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德顶菩萨──垢与净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的道德修养到了顶了,这是抽象的观念。讲实际的功夫,大小乘有个共通的功夫法门,叫作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顶,是在生命身体有实际的功夫。所以德顶不止是抽象的,还说明他实际功夫到了顶的境界。

  脏和净是相对的,学佛的人想往生净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佛也说这世界是五浊恶世,一点没有好留恋的。但你不要被释迦牟尼佛瞒过去了,他因为在教幼儿园,只好那么讲,叫小学生要注意卫生,小心细菌。但是什么是真的干净,什么是真的脏,那是很难讲的。你去餐厅吃饭,端上来的很香,你去厨房看看;你爱吃蜜饯的,去做蜜饯的地方看看,苍蝇都在上面屙屎呢。

  所以垢净都是唯心的。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污浊的,但是他在别的经典上,又说这个世界干净到极点了,在本经上就曾这么讲。尤其要想快快成佛,就要到这个世界来,比去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因为这个世界有坏,就有刺激,容易回头。你们常抱怨环境不好,同学不对,这个那个的,这都是菩萨跟你在一起的啊!就是因为有好的坏的才能刺激你,不要只要求人家都是好的,人家都是好的话,你就没法成佛了。

  了解了垢的实性,就无净相。你觉得香水好闻,直接去闻香精,一定受不了那个味道,香精要掺薄了才变成香的。乾隆时有个回族的妃子叫香妃,其实是身上的体味重。所谓净土也是脏的东西变出来的。我们身上的衣服有化学料子的,那化学提炼出来的东西本身是很脏的。见着了垢的实性,就无所谓干净不干净,没有了净垢分别的观念,就是顺于灭相,就是入不二法门。没有真垢的,也没有真净的,垢净都是唯心作用。


(五)善宿菩萨──动与念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夜里叫作宿,过去中国的天文有分二十八宿,就是星座到晚上投宿在某一个方位,这叫作星宿,是某星座到晚上出现的方位。但是这个方位不是固定的,从初夜到天明,它的位置一直在变,每月的每一天也不同,所以也可以由观星宿在天体上的位置,知道日子和时间。当年在四川的乡下,旅馆都有副对联:「未晚先投二十八」(是二十八宿,不过故意不写宿字,这个地方晚上可以早点睡觉投宿),「鸡鸣早看三十三」(是三十三天,早上天明可以早点动身),这是内行人写的。

  善宿的意思是这位菩萨真得到好的休息,得定了。你们想得大休息,得大乘定的,要注意他的报告了。大乘的定不是念佛、念数息、念止观的小乘修法,而是以无门为法门。你能够腿一盘,以无门为法门,好了,那已经得定了。再者,有本事的,打坐时睡觉,若真睡着了不会点头的。图画中的老僧入定背是弯的,这哪有入定?我叫这作弯弓定,月如弯弓,少雨多风。你真能睡个七天七夜不动,也差不多了。一般人称这是睡着,如果是睡着了,能七天七夜不动吗?

  动和念是两回事,妄想谓之动。你们搞数息的,我告诉你不用数了,一天二十四小时呼吸多少次,医学上已有统计了。念佛也算是念了几万遍了,那么多万遍,你存在哪家银行了?这都是动相。

  念不动了,身就不动了,就得定了。定了的身子一定会端正的,不如此就不对了。所以讲气脉也还是有道里的,气脉通了使你强身,身若不强,你坐着弯腰驼背的,坐个一万年也枉然,这都是秘诀。真的不动了,妄念不起,就无念了。我问你们,打坐坐得很好为什么要下座呢?你说时间到了,这是身体觉得时间到了,还是心里觉得时间到了?你以为是腿不舒服了该下来了,其实是心的问题。以前说过,假使有人用枪指着你,敢动一下就杀了你,你两条腿再麻也不动了,所以是心动。

  所以「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到了不起分别境界,就是得定。这不光是打坐如此,日常做事时也要能如此,不起分别,做了就把它放掉了。所以有时同学问我刚才讲些什么,我还要他讲给我听,因为我讲了就丢了,好像上台卖唱一样,唱完了就算了。要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才真是大乘佛法。

  善宿菩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定和休息。像这一位同学,坐在这儿一面听,一面看书,还一面在摇椅子,心都不能专一。大家在这地方要体会,可见都是在散乱中,自己不知道,要能体会这个净念才行。


