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天的烈焰,终将由此而起。他是觉昌安的孙子,他是塔克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然后,他召集了族人,杀死了一头牛,举行了祭天仪式,拿出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收了赔偿金再起兵,和收了钱不办事,似乎是异曲同工。但无论如何,努尔哈赤向着自己的未来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按照许多史料书籍的说法,下面将是努尔哈赤同志的光荣创业史:先起兵杀死尼堪外兰,然后统一建州女真,打败海西女真最强的叶赫部落,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统一女真。最后是基本类同的几句评价:非常光辉、非常励志、非常艰苦等等。本人同意以上评语,却也要加上四个字:非常诡异。据说努尔哈赤从小住在林子里,自己打猎、采集蘑菇,到集市上换东西,生活艰苦,所以意志坚定;渴了喝泉水,饿了啃人参,所以身体强壮;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所以极会打仗。有以上几大优惠条件,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便不可收拾。这绝不可能。努尔哈赤起兵时,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导弹,他带着十三副铠甲,不是十三件防弹衣,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过是个小人物。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得到了帮助。而帮助他的这个人,就是李成梁。我并不是阴谋论者,却惊奇地发现,无数的清代史料书籍中,都详细描述了祖父觉昌安的惨死、李成梁的冷漠残酷、努尔哈赤的无助,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
据某些笔记的记载,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前很早就认识了,不但认识,努尔哈赤还给李成梁打过下手,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极为神秘的纠葛。据说努尔哈赤少年时,曾经因为闹事,被李成梁抓回来管教。不久之后,努尔哈赤被释放了,不是李成梁放的。放走努尔哈赤的,是李成梁的老婆(小妾),而她放走努尔哈赤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人长得好(奇其貌,阴纵之出)。至于他俩有无其他纠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相关的说法还有很多,什么努尔哈赤跟李成梁打过仗,一同到过京城,凡此种种,更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做妾。而种种迹象表明,勇敢而悲痛的努尔哈赤,除了会打仗、身体好外,似乎还很会来事儿。他经常给李成梁送礼,东西是一车车地拉,拍起马屁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明史学者孟森语)。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努尔哈赤和李成梁家族,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6 朱翊钧篇 萨尔浒
章节字数:3107 更新时间:08…11…19 19:51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不过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军。所以他即刻动员全部兵力,向抚顺前进,寻求决战。当然,在决战之前,他还要玩点老把戏,摸哨、夜袭、偷粮食之类的活没少干,等到杜松不堪骚扰,在萨尔浒扎营的时候,他已然是胜券在握。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已无悬念。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发动八旗中的六旗,共计四万余人,猛攻明军萨尔浒大营。明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站在吉林崖大营的杜松,亲眼看到了萨尔浒的覆灭。他一言不发,穿上了自己的盔甲,集合了剩余的士兵,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努尔哈赤再次发动了进攻,这一次,他带齐了八旗的全部兵力,向吉林崖发动了总攻。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杜松毫无畏惧,他率领明军拼死作战,激战直至夜晚,重创敌军。然而实力就是实力,勇猛无畏的杜松终究还是战死了,和他一起阵亡的,还有上万名宁死不屈的士兵。西路明军就此全军覆没。其实无论是决策错误,还是指挥错误,都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名勇敢的将军,杜松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因为,他是战死的。最先知道西路军覆没消息的,是马林。因为此时,他距离萨尔浒只有几十里。作为一个文人,马林没有实践经验,但再没经验,也知道大祸就要临头。关键时刻,马林体现出了惊人的理论天赋,他将所部两万余人分为三部,互相呼应,并且挖掘壕沟,加强防御,等待着努尔哈赤的攻击。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作为第一次上战场的将军,有如此表现,就算不错了。可是不错是不够的。
一天之后,努尔哈赤发动了攻击。事实证明,马林的部署给他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六万多人打了半天,一点进展都没有。努尔哈赤没有办法,竟然带了一千亲兵上阵冲锋,才打开突破口。但马林同志的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他面对的,是三倍于他的敌人。而作为文人,他的观念也有点问题,最后关头抛下了两个弟弟,自己先跑了。北路马林军就此覆没。西路军完了,北路军也完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辽东。但东路的刘却对此毫不知情,因为他连路都没找到。刘的运气相当不好(或者说是相当好),由于他的行军道路比较偏,走后不久就迷了路,敌人没找着他,当然,他也没找到敌人。但这种摸黑的游戏没能持续多久。努尔哈赤已经擦掉了刀上的血迹,开始专心寻找刘。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时,刘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是努尔哈赤的四分之一。胜负未战已分。然而还在山谷中转悠的刘并没有听到震耳的冲杀声,却等来了一个使者,杜松的使者。