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悲愤是一种病-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继明有他心灰意懒的理由,他的新婚燕尔的妻子突然间得癌症死亡,眼见着自己所爱的人在自己面前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的心痛,他的对自己的失望可想而知。我曾经在他的书房墙上看到她妻子的照片,那是一个多么青春又多么清纯的女孩,但是她现在却不在我们这个世上了,她带着刘继明深深的伤痛离开了世界,是在刘继明无法抵达的地方了。这样的经历对一个人会构成怎样的影响?
  当然我不是说刘继明的失落完全来自于生活中的这一偶然事件,我想在刘继明的骨子里是有一种悲观主义情绪的,这种情绪大多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克服的,他在体验失败、痛苦方面有天才,而在体验成功和欢乐方面有障碍。事实上这个世界对刘继明似乎极为苛刻,他给这位小说家体验欢乐和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3、 冷感的语调。
   刘继明的小说语言是书面化的,语流舒缓,节奏平淡。在小说中他似乎从来不冲动,我不是说他的小说中没用一种情感的冲力,而是说他的语言,即使是在《歌剧院的咏叹调》这种极为煽情的小说中,他的叙述语言也是如此,他不动声色,他几乎从不在小说中抒情,他让他的读者自己感动自己。
  让我们看一看《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中的语言:
  〃而小偷讲座这个故事里不可避免地出现。小偷的出现显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由于故事本身的逻辑,他拿着一束塑料玫瑰花……〃
  这就是刘继明一贯的语言风格:一种书卷气的而不是口语化的,一种让我们感到了小说的虚构以及小说语言和生活的距离的冷感叙述,他的词汇是文绉绉的,他的语调是苍凉而平缓的,一种怀旧而感伤的气息在他的语调中隐伏着,但是从他的语言方式上看,他似乎一直在着意压抑着这种怀旧和感伤。
文件来自www。www。87book。com
免费txt小说下载网站 
 
七、诗与歌

  刘继明的诗歌是那样地矛盾。洁身自好与悲观厌世、追逐死亡和逃避死亡、优美温婉和残酷诡谲、朦胧神秘和赤裸直露、象征隐喻暗示──激情的自我克制和激情的宣泄颤栗统一;他是分裂的。 
  他的诗富于暗示性、音乐性,一种感伤的旋律在他的诗歌中轻轻地流淌着。而在另外的时候,他似乎又是另外一种姿态,既不是直露地显示自己,也不是隐藏自己,而是爆炸自己的那种冲动,他写诗不是为了写作这个事实,而是为了自己灵魂和肉体的安妥,为了自己的压抑能得到释放,为了自己的精神能得到松弛,为了自己的内心重新得到平静。诗歌,在刘继明,那是一种自我医疗的方式。对于诗歌这是一种神圣的动机吗?──他的动机在保护自己和自杀之间。
   他的直觉那么好,直觉跨越思辨。虚无的、充实的、末世的,失落的、不幸的,打击着他,生活的不幸幻化成了思想的不幸,忧伤、凄婉、消沉、平缓,不,是哀婉,他失去了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一个他所爱的女人的离去可以带走那么多的东西吗?
  他没有清吟浅唱的兴致,他生活在萎顿和亢奋的间隙里,他离开了生活──那种日常生活。这不是俗世的人生,他不会轻易地松开这生活的一点一滴的露水,但是也不会为这生活本身所倾倒──诗歌对他来说是一种灾难的延续,生活的灾难的延续。
  但是在诗歌中他无法获得拯救,相反,他将在诗歌中跌入炼狱。这是一个诗人的注定的命运,是叹惜、是无声的哭泣,是纸上的纪念碑。
  他的美感不是来自词汇,而是来自地心的深层,他不注重辞藻的华美和绚丽,但是他抗拒不了的美感,一种属于诗歌本身的美感折磨着他,侵袭着他,他是诗歌的工具,在回荡的、回环的、往复的、圆润的、流畅的、抒情的气氛中,他只是诗神表现自己的一个工具而已。
  诗人的审美是内倾的。那种最集中、最充分地表达生命的方式,关于人的生命的艺术的宣言,生命的诗学,人的生命的形而上思考,内在的生命体验,这是一种艺术的宣言和艺术的生命方式。
  刘继明诗歌的整体风貌:庄严、苦难、死亡。
  刘继明诗歌的特质:异质性、欲望、毁灭、真实与梦幻、拒绝与求援、祷告……
  刘继明是诗歌的异质者,他看到的是对立同时又是渗透,他将肉体感和形而上的玄思结合,给我们带来综合的感觉体验。
  那是一种怎样冷酷的抒情方式。

文件来自www。www。87book。com
免费txt小说下载网站 
 
八、睡眠与死亡

  我在刘继明的诗歌中第一次看到睡眠的意象是在读《献给小鱼的安魂曲》的时候。这首诗是写给他已故的妻子孙远的,小鱼是刘继明对孙远的爱称。诗的前面有一个题引:〃现在,我来唱给你听,小鱼,我相信你一定能听见〃。诗中写道: 
