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会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普遍的一般意识的结构、一般理性的结构,那么黑格尔也有这个意思,所以它是一般意识的这样一种逻辑结构,胡塞尔也有这个意思,胡塞尔讲的这个意向性和这个意向对象,现象学的还原,胡塞尔讲这个现象不只是指的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仅是说我心目中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我就把它抓住了,那就是心理学了,胡塞尔他要超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个入门,你当然可以从心理学入门,有的人讲胡塞尔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没错,但是他一旦入了门以后他要把这个主观心理现象存在括弧里面存而不用,你要考察的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一般意识,一般可能的意识,凡是可能的意识,不管是人也好,上帝也好,还是什么非人的存在也好,凡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它都要符合这样一个意识的结构,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问题的,这个跟康德一脉相承,就是我要探讨的不是人类的意识,而是一般意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至少他也有这个意识,当然黑格尔跟康德、跟胡塞尔都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他的《精神现象学》背后有一个本质,黑格尔的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这个康德的现象和本质也是分裂的,到胡塞尔现象和本质就是一回事情了,在现象里面就有本质,康德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本质是不可知的,那么黑格尔呢,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但是本质是可能通过现象了解的,它有一种辩证关系,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现象可以发现本质,但是它还是两张皮,还是两回事,你不能把现象等于本质,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就等于本质,现象就是本质,现象学就是本质之学,现象本身它就构成本质这是他们三个人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又有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刚才讲了,它已经超越了历史,既然是一般意义的逻辑结构,那就超越了历史,它看起来好象是历史,是经验科学,是经历,是在时间中一步步形成起来的,好象是一个历史,但是它已经超越了历史,因为在历史中是有偶然性的,在历史中充满着偶然性,充满着倒退的可能性,进一步我退两步,我们发现历史又重复了,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经常这样进,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历史不断地在重复,虽然我们讲历史不可能重复,但是实际上历史不断地在重复,很多历史就没有长进,象中国的历史,几千年以来不断地又回到原点,没有多少长进,黑格尔讲东方的历史是一个停滞的历史,从它一开始产生出来就成熟了,然后就永远停在那里,早熟,但是呢永远未成年,这是东方的历史,所以东方的历史严格意义上不能够称为历史,它只是存在着,在那里,还没有灭亡而已,真正讲到历史,它必须是不能重复的,有一个从低到高进步的过程,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不断地要对前面的东西有所超越、有所否定、有所创新,这才叫做历史,但是就算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还是充满着偶然性的倒退,你可以说倒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你当然可以这样说,但是未见得,在现实的历史中,象东方的历史,它的倒退不是为了更好进前进,它就是为了退到原点,重复,不断地重复,这个在历史中是不足为奇的,西方历史也有这种情况,也有长期的停滞,但是西方历史呢总的来说它还是在进化,所以你不能否认在历史中有倒退,有偶然性,有重复的现象,但是如果具有逻辑必然性,如果一种历史具有逻辑必然性,那它就是不可倒退不可重复的,比如说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我们说它里面充满有偶然性,如果他缺乏教育,他就不能够长大成人,如果有正常的情况下,他能够长大成人,如果从逻辑的眼光来看,我们就会认为如果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他就不可能会退回童年,他已经长大了,他的心理已经成熟,已经是个成人了,你怎么能够让他退到童年?
所以这个里头有一种逻辑必然性,它是不可抗拒的,小孩子要长大这是不可抗拒的,除非你把他毁了,你当然可以把他毁了,比如遇到车祸,他成了植物人,或者他的智力就退到了婴儿时期等等,那当然也可以,但那是意外情况,一般情况之下小孩子要长大是不可抗拒的,意识一旦发生,它就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是必然的,由于这种规律,它可以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层次结构,意识有它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它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有,小孩子的意识很单纯,成年人意识就比较复杂,它有它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意识自己形成的,这是一般意识的层次结构,我们来考察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已经把那些历史的、偶然的偶然因素给它扬弃掉了,全部撇开了,我们只抓它本质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般意识的这样一种必然性结构,意识的经验科学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所以我们讲我们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我们怎么去读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的眼光,把他所说的跟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一个一个地对号入座,我们有的人研究《精神现象学》喜欢这样,黑格尔这一段主奴意识,前面讲的是史前时代,主奴意识讲的是奴隶社会,然后讲到斯多噶派讲的是封建社会了,然后讲启蒙那就近代了等等,一个个对号入座,当然这样对号入座表面上看起来符合于黑格尔叙述的步骤,但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就是他仅仅停留在跟历史对号入座来了解黑格尔的那些理论分析,这个是把黑格尔降低了,把不太重要的东西当作重要的核心,我们必须把历史保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当然对历史你要有了解,比如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况?你要把它保持于视野之中,但是你要把它放在括弧之内,存而不用,象胡塞尔加括弧,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就是加括弧,对这些东西你不是否定它,你先把他括起来,先不谈它,但你可以把它保持在视野之内,在这个前提之下呢,你着重要关注什么呢?
