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玫瑰女人 魅力女人教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袱……”   
  戏剧人生(3)   
  这样的人甚至比现实中的人还要有血有肉,你闭上眼睛,也感觉得到他在那个茶馆里,招呼客人,对客人打拱、作揖、寒暄的样子,令人久久难忘。 
  这里面人说话真是精炼,字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享受。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四十个,再加上无名无姓的有七十来个,他们有的在剧中只出现一次,就能活鲜鲜地在舞台上站立起来。尤其是那个马五爷,虽然只开了三次口,总共也就29个字,然而将这个靠吃洋教洋饭的洋 
  奴才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便咄咄逼人地摆在读者的面前。特别是那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呀!”竟使一个由满清王室豢养的打手立即收敛了他那股横行霸道的劲儿。 
  总之《茶馆》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茶馆》不仅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世界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老舍先生举重若轻,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勾画出戊戌变法时整修中国的时代风貌,把这种繁杂的社会景象,毫不费力地浓缩到小小的舞台上,不愧为大师手笔。 
  当然,《茶馆》所演绎的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善良的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些都显示了《茶馆》深刻的内涵。 
  我们欣赏戏剧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欣赏:故事情节、社会背景、结构、人物及人物语言。戏曲世界名作如林,我们可以选一些较典型的戏曲去念,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而国外的像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席勒的《阴谋与爱情》,雨果的《欧那尼》,梅里美小说《卡门》改编的音乐剧《卡门》等等。   
  吟得诗词添风雅(1)   
  在各种艺术里,诗可以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精华,因为诗的语言精练,是一般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充满激情的诗让人振奋,充满甜蜜的诗让人陶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恐怕就是诗。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之说,即用诗抒发人的思想报负,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诗也记载史事,像古罗马盲诗人荷马用口述的《荷马史诗》,把特洛伊城的十年战争重现在后人 
  的面前。 
  唐朝是我国的诗歌艺术巅峰时期,除了享有美誉的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外,颇具影响的诗人还有白居易、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张继、岑参、崔颢以及“初唐四杰”即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等人。有的诗人从少就锋芒毕露,像骆宾王七岁时,走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群鹅在湖中戏水,他独自吟了出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这首小诗成了小孩子们的经典儿歌。 
  唐诗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只有四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而律诗则有八句,也有七言和五言之分。唐诗按内容来看,就是抒情和叙事两大类,而又以抒情诗为成就最大,诗人以李白为首。李白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志气宏放、气若盖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大多气慨不凡,豪爽无比,如他的《将进酒》: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就如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了它的奔流到海和它的〃不复回〃,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不免悲伤起来。可是那种〃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朋友们相聚何不高兴痛饮一番呢!诗人举杯时心又油然激愤起来,要把的心中郁积发泄出来。他痛恨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的黑暗卑污行径。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名士〃,如孔子、孟子、屈原、曹植等虽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报负。发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慨。诗人越来越愤激,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整首诗气势恢宏,诗人的心境由悲到欢,由欢到悲,最后又由悲到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抒情珍品。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开元盛世,他写民间的疾苦自然少些。而杜甫经历了整个安史之乱,亲眼看到老百姓的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写的诗也就悲壮了些,哪怕是喜悦,也是颠沛流离中久违的喜悦,如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带家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门见山,诗情激荡。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初闻的喜悦,是诗人久违的喜悦。诗人激动得涕泪纵横,惊“喜”之中,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至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像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 ”纵酒 ,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吟得诗词添风雅(2)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 ,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充分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当然,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其他诗人的抒情诗也不同凡响,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言平凡,却又让人一吟三叹,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临行时,母亲的爱子之心一针一线地融入了儿子身上的衣服里,既怕儿子误了时辰,却又怕儿子久久才归的矛盾心理,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似弱少,实则伟大。语言清新流畅,诗味醇美,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综观以上唐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唐诗的语言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也有押韵,音调的平仄,吟起来于是有了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充满音乐旋律美。难怪有人说唐诗的语言生动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要领悟到唐诗的精髓,也应从这几方面去推敲。其次多阅读些好诗、经典的诗,譬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登高》、《兵车行》、《春望》、《佳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王昌龄:《出塞》、《塞下曲》、 
  柳宗元:《江雪》、《渔翁》、《溪居》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终南山》 
  崔颢:《黄鹤楼》 
  张继:《枫桥夜泊》 
