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卷 第5节:吉姆…迈凯伦 (1)
………………………………………………………………
吉姆…迈凯伦(JimMaclaren)
吉姆…迈凯伦毕业于耶鲁大学,曾经当选全美国曲棍球和橄榄球选手。他从两次几乎致命的意外中死里逃生,在第一次意外中他丢了一条腿,在第二次意外后,他更是四肢瘫痪。在第一次意外之后,他成了著名的马拉松和铁人三项全能选手,和肢体健全的人一起竞赛,而且还能获胜,成为世界上截肢后跑得最快的人。如今,吉姆?迈凯伦是著名的励志演说家,也正在攻读他的博士学位,最近他又发起成立了“选择生命基金会”,如果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吉姆?迈凯伦曾经受邀成为奥普拉主持的访谈节目嘉宾,还获得了2005年的“阿瑟?阿什阿瑟?阿什(1943—1993),美国著名网球运动员、民权活动家。——译者注勇气奖”(ArthurAsheCourageAward),该年度奖项为的是表彰成就超越体育界以外的个人。
1985年时我22岁,住在纽约市,我的前途一片光明。当年春天,主攻戏剧研究的我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搬到纽约市,想要在演艺界谋求发展。我的身体极其健硕,身高1?95米,体重125千克左右,是耶鲁大学橄榄球队的前锋。我不仅身材高大,而且奔跑迅速,因此入选了美国曲棍球队。我的运动天赋给我带来了无穷欢乐,也让我感到自豪。
然而,在一瞬间,我的生活就全都改变了。有一天,我开着我的摩托车行驶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结果,被一辆公共汽车给撞了。我连人带车飞出去足有20多米,自己却什么都记不清了。我3周后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不过发现自己左膝以下的小腿已经截肢了。
接下来,我就投入了康复训练。尽管疼痛难耐,但我不仅学会了走路,还学会了奔跑。不到一年,我就开始参加10英里公路赛,后来又报名参加纽约至波士顿的马拉松赛,而且打破了这两项赛事截肢选手的记录。获胜让我信心大增,决定参加铁人三项赛,这就意味着要在一天之内,游泳2?4英里、骑车112英里,并且跑完一个马拉松的全长26?3英里。我再次投入了高强度的练习,很快就再次打破了纪录。我喜欢那种超越双腿健全者的感觉,告诉世界一个肢体残疾的运动员也能够赢得胜利。
我就这样一直跑,跑了8年,成了世界上单腿跑得最快的运动员。当我不用训练或参加马拉松和铁人三项比赛的时候,就会去美国各地给各种听众演讲,和他们谈韧性、决心和如何克服困难。没过多久,不可思议的命运再次降临在我头上。
那时,我在圣地亚哥参加铁人三项赛,正在进行骑车段的比赛。当时,街上机动车是禁行的,我骑到了拐弯处速度依然很快,想要打破我自己创造的记录。突然间,一辆货车在不对的时间出现在不对的地点,把我给撞飞了。
这次意外和第一次还不同,因为我是清楚地看到货车向我逼近的,当货车迎面向我驶来时,我听到了司机在慌乱中踩下油门的声音,而不是刹车声。接着我就昏迷了,人飞到了街道对面,头撞到了电线杆上,摔伤了脖子。我依稀记得我被人抬上了救护车,手脚都失去了知觉。在医院做完手术后醒来,我再次遭遇了晴天霹雳:我四肢几乎全都截肢了。尽管我的手脚还有一点点活动能力,可以让我略作动弹,但我是永远都无法行走了。
这已是12年前的事了,后来我尽力早日投入康复训练。过了半年,我就可以再次独立生活了。这次意外让我体会到了大多数人所难以想象的肢体障碍。我把上天的这份馈赠叫做“流血的大礼”:一方面我身体的活动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我内心的感知力却得到了极大升华。因为严重的神经损伤,我不得不经常和疼痛为伴,每天清晨醒来,都感觉自己的身体笨重、僵硬、酸疼。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我可以在3小时内干完起床、洗澡、穿衣和吃饭这些简单的事。我抽出所有空闲时间去运动,和亲友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驾驶那辆装有特制方向盘的卡车。尽管身体背负着伤痛,我还是很愿意每天正常地起床作息,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这样能让我感到身心舒展。
第二卷 第6节:吉姆…迈凯伦 (2)
………………………………………………………………
尽管行动不便,但我依然是个励志演说家,还在太平洋研究所(PacificaGraduateInstitute)攻读我的博士学位,主修古代神话与精神分析学。我还获得了2005年的“阿瑟?阿什勇气奖”;并成为奥普拉?温弗利访谈秀的嘉宾。显然,对于一个四肢截肢的残疾人而言,这些成绩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如果一不小心我就很容易变得愤世嫉俗和自暴自弃。在我第二次意外之后,在经历了苦痛挣扎之后,能让我迅速就找到人生的新航向,并鼓足风帆驶向目的地的,得归功于当时读的一本书。
