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关键的有三步吧,第一步是项目的启动阶段,当时虽然还没做公司,但已经建立了一个做项目的体系,有了办公场所、专用机器和资金的保障,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去做。当时大家认为软件是一个利润比较高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大家认为这个项目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有点模糊。
第二步是2000年初的阶段,有了做公司的想法,李老师(导师李国强教授)和我们这批学生的想法比较统一,想把事情做大,而不是把产品拿出去卖就可以了。
第三步是参加创业大赛,我们不是因为有创业大赛才做这个项目,而是想让这个项目通过创业大赛来磨炼一下。通过参加同济的、上海的和全国的创业大赛,创业团队成员在一起共同协作,多个学科知识相互交汇、大家并肩奋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己对做公司的基本知识、思想也长进了许多。
我们这个小公司刚起步时可能也就是一百万或几十万的资金进入,现金流通十分紧张,暂时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还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同济美特”创业团队里的其他几个同伴暂时不直接加盟这个公司,而以咨询者身份关心、指导我们这个小公司的发展。
当时我们参加上海市“张江杯”创业大赛,一位评委说,公司刚起步的时候,技术是核心,因为你所有东西是围着技术转的,如果技术不过关的话,别的东西就没了前提。像我们这些队友,在管理方面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在一些大公司兼职干过,他们在这个小公司里可能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他们现在更多的是站在咨询的位置上,我会向他们请教。公司刚起步的时候,管理是重要的、需要的,但实力有限,暂时主要靠咨询就够了。
我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跟着搞创业大赛,你是如何评价创业大赛的?作为创业大赛来讲,应该是一件好事。我认为参加大赛的团队最好有一个技术背景,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的团队没有技术背景,或者有些学校为了名声拿某位教授或科研机构的成果给学生带去参加。缺少了决策权、投入感、深入的了解,创业计划难免会沦为作业形式,置之高阁。
创业大赛能带给大学生一个新的择业观念。现在的择业,最高理想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高级白领,还一个是政府高官。那么是否还有第三个方向呢?第三个方向就是创业。
现在就业市场又很残酷,工作不好找,那么有创业这一块让大家去尝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是应该支持创业大赛的。
就我而言,在参加创业大赛以前,很多理想,包括公司的运作,公司的战略定位,不是很清晰。在专业管理人员看来,我的想法就是属于不入门的。参加了大赛,跟有经验的人员交流,并且一步步去做商业计划书、参加答辩,确实很受锻炼。在大赛里,很多东西对你的要求都是专业化,比如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演示,以及我们的形象。
在上海市和全国性的创业大赛中,我们的形象还是不错的。在上海市举办的那次创业大赛公开答辩里,我们团队对观众的感染力是最好的;在全国的“挑战杯”创业大赛里,最后参加酒会内部交流的时候,评委要对各个团队做个评价,对我们团队的评价是:“同济美特团队代表了上海大学生的风采。”这说明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是很高的。
还有,通过创业大赛,给了我们很大的宣传机会,扩大了影响,会有一些风险投资商跟我们联系。我们在大赛中表现得很自信,而且具备了打攻坚战的心理素质,有什么困难都是随时解决。
并不是所有的创业团队参加创业大赛后都能成立公司,所以像我们能成立公司意义更大。这也是创业的行动、真谛,创业大赛主办者、支持者的期望。当然不成立公司同样也很有益。
大学生创业大赛是资本市场导向型还是学生作业导向型?两种导向,两种命运。有些大学生认为,创业大赛应该是大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想象力来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最后能否组建公司做老板不是最重要的。在大学创业大赛中,核心技术、创业团队、风险投资和客户市场是其中四个关键因素。创业大赛的确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我想,有了这两样东西,不一定非得在学生时代就创业办公司,以后条件成熟了也可以去创业办公司。
我们已经有产品,马上就可以把产品推向市场。组建一个公司以后,我们会正规地全身心地去做这件事,我可以不局限在这个产品上,我们会在这个产品基础上做些横向拓展,向其它领域发展。我们有钢结构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设计咨询业务。