  现在,我们上路吧
  雨,早已经停了、停了
  让我为你撑起一把报纸做的伞
  音符在上面跳动;哀伤在上面跳动
  时间在上面跳动;被偷袭的欢乐在上面
  跳动;石头在跳动;雨靴在跳动;七月的旅途
  在跳动。只有你的心在安睡。你的幻想和梦在安睡
  从九月到三月。从冬天到春天。从白天到黑夜。小鱼
  有我的影子做伴,我跛足的言语搀扶着你26年的光阴
  语法和修辞随风飘散。春天落叶萧萧。脚步比舞步更
  庄重、更古典。如黄昏的排萧曲《孤独的牧羊人》
  我们穿过预支的晚年,提前领受神恩:被神抛弃
  又被神抚慰。这就是我们不可测量的命运。比
  谁更悲惨?比谁更幸福?苍苍茫茫的天穹下
  我们走着,摇摇晃晃地走着,渐渐地在
  尘世走散:我和你的故事,仿佛一个
  被雷电击中后分成两半的、完美的
  句子。我的断臂伸出,只握住
  一缕清风。小鱼,你且先行
  一步。你慢些儿走,否则
  你身后的青草会遮盖
  我随之而来的
  脚步
   雨地的意象是跳动的、慌乱的,其中的人所无法把捉的,在这样的雨天里,我和小鱼一起上路,我为小鱼〃撑起一把报纸做的伞〃
  〃音符在上面跳动;哀伤在上面跳动
  时间在上面跳动;被偷袭的欢乐在上面
  跳动;石头在跳动;雨靴在跳动;七月的旅途
  在跳动。〃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和〃跳动〃对比的意象:睡眠。〃只有你的心在安睡。你的幻想和梦在安睡〃这就是小鱼,她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了。
   〃我的断臂伸出,只握住
   一缕清风。小鱼,你且先行
   一步。你慢些儿走,否则
   你身后的青草会遮盖
   我随之而来的
   脚步〃
  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将亲人的离去理解成是一种睡眠,但是这场睡眠的结果不是亲人醒来,而是〃我〃向着亲人的睡眠而去,在睡眠中和她重逢。而现在则是一场〃睡眠〃隔开了我们。
  但是,生活并没有给诗人以安眠的机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安眠〃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然而又有谁能享受它呢?我们生活在不安、焦虑、饥渴、失措之中,我们失去了和睡眠友好相处的能力。
  生活中的诗人经受着失眠的折磨,他们无法正常地入眠,在他们的枕边除了漆黑的夜晚就是无数疯狂的难以克制的想象,他们的头脑在夜晚变得异常灵敏,坚硬的床板在他们身下发出怵人的嘎吱声,他们的夜晚注定得不到安慰,得不到怜悯,他们将在孤独中忍受失眠的打击。
  这就是诗人的命运。
  诗人是多么渴望一个安眠的夜。然而只有夜晚的大门对他来说是紧闭的,只有茶馆,能收容这些失眠的人:
  四个男人、一壶绿茶、两副扑克
  像贪得无厌的妓女
  整个夜晚被洗劫一空,然后
  歪歪倒倒地走出门
   诗人对睡眠已经失去了期望,空虚的夜晚只能被被扑克填满,在另一首诗歌中,诗人写道:
  让我以河流的名义
  承领和亲吻你们珍贵的承诺
  让我像浪花那样,栖居在你们的
  头顶;让我在来世与你们结为旅伴
  乘着一叶扁舟,绕过
  被篡改的历史,在茂盛的
  草场上露宿,沉溺于睡眠
  让我在星光下醒来,把自己的姓名弄皱。 
  在诗人的意识中,睡眠只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在来世。这里我们又回到了《献给小鱼的安魂曲》的主题上来,我们已经能够领略为什么诗人将睡眠和死亡联系,为什么诗人将〃睡眠〃这个词和他思念的亲人联系起来。对于他来说〃睡眠〃的难度就和亲人复活的难度是一样的。
  所以诗人经常将睡眠和不可及之物、完美之物联系起来。
  那可怕的完美
  诞生之日已经死去
  世纪大钟:别唤醒我
  让我躲在镜子的旅馆里做梦
  让我把一面镜子打碎后再缝上
  让我把自己缝在镜子里面
  在孤寂中狂欢
  在狂欢中迎接死亡  
  镜子,比梦真实
  而梦比生活真实
   睡眠比生活真实,我们在生活中失去的将在梦中寻回。他有一组诗题目就叫《失眠者说》。现在,让我们来霸气书库其中的一些句子吧。
A
  〃所有的人都睡着了
  谁还醒着?〃
  ……
  眼泪睡着了
  而悲痛还醒着
  身体睡着了
  而床还醒着
  ……
  活着的人都睡着了
  只有死者还醒着
  ……
  是的,都睡着了
  笑声睡着了。欢乐睡着了。梦睡着了
  爱人也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而爱还醒着,灵魂还醒着
  像一个受惊的婴儿
  ……
B
  夜晚是没有观众的剧场
  我被舞台囚禁
  ……
  谁是剧场看门人?
