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卫气内郁,则遏闭而为热,营血外束,则收藏而为寒,阴阳易位,彼此缠迫,故发热而恶
寒也。太阳之经,自头下项,行身之后,经气迫束,故头项、腰脊、骨节俱痛也。皮毛外阖,
肺气壅遏,逆行上窍,泄之不及,故嗽嚏喘促也。营血遏郁,木气不畅,肝木不升,则振撼而
为悸,胆木勿降,则悬虚而为惊也。足少阳行于身后,手厥阴行于中指,少阳之相火上逆,故
耳后筋红,厥阴之相火下陷,手厥阴亦为相火。故中指节冷也。
营为寒侵,束闭卫气,卫气不达,郁而生热,是营伤而卫病也。宜 ②紫苏汤,苏叶发其皮
毛,杏仁利其肺气,桂枝通经而行营血,甘草培土而补中气。使寒随汗散,营开而卫泄,则不
生痘病矣。
紫苏汤
苏叶三钱桂枝一钱杏仁二钱,泡甘草一钱,炙
①窍开原作“开窍”,据蜀本、集成本改。
②
宜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31
流水煎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小儿寒疫太阳经证,而未成痘者 ①。
冬月寒盛,须以麻黄发之。
阴阳盛衰 ②
太阳一经,三阳三阴之纲领也,阳盛则外传三阳之经,阴盛则内传三阴之脏。阳盛者,三
阳当令,经热外发,则脏阴退避,而内寒不生,阴盛者,三阴司权,脏寒内动,则经阳败没,
而外热不作。阳盛则善长,故红 ③肿而外发,阴盛则善藏,故黑塌而内陷。外发则卫气升达而
人生,内陷则卫气沦亡而人死。阳盛者顺,阴盛者逆,自然之理也。究之病在太阳,不早解表
寒,其内传六经,卫郁痘发,已为顺中之逆。若于痘形未见之先,早以表药解之,令其寒散卫
泄,痘粒不生,是为顺中之顺也。
庸工谬妄,以为脏腑之毒,不知解表,而又以寒泻,败其胃气 ④,小儿夭枉,千载奇冤。
此辈穰穰,何可胜诛也。
停水不消
太阳膀胱、职司水道,阳衰土湿之家,水不归壑,乘表寒外闭,里水郁发,逆行阳位,客
居心下。或原无停水,而渴饮茶汤,蓄积不化。水气阻格,肺胃不降,多生呕哆咳喘之证,肝
脾不升,多有泄利淋涩之条。水旺则火土双败,异日黑陷之基,实伏于此。是宜表里双解之苏
桂姜辛汤,苏叶泻其卫气,桂枝行其营血,甘草培土,芍药泻木,半夏、细辛、干姜、五味,
降冲逆而止咳呕。里气调而表郁宣,积水化汗,泄于皮毛矣。
苏桂姜辛汤
苏叶三钱桂枝一钱甘草一钱芍药一钱半夏二钱,洗细辛一钱干姜一钱五味一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覆衣。
治太阳经证痘未发,而有水气停阻者 ⑤。
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钱。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钱。若
喘者,加杏仁一钱。若噫者,加附子一钱。
烦渴发热
太阳未传阳明,不作烦渴,内连阳明,卫郁发热,而外泄无路,烦渴乃生。以胃腑燥气,
因表郁而里应也。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儿不得汗泄,必连表证。宜白虎加元麦紫
苏汤 ⑥,清金而发表。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防其渴止阳亡而卫气虚败也。
白虎加元麦紫苏汤
石膏二钱,生知母一钱甘草一钱粳米半杯元参一钱麦冬三钱,去心紫苏三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热服,覆衣。
治太阳经证未解,而见烦渴者 ⑦。
人参白虎加元麦紫苏汤
①治小儿寒疫太阳经证,而未成痘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②阴阳盛衰原作“阴盛阳衰”,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义改。
③红原作“经”,音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改。
