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错,到最后应无所住就对了。

  刚才说的「非有界入之求」,是把五阴再分析变成十八界。例如打坐时心中念佛,是在意识界里修,你作观想也是在意识界里,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把意识上本没有的东西使它生起来。好像观想佛,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绘画的,每个人要有个小坛场(就是道场或佛堂),或称坛城或曼达拉(曼荼罗、曼陀罗)。打坐时佛像要对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视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记看了,眼睛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观佛眉尖的明珠入定。传这样的修法已经是不得了的,你们该欠我哈达和供养了,我这么随便讲出来了,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讲正经的,我的观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属于我的,只要诚心来学的,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来磕头供养那一套。我和许多老喇嘛说,有一天我会把密法全部公开的。他们说要得到我本尊许可才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萨、佛答应。我说:放心吧!早答应了。佛要度众生嘛!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一定要磕头要供养?但是学人不诚心,也是学不到,学到了也不会修,也等于白学。

  总之,观佛像这个法门是从十八界的眼界来修,必须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无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才观得起来。你说,这不是着相了吗?显教说要断除一切妄想,不错的,但是在妄想没有断除以前,你只好借用妄想。所以一心不乱是加重妄想,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点上了,他的理论方法是以楔出楔。古代盖房子不用铁钉,用的是木钉,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钉,就再打入一支木钉,把先前的钉子推挤出来,叫作以楔出楔。我们用功时妄念断不了,如何清净呢?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点,叫作系心一缘,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点,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

  以楔出楔还有个比方,面粉洒散了怎么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湿了,捏成一团,再用这一团去黏散开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系心一缘开始。用这方法去观想佛像,观得起来时,在意境上,身心内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无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归到空。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团,然后把这一团丢掉,一点面粉也不剩了。从有归到空,叫圆满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这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的,这也就是不二法门了。

  所以分析五阴的求法之后,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尘,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尘等等之间。好了,这两句经文我们了解了,维摩居士传的法我们也懂了,可是到达这个程度是学佛法的成就吗?没有。有句成语说,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家的话,五行是道家的话,这是说修道成仙成佛了。道家讲的五行是从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质来代表,佛家文化从心入手,所以是讲色受想行识,道理是一个。离开欲界的边缘,还要再进一步,跳出色界、无色界。我们学佛的人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今天去庙上磕头供养,为自己求福报,这是欲望,还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报,这也是欲。因为我修行,来生想要好一点,这是人欲,比做生意还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求,或在光明中,或求无念得清净,一定八万四千劫,还在无色界,都没有跳出三界之外。因此说「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你看这经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简略,不要乱翻。唐朝时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经,去见南阳慧忠国师,忠国师嘉许他能发心,然后让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摆只筷子,问居士知不知道这什么意思,居士不懂。忠国师就说,连我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懂佛的意思吗?还想批注佛经?

  「唯!舍利弗?」,这里维摩居士再起一段话。他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时,这一句话会被先生用红笔给你杠掉的,你重复了。这要了解佛经是对话录,这是表情,是个层次,是个阶段。如果是电影,维摩居士讲到这儿,会看一下舍利弗,看他懂了没有,然后说:唯!舍利弗,我再告诉你。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上面说真正佛法不在五阴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再进一步说,也不在佛、法、僧三宝。这里要注意这个「着」字,是黏着的意思。「众」是指僧伽、僧众,也可以是单一个僧,一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一切十方三世圣贤僧。真正的求法,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也错了。但是你不要读了这一句,就不皈依三宝了,那是妄语,你没有到这个境界。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解脱道。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是讲也不着于苦集灭道,声闻众的四谛法门。很多人说因为看通了人生皆苦,所以出家学佛,这是见苦而求道,换句话说是在逃避,觉得世间太苦,所以要出家离苦得乐。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这一句换了一个字,要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叫你们文字不要马虎过去了,《维摩诘经》最容易看懂,最容易马虎。一般人发心修道是见苦、怕苦而求,大乘菩萨无见苦也不求乐。