  谁能帮助我逃之夭夭?
  我听见隔壁卖菜的女人走出楼道
  一个孩子在甜蜜中梦呓
  一个老人在黎明前死去
  一对新婚夫妻
  在叫喊中抵达高潮  
  我看见我前世的影子
  在窗玻璃上一闪而过
  我看见我的爱人穿过尘世的隧道
  伸出手来,轻轻摩挲着
  我荒凉的额头
  在有关睡眠的意象中,我们感到诗人有时候是极为悲观的。实际上睡眠的意象在诗人的意识中是和死亡──另一个更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概念死亡联系在一起。
  我就要死了
  我把我的死装订好了
  我躲在我的死里面打盹
  世上没有人能唤醒我
  除非你们在我的死内
  锲进一颗钉子
  我就要一直睡到前年去
  真的,我的行李都打点好了
  我把死拴在裤腰上
  我乘的马车是一张明信片
  我是我自己的马
  大雨拦不住我,它充其量
  只能弄湿纸,却弄湿不了
  纸上的字;字是运我的
  车轱辘,它不会腐烂
  车轱辘是死亡的信使
  它们像一对亲兄弟那样
  在我梦的山岗上奔跑
  只等我醒来,就立刻死去
  像一粒钻入泥土的种子
  果实结在封面上
  你看见了吗?
  诗人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意识到了死亡?
  他看见了死亡,这个昨天搬来的
  邻居,笑容可拘、慈祥,像某个同事
   〃死亡〃和诗人相处的情形在这里被清晰地描绘了出来。他象个〃邻居〃,他象个〃同事〃,他时刻都在诗人的身边,在诗人的意识中,他甚至是笑容可掬的、慈祥的。这是诗人的死亡哲学。在另一首诗中诗人写道:
  神皇洲人有自己的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
  但他们对火热的现实熟视无睹
  却一往情深地歌唱死亡与过去
  对神皇洲人来说,时间是圆形的
  沿着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
  总有一天,会与死去的人重逢
  诗人就是一个〃神皇洲人〃,对死亡一往情深,对历史充满迷恋,而对现实却总是无能为力,他在现实面前是软弱的、迷蒙的,甚至颓废的,他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埋葬在记忆中,同时也将自己埋葬在记忆和想象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和死亡、腐朽、衰颓同居。〃生活的钥匙被死亡收藏 / 现在我无人问津/像一件古董 / 悬置在时间的背后〃(刘继明:《疯子的诗篇》)。
  离活着的人远
  离死去的人近
  刘继明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唯一的爱人已经死去
  发疯的兄弟们也纷纷死去了
  而发疯是活着的一种形式
  死亡也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
  活着,也是死亡的另一种形式
   诗人对这个世界明显是不安的,同时更是不满的,他感到自己是在以一种死亡的方式活着,或者说是用一种活着的方式死着。他活在一种疯狂的边缘。
  而我看见
  死去的人们
  在耳边窃窃私语
  许多种声音
  在疯人院门口
  走来走去
  世界仿佛是一座疯人院。而疯人院的门口,走着许许多多死去的人们。疯人院里的音乐是狗叫声。
  第一只狗叫了
  第二只狗叫了
  第三只狗叫了
  所有的狗都叫了
  我看见我的声音
  从喉咙口飞了出去
  我听见它们说:
  像狗一样歌唱
  像狗一样生活!
