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模糊不清了。
“点火!”刘德命令左右点燃火把,瞬息之间,数百个火把就照亮了眼前的土地与事物。
看清楚了掩埋在荒草与荆棘之中的残埂断壁之后,周左车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原本他还以为能在这里找到什么祥瑞呢!
这样他可能还能混一点功绩。甚至增加些食邑的户数!
现在看来,不过几面残埂断壁,毫无出奇之处……
“可能是殿下眼花了吧?”周左车心里吐槽着。
其他随行的臣子和官吏。对此也大都都是这么个感觉。
但刘德却忽然看向废庙左右,道:“我见此地,地形甚异,或有奇特之处。来人!给我挖开地面。看看地下有什么?”
身为皇子,刘德想要胡闹一下,没人敢非议什么。
更何况众人仔细一看,这庙宇周围的地形确实有些怪异,有点像钩状。
此时,阴阳家普遍认为,地有异状,其下必有异宝。
所以。刘德的命令没有人有异议。
不多时,上百名随从就拿着各种器物。开始掘开地表,搜寻地下是否有藏什么东西。这些人一开工,立刻就惊动了本来潜藏在草丛中,准备趁着今天的良辰美景,大好夜色出来繁衍后代的萤火虫,无数萤火虫受惊,从草丛、荆棘之中飞出,在半空之中萦绕,飞舞,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这些萤火虫在空中闪闪发光,为此刻的场景,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刘德此刻心中真是非常紧张。
那个鼎是否是禹皇九鼎或者更古老的天地人三才鼎?仰或者是个假货?
刘德没有任何把握。
这小心肝是扑通扑通的跳动着。
大概一刻钟后,东侧的一块荒地之中忽然传来了一阵喧哗,刘德知道,鼎将出土了,于是,带着众人朝喧哗之处走去,一边走还一边故作惊讶的问道:“什么事情如此慌张?”
“殿下挖到东西了!”王道走过来跪下来叩首道:“奴婢卑贱之人,不敢玷污神器,还请殿下亲往一探!”
方才王道已经远远的看了一眼,只那一眼,他就立刻知道,挖出了不得的东西了,那物的形状与出土时天空中萦绕的萤火虫,都告诉他,此物非同小可!
刘德走近前去,让人打着火把前行。
只见,几个士卒正在小心翼翼的刨着一块已经被掘下数尺深的土坑,周围散落着许多黄土,黄土之中还夹杂着一些砖瓦与陶片以及竹简、龟甲。
刘德走到土坑边上,看到坑中一只赫然出现了一只大鼎的部分结构。
鼎身之上,虽然沾满了黄土与污渍,但依然能借着火光看到铭刻于鼎身之上的山河纹路,鸟兽形状。
刘德挥了挥手,示意士卒们继续挖掘。
他自己本人则蹲下身子,捡起一卷散落在黄土中已经腐朽的都快彻底腐烂竹简,打开,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不能再视了。
但刘德却脸上喜形于色,跪下来叩首道:“太一神显圣,先是于吴山赐福于我,如今又指引我找到宝鼎,此乃天命在汉,吾皇父德沛苍天之明证!”
他拿着那个上面已经完全没有文字的竹简,装模作样的摊开来,念道:“宋君卜封口而枚占巫苍,苍占之曰:吉,鼎之它它,鼎之煫煫,初有吝,后果遂!”
他站起身来,骄傲的对众人宣布:“此乃禹皇鼎,夏开以此立国,传于殷商,周武克商,封商天子之后于宋,为宋社重宝,宋亡,归于魏,魏王自感无德,不配有鼎,于是奉于后土之祀,今上帝指引我寻回此鼎,正是天欲兴汉之义!”
刘德所说的夏开,最开始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说的谁,但立刻他们就醒悟了,当今天子,刘德殿下的皇父不正是讳启,为避君父之讳,就只能委屈夏启改名了……
众人此刻被这个重磅消息打击的神魂颠倒,谁有功夫来查看刘德手上的竹简之上是否真有文字。
于是刘德非常迅速的就将那竹简收了起来。
嗯,等过两天,再找精通魏国文字与巫祝之人,好好造个假。
如此一来,这个鼎无论真假,都坐视了它是宋国所持的九鼎之一的名头。
至于其他的缺点,在‘证据确凿’的文书记载面前,谁能反驳?
况且,刘德也不是信口雌黄。
最起码,他所念的那一句巫祝卜词,是确实存在的,在石渠阁的藏书之中,有一本名曰:《归德》其上就记载了周武王封商君之后为宋候,初代宋君以鼎为卜,请巫师所卜的卜辞,随便别人怎么查,这都是确凿的史实!