要关注事情本身,也就是意识本身它的逻辑关系,意识本身它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它的必然的结构,你要关注这个,你不要老是这个讲的是古希腊,那个讲的是康德,这个讲的是费希特了,黑格尔有的时候引用歌德,这就是讲的歌德,讲的狂飙突进,讲的德国启蒙运动,你老是这样去想的话,你就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当然这些东西它是有作用,但是它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它是借用来理解逻辑关系的这样一种线索、一种向导,你对这个逻辑关系理解不了把握不住的时候参考一下历史的事实,这是可以的,但参考历史事实不是为了确实它在谈什么,而是为了帮助你理解意识本身的这种结构,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又要提到《精神现象学》,胡塞尔《精神现象学》就是要把人类学、心理学都放进括号里,超越自然主义嘛,胡塞尔提出超越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呢一个是物理主义,再一个呢人类学主义、心理主义,这都属于自然主义,都属于自然科学,人类学在当时胡塞尔时代也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也属于自然科学,我们今天的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学科我们是放在中国科学院底下,不是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底下,就是说我们把心理学基本上当作是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学作为一种自然考察,民俗学、民族学,这样一种考察,当然跟自然科学非常接近,它采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的方法,定量的方法,数学模式的方法,这些都属于自然主义,胡塞尔要讲《精神现象学》就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都放进括弧里,我们不去谈那些事实,我们要谈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现象学要谈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那么我们看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它属于主观精神,主观精神三个环节,一个环节是人类学,一个环节是《精神现象学》,还有一个是心理学,《精神现象学》是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这样一门学问,那么我们由此看出来,《精神现象学》既没有人类学那样的一种自然的客观性,又不象心理学那样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既没有自然的客观性,又没有精神的完全的主观性,它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它是主观精神的客观结构,《精神现象学》在这之间了,它是主观精神,它已经是主观精神了,但是它展示出来的是客观结构,或者说逻辑结构,那么在这方面呢,应该说《精神现象学》在主观精神的这个环节里它是最典型地代表了主观精神的特点,人类学还不完全是主观精神,它进入《精神现象学》,我们的《精神现象学》要从主观精神里面产生,从这个角度说它已经是主观精神了,但是呢它还不能代表主观精神的特点,那么心理学呢,它代表主观的特点,但是它不代表精神的特点,因为精神这个概念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精神现象学》它代表一种主观精神,这个心理学呢就太主观了,它把精神已经分解到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所以我们读《精神现象学》,首先我们要把目光向内,读《精神现象学》的时候你不要纠缠于那些历史、事实,你要反思,你要把你的目光首先向内,作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和精神层次的反思,你读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和意识在层次在《精神现象学》里面都有反映,你要把它当作自己来读,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呢,你要从内又要向外,首先要从外向内,然后要从内向外,把它当作人类精神的一种普遍结构来读,我对我自己精神结构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精神结构的分析,不光是我自己,张三、李四,我就是这样一个精神结构,当你读出了我这样的一个精神结构,如果它是有逻辑性的,如果它是有逻辑的层次、必然的层次,那么每个人的精神都是这样,所以它又带有普遍性的、客观性的,所以我曾经主张读《精神现象学》就象读小说,《精神现象学》就是一系列的小说,每一个精神层次就象一部小说,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就是这样,每一部小说都是作者的人生和思维的结晶,他的经历,特别是长篇小说,每一部长篇小说它都凝聚了作者的一生的经历,那么我们读一部长篇小说就把有限的人生扩展开来了,我们把作者的人生纳入到我自己的人生,我曾经讲,你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你就等于活了两辈子,你只能活一辈子,但是你读了别人的一辈子,你的人生经历就扩展了,就丰富了,就复杂化了,层次就多了,你多了一个层次,所以我们读得越多,我们经历就越丰富,层次就越细腻,在读的过程之中,在读小说的过程之中,有些小说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早年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读一部小说激动得不得了,但是到大了以后老了以后再来读它呢觉得不过如此,当年为什么那么激动?
