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应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经验并不代表全部,有经验者不见得就会成功,反之失败地更惨。一般情况下,人才到位须进行培训,并且育才是一个企业永久的工程,如果只用才而不育才,人才便没有持续竞争力。所以,作为企业育才不仅是责任,而且更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发展。
周宣王非常爱斗鸡,而纪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他受命去负责饲养斗鸡。才过了10天,周宣王便问他,斗鸡训练好没,纪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这只鸡被训练地没有骄气,非常的安定,别的鸡叫时它就像没有听到,毫无所应,而且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这也可谓是训练到家了,其他斗鸡一看到它,就没有了斗的勇气。”宣王见到这只鸡时,果然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斗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了。
这个故事中的斗鸡它并没有经验,只是经过了为数10天的训练便成了其他斗鸡不敢应战的英雄。在今天的企业中,培养人才不正是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吗?事实上,也只有这样,自己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商业界激烈竞争的今天,切忌要走出“片面强调经验”的误区。
感悟:
商业界中,片面地强调经验并不可取。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本身有其固有的属『性』,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着不同与其他企业的特『色』,即便其『性』质一致,但管理模式也不见得适用。况且经验很多时候会使人滋生自满地情绪,从而使其在工作中缺乏了对工作的激情,而无经验的人则相反。因此,有经验者未必比无经验者有价值。
3。误区三:爱用“听话人”
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认为用“听话”的员工,才会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加顺利,对企业的效益才会更高。其实,这种说法是商业界的一种误区。对于“听话”型的员工,长期如此便会形成一种只会服从的惯『性』,而散失了创新的精神,甚至连小事都有可能办不好。而且这样的员工通常缺乏应变能力,上级也是凡人,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即使上级指令有误,他也会照办,这对工作并没有更大的成效与收益。现代商业社会中需要的已经不是“听话人”,当然我们不否认“听话”对一个企业的益处;但要想使企业有更大的发展收益,我们更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听话人”反而不被重视
小杨在一家企业任职一个小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层干部。工作中的他身体力行,谨小慎微,忙碌得很累很苦,想的就是给上级一个好的印象,好的交代,向下讨个好的口碑。在家中,他的妻子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希望他可以更加专心的工作。
天长日久,在单位中的小杨,仍然是一副“老样子”,没有创新力,也没有好业绩,在单位也不被领导所重视,还常常使唤来使唤去,在家里妻子也常常拉个脸给他看,时不时还被冷嘲热讽几句。厂里家内,使他受着两面夹击,这些都是因为他业绩平平的结果。
这样生活的小杨,当然在工作中不会有好的状态投入。一天,小杨又被领导训斥了,下班后一想到妻子的“冷嘲热讽”就不想回家。他在街上漫无目的边走边想:“在工作上我一项是按老板的要求,为什么总是受到老板的训斥呢!……”突然,有人拍拍他的肩,原来了老同学李斌,那一晚,小杨从饭店走出去后,总想着同学李斌的话,“光听话是不会被重视的……”回家的路上,小杨终于找到了自己被训斥的根源,那就是工作中不能“太听话”,只有通过自己努力给公司带来好的收益,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工作表现好了,妻子当然也不会嘲讽自己。
生活中类似于小杨的人还有很多,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工作首先是压力根源的主要原因。人们常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只有在压力的充斥下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为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所谓的潜能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而做出的优秀表现与各种收益。在工作中当然“听话”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像故事中的小杨一样,事事都“谨小慎微”当然在工作上不会有什么突破。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有潜能、有魄力,因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才是公司所有人士最终的目的。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是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原则,竞争是手段,择优是目的。但在现实中,也经常有人把人才片面的认为人才竞争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有了“优者上、劣者汰”的口号。事实上,对此并不完全正确,生活中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大有人在,能够走上那个职位的最终也只有一个人,这并不能说明其他人就是劣者,或许在选拔的过程中,这位所谓的“优者”只是与你想象中的相差无几,而真正的优者只有在工作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这位所谓的“优者”过于“听话”,在工作方面没有好的成绩,想必也会成为故事中小杨的结果。因此,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优胜劣汰”与“爱用听话人”都是片面的,只有在工作上能做出成绩的人才会被重视,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不要轻易“听别人话”
有一天,一位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七十种语言的鸟。于是,这只鸟对猎人说:“放了我,我将会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我保证我一不定期会放了你。”猎人说道。
鸟开始说道:
“第一条忠告:做完一件事后就永远不要后悔。”
“第二条忠告:如果有人和你说完一件事,如果你认为根本不可能就不相相信对方。”
“第三条忠告:当你爬不上去时,就不要白费力气了。”