周左车一听刘德所说的话,只觉得幸福来的真是太快了!
宋鼎出于汾脽,无论怎样,他都必然能沾光,甚至益封为万户侯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他是比谁都更希望更愿意相信刘德所说的话,于是,他甚至连看都没看土坑中的鼎,就跪下来贺道:“泰一以瑾瑜神光指引殿下找到宝鼎,宝鼎出而虫鸟有异,此皆臣等共见,臣为陛下贺,为殿下贺,为天下苍生贺!”(未完待续。。)
ps: 嗯,等下还有一更~这肩膀终于不疼了~真是普天同庆啊~这封闭针虽然副作用挺大,但止疼效果真是立竿见影!
第一百九十二节 宝鼎真伪
第二天,深埋于魏国后土庙之旁土地中的鼎被完全挖掘了出来。
经过清洗和擦拭后,这个巨鼎被送到了汾阴侯的府邸之中,随即被严加看护和重重保卫。
但消息在民间却马上传播开来,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仅仅半天的功夫,全河东都知道了,九鼎之一在汾脽被发现。各种有鼻子有眼,掺杂了神怪异谈的说法随之不胫而走。
安邑,郡守府,周阳由听完手下的回报,心中震惊无比,问道:“确认是九鼎了吗?是青鼎?冀鼎?还是?”
现在的周阳由可是万分恐惧的。
实在是九鼎有着太多太多的神秘光环与神圣色彩。
当年,秦武王自恃其能,向周室索要周鼎,结果为鼎砸伤脚趾而死。
周室倾覆,秦人欲收鼎于咸阳,结果周室所藏的几个鼎全部莫名失踪。
秦始皇动员几千人在泗水里搜寻了数年,还是一无所获。
这些种种故事,在民间不断发酵,形成了许多关于九鼎有天命,非人主不能得的神话故事,甚至有人言之凿凿的说,九鼎每一个之上都有着上苍九主的赐福,没有天命之人,是得不得鼎的,就算强行得鼎也将死于非命,秦武王就是明证。
而这些事情说的多了,连知识分子、官僚们也相信,九鼎确实承载了天命,有鬼神护佑。
如今,刘德得鼎。等于老天爷亲自下场参与凡间的权力斗争了。
谁敢与老天爷为敌?
周阳由想了想,他感觉,现在他要扯旗造反的话。不用天子下令,也不需要刘德说话,他的手下就能绑了他。即使是他自己,也不敢抗拒九鼎的威势。
正因为如此,周阳由此刻,只觉得心慌意乱,开始为他莽撞的要挟天使的行为感到后悔了。
但事已至此。他能怎么办?
一种绝望的情绪开始浮上心头。
“我是不是应该饮毒自杀,以免祸及家人?”周阳由心里忽然就这么想了起来。
汉室天子对于罪臣还是有些宽容的。
一般罪臣自杀了的话,基本就不会再祸及家人。
只是。接下来几个时辰周阳由几次准备自杀谢罪,最终都不了了之。
酒到了嘴边,他觉得酒可能会苦,苦死可是很惨的事情。
他想过悬梁。可是想想过去他所看过的悬梁自杀的人的惨状。又觉得那太痛苦了。
想投井,可他刚刚准备跳下去,就马上想到,井水那么冷,我要跳下去岂不会冻死在里面?
就这么拖着,一直拖到了下午,这时候,周阳由接到一张拜帖。拜帖之上,写着一句话:故人袁丝谨拜明府!
袁丝!袁盎!
周阳由只觉得自己遇到大救星了!
袁盎可是重臣!
虽然如今被天子革职。一撸到底,但谁不知道袁盎跟东宫有着关系,还是丞相申屠嘉的座上宾?
若能得到袁丝的帮助,那么,或许能安然度过这一劫!
于是,周阳由立刻吩咐左右:“快请丝公进来与我相见!”
更大开郡守衙门中门迎接。
……………………………………………………
与此同时。
在汾阴候府邸之中,刘德凝视着矗立于他眼前的这个巨鼎。
这个鼎高大概80…90厘米左右,宽30…40厘米,目测重量大概在后世的300…400斤左右,换算成如今的重量大概是千斤。
刘德走上前去,查勘鼎腹和鼎耳,这是现在唯一能直接辨认出九鼎的方法。
明史记载,九鼎之上,每一只鼎的鼎腹都刻有九州的名字。
另外鼎耳鼎足之上都铭刻了龙纹,因此又号九龙神鼎。
刘德仔细审视了一番,这个鼎的鼎腹没有九州落款,但鼎足和鼎耳都有龙纹,而且是上古时的应龙龙纹。
再看鼎内鼎外铭刻的山川河流鸟兽鬼怪,刘德站在鼎旁,他感觉他没办法证明这个鼎到底是真还是假!