④胃气原作“卫气”,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不知解表”改。
⑤治太阳经证痘未发,而有水气停阻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⑥白虎加元麦紫苏汤原作“白虎加元参麦冬紫苏汤”,据蜀本、集成本及此方方名改。
⑦
治太阳经证未解,而见烦渴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32
石膏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一钱
①梗米半杯人参一钱元参一钱麦冬三钱紫苏三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证同前 ②而气虚者 ③。
寒疫之证,脏腑亦生湿寒,燥热者颇少。小儿相火未泄,阳旺之人,多有此证,白虎法不
可不备也。
血升鼻衄
太阳未传阳明,卫郁非盛,尚无衄证,一传阳明,卫气郁遏,经络勿容,逆循鼻窍,冲逼
营血,则见衄证。衄则卫郁升泄,痘可不生。然衄解较之汗解,损伤颇重,且恐卫郁不尽发泄,
而衄后阳虚,痘不茂长,则反坏大事。于其脉浮发热,鼻燥口干,卫郁欲衄之时,以紫苏石膏
地黄汤泻卫郁而凉血蒸,表解汗泄,则衄证免矣。
紫苏石膏地黄汤 ④
苏叶三钱桂枝一钱杏仁一钱甘草一钱石膏一钱生地一钱麦冬三钱丹皮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流水煎半杯,热服,覆衣。
治太阳将传阳明,脉浮发热,鼻燥口干,欲作衄证者 ⑤。
阳明经证
呕吐泄利
阳明之经,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内。太阳经病,以次相传,二日则及阳明。其经挟口环唇,
行身之前,经气上壅,故鼻干口燥而胸满。胃者,水谷之府,一传阳明,必见吐泄。以少阳甲
木,从阳明戊土下行,表寒束迫,阳明经气不能顺降,壅碍甲木下行之路,甲木郁遏,而贼戊
土,胃腑被逼,失其容受之量,水谷在中脘以上者则为呕吐,在中脘以下者则为泄利。
呕利者。入腑入脏之先机也。阳明胃腑,从燥金化气,太阴脾脏,以湿土主令,阳盛则呕
泄亡阴,入腑而生热,阴盛则吐利亡阳,入脏而生寒。
寒疫之病,大人卫泄而汗解,小儿卫发而痘生,全恃乎胃阳盛而燥气长也。于其呕泄方作
之时 ⑥,扶阳明而抑太阴,一定之法也。
紫苏葛根升麻汤
苏叶 ⑦葛根二钱桂枝一钱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升麻一钱
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阳明经泄利者。
紫苏葛根半夏汤
苏叶三钱葛根三钱桂枝一钱芍药一钱半夏二钱生姜一钱甘草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①甘草一钱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人参白虎汤组成补。
②治证同前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③而气虚者原脱,诸本均同,据本章正文“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卷二人参白虎加元麦汤“治寒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补。
④紫苏石膏地黄汤原作“紫苏地黄石膏汤”,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改。
⑤治太阳将传阳明……欲作衄证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⑥方作之时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补。