钢结构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工业化程度强,你的工业化程度达不到标准的话,你很难实施,因为它涉及到先进的机械设备、加工设备,而且它的设计复杂程度要比混凝土高,技术含量高,它是一个工业化产品。作为建筑行业来讲,它是朝工业化发展应该是方向。
办公司主要由我来筹备,李老师主要把握大的方向。软件产品的开发除了具体管理组织外,我也亲自做了相当多的开发,对产品有很深的把握。
我们的投资不是很大,因为我们公司不是生产性的项目,而是智力成果性的,主要就是一些设备啦,计算机……人力大部分是学生兼职的,他们对待遇和福利不会象社会上那些全职工作的看得那么重,大家更多看重的是:在这个公司里有主人翁的感觉,还有能够学到东西。
我说,咱们这一代大学生遇上了一个好时候,看着同龄人已经开始在创业,的确挺受鼓舞的。
今天下午我还去了一家设计院呢,看到很多小格子间,当时我就有一个很感性的感觉呀,以后自己也坐在那小格子间里就会觉得挺没劲的,可是如果自己是拥有那么多小格子间的公司主人的话,那是很幸福的事情。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感觉,很多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感
觉。
很多年轻人在公司里拿的工资并不低,但他为什么还要回来读硕士读博士,然后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他是为了找那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
我说,这好比女孩子找男朋友似的,感觉是相当重要的。有一个女生跟我讲过,如果哪个男的能带给她家的感觉,她就嫁给他。
创业有很多种模式,我这种是从导师的项目做起的,非常有代表性,现在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有自己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做项目。在这种创业模式里,导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就有个例子,有一个项目在“挑战杯”拿了二等奖,这个项目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做的,他当过研究生学生会副主席,能力也很强,最后这个项目被他的导师给卖了,卖给一个制药集团,卖了十万块钱,他就没得做了,因为这个产品的专利主要是属于他的导师的。
有一些高校的导师在公司里充当着总经理的角色,可能不是很好。那我觉得像科大讯飞的刘庆峰的导师做董事长的角色就很好,他能够把舵,能够把握方向,而刘庆峰当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具体运营。由于导师在某专业领域往往是权威,所以他也成了一个公司的招牌,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跟导师结合的创业模式成功率很高,就是所谓的千里马和伯乐都要有,缺一不可,两方面促成的一个企业。据我所知,还有一种创业模式是大学生自己去创业。在参加创业大赛中,我接触了一些这种自己去干的创业模式,有做校园内部商品交易的,我觉得他们有的很悲壮,就是寝室里不象寝室,比如你要买本书,可以通过他们的网页去订购,他们的寝室里全是各种各样的商品。他们也会出去找融资,但人家对他们首先是不理解、不信任,所以想找到融资很难。他们的热情很高,甚至比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热情还高,但成功率要低。
我觉得做互联网肯定是个方向,但包括像我们的专业领域里还没形成一个气候,还没达到不用它不行的情况。很多网络还是起着休闲、查一些资料的作用,过几年可能会有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必须要有技术。有了这个技术含量,你再去做商务,你就会存在一个优势,一个壁垒,就不会出现别人投1000万就把你投500万的打倒了。你要有技术,而且这个技术要构成壁垒。这种技术不是你一天两天就做成的,你首先要看到这个方向,然后去积累,那么一年两年以后你才能达到这个程度。
做为大学生读好书是份内的事,而创业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才能展示。如果硕
士的课题能跟一些有市场价值的项目结合在一起,或者几个硕士论文结合在一起的话,可能会形成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那么基于这样的一个东西,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发展以后,再跟学校资源整合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研究东西整合进去公司里面,那么一方面会给公司带来一些增长,另一方面对社会有一定价值。
高校的研究性论文可以说大部分都浪费了,或者说只是唬弄人,由于时间、经费、体制的问题,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
在美国有个跟我同行的公司,他们最初也是几个教授跟学生在外面做了这样的产品然后成立了一个公司,现在就有很多学生在他们公司里做论文,论文的质量很高,这个东西还能真正体现价值,而最后的学生就给留下来。其实我们做这个公司也想背靠同济做这样的一种模式,做公司只是一方面,这对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优化利用。
