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寻找成吉思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铡U馐巧倌瓿杉己雇雒煅牡木捎沃兀谡饫锖耪俨柯溆⒑溃舶颜饫镒魑鞣澜绲母莸亍N液芟不陡馀聊拿晒拍撩癫㈢致危肜矗蹦瓿杉己鼓侵ё莺崴囊暗奶铮彩钦獍隳Q伞6绦【返牡け榷喽悄侵值湫偷拿晒湃耍吒叩娜Ч牵舾銎酵贰K耐沸驮驳眉负趺挥需Υ茫宜较赂×烁鐾夂拧白拥舛薄K崛糖恳悖酝饨绲姆缬暾勰セ肴徊痪酰苁亲诩膊娇炫艿男÷砺戆吧希∥。父鲂∈毕吕矗膊欢孟裆砩献傲宋制胶獾男跸低乘频摹K母改冈谒共辉趺椿嶙叩氖焙颍徒趟锫砹耍囊凰认竦伞6运此担诼肀成虾孟癖日驹诘厣细栽凇U娴模灰幌侣恚骶拖缘媒┯渤倩骸K┲凰子趾裼指摺⒔偶獬斓恼薄好怀ぱィ凰玱型腿,让他的步伐看起来格外沉重,再加上他一身宽松邋遢的蒙古袍,用根橘红『色』的腰带束腰,头上顶着一个造型优雅、有点清真寺屋顶味道的帽子,跟娃娃的头饰差不多,反正你怎么看他,总是觉得他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丹比多尔扎和他的族人答应,依照传说带我们走遍成吉思汗号召族人奋起的历史景点。

    成吉思汗隶属的部落究竟源自何处,至今没有定论。他们使用的语言,跟满州语及土耳其语归成一类,但是,这种分类法本身至今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说,蒙古是凶猛好战、被中国人称为匈奴人的后裔;有的专家补充说,这个种族跟5世纪蹂躏欧洲的阿提拉(attila)族人,系出同源。无论他们的祖先来自何处,这批草原大汉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大约公元前四百年,中国史书就提到这个在草原上放牧的部落,说他们在中国的西北边境逐水草而居,饲养牲口,藏身毡帐,没有文字。我们从残缺的文献中勉强可以确定,蒙古的游牧生活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已经定型了。

    但是,部落间合纵连横,飘忽不定,始终没法凝聚出稳定的组织,没有陶冶出属于蒙古民族的文化传承。中亚诸国旋起旋灭,部落的名字在西方人嘴里念起来,总是有些怪里怪气的:蠕蠕(juan…juan)、拓跋(toba)、维吾尔(uighurs)、女真(jurchens)、契丹(khitans)。随后,喀拉汗(kara khitai),又称为黑汗(black khitai)的王朝,崛起于契丹故地。也就是这些文化中介者,把中国的古名——契丹(cathay)传到欧洲。这些人有的说蒙古方言,有的使用土耳其古语。其实纯粹的游牧民族并不多,他们大多在温润凉爽的河谷或是绵延不绝的山脉脚下建都。

    这时的蒙古还只是文明边缘的种族,偶尔在历史的角落里惊鸿一瞥。严格来说,12世纪末期,蒙古还是不同部落的统称,中国人虽然相当提防这个位于北方的民族,却无意深究,只含糊称之为蒙兀或是鞑靼。蒙古经常侵犯中国边境,劫掠童孺金帛,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蒙古人抢汉人的小孩是用来喂食蒙古后裔。另外一个常见的错误印象是:蒙古人都是游牧民族,畜养牲口,逐水草而居。其实,有一部分蒙古人住在南西伯利亚,以游猎采集为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乌梁海人(orianghai),血缘一半源自蒙古、一半源自土耳其。据说他们脚掌上缚着打磨过的兽骨,在结冰的地面上滑行,迅若奔雷,甚至可以抓住飞鸟。