作为穿越者,还是曾经沉迷过历史的穿越者,没有穿越前,刘德在网上看过出土的商代后母毋鼎和方鼎,也看过出土的夏代晚期的二里头青铜爵。
凭感觉来看,刘德感觉这个鼎,像商代中晚期的青铜鼎更多一些。
因为,无论铸造所用的技术,还是工艺来看,都非常接近刘德在网上所看过的一些商代青铜鼎的风格。而不是夏代晚期的青铜鼎器的风格。
“假如这是真九鼎,恐怕在我之前的千年之前,商人就已经重铸过九鼎了……”刘德只能想到这么一个解释了。
其实这也能解释的通。
周室所藏的九鼎,明史记载,重逾千钧。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一钧30斤,千钧就是三万斤,不管夏代还是商代,都铸造不了如此重量的巨鼎。
而且,明史记载,秦武王曾经举起过雍州鼎,虽然他马上就被雍州鼎砸断腿骨而暴毙。
但在秦武王之前,另一个武士也举起了雍州鼎,秦代的史书记载,那个武士举起雍州鼎后,双目流血,受伤颇重。
从这个故事来看,雍州鼎的重量应该在200公斤左右。
再重,那就不是人力能举起的了。
后世的奥运会举重冠军,也没那个大力士举起过300公斤以上的杠铃啊!
因此,从重量、形制和工艺上,刘德感觉,这应该确实是宋国宗室供奉的九鼎之一。
但,最关键的一个东西不见了,那就是每一只九鼎的鼎腹之上独特的九州名讳铭文。
没有这个东西就很难证明眼前的这个鼎是真的九鼎。
那么鼎腹的铭文跑哪里去了?
望着这个沉默的大鼎,刘德找不到答案,只能猜测。
“假如它真是宋国之鼎,那就只能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宋国的历代君王们耻于亡国之辱,自行抹掉了鼎腹的铭文……”刘德想着,但想了想,这很不合理,宋国是殷商后人没错,但人家也是周王室的带路党,为周武王伐商立下过功劳的。没道理,他们会有什么廉耻之心,还会羞于亡国之辱,更何况,明史记载,宋鼎应该是供奉在宋国宗庙的祠堂之中,享受香火祭祀的。
“到底是真是假?”刘德看着这个巨鼎,摇了摇头,忽然笑道:“留给后人评说吧!”
这个鼎,刘德觉得,要是便宜老爹百年不打算将它带进帝宫陵寝之中,那他也不打算带到地下去,就让它安安静静的待在长安,等待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朝一日,或许能有人为它证明真伪。
只是那时候它的真伪已经不在重要了。
至于现在,刘德说它是真的,谁敢反驳?
这么想着,刘德就拿起笔在帛书上写下:宝鼎出汾脽,天命昭昭,光华在汉,儿臣为父皇千秋贺之!
然后,交给王道吩咐着道:“速传回长安,请父皇下旨定夺!”
刘德觉得,以他的便宜老爹一向闷骚的性格,得了这个消息,恐怕,他也要坐不住,要来一趟汾脽了。(未完待续。。)
ps: 嗯,因为身体一直不好书评区好久没看了,今天抽空看了一下,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会好好养好身体的。
另外某君问那个数学题的答案啊,抱歉现在不能说,那是引出以后情节的一个伏笔,说老实话,嗯,我自己在不看答案和解题步骤的情况下尝试做过,结果是,坑爹啊!体育老师再次背锅了!
第一百九十三节 阳陵
关中,弋阳县。
大汉天子刘启沿路巡视着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建设和社工的陵寝。丞相申屠嘉、内史晁错、中尉周亚夫等十几位两千石以上的大臣陪伴在他的左右。
巡视和督查帝陵的工程建设进度,是汉家天子在位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汉室朝廷历年的工作重点!
因为汉室营建帝陵,与之前所有朝代的思路都截然不同。
之前夏商周三代包括秦代的帝陵建设,都只是为天子一人服务而已。
但汉室的帝陵工程却承担着之前所有朝代都不曾承担的重大责任,关系着天下苍生福祉和社会稳定。
天子刘启登上一座已经被凿空的山丘问着一直跟在身边的丞相申屠嘉:“今岁上计,丞相的工作很重,要审核各地上报的豪强名单,进行筛选,丞相若是实在忙不过来,朕会让内史和御史大夫衙门协助!”
