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班主任兵法(万玮)-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淡薄,没有什么动力,即使有动力也不足以改变整个精神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人的潜能就会受到抑制,甚至退化,日子也就过的庸庸碌碌,很是平凡。  当人处于开启状态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各个器官的运转速度明显加快,人体的工作效率提高,这时候的人渴求获得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渴求提高,有不断学习与工作的欲望。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会因为取得的成绩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归纳研究。他们找了二十个大学刚毕业,决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另外也找了同样学历和年龄,决定先投身热门行业,赚到钱,再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二十个人。二十年后,在两个对照组中发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有十八个成为百万富翁,而后者只有一个成为百万富翁。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不同的二十个人,其状态是不一样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一定是处于开启状态的,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聚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因为厌烦而闭合。而那些投身热门行业的人只是因为这份工作薪水比较丰厚而不一定对这门行业本身感兴趣,因此时间长了其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他的状态就会逐渐变成闭合。这样日积月累,很长时间以后,巨大的成就差别就显现出来。  现代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爱因斯坦这里提到的心理基础也好,心理力量也好,正是一种开启而不是闭合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总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渴望,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的人群,我们的民族怎么可能不强大呢?  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呢?  首先,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他便有可能达到启动捭阖开关的临界线,便有可能进入开启状态。教师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不断筑高学生的基点。当学生最终达到临界状态,从闭合状态跳转为开启状态,学生就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就好像一列小火车,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得小火车启动之后,教师就不必再费力地推了,只需要偶尔适当地加一点油,以使学生这列已经发动的小火车跑得更快。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不断地提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对学生提要求,而且要尽量多地提要求。教师对学生提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对学生潜能的一种肯定。在尊重与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就会逐渐从闭合转向开启,并不断地达到新的高度。  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人通常都有很明确很远大的人生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处于开启状态积极进取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过日子而没有目标。一个有着坚定不移的人生方向的人,才有可能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阻力,而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学生自己学会激励自己,自己学会调整自己。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开启状态可能有时不会非常的稳定,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失败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下去回到闭合状态。教师的工作就是及时地激励学生,及时地点燃学生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尽量不要让每一个学生闭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应当成为学校和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动摇。  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是非常值得的。懂得捭阖之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见光明,使我们有努力的方向。想象一下那些面对着一群闭合自己心灵的学生的教师们的痛苦吧,他们在作着没有希望的努力,想奋起却无力改变大局。失败不但使学生的心灵闭合得更紧,教师自己的心也终将闭合起来,对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悲观与绝望。十二、手段与目的  100多年前,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下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名言。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把孟获抓住之后却又放掉,有部下不理解,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抓住叛军首领,为什么又轻易放掉他呢?这便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抓孟获不是目的,使南方部落心悦诚服永不叛乱才是目的。诸葛亮的七擒六纵因此传为千古美谈,以至于几十年后,已经一百多岁的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南方部落的一位老人在谈到诸葛亮时,仍由衷地赞叹说:聪明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孔明那样把任何事情处理地那样得当的,还没有遇到过。  可是,许多职业军人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们要么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与失,要么只懂得能否杀人三千,斩首万余,而对国家为什么要运用战争这种手段,以及运用这种手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早就丢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被许多军人们奉为经典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家名言,就给战场指挥官以机动专行的权力而言,自然是真理,但将其推广之,变成许多将军使自己的行动脱离战争政治目的的制约的借口,可就谬之千里了。以至到了后来,中国的旧军人的口头禅经常是“我是军人,不谈政治”。用现在的目光看,这是错误的,也是极端狭隘与愚蠢的。因为,政治是目的,战争只是手段,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  今天,我们用军事思想来研究学生工作,也是符合手段为目的服务这种思想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也更加复杂多变了,完全采用以前的那种“传统而高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收到效果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借鉴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比如说军事方法与军事思想,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当然了,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正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军事家孙武,就把政治因素的“道”,列为战争“五事”之首。《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这样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即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否符合天理人心,是否是正义的。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也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我们所试图传递给学生的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措施已经偏离了正确的目标。我们批判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现在却被当成了最终目的,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则被遗忘和忽略。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分数,只有升学。学生如此,家长如此,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虽然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状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错误的目标暂时仍然会吸引千千万万的目光。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当目标不正确的时候,我们的努力越多,错误也就越大。  教学的目标不正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教育的目标也同样有偏差。在学校里所谓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就是守纪律、听话的学生,那些整天调皮捣蛋闯祸不断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等第无疑是很差的。但是我们老师常常惊讶地发现,从做人的角度来说,长大之后,仍然尊重老师,与老师亲热无间的反而更多是那些读书时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有时候,我们甚至光天化日之下教学生撒谎。上级来检查工作,我们事先进行所谓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时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教师开公开课,许多东西都是事先演练好的,学生只需配合教师“表演”就行了。