    结束纷扰,一统各族的人,就是成吉思汗。他在大权独握之后,泯除了部落之间的界线,昭告各氏族:自此之后,要自认是蒙古人。成吉思汗崛起之初,曾经简单界定他统治的范围。他说,他是“毡帐居民”的领袖。

    英雄与坐骑

    我们胯下的马匹,一定与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后方源源不绝供应的蒙古马,血脉一贯相传。这种马比小母马(cow pony)大不了多少,脖子粗粗的,有张呆滞笨拙的大脸,外带一副强韧粗壮的骨架。西方马贩对这种马绝对不会多瞧一眼。但是,蒙古马生命力之强,却是举世罕见。据说,在世界上任何一种马都活不下去的环境里,蒙古马一样活蹦『乱』跳;即使别种马饿死,它们还是会自己找到吃的。在次北极圈温度中,其它马经常冻毙,蒙古马却毫无损伤。蒙古人常说,他们的马跟草原上的蒙古野马有亲戚关系。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苏俄探险家尼古拉斯?普热杰瓦斯基(nicholas prjevalski),上校在蒙古草原漫游,1881年,他发现了这个特殊的亚种,蒙古野马因此也以普热杰瓦斯基的名字命名。至今,除了动物园外,已经无法确定究竟有没有野生的普热杰瓦斯基马。据说,有人曾经在接近中国边界的蒙古西南方看到过普热杰瓦斯基野马在草原上奔驰。丹比多尔扎很笃定地对我说,在背脊上有一条像是黑鳗的鬃『毛』或是在脚上有斑马条纹的马,就一定带有野马的血种。可以确定的是:13世纪初,成吉思汗那支行动迅捷飘忽、征服欧亚大陆、把世界掀得天翻地覆的部队,骑乘的正是这种其貌不扬的蒙古马。身经百战的蒙古铁骑经常倏地出现,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如有神助,而胯下的蒙古马,强韧有力,走在一般人认为是天险的高山沙漠,照样如履平地。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驰过漫长的道路,让敌人猝不及防。

    亲自踏上蒙古土地的我,这才发现,成吉思汗在蒙古已经不是禁忌,而是一个全国为之疯狂的英雄象征。他的名字、形象,在蒙古,年复一年,被迫隐身暗处,但是,在世界各地,却无处不在——广告招牌、邮票、日历、海报,还有一种以此命名的俄国伏特加。有几个让我搭“便马”的牧民,头上扁帽的后侧贴了一张小小的成吉思汗肖像。蒙古的报纸曾经举办一个活动,请全国人民为乌兰巴托新建的亮丽旅馆取个名字,结果,回响如『潮』水般涌来,全部说它该叫成吉思汗旅馆(chinggis khan hotel,这是按照蒙古人的拼法,跟一般的拼法略有不同)。

    成吉思汗是不世出的奇才。他是一个粗野无文的孤儿,在部落社会中处境堪怜,幼年生活凄苦至极,但是长大之后,他征服的领土却远远超越亚历山大大帝。他不识字、脾气火爆,经常失控,喝起酒来没有节制。但他奠定下蒙古帝国的基业,直系后裔的王朝历时百年以上,旁支延续得更久。1783年,被俄国人推翻的克里米亚(crimea)大汗,就曾经搬出成吉思汗这块祖宗牌位自保;1920年,被俄国人『逼』下台的基发(khiva)领袖,也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孙。成吉思汗留下的影响力,至今仍然可见。15世纪兴建,屡经修整、重建的中国万里长城,这条蜿蜒在华北的长龙,当初就是为了防范蒙古入侵而修建的。蒙古成为中国的边患,动辄入寇,同样起源自成吉思汗。中亚一度被视为传说中的梦幻城市——不花剌(bukhara),市容残破,也是蒙古兵巧计夺城、肆意蹂躏的结果,至今元气未复。如今,外人很习惯把成吉思汗当成毁灭、战争、残暴的代名词;但是,在蒙古,成吉思汗却是一肩挑起民族精神的英雄,他是蒙古人民心目中的神。