现在教育资源浪费很厉害,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觉得这种浪费挺可惜的。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那么低,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不仅仅是不懂市场不懂运作,另一方面,有多少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值得推敲的呢?很多做项目都是假的,只是应付一下,鉴定的时候很容易就鉴定过去了,但能够真正拿到市场上被人家接受才算真正有价值。
我觉得创业结合大学这样的一种资源整合对学校很有利,比如我们做这个公司,同济在结构领域很强,将来我们做出一个品牌来,那对学校对学生都很有意义。学生会觉得很自豪,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学校的。但是,学校的这种优势必须通过一种模式整合起来,公司的运作就是这种模式。也许公司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也就几十万或者几百万,但它不仅仅体现了市场价值,它的社会价值也是很大的。
我问起宫海有没有比较欣赏的成功人士或者那些创造神话的知识英雄,宫海脱口而出提到的便是比尔·盖茨,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们确实需要榜样,而且是创造神话的英雄榜样。
人物印象:
宫海爽快答应接受采访,让我暗暗松了口气,因为我大老远好不容易来一趟上海,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我俩先是在一家餐厅吃午饭,我说我请客,可最后却是他付账,跟我抢着付,没办法。他说:“我非常支持你这位创业的传播者。”这是我从北京出来跑五个省作采访听到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是的,将来这本书出版后,我就可以通过文字或者声音(演讲)把“创业”传播出去,特别是想传播给全国的每一所大学。宫海非常理解我,他为了配合我的采访,耽误了下午去浦东跟人家见面的时间。正好我下午也要去浦东采访另一位创业者,宫海带我一起去。当出租车经过杨浦大桥时,我看到外面的风景,顿时激动万分,热血沸腾。我想,浦东的现代化风貌正是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智慧结晶,勇敢的创业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在校的大学生是建设我们美丽国家的未来主力军,理所当然要有创业的意识!
宫海做过校研究生学生会主席,办事能力非常强,他说的话很朴实,而且一句是一句。正如他所说的创业要脚踏实地,他自己就是这么干的,他属于踏实而勤奋的创业者。
与神话擦肩而过
创业者档案:龙凌云,1976年生于上海,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热能系,2000年3月和3位同校本科生创办热网,2000年7月注册成立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是一个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公司,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内国家互联网中心内,由鸿翼数字所开发的RedNow。com(热网)电子商务实践
理念,在他们所处的领域中,他们为客户提供了一套性价比最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实践理念。
公司的主要成员原先都在IT行业从事管理、开发、策划、站点制作及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在各自的公司中充当着项目经理、网络经理、技术经理及主管等重要职位,他们力求把他们所掌握的项目管理经验和网站建设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各个企业和网络公司中去,成为一个国内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技术服务提供商,以他们现有的FSP解决方案,论坛系统、新闻系统、webmail系统、访问统计系统等应用程序为第一批主打产品,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为后盾,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网站建设解决方案。
鸿翼数字利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技术,领先的网站运作模式为各类企业营造了一个开展电子商务的新空间和平台,帮助在中国的各类企业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生最大化效益。公司不但做自己的网站,也给别人做网站,帮助企业轻松实现电子商务。公司最近的客户有:上海亿唐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日本国中日网络倩衣网(中、日、英三国语言版本)、美国OpenFlex Inc。360b电子商务网站和上海2000年国际摄影展的官方网站等等。