此时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变成了通过检查和获得领导的认可,即使与真正的教育目的相违背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也正确,可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比如说,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家长便一窝蜂地让小孩去学琴、学画、学艺术等等,全然不顾孩子的爱好和水平,这是因为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有欠缺,素质不仅仅是钢琴十级或围棋两段,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独自应对世界,应对人生的能力;再比如说,我们要教学生有爱心,讲诚信,可是,我们却常常对学生痛加斥骂,毫无尊重和同情,自己当着学生的面经常不守诺言,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这是教师或家长本身素质有欠缺的表现,只会言教不能身教的教育岂有成功之理;还有,我们要想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使学生经过多年学校教育离开校园之后,好的行为规范一点没有养成,最基本公民素养仍然很差,这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规律没有掌握,我们没有理解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是决定其行为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别人的说教和限制。  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邓小平那句著名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原来是一句四川农谚,据说这句大实话是他的老搭档刘伯承过去在打仗时经常讲的。昔日刘邓大军所向披靡,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意思是说,把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谁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人都知道我战胜敌人的战法,然而弄不清我怎样因敌变化而灵活运用这些战法的,所以这样战胜敌人的方法是永不重复,适应各种敌情而至于无穷。  孙子认为方法和手段应该像水一样,水随地势的高下而没有固定的流向,方法和手段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采用,我们说教无定法,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好的方法一定是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的。  有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情绪失控,说了过头的话,便是迷失目标的一种表现。要知道,最初,他是要教育学生认识错误的,可是,最终反而南辕北辙,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而把教育学生的目标抛于脑后。还有的教师心胸狭隘,对学生的一些损害自身利益的过失耿耿于怀,甚至和与学生斗气,更是不值得,有失教师身份。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有教师便严厉地惩罚学生。惩罚不断失去效果,于是惩罚的方式不断升级,到头来,惩罚成了目的,教师为惩罚而惩罚。这样的惩罚不但不能产生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便会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惩罚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而并不是唯一手段。如果用其他的手段也能达到目的的话,惩罚并不是必需的。  惩罚实施不当常常会带有副作用,因此惩罚的技巧性是很高的。常常有老师因为滥用惩罚不仅没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于是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许惩罚。要问他为什么不许惩罚,他说不许惩罚就是不许惩罚!不许惩罚竟成了目的!可是,如果碰到只有必要的惩戒才能产生效果的场景,难道我们就必须守着“不许惩罚”的教条而眼看着我们的学生一错再错,然后从小错变成大错?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晚上去商场里购物,小孩子喜欢上了商场里的木马,一玩就是两个小时,并且玩上了瘾不肯下来,眼看商场要关门了,很多人进行劝说,小孩子平时被娇宠惯了,就是不依。有人请来了商场里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使用了很多招数,都没有效果。这时,旁边围观的一个工人说,我来试试。他跑到小孩子面前,把嘴巴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奇怪的事发生了,小孩子马上撒手跳下木马,跑到他妈妈身边。大家都很奇怪,问他对小孩子说了什么,那工人说,我就说了一句话:你要再不下来,我就把你脖子拧断!  我不知道我们那些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领导工作的教条主义者看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并不是不择手段,而是要“择”手段的,要选择那些恰当的有效果的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们一方面提倡尊重教育、理解教育,可是一方面又意识到学生心理承受力太弱,因而提倡挫折教育。我们就常常在这样的困惑中徘徊。教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单纯地用是或否就能给出全部答案的。我们常常矫枉过正,可是有时候又有点鄙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觉得那不能解决问题。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答案真的很简单,既没有那么多原则,也无须那么多顾忌,我只要牢记我的目标就行了。首先要看准老鼠,其次选择那些能捉住老鼠的猫,最后还得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些猫能捉住老鼠,而那些猫不能。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终成大器。我想当他功成名就之时,他应该感谢那几个小流氓,没有他们,说不定他这一生也就庸庸碌碌过去了。我要是有未卜先知的功能,我就做韩信的老师,我当这个老师只需做一件事,就是雇用那几个小流氓,然后我就可以培养出一代名将。十三、掌握时机   作战是要讲究时机的。一名好的指战员在战场上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势指形势,时也就是时机。在双方力量相等的情况之下,战争的胜负往往可能在一刹那间决定。而一旦错失战机,等待的可能就是失败的苦果。   我们知道,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强弱也是相对的。任何事物,单个来看,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个人也是如此,人有生物钟,有智力、情感、体力的生理周期。我们有时做一件事没做好,或失败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而是时机没有掌握好。金鸡报晓本来挺好的,可是如果总是半夜鸡叫,结果反而不美。时机和处理事情的度一样,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很难掌握但是又必须修炼的两项本领。   掌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争取时机。有些时机是争取来的,特别是在和别人竞争时。在战场上,兵贵神速,大家抢的就是时机。拿破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如同物体的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一样,军队的战斗力是兵力与速度的乘积。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一役,就是和敌人赛跑,和时间赛跑,沿着大渡河的两岸,双方士兵在比赛,最终红军抢在敌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并立刻进行强攻。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一役,而红军的速度更胜一筹。   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时也是要抢时机的。比如说,初中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特点,初一初二比较糊涂,乱七八糟事情也挺多,但到了初三,会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很多。但是当有些学生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他以前的基础太差,而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再想努力但时间已经不够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个规律,便会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没有幡然悔悟之前在学习上尽量能够跟上,不要拉下太多。并且在初三来临之前很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在醒悟之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把功课赶上。   二、等待时机。在战场上有时也是需要等待战机的,敌人来攻,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正盛,不能出战,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时,敌人士气衰弱了,便是出战的好机会,可一战而胜。这是《战国策·曹刿论战》一篇中的著名作战思想。在伏击战中,时机也是很重要的,布好了一个口袋阵,等敌人来钻,前面的要先放过去,等到主力全部进了我方包围圈,再突然发动进攻,把口袋扎紧,毕其功于一役。《烈火中永生》中的邱少云就是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敌人的燃烧弹点着了他埋伏的草丛,为了不暴露目标而被活活烧死。等待时机是需要耐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为了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机不成熟时只能等待。 在学生工作中,等待时机的例子太多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告不及学生自己去碰了一次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到学生自己吃到苦头之后,你再去劝告他便会听进去了,他知道你讲的是有道理的,是为他好并且是对他很重要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便不要放过。表扬学生也好,批评学生也好,也是有一个最佳时机的。学生正骄傲的时候,不要表扬他,等到他信心失落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教师的表扬就显得珍贵了;学生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批评他,等到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再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听进去。在做后进生工作时,教师尤其要有耐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均衡的,平稳的,而是跳跃式的,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等待的就是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