使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杜松的命令,希望刘去与他会合。此时,杜松已经死去,所以这个使者,是努尔哈赤派人假冒的。但是刘并没有上当,他当即回绝了使者的要求。不过他回绝的理由,确实有点搞笑:“我是总兵,杜松也是总兵,他凭什么命令我!”这下连假使者也急了,连说带比划,讲了一堆好话,刘才最终同意,前去与杜松会师。然后,他依据指引,来到了一个叫阿布达里岗的地方,这里距离赫图阿拉只有几十里。在这里,他看见了杜松的旗帜和军队。但当这支军队冲入队列,发动攻击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寡不敌众、深陷重围,必败无疑,必死无疑。但刘仍然镇定地拔出了刀,开始奋战。之后的一切,史书上是这样介绍的:阵乱,刘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犹鏖战不已。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歼数十人而死。用今天的话说,大致是这样:阵乱了,刘中箭,左臂负伤,继续作战。在战斗中,他的右臂也负伤了,依然继续奋战。身陷重围无援,他的脸被刀砍掉了一半,依然继续奋战,左冲右杀。最后,他杀死了数十人,战死。这就是一个身陷绝境的将领的最后记录。
这是一段毫无感情,也无对话的文字,但在冷酷的文字背后,我听了刘最后的遗言和呼喊:宁战而死,绝不投降!刘战死,东路军覆灭。现在,只剩下南路军了。南路军的指挥官,是李如柏。因为他的部队速度太慢,走了几天,才到达预定地点,此时其他三路军已经全军覆没。于是在坐等一天之后,他终于率领南路军光荣回朝,除因跑得过快,自相践踏死了点人外,毫发无伤。就军事才能而言,他是四人之中最差的一个,但他的运气却实在很好,竟然能够全身而退。或许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运气。因为许多人都依稀记得,他是李成梁的儿子,而且他还曾经娶过一个女子,可这位女子偏偏就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无论是运气太好还是太早知道,反正他是回来了。但在战争,尤其是败仗中,活下来的人是可耻的,李如柏终究还是付出了代价。回来后,他受到了言官的一致弹劾,而对于这样一个独自逃跑的人,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鄙视。偷生的李如柏终于受不了了,在这种生不如死的环境中,他选择了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萨尔浒大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大败,死伤将领共计三百一十余人,士兵死伤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财物损失不计其数。消息传回京城,万历震怒了。我说过,万历先生不是不管事,是不管小事,打了这么个烂仗,实在太窝囊。
觉得窝囊了,自然要找人算账,几路总兵都死光了,自然要找杨镐。杨镐倒是相当镇定,毕竟他的关系搞得好。自他回来后,言官弹劾不绝于耳,但有老上级兼老同党方从哲保着,他也不怎么慌。可这事实在是太大了,皇帝下旨追查,言官拼命追打,特别是一个叫杨鹤的御史,三天两头上书,摆明了是玩命的架势。那边努尔哈赤还相当配合,又攻陷了铁岭。几棍子抡下来,实在是扛不住了。不久后,他被逮捕,投入诏狱,经审讯判处死刑,数年后被斩首。责任追究完了,但就在追究责任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没歇着,还乘势攻下了全国比较大的城市——铁岭。至此,辽东北部全部被努尔哈赤占领,明朝在辽东的根据地,只剩下了沈阳和辽阳。看上去,局势十分危急,但事实上,是万分危急。萨尔浒之战后,明军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在很多的史书中,万历中后期的历史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皇帝老休息,朝政无人管,大臣无事干。前两条或许是正确的,但第三条是绝对不正确的。
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是无比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主角,是东林党。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东林党是道德与正义的象征,一群胸怀理想的知识分子,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怀揣着抱负,参与政治,并曾一度掌控政权,却因为被邪恶的势力坑害,最终失败。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一群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知识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权的呢?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朝廷。因为掌控朝廷的唯一方式,就是斗争。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6 朱翊钧篇 东林党的实力
章节字数:3542 更新时间:08…11…19 19:52
道德文章固然有趣,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应该是顾宪成。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那次京察中,吏部尚书孙——撤职了,考功司郎中赵南星——回家了,首辅王锡爵——辞职了,而这事幕后的始作俑者,从五品的小官,考功司员外郎顾宪成——升官了(吏部文选司郎中)。升官了还不说,连他的上级,继任吏部尚书陈有年,也都是他老人家安排的,甚至后来回无锡当老百姓,他依然对朝廷动向了如指掌。李三才偷看信件,王锡爵打道回府,朝廷的历任首辅,在他眼中不是木偶,就是婴儿。这是一团迷雾,迷雾中的一切,似乎和他有关系,又似乎没有关系。
拨开这团迷雾之后,我看到了一样东西——实力。顾宪成的实力,来自于他的官职。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郎中(司长),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但是,这四个司的地位是不同的,而其中最厉害的,是文选司和考功司,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考功司负责官员考核。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相对而言,验封司、稽勋司就一般了,一般到不用再介绍。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而顾宪成先生的升迁顺序是:吏部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副职)——文选司郎中。这就意味着,那几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员(除少数高官),无论是升迁,还是考核,都要从顾宪成手底下过,即使不过,也要打个招呼,就不打招呼,也得混个脸熟。