“回陛下,老臣已经行文关中三辅,抽调三辅各县的文案入京了……”丞相申屠嘉躬身道:“就不用劳烦内史与御史大夫衙门了!”
审计是丞相最重要的权柄,怎么能分给别人呢?
别说丞相府还是有能力审计天下郡国上报的豪强名单和官员政绩了,就是不能,打肿脸了也要充个胖子,起码现在不能服软!
“这就好……”天子刘启摆摆手,不以为意的道:“今岁上计,务必先统计和筛选出各地的豪强人选。尾大不掉者,尽迁于弋阳罢!”
“朕想好了,明岁正月。就改弋阳为阳陵,为朕百岁之后阴陵……”
“陛下圣明,臣等敬服!”诸臣俱都跪下来道。
汉家天子爱民如子,体恤小民,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自高皇帝起,汉家天子就将其的陵寝与天下兴衰、稳定联系到了一起。
历任天子登基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选址作陵。
即使是先帝以节俭著称,营造帝陵却依然舍得下本钱。
霸陵规模宏大,直接凿空了霸山。以山为陵,整个霸陵工程,从先帝登基开始就进行了,到先帝驾崩之前一直在扩建。先帝驾崩后更遗诏任命三位将军。发动京畿士卒一万六千人,内史卫兵一万五千人,为陵寝填土,由此可见其陵寝工程之浩大。
但是,如此庞大和恢宏的陵寝,并不是单单只为了天子一人。
准确的说,庞大的帝陵工程,就是汉室的国策。
天子在位时。不断扩建自己的帝陵,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死后在地府能享受到如同生前一般的待遇。
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的考虑,为平衡天下豪强势力,打击地主恶霸而进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自高皇帝起,历任天子在位之时,每年都会不断的要求地方郡国在上计中央时,务必汇报辖区内的豪族大贾名单。
这些豪族大贾,倘若有触犯律法,横行市井的,地方郡国的官员自然会处理掉。
但是,那些有权有势的豪强大族,倘若收买了地方官员,或者,他本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触犯法律怎么办?
一个大地主在一个地方扎根二十年、三十年,就必然会在地方建立起庞大的人脉与盘根错节的关系。
假如不能在这个地主尾大不掉之前铲除掉他的势力,用屁股想都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是,光靠地方郡国官员,并不一定可以完全的限制和扼杀地主豪强,可能会出现漏网之鱼。
这时候,帝陵工程就显示出了其的重要性,从高皇帝迁关东豪强及六国贵族之后于长陵起,历代天子都会持之以恒的迁徙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于自己的陵寝之旁,名义说的好听,是为帝守陵,为天子奉祀。
但实际上人人都清楚,这就是割韭菜。
天下豪强倒下一批,就必然会站起来一批。
只靠地方官,并不能做到完全抑制和限制豪强的势力。
所以,汉家天子索性釜底抽薪。
以帝陵工程和建邑帝陵的名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断的利用帝陵建邑,充实陵邑的名义,将那些地方官不好处理或者买通了地方官的豪族大贾,迁徙到关中,帝陵之旁居住。
虽然这种迁徙表面上还是很温情脉脉的,汉家天子一不抄没迁徙者的家产,二不会用严刑苛法来对待他们,更会赏赐许多钱财给迁徙到陵邑的百姓。
但是任你家财万贯也好,占地良田万顷也罢,一旦被强行迁徙到关中,那些财产和土地虽然还是你的,但要不了几年,就会烟消云散。
于是,地方上的豪族大贾就像韭菜一样,被历代天子割了一茬又一茬。
虽然每次审计,总有能逃过被强制迁徙的落网之鱼的幸运儿。
但奈何汉家天子年年都会审计,每三年更会进行一次大计,全面审查和审核地方报上的豪强名单,先帝在位时,北平侯张苍为丞相,更发明了将数学模型和概率运用到审计之上的办法,这张大网就越收越紧,迄今为止,能逃过三五次朝廷审计的豪强或许有不少,但次次都能逃过的,就没几个了。
而且,这样一来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凡被迁徙到帝陵之旁的人家,基本都是原来地方上的大地主、大商人,家财万贯,基本人人都有着不错的知识文化,这就大大的增强了关中的力量,使得汉家中央政权,在人力资源上永远都保持对诸侯国的碾压优势。
正是在此背景下,朝野上下,对于汉家天子大肆营建规模宏大的帝陵不仅没有任何意见和非议,更将帝陵工程视为社稷最重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