⑦
苏叶原作“紫苏”,诸本均同,据紫苏汤、紫苏葛根半夏汤改。
33
治阳明经呕吐者。
发热出痘粒满痂生
小儿痘证,原于卫郁,卫阳极盛,而后外发。阳莫盛于阳明,表寒外束,阳气郁隆,是以
发热。日传一经,而至少阳,三阳俱病,卫郁盛发,故发热三日,而见痘形。四日太阴,五日
少阴,六日厥阴,正阳当令,六经俱周。三阳不消,三阴不长,卫气郁满,经脉莫容,既无内
陷之窍,自当外寻出路,而发于汗孔。汗孔一开,卫气外泄则为汗。寒束窍闭,汗孔莫开,卫
气升腾,冲突皮肤,穹隆起发,是以成痘。
痘者,卫郁外发,而不得汗泄者也。此在大人,经脉疏阔,而卫气虚损,六日之内,满而
不实,经尽之后,又能汗解,故无痘证。小儿卫盛阳满,窍隧紧密,外感寒淫,肌表不泄,与
大人同病,而证状悬绝,发为颗粒,此痘病之原由也。
卫气莫泄,发越丰隆。再三日而痘粒完满,再三日而卫郁透彻,痂生热化,病退而人安矣。
凡诸疮疿 ①,血肉肿溃,脓成必泄。痘粒之肿,不关血肉,只是卫气冲腾,皮肤泡起。经
阳升发,氤氲叆叇 ②,影影如浆,其实非脓。经热外烁,皮肤焦结,痂落皮损,是以成麻。计
其起落,十有二日,而后病愈。
大人病此,多愈于六七日之间者,六经既遍,邪退正复,自能汗解。小儿无汗,卫气不泄,
是以再加六日,卫郁发尽,结为痘证,粒满痂生,而后病退。其卫盛者,六七八日经尽而即起,
其卫虚者,十七八日三经周 '2'而后平也。
红白消长
痘病卫郁营内,外发则生,内陷则死,而其外发之权,全赖乎阳明之经。营生于太阴,卫
化于阳明,肝藏血而脾乃生血之本,肺藏气而胃为化气之原也。
营内卫外,自然之位,寒伤表闭,卫气不得外行而反内郁,营血不得内守而反外束。卫气
发于营血之内,是以痘粒初生,营血包裹,全是红色。太阴虚而阳明盛,则卫阳外发而营不得
闭。方其初发,重围未透,营血朦胧,红不遽退。及其升发 ③散越,透彻无郁,营阴退落,红
线绕根,光圆白润,血色全消矣。卫统于肺而外司皮毛,卫虚则泡壳清薄,卫盛则泡壳苍厚。
阳气醇浓,雾洒烟霏,游溢升腾,郁郁蔼蔼。卫气全升,经热尽泄于痘泡之内,郁消热化,壳
硬皮焦,痂落疮平,初 ④于经脏无伤也。太阴盛而阳明虚,则营阴外闭而郁不能发。纵竭力升
发,而群阴障蔽,不得外达,血色迷蒙,久而莫消。卫气郁抑 ⑤,势必内陷,卫陷则痘粒瘪 ⑥塌
而命陨矣。
卫郁则红变而紫,卫陷则紫转而黑。庸愚见其红紫,以为血热毒深,而用凉解之剂,助其
内⑦陷。赤子夭疡,祸流千载,念之眦裂冠冲,辄欲死鞭 ⑧其尸,生拔其舌 !悠悠苍天,此恨何
极也!
参芪丹桂红蓝汤
人参二钱黄芪二钱桂枝一钱芍药一钱甘草一钱丹皮二钱红花一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
①疿音费。同“痱”。《素问》:“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
②叆叇音爱代,浑浊不明貌。《慧琳音义》:“埤(pi)苍云,叆叇,云气不明也。 ”
③发原作“阳”,诸本均同,据下文“纵竭力升发”改。
④初凡列本其事者皆言初。《左传·隐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
⑤抑原作“陷”,据蜀本、集成本及上下文义改。
⑥瘪《全书》本作“痒(癢) ”。“痒塌”,义不可解。疑为“瘪(癟)塌”形近之误。径改。后同。
⑦内原作“亡”,据蜀本、集成本改。
⑧
鞭《全书》本作“硬”,据《十一种》本改。
34
治色红过经不退者。
发紫变黑顶平根散
痘粒初生,营阴闭束,卫气冲发,红点外形。及至卫气盛发,突围而出,营血退缩,周外
环绕,痘泡圆白,红根如线。其红根之紧细者,卫气之冲逼也,其白泡之丰圆者,营血之敛束
也,此为营卫之俱盛。
营衰则红根散漫,敛束不紧,卫衰则白顶灰平,升发不快,营卫俱衰,则顶平而根散,不
能圆紧也。其卫气更虚者,重围不透 ①,血色终存。卫气怫 ②郁,燥闷烦渴,则红变而紫。及其
陷没,则紫变而黑。其极虚者,一郁遂陷,不作热烦,则红变而黑,紫不久驻。其红、其紫、
其黑,皆阴盛阳虚,卫气不能外发也。
参芪桂麻汤