我是1993年12月份读到那本书的,当时我刚从科罗拉多州英格勒伍德的克雷格脊髓研究院康复出院,回到了在布尔德的住所。当天下午,雪花纷飞,我乘着轮椅,行进在一条砖墙林立的步行街上。在我第二次意外之后,我记得那是第一次无人陪护出行,我自己驾着无动力轮椅(尽管我还用不上自己的肱三头肌,不过还是可以略微动动手臂)。当我行进在步行街上时,看到了一家书店,决定进去看看。结果发现这可不容易,因为书店入口处的斜坡太短太陡。刚开始我都要打退堂鼓了,不过最终还是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在把自己送进书店后,我感到这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巨大的成就。我的手都让轮子边缘结的坚冰给划破了口子,可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
进了书店,我环顾四周。书店让人感觉温馨,四周是砖墙,铺着木地板,还有软沙发和壁炉。我对坐在轮椅中的感觉还不太习惯,原来的视线足有1?95米,而现在却下降到不足14米。我看到了一系列新出版的著作,每本书旁边都有一张介绍主要内容的小卡片。
我的视线很快就集中到了一本书上,那是理查德?塔那斯(RichardTarnas)写的《西方心灵的激情》(ThePassionoftheWesternMind)。简介中说该书探讨了从古希腊至当今西方思想史的演变,封面上还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推荐。我看到了约瑟夫?坎伯(JosephCampbell)的名字,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是这样评价《西方心灵的激情》的:“这是我所读到过对西方思想史最清晰、最简洁的介绍……中间包含每个学生对西方思想史必须了解的精华。”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塔那斯的这本书从书架上够了下来,这不啻是自己的又一次成功,然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破卷阅读。
在发生第二次意外之前,我就已经开始阅读哲学和自我认知方面的书籍了,包括坎伯、克里希那穆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作品,他们开始深深影响到我的思想,我也在自己的演讲词中引用他们的观点。不过,我那时的话语还是出自头脑,而非发自内心。我当时还是个27岁的年轻人,只有一条腿,不过一心想成为超人。当我嘴里谈着克里希那穆提和自我认知时,眼中却在挑选听众中能共进晚餐的女士。我的演说确实也能打动人,不过当时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能见到有人向我走来,恭维我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真是不可思议。其实,我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深刻。
当翻开《西方心灵的激情》之后,我心中萌生了对西方思想史更多的兴趣和渴求。这本书让我燃起了新的欲望,想要彻底摸索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并了解这一价值观和人类大同之间又有何关联。我把这本书买回家,开始仔细研读。
在四肢截肢之后,有时会被人问起:“你觉得自己怎么会遭遇两次意外呢?”我往往会回答道:“也许,我需要坐下来歇会了。”其实,那样说的时候,我自己并非是完全认真的。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沉醉在塔那斯发人深省的书中,意识到书中的一些思想之前只是影响到我的知性层面,而非精神和灵魂层面。苏格拉底说过:“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从我坐上轮椅的那一天起,上天的厚礼就是要让我深入内心世界。《西方心灵的激情》是我这一求索过程中的导航仪,也是我求索成功的催化剂,它让我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生命。这本书照亮了我的求索之路,让我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宗教史、哲学史和心理学史。我发现这些学科的核心都在于人对于意义的追根究底,这让我感到和自身的处境是那般相像。我的世界在瞬间就变得天翻地覆,而我依然在摸索着人生的真谛。到底我人生的意义何在?
