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爆发前夕,当时很多在香港的一些要人纷纷地往内地要往回逃亡,这时候呢,我们有很多的文人、很多的社会名流,我们中国共产党都是派当时的东江游击队,冒着生命危险,雇船趁着夜色,把他们渡回内地,把他们国宝级的人物都抢救回来。很多老百姓,很多文化人他们就在那儿忍受着那种苦难的铁蹄下的生活。可是呢,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孔祥熙,孔祥熙的太太,她不光带着自己的家眷,那就自不必说了。她带着她的所有的宠物还不算,她把家里养的鸡鸭这些东西,也箱箱笼笼地一起坐着专机飞到了重庆,飞机一落,从那机场飞的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一落下来以后这个消息就传出来,当时舆论哗然。说国难之际,四大家族他们竟然如此地奢华,不顾国计民生,也不顾人民的舆论,如此地荒唐。那这样的事呢,张恨水就把它写在了《八十一梦》里面。《八十一梦》里面写的,说豪门贵族动用民航飞机,空运香蕉、砀山梨、美国橘子,海鲜、鳜鱼等等,甚至哈巴狗、翻毛鸡都可以乘上空中电车,从钱眼车站上车,直入云霄。难怪车站门口要将那“顺治通宝”改成了“孔道通天”。这孔道的“孔”是那个古代的钱,钱是带孔的;再一个就是孔祥熙,直接影射孔祥熙真是胆量不小啊。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登天,像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所以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那是什么天堂,分明写的当时的陪都重庆的现实境况。
张恨水的笔锋锋利之处,并不只是对准了官僚社会,他也指向了国民性的弊端,如此惨烈悲壮的抗战,并没有能够使所有的人国家意识建立起来,也有极个别的人,他还盼着抗战晚一点结束,因为他出租房屋,抗战都结束了,逃难的人都走了,我的出租房出不去了,卖不了钱了,挣不到钱了。所以也有个别的人这样,张恨水的作品里对这样的人大加挞伐,讽刺他们心里一点的民族意识,一点的国家意识都没有,完全被私心所笼罩。有的人呢,还崇洋媚外,到了可笑的地步,自轻自贱,令人作呕,糖果都不吃中国的,一定要外国的糖果,不用外国货他就咳嗽,这病来得蹊跷。还有一个当官的兼药商,他心口疼要犯病的时候,吃药都不管事,一定要找个外国人打他这个病才能立刻就止住,像这样的梦做长了呢,当然最难受的是豪门贵族,刚发表了十四个梦在报纸上连载,这梦就很难做下去了,政府很恼火,特务头子戴笠,他指使他的手下就去查张恨水的来往信件,看有没有通共的嫌疑、赤色的嫌疑,也没有查到什么把柄。最后呢,派出一个安徽的老乡、一个高官请张恨水到他的豪宅里面长谈,开始称赞写得好,写得真深刻,骂得痛快,夸了一通之后说,见好就收吧,要不写作也很辛苦,要不然到贵州的息烽去修养两年,张恨水一听呢,我想头发茬子会马上立起来,息烽那是什么地方,国民党的一个监狱,专关政治犯的监狱,我们景仰的杨虎城将军就曾经被囚在那块,所以张恨水在这种情况下,《八十一梦》,就肯定圆不了这八十一,九九八十一做不到头,只做了十四梦就匆匆结束。但是这个作品,因为他写得很深刻,我们延安很欢迎,我们共产党非常欢迎,当时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亲自发表文章称赞张恨水,周恩来副主席也在和重庆各界人士见面的时候,称赞张恨水,用这种文学的笔法和反动势力、和保守势力做斗争,是非常聪明的办法,非常有利的办法,这个作品还是很受欢迎。总的来看呢,张恨水小说视野宽广,信息量丰富,现实感强,从张恨水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场景,这里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有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今天才会有很多读者看张恨水的小说,才有很多观众来看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
淳子…解读张爱玲(上)
主讲人简介: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写有散文《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名人访谈》等作品。1993年开始阅读和研究张爱玲,并写作出版了散文体学术专著《张爱玲地图》。
内容简介: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是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张爱玲出生在这一栋房子里面,并且也是在这一栋房子里面长大的。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的。所以我们说张爱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经历是她创作的一个生命的原乡,是她的前生,她日后所有的书写其实都是为了宣泄恋父情结的得不到回报,都是对自己自恋的那种特殊人格的一种自我安慰。所以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永远永远伴随她,永远永远地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面。
(全文)