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黄芪三钱桂枝一钱升麻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顶平者。
参归芍药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芍药三钱,醋炒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根散者。
参芪蓝苏石膏汤
人参三钱甘草一钱黄芪三钱石膏二钱苏叶三钱红花二钱升麻一钱丹皮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色紫而烦渴者 ③。
如无烦渴,去石膏 ④。
郁重粒多蒙头锁项抱鼻环唇肿消眼闭 ⑤
痘病营闭卫郁,郁轻者稀,郁重者密。密之极者,卫郁不能尽发,危证也!此当用清补温
散之剂,使卫旺表疏,阳郁尽发,不至死也。
蒙头锁项者,足三阳之不降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而总由于项。
阳根下弱,营阴闭束,经气不降,故头项偏多。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各有其部,
而悉缘阳明之弱。阳明者,三阳之长,阳明不降,故太少二阳逆行而上也。抱鼻环唇者,阳明
⑥之不降也。手足阳明之经,挟鼻环唇,阳明不降,故环抱于口,亦以阳明之虚也。四肢秉气
于脾胃,脾旺则气达手足之掌,胃旺则气达手足之背。足之三阴,皆随太阴而上升,足之三阳,
皆随阳明而下降。太阴主营,阳明主卫,痘者卫气之郁发,则关乎阳明而不关乎太阴。卫气昼
行于六阳,夜行于六阴,手足背外之痘,阳明之气也,手足掌内之痘,亦阳明之气也。阳明旺
则发布于手足,阳明虚则上壅于头面。此当补阳明以壮卫气,使卫气四达,亦可生也。
①重围不透原作“重圆重透”,蜀本作“重围已透”,它本均作“重圆已透”。据前文“及至卫气盛发,突围而出”、后文“其红、其紫、其黑,皆阴
盛阳虚,卫气不能外发也。”改。
②怫音浮。《说文》:“怫,郁也。 ”《汉书·邹阳传》:“太后怫郁泣血。 ”
③治色紫而烦渴者原作“治色紫者”,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燥闷烦渴,则红变而紫”改。
④如无烦渴,去石膏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石膏治证补。
⑤眼闭原作“眼开”,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肿消而眼闭”改。
⑥
阳明其下原衍“经”字,据蜀本、集成本及下文“阳明不降”删。
35
其升发之时,郁重粒多,头面偏密者,肤肿眼合,自是常事。若肿消而眼闭 ①者,即卫气
之陷也。亦当补阳明以益卫,疏太阴以开营,使营散而卫发,万无一 ②失也。
参芪姜苏石膏汤
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黄芪三钱石膏一钱大枣三枚苏叶三钱生姜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痘密者。
参甘苓夏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痘抱鼻环唇者。
参芪麻桂红蓝汤
人参三钱甘草一钱黄芪三钱桂枝一钱丹皮一钱红花一钱升麻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肿消眼闭 ③者。
阳明府证
潮热谵语腹痛便秘
痘粒外发,全赖阳明之旺,阳气太盛,则自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腑。寒疫阴盛而入脏者多,
阳盛而入腑者少,痘病之死,皆由阴盛而阳陷也。阳盛入腑,万不一死,是为上吉。但腑燥便
结,阳气过亢,亦当滋其肠胃,以救脏阴,不可轻用承气。伤寒表证未解,误服下药,陷其表
阳,则生结胸心痞诸变,寒疫亦然。痘病卫气升达,最忌表阳内陷,承气之证,未易多见也。