说完三个忠告,鸟对猎人说:“我说完了,你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为了不食言把鸟放走了。
当这只鸟飞到一棵大树上时,对猎人喊到:“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
猎人听完,很想再把它捕回来,于是跑到树下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半就跌了下来。树上的鸟对猎人大声说:“你忘了我刚才的忠言了吗?这就是你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说完,鸟飞走了。
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否则就是让你失去应得的东西。在工作中亦如此,作为员工过于听领导的话,就会使你失去你表现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把你的潜能一点点消磨。因此,对于是不是应该听别人的话应该仔细考虑一翻。现实生活中,对待忠告,你听是一回事,而做又是另一回事,试想如果在工作中,你的领导应失误而安排你做一件事,当你按照他的意愿去完成后,这种后果给公司会带来效益吗?领导也有出错的时候,可见,只做“听话人”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对于爱用“听话人”的领导也是现代企业中的一个用人误区。
不要轻易“听别人话”指的是,在对方对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如果明知对方有错,还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将错就错,那你的工作很有可能因此而丢掉。商场如战场,一次失误很可能就使你在这个领域一败涂地,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上,你不应该完全相信任何一个人,即使他是你的领导,即使你认为他是人才,即使你相信他的能力……凡事不要过于“听话”先认真分析一下他的安排、他的意见是否有可取之处,这样相信你也可以在你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升华。
感悟:
对于那些不服训者,尽管会有顶撞上司的可能,但这样的人往往『性』格直爽,做事果断,同时敢说敢做。当上级指令有误时,他会及时给予纠正,并且应变能力也会很强。总而言之,如果在商业界,都是“听话人”那工作效率也将会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并没有好处。
4。误区四:“贪腥之猫”不是好猫
生活中,当凡提到“贪腥之猫”人们对它的评价便是反面的。的确,“贪腥之猫”不是好猫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归于现代企业中也是一种误区。坦白地说,利益至始至终都是人们行动的最大驱动器,如果没有利益作为诱饵,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满足于现实的生活,最终也将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俗话说“人无贪心不赶场”,如果没有利益,人们当然不会去努力工作,更谈不上创新,更不可能为企业做出什么贡献。而“贪”当然是指合理、合法的追求,他就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余力地去拼搏,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而且工作也会非常卖力,充满激情,结果也必定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培养并调动人的欲望,才能调动那些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能者”,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将其才能埋没,这样也更有益于使其脱颖而出。
利益驱动我前进
老板接到一桩紧急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又必须在半天之内全部完成。可见,任务相当地重,但手下就那么十几个帮工。
这天一大早,老板来了厨房亲自下手做了饭。开饭时,老板给帮工们一个个地盛好饭与菜,同时还亲自将饭菜捧到他们的手里。当阿力接过自己的饭菜,刚要拿起了筷子吃时,却先闻到了一股诱人的红烧肉的味道,那味道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菜当中。他立即转过身,不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了香喷喷的饭菜。阿力边吃边想着:老板既然这么看得起我,我之后的工作一定要多出点力。这样才不会辜负老板对我的厚爱,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的来回飞奔着,不给自己流一点休息时间,流出的汗简直可以用“雨”来形容。整个下午,阿力就这样卖命地工作着,直到工作全部完成后。
下班后,阿力才发现,其他员工也是个个汗流浃背。才发现,一天的活,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做完了。回家的路上,阿力偷偷地问一个同仁:“你今天怎么这么卖力啊?”同仁反问道:“你不也一样嘛?”阿力说:“不瞒你说,今天老板在我碗里放了三大块红烧肉,我不卖点力对不住他!”“哦!我的碗底也有啊!”同仁惊讶地瞪着眼睛说道。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每一个员工的碗底都放有肉。他们恍然大悟,难怪一天的活,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
如果老板将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着来吃,想必不会这样感激老板,工作也不会如此的卖力。但同样的红烧肉,同样的几张嘴吃,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明。试想,如果将本故事运用到现实商业当中,又何尝不是一次大的收获呢?故事为了一次加急的业务,这位老板把自己变成了“骗子”,并且收到了如此的效益。当然,我们不是鼓励现代企业中的老板应该你这位老板学习,而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努力着,不断地付出着,必定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更大的突破;而企业也会由此而得到更大的收益。的确,利用利益来诱『惑』员工,从道德角度来看似乎并不应该提倡,但现实生活却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拼搏,企业才会有更大地发展,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
“贪腥之猫”并非不好
吕不韦,为战国末年卫国人,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商人出身的大政治家。公元前267年,秦国的太子去世,之后秦昭王将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共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子楚只是排行居中,并且他的母亲夏姬也并不得宠。之后,由于秦国与赵国的冲突,吕不韦认识了子楚,并认定子楚“奇货可居”,便将他作为进行政治投机的对象。