此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顾宪成大人也是比较会来事的,因为一个不开窍的书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在这个世界上,实力和道德,经常是两码事。东林之中,类似者还有很多,比如李三才。李三才先生的职务,之前已经说过,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兼漕运总督。都察院佥都御史多了去了,凤阳是个穷地方,不巡也罢,真正关键的职务,是最后那个。自古以来,漕运就是经济运转的主要途径,基本算是坐地收钱,肥得没边。普天之下,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盐政。坐在这个位置上,要想不捞外快,一靠监督,二靠自觉。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觉。从种种史料分析,他很有钱,有钱得没个谱,请客吃饭,都是大手笔。至于监督,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检举自己,估计他还没这个觉悟。作为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李三才在这方面的名声,那真是相当的大。大到几十年后,著名学者夏允彝到凤阳寻访,还能听到相关事迹,最后还叹息一声,给了个结论——负才而守不洁。列举以上两人,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东林,是书院,但不仅仅是书院;是道德,但不仅仅是道德。它是一个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力、有斗争意识的政治组织。
一直以来,东林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很道德,强大之后,就变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针,原先是党同伐异,强大之后,就变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总而言之,不是我的同党,就是我的敌人。这种只搞单边主义的混账做法,最终导致了一个混账的结果:在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齐、浙、楚三党终于抛弃了之前的成见,团结一致跟东林党死磕了。他们的折腾,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叶向高退休回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京察开始,主持京察的,分别是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李志。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但凡是东林党,或者与东林党有关的人,二话不说,收包袱走人,这其中,还包括那位揭发了梃击案真相的王之。萨尔浒之战前,朝廷斗争情况大致如此,这场斗争的知名度相当小,但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因为这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斗争,是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斗争。因为在不久之后,东林党将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彻底击败浙、齐、楚三党。然后,土崩瓦解的三党将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实现真正的融合,继续这场斗争,而那时,他们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阉党。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京察,标志着东林党的没落,所谓东林党三大巨头,顾宪成已经死了,邹元标到处逛,赵南星家里蹲。两大干将也全部消停,叶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养老。此时的首辅,是浙党的方从哲,此时的朝廷,是三党的天下。对东林党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但新生的机会终会到来,因为一个人的死去。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不行了。
明光宗朱常洛虽然几十年来,万历都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将皇位传给了这个久经考验的儿子。担惊受怕几十年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称之明光宗,定年号为泰昌。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惯例,要等老爹这一年过完,明年才能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年号。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年号,竟然没能用上。因为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年,明光宗却只能活一个月。一个撑了三十八年,经历无数风雨险阻到达目标的人,却在一个月中意外死亡,是很不幸的。导致死亡与不幸的罪魁祸首,是郑贵妃。
郑贵妃经过深思熟虑,她想出了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一件礼物。
十天之后,她将这件礼物送给了朱常洛,朱常洛很高兴地收下了。光宗皇帝的性命,就丢在了这份礼物上。这份礼物,是八个美女。对于常年在宫里坐牢,哪都不能去,啥也没有的朱常洛而言,这是一份丰厚的礼物。辛辛苦苦、畏畏缩缩了几十年,终于可以放纵一下了。古语有云: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朱常洛应该算是不同凡响,他几天就变成了瘦子。在史料上,含蓄的文言文是这样描述的:“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白天日理万机,晚上还要辛勤工作,身体吃不消,实在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于是不久之后,朱常洛就病倒了。这一天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十日。计划的第二步即将开始实现,四天之后。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十四日。皇帝的身体依然很差,身体差就该看医生,于是崔文升出场了。崔文升,时任司礼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