设其谵语潮热,腹痛便涩,恐其土燥阴亡,不得不泻,则以承气而加滋润之药下其糟粕,以泻
胃热而不至伤其精气。自 ④非然者,硝黄枳朴,寒泻脾胃之剂,不宜孟浪也。
盖大人寒疫,而传胃腑,胃阳郁发,毛理蒸泄,表寒尽解,全是内热。汗去土焦,燥粪堵
塞,不用攻下,胃火燔蒸,无从渫 ⑤越。恐三阴枯搞,精液消亡,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
条。小儿寒束表密,汗液未亡,金土燥热,不至如大人之甚。缓攻之疾,固宜详审,急下之病,
更当斟酌。以承气之法,能亡阳盛之微阴,最泻阴盛之微阳。小儿一线生阳,甚易扑灭,而痘
粒发达,专凭胃气,倘其一下而卫陷,则大事坏矣。
天地苁蓉汤
生地三钱天冬二钱甘草一钱,生肉苁蓉三钱麻仁二钱,炒,研白蜜半杯阿胶二钱,炒,研当归二钱
流水煎一杯,分服。
治阳明腑证,胃燥便结,不必攻下者 ⑥。
①眼闭原作“眼开”,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肤肿眼合”、下文“卫气之陷”改。
②一原脱,据蜀本、集成本改。
③眼闭原作“眼开”,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肿消而眼闭”改。
④自假如也,与“非”连用。《左传·成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⑤渫音泻。《说文》:“渫,除去也。 ”《文选·江赋》:“渫之以尾闾。 ”
⑥
治阳明腑证,胃燥便结,不必攻下者原作“治胃燥便结者”,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改补。
36
伤寒表寒未解,无服承气之法,服则表阳必陷,祸变即生。小儿痘病,以不得汗泄,故卫
气郁冲,而发颗粒,无表解出痘之理。而痘粒升达,全恃卫气,卫气发越,专赖胃阳。一服下
药,胃阳败泻,卫气必陷,窃谓痘病,必无服承气之法。设其胃燥便结,确有下证,用苁蓉滋
润肠胃,以滑大便,不可辄用寒泻也。
小承气加生地苁蓉汤
大黄三钱厚朴二钱,炒枳实二钱,炒肉苁蓉三钱生地三钱白蜜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分,热服,
调胃承气加生地苁蓉汤
大黄二钱甘草一钱芒硝二钱肉苁蓉三钱生地三钱白蜜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分,热服。
大承气加生地苁蓉汤
大黄三钱枳实二钱芒硝二钱肉苁蓉二钱生地三钱白蜜半杯厚朴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分,热服。
痘病阳盛则吉,阴盛则凶,凡诸死证,皆由阴盛而卫陷,断无阳旺而人亡者。寒疫脏寒者
多,腑热者少,即其阳旺入腑,而表寒未解,亦无服下药之法。余谓痘家纵有承气证,必不可
服承气汤,存此承气三法,以备非常之变,非为寻常痘证设也。
乃有妖 ①魔下鬼,无知造孽,妄作《琐言》、《正宗》诸书,以祸天下。群愚贸昧,醉梦习
之,动以大剂硝黄毙人性命。天道神明,人不可以妄杀,此辈只可担粪,何敢业医!穷凶肆虐,
罪大恶极,生无人诛,死逃鬼责,吾不信也!
少阳经证
惊悸吐泄寒战发热
少阳之经,在筋脉之分,肌肉之内,阳明经病,以次相传,至三日及少阳。其经自目循耳,
行身之侧,下颈而合缺盆,由胸而走胁肋。从相火化气,右降而归癸水。病则经气不降,逆克
戊土,阳明壅塞,心胸满胀,愈阻少阳降路,遂与阳明之经痞结心胸胁肋之间,故有膈痛心痞
之证。相火上炎,浊气升腾,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之条。戊土困于甲木,胃腑逼窄,水谷
莫容,故作吐泄。吐泄亡阴,则入阳明 ②之腑,吐泄亡阳,则入太阴之脏。入脏入腑,里气郁
满而表气壅碍,则有少阳诸证。若脏腑松畅,中气调和,但传少阳之经,诸证不作也。
少阳甲木,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