    我想,我这次到蒙古很可能正处在蒙古现代史的关键时期。半个世纪以来的禁忌之地,突然展现在外国人的眼前;蒙古人再度拥有消失已久的自由。苏联的驻军撤离蒙古领土,蒙古的执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决定仿效苏联的改革开放,中央『政府』不再强力主导,放松了原先的铁腕手段。蒙古人于是开始追寻他们的国家认同,寻根和找回传统顿时成为蒙古难以抑止的怀旧浪『潮』,我想,去追寻中古欧洲旅行者笔下的游牧世界,这时机再好不过了。

    在追寻蒙古中古传统的道路上,我绝对不会是踽踽独行的先行者。成吉思汗与他的时代是蒙古人自尊的源头,当然不是没有缘由的,从蒙古的角度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成吉思汗绝对是不能抹灭的篇章。成吉思汗治下的蒙古国,人口不过两百万,军队大概只有十三万,但是,住在世上最孤立、最艰辛的环境中的蒙古族人,却能精诚团结,在成吉思汗的卓越领导下,奋然崛起,让当时一半以上的文明世界,闻之『色』变。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成吉思汗天纵神武,还是蒙古族人的能力、『性』格,联手打造了这不可能的奇迹?与成吉思汗的后裔并缰共骑中,我希望能找到答案。丹比多尔扎和他的族人骑着马,围绕在我身边,他们试图重振祖先的光彩荣耀,重新成为指引他们朝未来奋进的精神象征。我们所有人,都在追寻成吉思汗。

    爱尔兰隐修院的创建人,曾经漫游各地,所著史诗《布伦丹航海记》,在西欧大受欢迎。

    阿曼首都,是一个海港城市。

    这是指杰森王子率领阿尔戈船英雄,历经千辛万苦,出海航行,终于取得金羊『毛』的传奇故事。

    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角,在木马屠城后,漂泊海上,长达九年。

    1961年10月与『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联袂加入联合国——原注。

    中古时代的中亚名城,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

    喜马拉雅山脉的支脉,是进入印度的通道。

    通常用的名词是“鞑靼铁轭”(tartar yoke),一般人还是用鞑靼称呼蒙古。请参阅第五章——原注。

    又称柔然,是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一度占有中国北方的辽阔土地。

    契丹占领中国北方以及东北长达两百年,成吉思汗时代,把华北称为契丹,随后欧洲人也用契丹称呼中国。

    从西方人的观点看来,蒙古马多半只能归类为小马。但是,若谁胆敢说蒙古马 是小母马,蒙古人会气得要命——原注。

    无分古今,不论传统、现代,蒙古名字的拼法都很古怪。就连蒙古,mongolia, 这个字都一样。这条浑沌不清的浊流,经过蒙古之后,还朝外界流去。在蒙古

    共和国之外,大蒙古(great mongol)这个词,各地有各地的拼法。成吉思汗也是。主要是看他们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对方是怎么发音的。一般通行的是英语拼法,也是我在各地使用的拼法,其实源自法国,而法国又是从研究蒙古帝国的先驱——波斯人那里,直接借用过来的。总有一天,国际间通用的成吉思汗的拼法,genghis khan,会回到更接近蒙古发音的chinggis khan——原注。

    在花剌子模附近。

    此城在乌兹别克共和国,多半译为布卡拉。

    从西方人的观点看来,蒙古马多半只能归类为小马。但是,若谁胆敢说蒙古马 是小母马,蒙古人会气得要命——原注。

    无分古今,不论传统、现代,蒙古名字的拼法都很古怪。就连蒙古,mongolia, 这个字都一样。这条浑沌不清的浊流,经过蒙古之后,还朝外界流去。在蒙古

    共和国之外,大蒙古(great mongol)这个词,各地有各地的拼法。成吉思汗也是。主要是看他们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对方是怎么发音的。一般通行的是英语拼法,也是我在各地使用的拼法,其实源自法国。