  当然,除了欣赏古典的唐诗之外,也可以欣赏优美意境的现代诗。现代诗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严格,在语言形式上,更加宽松,所以又称之为“自由诗”。国内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红烛》、艾青的《大堰河》、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闻捷的《吐鲁番情歌》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当代曾经风靡一时的席慕蓉、顾城、汪国真等人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好诗。国外的,如前沙俄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诗,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德国诗人哥德的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等等,都可以去读一读的,从中体会诗的含蓄和优美。 
  任何一种艺术达到了巅峰之后必然是衰落,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唐诗也不例外,到了宋朝,它艺术高峰渐渐被宋词取代了。有人说后人写诗不可能超越唐诗艺术高峰,于是很多人只有转而写宋词了。成就最大的就数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柳永、陆游、欧阳修、岳飞、李清照等人。 
  管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朝代,但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离愁别恨也就构成了宋词的主要风格。就连豪放派大词人苏轼写的词也不例外。如他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采用问话的方式为开头,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皓月当空,良辰美景虚设似的,独自一人在月下醉酒,向问苍天,明月几时有,人世间一片离乱,真想去天上宫阙过神仙似的生活,但又怕天上太凄凉。这样来回想象了一番,还是不如在人间好,于是化这种不幸为凄美,内心深处有了美好的祝愿。 
  与苏轼的词相比,岳飞的词显得豪迈,激烈。如他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写于靖康之难之后,是历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篇,些词表达了词人对入侵者的切齿痛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巍巍的英雄气概。 
  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人侵掠,父老、兄弟、姐妹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辗转呼号、尸横遍野这样的悲惨景象,内心生起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压抑不住的狂涛,愤怒而激动的思绪像澎湃的巨浪撞击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隆隆的巨响。词人时刻在警世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了夺回失去的山河,为了靖康之耻,为了那些被蹂躏的同胞,词人誓死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 
  此词具有巨浪排空,惊心动魄的气势,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千百年来,它一直是鼓舞人民奋勇抗敌的慷慨悲壮的战斗号角!正如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何等气慨!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吟得诗词添风雅(3)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南唐后主李煜,当然他与岳飞的词风格完全不同。李煜做皇帝是个昏君,而在文学方面,他却是个大词人。李煜继承皇位时,是何等的悠闲自在?沉迷于书画金石,沉迷于酒色,就如他的词《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香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春夜月。 
  宫妃之白、宫妃之多、笙箫霓裳之乐以及李煜的陶醉。他前期身为南唐后主的奢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好禅、好酒、好色、好歌舞的李煜,把这种欢快享乐人生推演到极致。 
  然而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之后,巨大的反差使词人变得忧郁失落,只落得如《虞美人·感旧》一般: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词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是这些已不复存在,心中却是一股忧愁,好像东流不息的一江春水。把故国的不堪回首,亡国之痛,江山易主之痛表露无遗。 
  说到这,怎能忘记女词人李清照呢?李清照,婉约派成就最大的词人,号易安居士,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学识渊博,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她的词多以儿女情长、悲欢离合为主要风格,最经典的就是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充满音乐和绘画美,就如一幅良辰美景佳人的画卷。此词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 
  我想当今没有人不想超越时空去追寻这种天真烂漫,没有任何忧愁烦恼的日子,和朋友们吟诗作画兴尽到深夜,一个人划着船回家,哪怕是犯一点天真的过失也是美的。 
  宋词很适合女子,可以说它的意境和女人的多情善感、柔情似水有共同点,因此我们不妨多读些经典词,如: 
  李煜:《忆江南·怀旧》 
  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 
  辛弃疾:《贺新郎》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声声慢·秋情》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 
  秦观:《钗头凤·别武昌》、《满庭芳·春游》。   
  闲散不美怎么个美(1)   
  你觉得周围枯燥无味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不如闲散一点,读读经典散文,散文是作者随心所遇的想法,也是心灵自由者的天堂。散文只是生活中的一点点感悟,不必为了什么才做什么,而是自由自在,潇洒自然。以诗人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生活,从周围平凡的事和平凡的人身上发掘诗意美,传达出感情的旋律,这就是散文。 
  自然得可以流浪,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为了自己的向往,为了实现心中的 
  那个梦幻。在气温酷热、人烟稀少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她可以一辈子呆下去。三毛就是这么一个女子。 
  她嫁给了荷西,也不追求什么仪式、排场,简单又充满情趣,就他们两个人,一个牧师,连结婚戒指都没有,三毛像黄毛丫头似的扯着荷西就跑。 
  也许《橄榄树》正是为三毛写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那天空的小鸟,为了那宽阔的草原,为了那山间的小溪还有……还有……那梦中的橄榄树。 
  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乎自己流浪,不在乎自己漂泊。而梦想就像那天空中的小鸟,宽阔的草原,山间的小溪。 
  三毛传奇、浪漫是因为她很有才气,说她是一个闲散的女人,还不如说她是一个懂得闲散而又不庸俗的女人,她常读散文,也常写散文,她的生活也是散文般的生活。当我们读她的散文时会感到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她的《哑奴》,精彩感人。 
  三毛第一次被请到镇上一个极有钱的沙哈拉威财主家去吃饭时,那财主家像皇宫一样的,原来财主不仅有四个太太还有二百多个奴隶,一个板凳高的小黑奴忙进忙出且一脸惶惑的样子。看着小黑奴三毛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怜悯,于是三毛给了点钱给小黑奴,结果是他的父亲哑奴登门道谢,死也不肯要,他的淳朴善良和财主的贪婪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哑奴不仅聪明,而且也懂天象,但他却是一个奴隶。在财主们的眼里,奴隶终是奴隶,哪怕是毒热的太阳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地流泻下来,哑奴也得站在阳台上替主人砌墙,热得受不了,像一个不会挣扎了的老狗一样,可怜的脸,好似哭泣似地望着三毛。三毛要帮他,他却不敢无缘无故地接受‘上等人’的恩惠,因为从来没有人当他是人看待,他怎么不被吓坏呢。 
  这篇散文平易近人,感情就流水一样流淌在纸上,读来让人深深地感动,特别是哑奴被卖的那一片断更为精彩。 
  我冲到车子旁去,看见他呆望着前方,好似一尊泥塑的人一样,面上没有表情。我再看他的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