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5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元王社稷和香火?

    从此就要断绝!

    这是大家无法容忍和容受的!

    没有了楚王宗庙和社稷,大家统统都要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要不,我等去哭太庙?”有人弱弱的提议。

    这个提议,立刻就引发群体的共鸣!

    “对!”

    “哭太庙!”

    “还要去抬棺哭诉!”

    数十位元王子孙群情激奋的振臂高呼。

    如今,他们都清楚,假如不闹一闹,把事情闹大,大家就统统要面临跟荣华富贵,称孤道寡说拜拜的命运。

    但怎么闹,也是有轻重的。

    假如要往大里闹,当然是去哭高庙,到高皇帝和太宗皇帝以及仁宗皇帝的衣冠面前,放声痛哭,哭诉自己被人欺侮和轻慢的悲惨命运。

    但,这样也容易引发天子和东宫震怒。

    但太庙就不一样了。

    太庙者,太上皇之庙也。

    太上皇刘太公在世的时候没有什么权力,死了,也照旧没有什么权力。

    去他老人家面前哭一哭,闹一闹。

    既能不让事情闹得太大,也能让天子和东宫知道厉害。(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六节 哭庙(2)

    长安城的太上皇庙位于未央宫宫墙之下,隔壁就是内史衙门。

    当初,仁宗孝景皇帝时,晁错为内史,为了方便自己上下班,晁错就悄悄的凿开了太上皇庙的墙垣的一角。

    要不是晁错反应快,得知丞相申屠嘉要拿这个事情做文章,立刻入宫与先帝沟通。

    他几乎就要被杀全家了!

    因为,宗庙制度,在汉室神圣而严肃。

    列祖列宗的宗庙,更是庄严而肃穆。

    这些地方,别说是有所损失了。

    便是被风吹走一块瓦片,都可能要掉一堆乌纱帽!

    迄今为止,已有十余位两千石,各种坐‘风发太宗庙瓦’‘南陵桥坏衣冠道绝’等等罪名而被革职。

    其中不乏有列侯的身影!

    若是各个祖宗的庙里面起个火,丢个东西。

    那罪过就更大了。

    是要杀全家的!

    在汉室的历史上,因为祖宗的宗庙出事而死或间接而死的人的名字拉出来,能写满一本书。

    这些人中,不乏有着丞相、御史大夫、太常这样的高级官员。

    刘礼跟刘富的子孙们,在别的事情或许有些草包。

    但太庙和宗庙的禁忌上,他们却比谁都清楚和明白。

    元王家族,四代人有三代,出任汉家宗正。

    这是他们家的吃饭饭碗和专业。

    既然决定要去哭庙,自然,就要有计划。

    按照汉室制度。

    宗庙制度和礼法,神圣不可侵犯。

    ‘敢有擅议者弃市!’

    这是吕后时期定下来的铁律,数十年来无人敢冒犯,在汉家,你可以骂百官,骂丞相,骂列侯,甚至当面喷皇帝。

    然而,这宗庙制度,却是碰都不能碰。

    一碰就要死全家!

    怎么合法的规避这些制度和约束,从而合法合情合理的去哭太庙,这就很考验元王子孙们的业务能力。

    “三十岁以上,五大夫以下之家臣家奴,皆不可随行!”刘礼的长子刘道首先说道。

    这汉家律法的规定。

    但这条律法被列在乐律之中。

    一般来说,除非是元王后代这样的专攻宗庙礼法制度的家族,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条律法存在。

    实在是,当初给老刘家制定礼仪制度的人叫叔孙通。

    而叔孙通所定的各种制度和礼法。

    别说是儒家了。

    就是法家也看不下去。

    只是碍于制度和法律的惩戒,只能私底下腹诽两句‘多不应古’‘无先王之制’。

    但叔孙通也是没有办法,他伺候前后两位天子,高帝和惠帝,都是不按常理出牌,脑洞比较大的人。

    高帝自不用说,属于跟今上一般,想到一出是一出,一拍屁股就要有想法的主。

    连自立黑帝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

    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干不出来的?