    

第一卷 第二章 核 心

    就面积而言,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亚洲第五大国;在陆路地形上,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苏联接壤,五千公里长的国界处处敏感。这个国家总面积六十万四千平方英里,约为土耳其的两倍,日本的四倍。但是,国际上一般人并不了解蒙古,不是以为她是苏联的附庸共和国,就是把她当成中国的一部分。19世纪时,蒙古曾是中国境内被冷落的属国。欧洲人沿用传统的说法而将蒙古视为边远地区,称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为“外”蒙古。虽说如此,当时的中国帝王仍把蒙古当做是人烟荒凉的蛮貊之地罢了。

    苦寒的大地

    地理学家更是尖酸刻薄,他们明知蒙古是亚洲的核心,却称之为“亚洲的沉寂心脏”。地理学的分类上,蒙古是寒带沙漠;深处大陆内部,海洋对气候的调节影响,已是强弩之末,所有的生物都完全为大陆气候所支配。生长季节不过四个月,全国一半的地方,岩床终年冻结。冬天的温度甚至会降到零下三十五度,即使是暮春三月,温度依旧在零度以下。这种气候使得啮齿类和有蹄动物的怀孕期,比其他地方要长上一个月;满身绒『毛』的土拨鼠(稍后,我们会常常听到它们的名字),直到七月才脱『毛』,冬装甫卸,又赶紧长出一身的长『毛』。十二月间,小河冻得坚实,从河面到河底,都是坚冰。浓厚笨重的冷空气,停留在低矮的谷地间,曾经创下零下五十五度的历史新低,高山山脊反而比较温暖。位于蒙古正中央、土拉河(tula)畔的乌兰巴托,历年的平均温度是零下三度。

    夏天像是一大威胁,每天气候变化极大。1968年率先以英文出版蒙古现代史的历史学者查尔斯?波顿(charles bawden),在书中曾经引用1942年6月俄国地理学家在蒙古首都十五小时的旅行经历。平静、温暖、日光清朗的傍晚,会骤然被时速六十英里的强风打断,随即涌进大量的沙尘、烟雾,天空瞬时被乌云遮住。风暴持续大约一小时后,天空再度恢复明朗,强风骤止,星辰涌现。凌晨一两点间,则是倾盆大雨。第二天早晨,天空再次浓云不开。早上九点,浓雾,天降大雪,气温仅为一摄氏度。

    七百年前,第一位前往蒙古旅行的先驱者,是方济会(franciscan)的修道士普蓝诺?卡庇尼的约翰(john of plano carpini)。他的蒙古向导一路催赶他风餐『露』宿、兼程赶路,好及时通过大草原,参加成吉思汗孙子贵由大汗的即位典礼,这名修道士也记下了他经历的蒙古夏天。卡庇尼根本没有长程旅行的准备,他年已六十,又是个超重的大胖子,才刚上路就生病了。在矮小的蒙古马背上晃『荡』,苦闷疲倦可想而知:沿途,他一个劲儿抱怨,蒙古人分给他的都是最烂的马。卡庇尼在1245年的复活节奉教皇英诺森四世(poper innocent  iv)之命启程,表面是向蒙古大汗致意,其实是暗中搜集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两年后,他平安归来,随后转往北欧证道,一路上警告欧洲人,蒙古极有可能入侵。他的观察尖锐犀利,在一篇名为《蒙古人素描:我们称之为鞑靼的那一群》(description of the mongols whom we call tartars)的报告中,如此描述蒙古气候:

    仲夏季节,其他地方阳光炽热,但是,蒙古的天空却变幻莫测,雷鸣电闪,经常造成多人死亡,降雪量大得惊人。间或刮起的龙卷风,寒冷刺骨,有时,让骑在马背上的人都坐不稳。

    他们终于抵达蒙古大汗的金顶王帐,他和同伴竟然得在地上匍匐前进,“强风吹得我们站不起身来,漫天风沙,眼前一片朦胧,不辨前物”。在推举大汗与即位仪式之间,冰雹骤降。夹杂泥沙的冰雹坠地后,形成大水,淹死了一百六十个人,屋舍财产的损失,更是惨重。“这个国家,简单地说,”他告诉他的读者,“幅员广大——就我们五个半月的漫游期间,亲眼所见——但是,其惨况却非我笔墨所能形容。”

    蒙古深处大陆中央,距离海洋十分遥远,几乎得不到水气的滋润。冬季苦寒,雪量也少,通常不到三英尺。即使像是卡庇尼这样早期的访客,也注意到土产蒙古马的生命力强忍惊人,竟然可以用前蹄刨出坑洞,找草来吃。它们能找到的东西其实少得可怜——无非是一些已经冻毙或是结冰的植物——但是,单单这么几口吃的,就足以让蒙古马熬过寒冬。物竞天择,只有最优秀的动物才能生存。蒙古人从来没想过,把马匹赶到遮风避雪之处,让它们在冬天也能喘口气。他们最担心的是在春寒料峭的时候来一阵大雪,这时的马匹,几个月来半饥半饱,刚刚熬过冬天,正是身体最虚弱的时候,无力用前蹄刨雪。灾害一来,成千上万的马匹会一夜死去。

    虽然空气中没有湿气来制造云层,幸好有异常丰富的阳光,否则,酷寒的气候将更难度过。与其他纬度相若的国家,如瑞士或是美国的高原州相比,蒙古每年要多拥有五百个小时的阳光。充分的日晒跟晴朗的天空,深深影响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他们把笼罩四野的穹苍,称之为“腾格里”(tengri),是部落巫医崇祀的至高之神。“腾格里”是无数小神的集合体,他的精神藏身在土壤、流水、风和群山之间,因此,天蓝『色』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人的幸运『色』。成吉思汗离开蒙古,征服世界,是腾格里赐予他的命运。

    一望无际的草原与天空,无与伦比的幅员,也影响了蒙古国的行事风格。成吉思汗的原意是“海一般的领袖”,蒙古人放眼天地相接之处,自然而然用“海”这样的形象来赞誉他们的族长。当我试着向这些蒙古牧人解释骑马长征欧洲时所将遇到的阻碍,才发现蒙古人意气风发,部分人甚至认为他们的草原应该无止境地延伸,根本不把远征欧洲的障碍放在眼里。对于像伏尔加河(volga)般的大河、历史名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所造成的问题,他们根本毫无概念。对蒙古人来说,只要把马匹照料好,马蹄就可以踩在任何地方,任他们为所欲为。回程时,一个牧民向我保证:即使蒙古人骑着蒙古马直到欧洲边缘,掉头,松开马的缰绳,任凭它独自来去,不用管它,这匹马照样可以找到路回蒙古。蒙古马会像信鸽一样,回到家乡的大草原,蒙古马只有在蒙古才能自在驰骋。他们问我,如果远征欧洲的计划近期内不能成行,可不可以送一批蒙古马到越南去?他们说,蒙古马还是会挣脱新主人的控制,想法子回家。

    蒙古人天真的自信很容易了解。蒙古的面积,比英伦三岛、法国、德国及意大利加起来还要大;蒙古不只面积辽阔,在重重屏障中,她的身影也是孤零零的。北边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罕有人迹的针叶林带(taiga);西南边是耸立的阿尔泰山(altai);东南边,弯成一条弧线的是飞鸟难渡的戈壁沙漠。戈壁,不是一般想像中的沙漠,而是一连串贫瘠的盆地,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砾和沙尘,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