(六)善眼菩萨──一相与无相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同不眴有什么差别?所谓佛以慈眼观众生,所以画佛不难,可是要画佛的眼睛真难。我要一位同学替我画张菩萨像,过了两个月画好了,我看了一下,觉得差不多了,但是交待他点睛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好坏都在此了。尤其是画佛像,眼珠子点对了,跟活的一样。我要这位同学点睛前吃三天素,沐浴净身后,打坐静下来,等灵感来了,拿笔就点,包他成功。善眼是有智慧之眼,看一切都通达了。

  看相的人,看人心地如何,智慧如何,是先看眼睛。就这么一对眼睛有千万种不同形态,但是不论什么形态的眼睛,修行到某一个程度时,善眼就出来了,自然变得慈祥。你们抱怨眼睛不好的,要知道那是可以经由修行转的。眼睛不好就是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能转心就能转业。若此心不能转,又有什么用?

  善眼菩萨的报告说「一相无相为二」,佛法中有个大法门叫作一相三昧,另有一个法门叫作一行三昧。什么是一相?就是禅宗祖师说的「打成一片」,行住坐卧都是那个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若你只是上座有禅,下座无禅:口中有禅,心中无禅,那有什么用?就算你在修行,尽管你在说佛法,也是造业,说不定错误引导人家,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啊!有当老师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误人子弟是罪过无边的。像我当年有几位老师把我误了,可是我还是很尊敬他。前些年香港一位同学,印了一篇不署名的文章给我看,我顺手用红笔在上面改了几处,其后这位同学说忘了告诉我,文章是某人写的,我一听,那人不是我十几岁时候的老师吗?想想这位老师,当年我很崇拜他,现在看起来有些地方是不通的。

  相,就是境界。念佛有念佛的境界,止观有止观的境界,学密宗观想有观想的境界。学密宗的观想,每一个坛城(道场之意)观想起来都不同,每一个佛像观想起来也不同。

  我们学佛修行要能做到不着相,怎么样是不着相?就是不跟随一切现象而转。如果以为现象只是我们身心以外的现象,这样的观念对佛法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反转过来看,内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换言之,自己心性之体所起的一切现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为生理上的气机,地水火风的作用与心理上的宁静,拿物理观念说,彼此磨擦,就看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体。这种外相多半是由于生理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如果认为这种现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这个魔不是什么鬼,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后搞成精神分裂。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自己着相。

  到了没有境界了,就是无相,这是与一相相对的,就成了二法门。实际上,无相还是相,空也是相。无相是空吗?这只能勉强这么说,真正说来,空也是相。所以《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那么无相在哪里呢?无相在有相中。这比较难悟进去了,「一相即是无相」,因为相是生灭法,不住的,了解了,当下即是,一相就是无相,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但是也「不取无相」,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其实,一相也可,无相也可,正如同我常告诉大家的:「有时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事闲观一片心」,是无相境界,是禅。这是禅净双修。如此有相无相「入于平等」,没有矛盾对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门。净土与禅,净土与密,都是不二法门。

  我们作个实验,你看书上这个「二」字,大家都了解两横是二的意思,这是因文字相而意识到它代表的意义。你如果不通过思想意识,只盯住看「二」,过了一阵子,你会认不得了,不晓得是什么。因为这两横是个观念,所以你看这个字懂它的意思,联想到二的观念,后面是有个意识的作用。这个文字本身,在我们眼前是个相,它本来是空的。你打坐想证得空相,很容易,就写个大大的「二」字,放在眼前盯着看,看了一阵就不知道在看什么了。所以一切现象本身就是无相。

  这一品中,讲了许多不二法门的道理,很多都可以用现实体验,进入道体的境界,你们自己要留意。

(七)妙臂菩萨──声闻心与菩萨心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妙臂的名号是形容佛法有两只手臂,一是小乘声闻乘,一是大乘菩萨乘。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小乘道绝对出世。如果小乘道入世了,就不再是小乘,已转入大乘了。

  大乘在梵文的音译是摩诃衍,摩诃是大的意思,后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马哈,摩诃衍就成了马哈亚,就是大车子的意思。中文翻译就不直接翻成车子,而用了「乘」字,也有车子的意思,但是更着重装载的意义,有交通工具的功能。装载量多的,就翻成大乘,心境狭小见解不大的,就翻成小乘。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人生烦恼,而到达超越世俗的眞实地,所以乘大车子去也可以,乘小车子去也可以。当然,乘小车子的容易小器,路旁有人想搭车,因为车小载不动,只好拒搭。可是乘大车的菩萨,只要路旁有人招手,他就停车,甚至你不招手,他也停到你面前,邀你上车。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没有小乘,显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那是放在山顶上欣赏用的。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它能藏污纳垢,包容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无所不容纳。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因为中文的觉悟不能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所以保留译音,不翻译。学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来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心。