不可理解,是因为你已经丰富了,你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你把所有的小说都读完了,你还觉得还满足不了,那么你就得自己去写一部小说了,你又得去创造了,你就希望要寻求层次更高的、更加复杂的精神,那么阅读《精神现象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精神成熟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的过程,如果对某些精神你曾经走过,那么就是你的回忆,如果有些精神你还没有达到,那就是你的开拓,那就是你的成熟,当然最后我们不会以黑格尔所达到的高度为满足,我们今天已经超越黑格尔了,黑格尔已经是一百多年以前,将近两百年以前的人物了,但是你要超过黑格尔走过的道路,你对黑格尔走过的道路你还得走一遍,要加以熟悉,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精神现象学》,就是读他的《精神现象学》,当然你不必真的对他走过的道路真的走一遍,每个人都不可能走别人的道路,但是可以通过读他的书把他的道路走一遍,就象读一个作者的长篇小说你就等于把他的生命的历程走了一遍,一样的,经过这样一种训练,你走了他的道路,你把他的道路走了一遍,这是一种训练,在这个训练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深入地来探讨历史,我们可以降到历史,我们刚才讲了不要完全执着于历史,但是你经过这种训练以后你的确可以对历史有更深的把握,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由人所创造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逻辑决定着历史的逻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只是确定了这种决定作用的一个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是人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关键是人哪,不是物,工具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工具,不是物,如果人类没有精神生活,如果人类就象牛马一样,那就不会有社会和历史,就算有某种生产力、某种技术,牛马也有一定的生产力,也有一定的技术,你让他习惯之后它就知道怎么了,乡下人犁田,那个老牛它就知道,你不用喊了,它自己知道,到了一些田,从哪里下犁,它自己就走到那个地方去了,到什么地方该停下来,什么地方该回头,那个老牛它知道的,你可以说这是它的技术,但它是牛,所以说你要理解历史的改变,马克思说不光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你要改变世界,除了要建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你还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现象学》,这个是我曾经提出过的一个想法,建立起一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现象学》,那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当然是撇不开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对象,你可以在它的前提之下进行某些改造。
本书TXT版本是由久久小说(www。87book。com)会员编辑而成;
久久小说:交流思想、对话现象、思考现相、看清真相;
点它……》http://www。87book。com立即入驻久久小说社区。
二、《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下面我们再来大体看一下《精神现象学》的结构,它这部书上下两卷,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精神现象学》从大的部分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按照它的划分,五个部分,一个是意识,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理性,一个是客观精神,一个是绝对精神,这五大部分,意识、自我意识,当然意识里面包含感性确定性啊、知觉啊、知性啊,都是包括在意识里面,还有自我意识,第二是自我意识,第三是理性,第四是客观精神,第五呢是绝对精神,那么第五个部分绝对精神又分成两个部分,叫做宗教和绝对知识,绝对知识就是哲学了,宗教和哲学,这都属于绝对精神,所以也可以看成六大部分,如果把绝对精神这两部分独立起来看,是六大部分,有的人是这样分,那么这种划分方式实际上是从精神出发来进行划分的,以精神为标准来划分的,因为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这三个部分都属于主观精神,都可以归入到主观精神,那么它跟后面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形成了一个三段式,我们知道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三段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这是用精神作为划分的标准,到了哲学百科全书里面呢,《精神现象学》只限于主观精神,就是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而把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都分出去了,都分到后面去了,但是黑格尔本人又有另外一种分法,黑格尔曾经有一部手稿就是《精神现象学》的目录,它是这样分的,里面把前三项,就是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作为主要的划分阶段,分别标为A、B、C,大A、大B和大C,A就是意识,B就是自我意识,C就是理性,然后C后面又分为三个环节,C就是理性,C本身就是理性,C底下有一个C(AA)、C(BB)、C(com)、C(DD),就是C这个环节里面,理性这个环节里面,一个是理性本身,理性本身就是C(AA),一个作为精神的理性C(BB),也就是精神,再一个做为宗教的理性C(com),就是宗教,最后呢,作为绝对知识的理性C(DD),也就是说在理性之下,分为理性本身,然后呢再分为精神、宗教跟绝对知识,那么这样划分的标准呢,它就是理性,以理性为标准来划分了,它不是以精神为标准来划分了,精神只是理性底下的一个环节,作为精神的理性,作为精神的理性就是C(BB),精神,C(com)是宗教,C(DD)是绝对知识,这三者都是作为理性,作为精神的理性、作为宗教的理性、作为绝对知识的理性,它都属于理性,都属于C,所以大的分法呢是A、B、C,这个C呢是最大,里面包含其他的三个环节,所以这个三段式在他手稿里面这样一个目录,这个三段式是以理性作为标准的,那么以理性为标准也就是以主观精神为标准,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那么后面作为精神的理性它已经是客观精神了,作为宗教的理性已经是绝对精神了,作为绝对知识的理性已经也是绝对的了,也是绝对精神了,所以这种分法它是以主观精神为标准,特别以主观精神作为理性来当作标准,那么这样一个目录已经预示了后来《精神现象学》在后来的哲学百科全书里面只剩下了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三大部分,而客观精神、绝对精神都是理性的一种外化,一种客观化,不再属于《精神现象学》,后来的《精神现象学》已经把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给排除掉了,只剩下主观精神,也就是只剩下理性了,这两种划分的方式一种是在《精神现象学》里面,实际上划分方式一种是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所划分的方式,那么前者是以精神为线索,为纲要,为标准,后者是以理性为线索,为标准,这两种划分的不同历来引起了很多争论,引起了学界长期的争论、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好象人们都把它当成黑格尔到底是怎么样想的啊,一种形式上的考虑,而似乎我还没有看到一种观点黑格尔这样做的深层次的原因,它到底深层次的原因,它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一致的划分?我在思辨的张力里面提出了黑格尔哲学的两大要素就是奴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我认为可以用来解释黑格尔的这种矛盾,他早期和后期这种不一致,早期是以精神为标准来划分《精神现象学》,后期是以理性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