2000年12月2日下午,我从同济大学坐车来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在5楼的鸿翼数字公司办公室见到了龙凌云。今天是星期六,可公司里有很多人在加班,都是年轻人。我和龙凌云来到楼上的接待室,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他先跟我说起了当时自己的选择:
我那个时候有很多选择,毕业时我父亲给我找了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但我觉得这样一直做下去,你会觉得无聊,比方说你白天上班,晚上回来,整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外企规定),这种生活我就觉得乏味,没有什么创造性,而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有一些挑战性的东西。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申请过英国的大学,那个诺丁汉大学给我来了录取通知书,但非常巧的是,那时已经是11月底,我在那家外企美国公司也辞职了,我准备办出国手续。有一天,我去一个也刚毕业的同济同学那边玩,他那时候在外面租房子,他们几个人在那搭了几台电脑做一个网站,我觉得非常有趣。他们做的是最初的热网的雏形,那几台电脑非常破,而且屋子非常冷,可他们干得非常带劲,我想他们这么开心可能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想干的事情。他们刚毕业出来也是不停地换工作,几个月换一次,可这回大家一起干这么一个网站。我那个同学问我:“你怎么想的?”我说我没办法呀,我爸叫我出国。
其实,我也不想出国。那时候自己根本就没有想法,整个生活这条路是家里人或其他人给我铺好的,我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那天晚上,我跟他们做网站的几个人一起吃饭,天气很冷,我们喝那个白酒,大家就聊,都觉得应该自己做。我们4个人都是同济大学毕业的,而且都是九八届的。那时候就想找一个主题来做,你也知道,同济在土木工程、建筑方面比较强,我们就选择了“房地产”。我觉得做关于房地产的网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大家非常默契,根本就没有什么争论。
我找到了将来我们落脚的办公室,是外滩的一套老式公寓,交通比较方便,但房子比较老,进去黑咕隆咚的,电梯也是老式的。整个环境比较温馨,那时买了个睡袋,晚上干得太晚了就钻进睡袋睡觉,第二天醒来接着干。那时候非常辛苦,因为那时候没有钱了,我记得房租每个月是两千四,还不包括水电费。
怎么办呢?我们开始在外面接活做,最多的时候,手头有四个项目同时在做,包括我们自己的热网不断地在更新。
到今年5月份的时候,又有一件非常巧的事,我的一个同学有一个网友在武汉,他到上海来,他俩从来没见过面,武汉网友跟我们说,上海有天使基金。连我们自己在上海都不知道,这个机缘非常巧。这时候第一批天使基金评审马上要截止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做了一个热网的商业计划,是两天之内赶出来的,我们找了好多同学帮忙,包括在安达信在麦肯锡上班的同学,他们帮我们策划了一个商业计划,我们拿着商业计划投到“天使基金”去。时间非常紧,我们星期五把商业计划送进去,然后他们叫我们星期天去答辩。答辩的时候必须带手提电脑,可我们那时连手提电脑都没有。搞得那两天没睡觉,我们要准备很多东西。
答辩很顺利,我们是参加答辩所有团队当中年龄最小的,专家对我们的创业故事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当时每个月只拿八百块钱,叫做生活补贴。因为网站信息需要录入,我们雇了两个打字的小姑娘,她们的工资跟我们一样,也是八百块钱。
天使基金是由浦东新区管委会科技发展基金理事会设立、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管理的浦东新区科技产业化发展基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支持在浦东张江展开科教精英创业计划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它又名浦东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数额,每个人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无偿资助。它取名“天使基金”是表达“创业艰难,天使缓手”之意。
天使基金的具体运作方式是推阵出新,采取“对人不对项目”的做法:首先你须是否35岁以下,因为创造力在年轻人身上最澎湃;其次,你的创意要经过张江高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最后,你的创意必须在张江技术创新区的各类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大规模的产业化则应当在浦东新区进行。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人才、打出科技创业的浦东品牌。
龙凌云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出国机会,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