我今天讲的,不仅是张爱玲地图,主要是张爱玲的一张生命的地图。我今天讲的主题那就是“花忆前生”,讲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和她自恋的性格特征,以及和她作品之间的关系。花,就是这朵海上花:张爱玲;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她的重要经历。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的那个老房子里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这些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写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原乡和他写作的原乡都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小镇,而他的这个写作特点,和张爱玲特别相像。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我们一定要来见证一下这栋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以及她特殊的自恋的人格特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后来当李鸿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爱玲祖父的时候,这栋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说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张爱玲出生在这一栋房子里面,并且也是在这一栋房子里面长大的。上海有很多老房子,由于资料的缺失,都已经缺少了言说的权利了,所以当我要找这栋老房子的时候,真的就是像考古一样的,一点一点地把它找出来,不过幸好找到了。这一张照片是我们爬到它对面的一栋四层楼的房子上面俯拍下来的,这是一个门头,我们从这栋房子里面,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栋建筑的特点,就是说它虽然还是当时中国的那种石库门房子的结构,但是它的浮雕、包括它里面的花砖都已经引进了西方建筑的一些风格了。我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铁钩子,我当时就在想,这个是不是以前腊肉、腊鸡挂在上面的。老一点的人就笑了,他说,淳子,你错了,这个钩子以前是上海没有电灯的时候,挂煤气灯的。这样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使我们知道了,这栋房子的历史。我查了一下历史,上海是在1881年7月的时候,开始有电灯的,那这栋老房子盖的时候还是用煤气灯的,所以这栋老房子至少它建造的日期是在1881年之前。这样一个钩子就让我算出了这栋老房子的年龄。当年李鸿章在上海搞洋务运动的时候,在租界、越界筑路的时候,他很有商业头脑,他买下了地块,所以日后,李鸿章他的商业投资的理念,就成了他的子孙后代享受的一个依据。
我走进这栋房子,于是有一种感觉,感觉张爱玲好像真的没有离开我们,她好像是一个导游,在引导我走,因为当你走进这栋老房子的时候,这栋老房子给你所有的感觉,都在张爱玲的许许多多的文章里面非常细致地出现过。
这栋房子现在是一个中专的夜校,白天是没有人的。我在大白天走进去,它的客厅如果不点灯的话,可以说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就像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面写的,这栋老房子黑的地方,暗的地方就有一种古墓的幽暗,而它亮的地方,有阳光的地方,给人一种昏沉沉的感觉,就是说你在亮的地方,在有阳光的地方,你坐久了,慢慢地就会有一种要沉下去,沉下去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颓废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的时候,当她在阳光里的时候,她同时总是可以看到阳光里鸦片的烟雾,因为她的父亲是吸鸦片的,她后来的后母也是吸鸦片的,她后母的好朋友曾经和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搬演出一代爱情的陆小曼,也是经常到她们家里来玩麻将,然后一起躺在二楼的烟榻上面吸烟的。张爱玲所有的对这一栋老房子的回忆,都表现在了她的文字里面,而她的这些文字如此真实和细致,使得我们走进去的时候,就觉得张爱玲真的好像还是穿着那一双买来的绣花鞋在领我们往前走。
这是上海的摄影师打了很强的灯,才把这个二楼的楼梯拍出来的,在强烈的灯光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房子的做工是非常细致的,在每一个拐点,都有非常精致的雕花,充分地显示了当时李鸿章作为清朝的一个重臣,他对生活中的那种中国士大夫式的精致。在它楼梯口,在它的门头上,是有很多雕花非常精致,它的门砖、地转等等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但他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也就是说在这栋老房子里面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没有浴缸。张爱玲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大,有的时候看上去很豪华,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很破旧的这样一个房子里面。这些房间为什么会被改成一个学校,因为这栋房子它一共有二十多个房间,就是所有的房间都是围绕这个楼梯,这个楼梯一进去就是在客厅的正中央,绕着这个楼梯底楼十几个房间,然后二楼也是十几个房间。张爱玲和弟弟是住在一楼的,父亲是住在二楼的。用一句非常文学的语言来说,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的。
那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张爱玲是如何地产生了她一辈子都不能解开的一个死结,那就是恋父情结,并且由于恋父情结得不到回报,而产生内心退缩以后的一种自恋情结。在心理学上,我们把有严重的自恋情结的人,称为水仙子式的病人,就是顾影自怜,最后由于极度地自怜,所以死掉的一个人。张爱玲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就是形成了她的这样一个心理特征:一、是永远解不开的恋父情结,二、是永远没有办法逾越的一种自我疏离的气质,那就是源自于她的水仙子式自恋情结,我们现在就要来看看张爱玲在这个屋子里面如何地养成了她永远没有办法解脱的一个恋父情结。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但是张爱玲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现在首先要讲的就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她是怎么样形成的。