有呼吸、血液循环、心跳、脑波都在动,你觉得静,是第六意识宁静而已。心理虽然静下来,生理还在动,甚至动得更畅快,因为没有心理干扰生理本能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打坐会使人健康的原因,因为心宁静下来,呼吸、血液循环、心跳、脑波就都正常活动,这动和静一磨擦,就有光明出现。这不是道,什么「稻」,我看你是麦还差不多!不过你们年轻人城里长大的,稻子和麦子本来就不分的。
真得道的人,也非黑暗,也非光明。这里要注意了,光明也不错,但是不要认为光明境界就是道。外头流行道家、密宗,说什么放光,放光了又怎么样?那也不是道啊!
大阿罗汉真得定了,入了最高的灭尽定,是无闇也无明,不是入光明定啊!这是佛经的经文告诉你的,千万不要忘记!所以有人说他得了光明定了,你只笑笑就好了。「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说究竟的,一切法从本体来讲,没有什么叫光明的,有光明的是妖怪。我当年学佛时有位学禅宗的老居士,会讲《金刚经》,我是很佩服他,他也很想要我叫他老师。他讲《金刚经》前,手这么一摆,装模作样一下,很多人就看见他的大拇指放光,有个韦驮菩萨在其中。我就是因为他来这一手,本来要拜师的,反而不拜了,替他可惜。《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又是学禅宗的,怎么还来这一套?我就告辞而去。真正的佛法,一定是很平凡的,就是平平常常作一个人。
所以这里最后说,「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真平等不是二边,不是相对的。如果要说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恶,都是相对的,是非平等的,相对法门皆不是平等。平等就是中观,中观正见就是平等法门。能入平等法门,就是入不二法门。
(二十九)宝印手菩萨──涅盘与世间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第二十九位菩萨,宝印等于是显教讲的法印。密宗有手印法门,手印有两种,一种是手势,十个指头结各种的姿势,这是有相的,等于是标记。或者加上神秘学的解释,用现代观念比喻,是无线电通讯的密码。另一种是心印,心印是无印的。印等于是盖图章,它的道理是表示符合无误。禅宗说以心印心,后来成为日常中文语言的心心相印。宝印手也就是大法印,以法传法,以心印心。
宝印手菩萨的报告就是大手印的法门,真正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宝印手菩萨所传的法印,是至高的密法,不念咒,也没有观想。也不注重形式,同禅宗一样。甚至连宗教性的外衣都没有了,直接了当地直指人心。所以西藏的密宗推崇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密宗,就是中国的达摩宗,就是禅宗。
佛法最高目标是进入涅盘,当然涅盘可分小乘和大乘两种。小乘涅盘在教理上是有余依涅盘,证得性空,但是一切习气的根根没有断,是还有剩余的,所以是不究竟的。大乘涅盘是无余依涅盘,在学理上有的再加个名称,叫作无为涅盘,为而不为。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善、恶、无记,通通转成菩提种性,不留丝毫习气,是无余依的。何以能够如此呢?因为涅盘自性本来无为,本来清净。
学佛是想要求入涅盘,因为厌恶这个烦恼悲哀世界,所以想要出离。涅盘的翻译,有时用寂灭,有时用圆寂,有时用不生不灭,有时用清净圆明等等,都没有对。尤其一般人看到圆寂就认为是死了,所以也把涅盘了解成是死的意思。平常说某某老和尚涅盘了,如此一来,把学佛法的最高目的弄成是在学死。不止是一般人如此,清朝的大才子袁枚,他一辈子非常洒脱,不过就是不碰佛经,你说他不懂吗?全懂。真懂了吗?也不是。他曾经写过,「佛说:学我者死。」你查遍佛经,也找不到佛说过这样的话,袁枚也不是假造,而是延用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把涅盘当作死。
因为涅盘的意义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古代仅翻音为涅盘,不翻成圆寂或其它。涅盘也有极乐的意思,所以佛在临走时所讲的经为《大涅盘经》《般涅盘经》《入涅盘经》,般就是入,是梵音。佛说没有一个佛是涅盘的,都在,一切众生本来也都在涅盘中。涅盘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涅盘是不生不死,不是寂寞凄凉,不是没有。涅盘的乐是极乐,世间一切乐是相对的,涅盘的乐是绝对的,没有烦恼也无悲。众生认为有个「我」,那只是假我,不究竟的。得了涅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真我,假名为真我。涅盘就是一切佛的净土,因为心净了,则国土净。
这里岔进来一个问题,我在大学讲宗教哲学时,常说宗教是很妙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宗教,即使没有宗教的名称,也有宗教的事实。目前世界上大的宗教算起来没有几个,例如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细算的话可能不止三百个。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通之卢,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凄惨的,是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这个世界,所以觉得来日不多。但都鼓励人不要怕死亡,因为有个天堂招待你,使人有个信仰的寄托,这是宗教。
真正的佛法不一定是宗教,是超越宗教、哲学、科学的,但是也有宗教、哲学、科学的内涵。一般人厌恶世间,所以希求出离,而证到涅盘极乐境界,这样把世间和出世间分开为二。其实涅盘是不能分的,世间出世间都在涅盘中,涅盘就是自性,涅盘就是本体,是常乐我净的。这个就是道,道是分不了的,世间就是出世间,出世间就是世间。
前面讲过五代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窒碍,涅盘生死等空花」,生死就像作梦一样,涅盘也是梦,涅盘与生死是平等平等的,都像是空中的花。你在外头为生计奔波觉得很苦,像梦一般,就想到禅堂来坐,得个清净,其实也是作梦,是清净梦。凡夫活着一生都是在作梦,佛菩萨弘法也是在作梦,两个不同的梦境。谁醒过呢?没有人昏迷过,个个都自然会醒。所以佛在《涅盘经》中说过,一切众生,不论是最好或最差,到了因缘成熟时,都会成佛。这同《法华经》的道理一样,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的。
所以生死涅盘皆如作梦(以前还有人问我这个「作」字是不是「昨」字之误,我只有笑笑,你要换成「昨」也随你),真悟道的人不入涅盘,也不厌世间,这就是得到不二法门,佛法就是如此。
有的同学常说要再做几年事,然后就去山林住茅蓬。他把山林和世间分成二样了,山林也是世间啊!山林修道不如世间舒服,你们没有住过不知道。当年我一人住到庐山顶上,每天两顿饭,为了省洗碗的麻烦,碗筷买了四打带去,水要翻过两座山去取,因为我不会挑,挑回去也几乎泼光了,只有用两手提,每趟要四十分钟才提两桶水。山上白云漫漫,云里面没有神仙,都是湿气,身上衣服都是湿的,所以要吃辣椒和姜发散。其它像米、芋头、菜、油、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