  声闻心是自了汉,就是老子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是出离心,对世间一切厌离,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所以声闻偏向走空的路线,躲在清净中,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我们在家人,有时厌烦了,小乘之念不觉油然而生,真懒得管了,懒得管就是放弃,想躲到山中闭关去,这种就是小乘的心理。一般人都十分欣赏这种心态,中国有无数的诗词,都歌颂这样的境界,充满了小乘思想。譬如「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桃花源记》及《五柳先生传》等文章都是。

  再如前几年,美国「嘻皮」圈中,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的化身。寒山作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爱,你打坐用功能到达这个境界,就了不起了。但是这个境界是声闻心,小乘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澡雪精神」,干净如白纸,一粒灰尘都没有。我们都很希望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可是纵然到了,还是声闻心,不足以入菩萨道。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见到许多人喜欢寒山这个偈子,就对大家说,这偈子所表达的是清净面,是法身一边的事,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旁人听了不服气,就请他说说自己的境界。他就说:

    吾心似灯笼 点火内外红
    有物堪比伦 来朝日出东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门,实际上,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进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最后一句是「心头热血比丹红」,我当年读了这句诗,非常佩服,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妙臂菩萨在这里说,大乘的菩萨心,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是二。可是不论大乘小乘,起心动念之际反观内照,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这样就入不二法门。


(八)弗沙菩萨──善与不善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弗沙是译音。对这些菩萨们所作的报告,大家可以参考老古新出版的《维摩诘经集注》,里面收集了传统注解。我介绍的方式是用现代的观念,使大家容易修证。

  其它的经典或者会用「善、恶为二」,此处鸠摩罗什法师却翻成「善不善为二」,这是《维摩诘经》常见的笔调。不善就是恶,但是不用对立的「恶」字,而用否定的「不善」,意思是比恶还坏,文学上也比较美。你们搞翻译的同学,要留心佛经上这些句子的文学技巧。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电视,常会问父母剧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不但没有恶,也没有善的存在。真正得道的人,善恶两头都不起。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而通达佛道,进入不二法。

  所以,有时我们到有些宗教团体或是教育团体时,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哪知道更烦,听的都是人我是非。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做到无相,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中国宋朝时理学发达,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讲的是作人的道德规矩。可是宋朝后来积弱不振,党争不断,与理学的发达不无关系。都是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之争。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搞不清楚。结成许多派别,互争学术和行为善恶的意见,国家也完蛋了。后世对这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平时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点用也没有!平日道貌岸然,头头是道,到国家出了大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上吊投海的份。


(九)师子菩萨──罪与福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不是狮子,是人天之师。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

  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剎那。你现在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歌星唱歌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不二。

  刚才搭一位同学的车过来,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然后告诉我这一条叫马杀鸡路,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他解释因为路修得不平坦,车子开过去,一路在颠,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按摩,我听了哑然失笑。如果换一个心态,那不一边开车一边骂施工的单位才怪,这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由这个罪与福讲到马杀鸡,你看它明明是受罪,给人又捏又搥的,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嘿,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轻微的痛和刺激,我们把它当享受,在受罪当中求福。可见罪与福只是我们观念的区别,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它们的本性
是一个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东南亚盛产的榴莲,号称是水果之王,但是很多人连闻那个味道都受不了,不用说吃了。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外,招待我的朋友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那个气味真不敢恭维。但是同桌一班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说这是珍品,劝我试试。既然如此,我就把心中负面观念拿开,当成是好吃的吃。头三口真不好吃,不过我装作好吃的样子,到了第四口,我吃出滋味来了。从此就敢吃榴莲了,每次碰上了也吃个一两口。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样。你能把感受观念拿掉,受罪与享福都是一回事。

  有位同学开始带人学静坐,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学静坐的人真到了空的境界,每个都会害怕的。我说,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一切众生都怕空的,都抓着个有。《金刚经》说,如果能在空的境界来临时不怕的话,这人的善根是过去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空对他实在是一种享受。一个人单独过生活,那种寂寞和无聊,能够当成享受才能学佛。享受与不享受,罪与福,只是在一念之间,不是两样,如果当成两样就是有分别心,是不能学佛的。

  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慧。金刚是形容颠扑不破的意思。有这样的智慧,自然不受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