张爱玲在4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了,母亲为什么离家出走呢?就是因为不满父亲,一、父亲的吸毒,二、父亲的嫖妓,三、父亲养姨太太,四、父亲颓废堕落,不理财、不养家、没有责任感。父亲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父亲自己的钱不用,总是逼母亲把钱拿出来用,想把母亲的钱逼光,因为张爱玲的母亲也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张爱玲的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和张爱玲的祖母嫁到张家的时候是一样的,是带了一大笔丰厚的嫁奁过来的,所以她的父亲很清楚这一点,她的父亲就是要把她母亲的钱用光,而她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有独立意识的女人,是一个湖南女子嘛。张爱玲一直说: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对我说,我们湖南女人是最勇敢的。张爱玲的妈妈不愿意忍受这样一个男人对她的压迫,所以她就借陪张爱玲的姑姑出去读书,到了欧洲。
所以张爱玲在4岁的时候,其实就没有母亲了。张爱玲对母亲的离开,她不是想念,她是怨恨。张爱玲曾经写过她母亲离开她时的情形,张爱玲一直不能够忘记这个情形,张爱玲说,那个时候她4岁,船要开了,她的母亲其实不想走的。她真的是不想离开家,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独立意识又使得她必须要离开家,所以她的母亲等到船要开的时候,就躺在床上哭,不肯走,于是佣人就把张爱玲领到母亲的面前,教她说,婶婶你要走了。为什么叫妈妈是婶婶呢?因为张爱玲从小是过继给别的亲戚的,所以她不叫妈妈是妈妈,是叫婶婶的,就是说婶婶时间到了,要走了,但是她的妈妈依旧是不管不顾地在那里大哭,于是张爱玲就呆掉了,不晓得干什么好了。张爱玲说我的佣人没有教我说别的,就教我说了这一句话,我这一句话说完了,妈妈还不走,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往内心退缩的性格,就是那种非常沉默的那种性格。但是妈妈最后还是被佣人架到船上去了。妈妈走了,于是妈妈留在张爱玲记忆当中,就是妈妈走的那天穿的衣服,妈妈走的那天穿的是苹果绿的旗袍,旗袍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珠片,这就是张爱玲对妈妈走的一个记忆。很多小孩子对妈妈的离开会有一种恋恋不舍,但是张爱玲对妈妈的离开,她是有一种怨恨,因为她就觉得,妈妈其实是抛弃她了。
但是妈妈走掉以后,很快张爱玲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因为她觉得她和父亲在一起也是蛮好的。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弟弟,而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勤奋好学的状态来,所以她的父亲非常喜欢她,她的父亲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给她很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并且还把她很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因为她父亲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嘛,根本不用上班的,不用朝九晚五的,所以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带张爱玲去咖啡馆,去夜总会,去吃点心,有的时候带她到妓院里面去,然后只是让她坐在妓院的客厅里面,找一个女人来陪她,来逗她玩儿,也就是说,她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她好像是她父亲整个生活的一个见证人,就是说有她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就是父亲和女儿之间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所以张爱玲虽然没有了母亲,但是她非常享受这种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所以我们从张爱玲的一些文章里面,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对父亲的这样一种感情,比如说张爱玲已经到老年的时候,她忽然翻看旧书,然后看到了父亲的英文体的字迹,于是刹那之间她就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到好像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就是说一种很重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张爱玲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和父亲生活的日子里面,父亲等于是成为了她爱的所有的寄托,成为了她生命的一个支柱。但是后来这样的一种父女之间的感情被打破了,被谁打破了呢?因为张爱玲的母亲回到上海以后,发现张爱玲的父亲依旧没有改掉他前面的陋习,所以对张爱玲的父亲非常失望,她就提出了离婚。
根据张爱玲的记忆,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佣人就把她和弟弟领到这个阳台上来,然后她和弟弟就在阳台上静静地骑着自行车,张爱玲那个时候就觉得天好像要塌下来了,因为她就觉得父母要离婚了,她以后的生活不知道会怎么样。也就是在这个阳台上,她的弟弟打碎了一块玻璃,然后被她的继母痛打了一顿。张爱玲想要替弟弟报仇,但是没想到等到吃午饭的时候,弟弟已经把这件事情忘记掉了,张爱玲于是也就痛恨弟弟,觉得弟弟这个人怎么那样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