    便是惠帝,其实也是常常朝令夕改……

    为了伺候好这两位主,叔孙通是浑身解数都用了出来了。

    在别的问题上,叔孙通还可以分缝补补,勉勉强强维持一个过的去的制度和礼法。

    但宗庙之事,却被高帝和惠帝,弄成了一团乱麻。

    不是精修此道的人,压根连这些制度和律法的条条框框都摸不清楚。

    “所从诸子,皆需沐浴更衣,斋戒前往……”刘富的此子刘宣也道。

    这倒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就连老百姓也知道,在祭祀祖先神明时,必须斋戒沐浴。

    不然,就是对祖先神明的亵渎。

    可能导致九泉之下的先祖愤怒,从而拒绝享用奉上的三牲血食和聆听祭文。

    “当具羔、兔,以为血食!”也有人从祭品方向提出建议。

    给列祖列宗,奉上太牢,那是天子才可以拥有的资格。

    诸侯用少牢祭祀,大夫用馈食祭祀。

    这是周礼的规定。

    但汉室又不同,汉家祭祀先祖,除了太牢礼,三牲齐具外,其他都发生了变化。

    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被摆上了祭台。

    在太常衙门,常年都要随季节变化而更新祭品。

    稍不及时或者供奉列祖列宗们的祭品大小肥瘦不和标准,都要倒大霉。

    轻者掉脑袋,重者杀全家。

    如今是春天,除了羔羊外,兔子和青蛙,都在祭祀的血食范畴中(汉书里有记载)。

    其他人也纷纷各抒己见,将种种见庙的忌讳和注意点提出来。

    然后,就到了关键的地方:怎么进入太庙。

    汉家太庙,可不是一般人想去就能去的。

    首先,太庙在未央宫宫墙之下,毗邻着内史衙门,距离丞相府衙门,也不过五百步。

    这里是汉家的防备重点地区。

    一般情况下,别说是人了,就是连一只鸟,都休想飞进去。

    但,现在,内史田叔老朽,已不再视政。

    于是,内史衙门内部被当今拆成了三部分。

    有的官署迁到了关东的临晋县,负责整个关东二十四县的地方治安和政务。

    也有的跑去了茂陵,成为了颜异手下的属官。

    更有的迁到了扶风县,成为关西诸县的上司。

    留在长安的内史衙门几乎成为了一个空壳。

    长安城的治安和政务,渐渐流到了中郎将和执金吾之手。

    这就给了众人可趁之机。

    至少,不用顾虑近在高庙的内史衙门发现,有了进入的机会。

    只要进入了太庙,跪到了太上皇的衣冠之前,放声痛哭。

    哪怕天子发觉,东宫知道了,大概也要无可奈何。

    甚至还得帮着大家擦屁股,将这个事情遮掩下去。

    不然,这天下人会如何看?

    不过,即使如此,想要进入太庙,也依旧很困难。

    首先,想进门,就得问问庙祝官和奉祀官答不答应。

    而他们肯定是不会答应,甚至会以死抵挡的。

    好在……

    “吾等可以从内史衙门的东门,趋入太庙!”刘道说道。

    当初晁错凿开的那条小路,现在都依旧存在着,没有人敢去堵——谁敢堵御史大夫自己凿的门呢?

    当然了,刘道知道,自己等人这么一干,晁错就要发飙,就要跟大家拼个你死我活。

    但,大家现在连荣华富贵都要失去了。

    那里还会去管晁错的死活?

    因此,这个提议,无可争议的被通过了。(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七节 肮脏的政治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刘彻正在熟睡。

    忽然,门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刘彻立刻醒觉,翻身起来:“发生什么事情了?”

    “回禀陛下,出事了……”殿外,王道的声音传来:“太常急报:平陆与红候子弟,忽然闯入太庙!”