  而在下面的一首诗中(《自杀研究》),诗人则将死亡和睡眠联系到了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诗人流露出了只有直接寻求死亡,将〃死亡〃这个词从名词变成动词,将〃水〃变成〃血〃,死亡才能在梦中自由地穿行。〃把死亡从梦中拉出梦外〃,〃或者从梦外拉进梦中〃。
  请允许我将这首诗全文引用于此。
  把水变成血
  把名词变成动词
  把时间这头老虎装进空间
  然后将它拆除
  哪种方式更简单?
  把死亡从梦中拉出梦外
  或者从梦外拉进梦中
  哪种方式更有力?
  用语言打磨匕首
  这项工艺不亚于
  构筑一座房屋
  〃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臂力
  失败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训练有素的人对我说
  而他恰恰是一个失败者
  一个虚构的人
  在窗外走动
  像锋利的逗点
  我知道那是谁的影子
  将我变成句号
  刘继明的诗歌中〃死亡〃一个无法抹去的主题。他几乎无处不在。我想〃死亡〃一定象一个影子纠缠着诗人。在《另一扇门》中我见到了这样的诗句:
  眼前的门始终紧闭
  而另一扇看不见的门
  向我敞开着
  比夜还要幽深
  另一扇门一定是通往死亡的。我知道诗人在说,生活的可能性之门已经关上了,而通往死亡的门才是真正敞开的。只有在死亡之路上,人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永恒的。诗人在这里感到了无边的虚无,然而,诗人也没有试图制造一种欢乐来填补什么,诗人知道试图用喧闹战胜空虚,喧闹不是空虚的对手,让空虚去面对空虚,让无聊去面对无聊,让自己面对自己。
  但是为什么要那么多地谈论死亡呢?诗人,你是否失去了和自己呆在一起的勇气?你是否对自己感到恐惧,想到了死亡。你讨厌你自己吗?你为什么不能和自己呆在一起?这是一种症状?虚无者的症状。孤独的、荒芜的,过着孤独而荒芜的生活的人,因而也被看成是疯子,你在自己的身体里学习疯狂,你会死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如果这是一种惩罚。现在活着就是为了让身体接受屈辱,现在活着就是为了让灵魂死掉。
   然而不要去死,最好的自杀的方法是让自己慢性自杀:慢慢地死掉,不要理会它,让它自然地走在死亡的路上,它自己会结果自己。如果为此而烦恼就太不值得了。为不能死,或者为无法找到一种理想的死亡的方法而焦虑,没有必要。生命自己就是要死的,它存在着就是为了自找死路。让他自己去死吧,让他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已经走在死亡的路上的它已经上路,诗人,你,对此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动摇、没有信念,崩溃──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争取的意志和勇气,因为孤独,我们放弃了原则,放弃了道德,因为挫折,我们放弃了目标……
  可是目标,它是有意义的吗?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吗?如果你努力,如果你付出,如果你为了一个目标不惜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如果你精疲力竭也依然不放弃,如果你屡屡受挫也还是一往无前?你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怎么说我们值得为目标而竭尽全力。当我们疲倦得台不起欲泣尤止的眼神,当我们身怀残疾,当我们失血……我们得到的是什么?
  神,那个为我们安排一切的神,他在哪里?他依据什么安排我们?谁能把握神的感觉?在神的心里,谁是上等人,谁是下等人?万能的神。给我力量让我和生活斗争到底。生活这个敌人,这个疯子,你看他正在对我们干什么?此刻信念是多么重要啊!?因为没有信念我们面临崩溃。谁能拯救我们,我们将在无所期待中死去还是在期待中复活?
  我听到了诗人从黑夜里发出的叹惜和祷告。
  此时我的心中涌动着两种诗歌的观念,我是分裂的。一、诗人应当是一个时代的青春,他的心中应当永远跳动激情和幻想,他是一个时代的信念和良知,她制造诗意的栖居。──我不知道我的这种理念是否已经老套,然而青春、激情、幻想、信念这不是重要的吗?难道诗对此不是富有责任吗?二、诗人应当是一个时代的颓废者:出于极端的敏感和锐利,他当然在体验生命的悲观方面具有出色的悟性,他知道存在的虚无本质,知道生命在终极上的无意义,她知道一个时代在对待生命的方式上对于生命之本质要求的距离,因而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观主义者,但是正因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才能比之于常人而更早地听到时间大师令人鼓舞的预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我们的诗人面临巨大的考验。身处世纪之末,对于他们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承受末世的审视吗?他们是否已经学会自觉承受并寻找启示,在悲观和虚无,绝望和无奈,糜醉与坠落的自身之中找到了它们的敌对形式?
  诗人,他应当是颓废者,同时也应当是颓废者的对立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