第二卷 第7节:吉姆…迈凯伦 (3)
………………………………………………………………
品着这本书,我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般孤单,也并非那样的与众不同。其实,人人都是相似的。尽管我的情形也许有些特别,但是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寻着人生的意义,这是人类的根本索求。我甚至觉得,之前取得的所谓一些成就,其实是让我偏离了这条精神线索的道路。现在,因为行动不便,反而让我有机会关注人生最值得投入精力的一件事。
我感谢《西方心灵的激情》一书的鼓励,我开始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读完该书后,首先,我在科罗拉多州的纳罗帕大学报名参加了一个写作班。在写作班的学习过程中,我惊人地发现了完全不为自己所知的另一面,一个敏感、内省和善于表达的我。两次飞来横祸让我陷于瘫痪,但是我的思想和内心依然完好无损,也正是如此,我可以深入地洞悉自己的人格和本真的我。
接下来,我又在太平洋研究所学习世界宗教、神话和精神分析学,其中精神分析学探究的是人类深层次、原型的精神元素。这些年来,我修了更多神话原型方面的课程,我体会到自己与残疾、病痛、沮丧斗争的过程就是走向未来世界的旅途,我不断打败心魔,为生命而战。走在这旅途上,我的收获越来越多,能够更好地体察人类的境况,能够给予受伤的人更多关心。
有些人听说了我的经历之后,会说我是当代的约伯《旧约》中的一个人物,为人诚实正直,尽管历经艰险却仍笃信上帝。——译者注:一个人承受了无数生活的风雨,却依然爱着上帝,而且他还依然在承受着。可是,现在我已经不这样看了。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求索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约伯承受了种种艰辛,这并不是上帝想考验他对自己的爱有多真诚,而是想要让他们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也让约伯不得不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样,我所遭受的意外让我的心和大家贴得更紧了,也让我从心田深处找到了超越外在成就的宁静和完满。
在过去12年间,我的生活中发生了那么多改变,其中很多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的。当年我左腿刚截肢后,如果自己不去参加20英里赛跑或是100公里的骑车赛,我将会感到愧疚。时至今日,只要能和一个人聊聊天、静想一会、写点东西、说说话抑或学点新东西,都能让我一天感觉心情舒畅。只要回味一番往昔、今日、此刻或是日光之美,都能让我感到由衷的满足。自从那个雪天在布尔德找到《西方心灵的激情》之后,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加温柔的人了。
我说话的出发点只能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不过有两点是我确信的:第一,我们永远无法预见明日的世事变迁;第二,只要我们能接受生活并继续前进,那么我们总会过得不错,也许这里的“不错”不像韦氏词典里定义得那么精准,但大体来说,我们的人生肯定是不错的。我笃信,如果我们不必强和命运抗争,我们总能走向更完美、更完整的自我存在。
第二卷 第8节:史蒂芬…柯维 (1)
………………………………………………………………
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
史蒂芬…柯维是《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5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著有多部备受好评的作品,其中包括全球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7HabitsofHighlyEffectivePeople)和他的新作《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从成功到卓越》(The8thHabit:FromEffectivenesstoGreatness)。《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被翻译成38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共销售了1500多万册。2003年,他荣膺“美国模范父亲奖”,这是身为9个孩子父亲和44个孙子孙女爷爷的他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奖项。史蒂芬?柯维目前是“千点光芒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该组织与全美国志愿者中心网络合作,负责动员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为解决成千上万社区的严重社会问题献计献策。
孩提时代的我,生活在一片宁静的环境中,沐浴着毫无保留的关爱和鼓励。父母都是虔诚的摩门教徒,执著于不断肯定个人的价值和潜能。他们以这种信仰相濡以沫,与朋友、同事相扶相持,当然也用这样的信仰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根据摩门教的教义,这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记得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有天晚上醒来,发现母亲正站在我的床边。
“您在干什么?”我问她,当时我还处在半睡半醒中。
“为了让你安心,亲爱的,继续睡吧。”她回答道。
我又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还听她在说:“明天的考试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你是最出色的。”之类的话。我非常习惯这种充满爱意的交流,也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懂得我们的语言和意愿会对别人、也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明白自己大学毕业后要子承父业,掌管家族生意。但这一计划在我传教期间彻底改变了,当时每个年轻的摩门教徒都必须担任一段时间的传教士。我那时只有20岁,在英国传教期间,教会会长让我组织一个研讨会,对当地教堂的负责人进行培训。这些负责人的年龄都介于40到60岁之间。我对他说:“我不行,我做不好的。”