  苦与不苦很难讲的,推开佛学,我讲个哲学的道理。我在学校里讲比较宗教的研究,说到所有的宗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世界是凄惨的,该厌恶的。他们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天要黑了,悲惨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所以就来兜揽生意了,好像旅馆的人站在门口拉客人,宣扬自己旅馆可以收容人,设备好,专管死人的事,不要怕死。中国文化不然,它不看日落西山,看日出东方,生生不已。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的,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的,哈!又生出来一个了,生生不已,生死是昼夜的两头。

  那么,宗教与哲学思想为何如此呢?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无断集求」,断惑证真是小乘境界。大家打坐最苦恼的是,妄想杂念断不掉,都以为能把妄想杂念完全切断,断惑证真就悟道了。无断集求是不去追求,就没有无明烦恼了,这里为什么说不要去断它呢?妄念如同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千古名诗。同样道理,你想断去妄念得清净,那断去之念就是大烦恼,因此告诉你「无断集求」。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造」依古书的读法如「超」,这句话是要你,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证得道了,那是小乘的法门。譬如永嘉大师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末了先须偿例债」,这是永嘉大师的真话,大小乘都一样,人生都是来还例债的,还完了就好了,像对儿女的债,就乖乖地去还吧!

  这是维摩居士的第二段话,他说:哩!舍利弗,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法僧三宝去求,不着于苦集灭道而求。然后他自问自答: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为什么如此?真正的佛法没有「戏论」。怎么叫戏论?中文的「戏」字本来有两个,看电影、看唱戏的戏字,用的是虚字边加个戈字,表示是虚假的。现在通用这个「戏」字,是小孩子在玩的游戏,是玩耍的。佛法讲戏论,是指小孩子开玩笑的话,玩笑的话不是实际的。什么是戏论?佛法的「空」「有」,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戏论:讲有,一定要修到什么果,都是有为法,也是戏论。「非空」「非有」还是戏论,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游戏。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顾亭林就说,佛经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再倒回来,只有一桶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一个空的,一个有的。虽然他这是批评佛法,但有他的道理,你如果佛法搞不通,就成了这样。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论辩,在逻辑上离不开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个方向。维摩居士讲真正的菩提大法,要把戏论扫掉。

  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要离开这四个方向。也有人以为《金刚经》上有好几处四句话,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但不是这里所说的四句。这里说「法无戏论」是告诉你,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空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戏论。

什么不是求法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执着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戏论,就不是佛法。这很严重了,《维摩诘经》所批驳的苦集灭道,是小乘佛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要上维摩居士的当了,告诉你:戏论也是佛法。是什么佛法?方便法门。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质,都是诱导法,都是用哄的。诱导就是佛法讲的方便法门,固然从无上佛道观点批驳戏论,但戏论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门。《涅盘经》上说: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小孩子哭了,就拿个黄叶哄他,说是黄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就是用诱导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这个烦恼。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啊!

  我在峨嵋山庙里闭关时,第一天入关,在大殿上看到了明朝末年禅宗破山祖师的对联,觉得这个字之好,是一气连下来的。和尚告诉我是破山祖师亲笔写的。不但字好,对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飒飒 雨洒洒 飘飘黄叶止儿啼

  真高明极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讲完了。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里牵涉到对佛法认识最基本的问题。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涅盘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盘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一提到涅盘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涅盘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涅盘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盘,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中文把涅盘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盘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辞。《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盘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古人也翻成「有余涅盘」「无余涅盘」)。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盘,不是学死亡。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盘。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有余依涅盘,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盘之果。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纪东西方交流之后,西方国家也流行起来,医学上有用听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这也是生灭法。宋朝诗人陆放翁,也是学天台宗的数息观,他有一名句:「一坐数千息」,这大概要两个钟头左右,可见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错。实际上,这与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轻同学说,他念佛几万次,或者数息上千下,我就问他是否在做会计?光搞数字做什么?依六妙门要数息、随息、止、观、还、净,我们前面讲过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个「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岔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盘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盘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盘,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已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刚才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这是两个层次。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时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今日的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为提过行,用现代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现代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这里是讲行愿的行。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次往生咒,好像有了大笔银行存款,往生时可以提取,是这样的心理。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今日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盘之果。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朋友来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剎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

  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因此大菩萨虽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