当吕不韦帮助子楚经过几番周折终于确立子楚为王位继承人后,他便奇迹般地将子楚的命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当然他的地位也随着子楚的变化开始变了起来
一次,子楚和吕不韦一同喝酒,喜欢上了一位异常美貌又能善歌善舞的女子,便向吕不韦敬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略加思考,便答应了下来。此时这名女子已经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几个月之后,这名女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将王齮率领人马围攻邯郸,情况十分紧急,赵国便想将作为人质的子楚杀掉。但子楚和吕不韦经过密谋,顺利回到了国土。直到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可他只在位了一年便不幸去世,于是子楚登上皇位,是为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且为他划分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封地,同时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也被从赵国护送回了秦国。
谁知子楚才即位三年便去世了,太子嬴政顺理成章继位,此时他年仅十三岁,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并称他为“仲父”,吕不韦的大计划也终于在此时得以实现。只在五年之间,秦男三易其主,而在位的又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如稍有不当,就可能出现动『乱』。在这危急时分,吕不韦以三朝元老与“仲父”的身份,辅助嬴政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再次稳定了秦国的政局。从此以后,秦国的军政大权实际上便掌握在了吕不韦一个人手中长达数十年,直到嬴政二十二岁亲政以前。在这期间,吕不韦为秦国的统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期间他十分注重起用一些贤良的老臣宿将,还能够发现和荐举人才,并对他们委以重任,这些措施都为秦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我们不得不说吕不韦起初的“贪婪之心”,但他的所作所为,又不得不使我们承认他带来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他起初的“贪”,也不会实现秦国的统一大业,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吕不韦对朝有的才德之人赏罚严明,且不能凭借关系亲疏、个人好恶,一定要以其实际业绩因功授爵,对整顿秦国吏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全国,离不开吕不韦的辅助。
可见,“贪腥之猫”不是好猫也并非完全正确。对于现代商业界亦是如此,虽然很多人都是以赢利为动机,但从客观上来讲,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必定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这何尝不是一直以来追求的双赢呢!尽管有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欲望所在,但这份魄力却不是每一个都能做出来的,这种魄力也正是“人才”才具备的能力。因此,现代商业中“贪腥之猫”不是好猫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企业应走出这种误区中,毕竟这份功劳是不可否认的。
感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领导者的用人也有是一些显著的变化。但许多领导者仍然认为只为利益而工作的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其不予重视。事实上,“贪腥之猫”不是好猫这的确是商业界的一大误区。相反,在利益的驱使下,你的企业也将会发展的更加壮大。
5。误区五:片面强调“自己人”或“外部人”
在今天的商业界,管理方法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好的企业可以带领原本无联系的一些人向一个目标挺进,而一些不起眼的小企业则不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这也正是企业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依靠共同的价值才来使其有长远地发展,否则只靠亲情、朋友来维系的企业将会离现代管理越来越远。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说的,“自己人”与“外部人”对企业的影响。
“自己人”是否该相信?
金都公司是一家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其实习可以说是相当雄厚的,公司固定资产有上千万元,销售额也超越亿元,在企业界也非常有名望。公司董事长姓金,当金董事发现公司经营到一定规模后,管理界有一些混『乱』,而且那些亲戚朋友也不见得有所作为,于是决定聘请有能力的管理人才。经过几天的应聘工作,金董事选中了具有mba学位,且在多家外资企业担任过要职的王鹏。之后,他又与王鹏见了几次面,终于正式决定录用他为公司的ceo。
任职于ceo没几天的王鹏,在一次高层会议之后,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在公司中将要面临的压力。因为在本公司高层管理者中大部分都是金家“自己人”,讨论到关键问题时,居然还说起了自己的老家话。这不仅使王鹏『插』不上话,就连他们说什么都有困难。
更让他头疼地是,营销部张经理总是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王鹏向金反应调换经理时,金董事长一口否决了他意见,因为张经理是他的表哥。之后,由于营销无法正常运转,使产品过度积压而不得不停产。这时,王鹏再次表示换掉张经理,而在公司例会上金董事说道:“由于营销计划过于夸大而未能按计划实行,但由于积压存货而造成停产,公司就要受损失。”张经理若无其事地听完,未作任何表示,会议会结束了,之后营销部也并没有大的起『色』。
没过多久,一个较大的市场发现了串货现象,王鹏知道事情不妙,经核实后本应罚款一万元,但有人告诉他:他们与金董事长的关系非常不一般,在得理此事时最好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王鹏按制度与当事人谈起此事时,对方不以为然地说:只不过是个过场罢了,当年我为公司出了不少力,业绩不错。之后,王鹏发现原来串货的经销商基本都是“自己人”,遇到此类问题,只要高层说一句话,也随着这句话过去不提了。在“自己人”的游说下,王鹏被迫答应了他们的各个要求,结果却使几个重点市场销量大大下降。
又一次会议时,几个元老和家庭成员联名上书指责王鹏管理不善,而导致了业绩总是下降。王鹏也因此而陷入了困境,只好决定离开本公司。
故事中经营模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少见,当“外部人”遇到问题与困境时只能用灰溜溜离开的方式结尾,这种企业发展下去还会有效益吗?可想而知!事实上,现代企业并不因采取这样的管理模式,因为“自己人”习惯于不听上级的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