但会长告诉我,他对我完全有信心,相信我一定能做好,最终我还是被他说服了。他帮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研讨会办得相当成功。我十分享受那种竭尽全力并真正帮助他人改变的生活。这种满足感是如此强烈,远胜于从商的愿望,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使命——我要当一名老师,帮助别人获得更快乐、更成功的生活。
在从业培训中,我很快发现自己生长的优越环境竟然成了我的缺陷。因为自记事开始,我就始终被欢乐所围绕,从不需要自己去创造欢乐。从出生时起,我就享有毫无保留的爱,我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爱给予我的个人自由在我看来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当我开始从教时才发现,向别人解释那些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幸运的是,成长环境给了我另外一个优势:很容易吸收新的思想。内心的安全感使我能经受思维上的挑战。这一点让我能接纳迥然不同的新思维方式。因此,我对书情有独钟。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我读了两本书,它们对我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两本书分别是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Frankl)著的《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SearchforMeaning)和E?F?舒马赫(E。F。Schumacher)的《迷途指津》(AGuidefortheperplexed)。它们让我懂得了个人责任和选择的概念,并提供了实用的框架和工具,使我得以帮助学生以及后来成千上万起点不同的读者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变得更有效率,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第一次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在1962年。我从维克多?弗兰克尔身上获得的最宝贵财富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对身处的环境做出回应。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中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尽管当时他遭受着来自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非人待遇,纳粹还一度焚烧了他的手稿,那可是他的生命之作,然而他并没有沮丧,他改变了自己的最初反应“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丢失手稿,他的回答是:“重写,而且要写得更好。”正是因为他转换了思考方式,才能始终找到生命的意义,不论外界的环境有多么险恶。
大约10年后,我读了舒马赫的作品《迷途指津》,从中学到了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使生命更有意义。舒马赫在书中描述了四种生活状态。最高的水平体现在驾驭自我意识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事物。这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人类并不是自己所有经历的简单相加;人类可以对这些经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反思,并基于这些意识做出选择。
这一思想不仅对我的教学、写作和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我养育孩子的方式。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为自己找借口终究难逃惩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也是不对的。如果他们说:“这不是我干的,而是她。”我就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对此事做这样的回答?”在我的家里,每个人都明白,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谁都不会成为受害者,从来都不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境遇归咎于他人。
第二卷 第9节:史蒂芬…柯维 (2)
………………………………………………………………
有时孩子会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始终都是:“使用你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凭借它们两者,最终肯定能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我们家就流传了一个经典笑话:爸爸认为聪明才智和主动性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我承认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人的内在才智和创造力是对生活中挑战的最好回答。我们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是对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的最好的回答。
读《迷途指津》时,我正在杨百翰大学(BrighamYoungUniversity)任教。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甚至把它当作我主讲的《组织行为和管理》这门课的必读书。我通过和学生们签订合约的方式告诉他们个人的责任,学生们应该在合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