    刘彻的睡意瞬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闯庙?!

    宗庙在先秦两汉,甚至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是一个王朝最神圣和严肃的地方。

    刘彻就记得清楚,武帝朝时,因为一次太宗陵园陪葬的夹钱被盗。

    最终导致了一位丞相,一位御史大夫,一位丞相长史,以及数百个人头落地。

    其中,就有着现在刘彻的亲信张汤的大名。

    汉家甚至有着天子不谒庙,等于非君的说法。

    历史上昭帝驾崩,霍光迎立刘贺。

    最终,因为霍光跟满朝文武,都容忍不了刘贺,将之废黜。

    而废黜的借口就是: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足以承天序……

    当然,那是高庙,是刘邦的神庙。

    此番出事的是刘太公的太庙。

    而且,此时的汉室,也还没有确定天子即位必须谒庙的制度。

    但宗庙在此时的地位,依旧无比崇高。

    盖因为汉室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孝字当头之下,列祖列宗的陵寝和神庙,相当于皇帝和国家的脸面。

    别说是太庙了。

    就是惠庙之中的香火出了点问题。

    朝堂之上,立刻就要有大动荡。

    果然,只过了片刻,王道就又禀报:“陛下,司马门校尉急报:丞相、御史大夫及在京九卿列侯,皆脱帽长跪,谢于北阙城楼之下!”

    刘彻此时已经在侍女们的服侍下,穿戴好了衣物。

    汉室体制,孝字当头。

    那皇帝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和制度,来告诉自己的大臣与天下的士大夫,自己确实是个了不得的孝子?

    答案就是,通过确立以丞相和御史大夫负责,由太常、宗正,少府交叉管辖和监督的祖宗神庙检查、管理制度。

    两个被明确记载在史记上的故事,能清楚的证明这个体系和制度的存在。

    第一个,就是历史上太宗庙陵园陪葬钱被盗,时任丞相庄青翟与御史大夫张汤私底下协商约定一起去谢罪。

    因为丞相负有‘四时行陵园’的责任。

    出了事情,丞相首先负有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庄青翟的想法很不错的。

    拉上张汤这个御史大夫,这个皇帝的亲信,一起去谢罪,皇帝大抵是不会严惩,最多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那成想,张汤表面答应的好好,回头就把庄青翟卖了。

    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这次的出卖,直接导致了庄青翟狗急跳墙,诬陷和栽赃张汤,致使张汤自杀。

    当然,张汤也不是善茬。

    临死一道遗表,在把自己儿子张安世送上青云路的同时,也让庄青翟一伙一起与之下地狱。

    而另外一个故事,就更有代表性了。

    元鼎五年,一百零六位列侯所献给祖宗宗庙助祭的黄金斤两与成色不符合规定。

    武帝一口气将他们全部打落尘埃。

    而时任丞相赵周,更因此被牵连,下狱自杀。

    这两个故事,都充分说明了,在汉代,宗庙地位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陵园里陪葬的夹钱被盗,就让一个丞相一个御史大夫先后论死。

    献给祖宗祭祀的黄金成色不足,就让一个丞相自杀,一百零六位列侯夺爵。

    甚至就连祖宗神庙的瓦片被风吹走一块,都可能导致一位九卿鞠躬下台,回家种田。

    乃至于洪水冲垮某位先帝衣冠出巡的桥梁,使其不能按时出巡,负责当地治安和管理的所有官员,统统都要去廷尉大牢走一遭。

    现在有人闯入了供奉和祭祀太上皇的太庙。

    惊扰了祖宗的安宁。

    这丞相、御史大夫、九卿,该当何罪?

    严肃一点的话,全部鞠躬下台,乃至于下狱论死,也是可以的。

    所以,丞相、御史大夫以及九卿和列侯们的反应,一点也不为过。

    恰恰相反,这才是汉室大臣们最好的选择。

    因为啊,在中国,历朝历代,无论过去未来现在。

    所谓律法,所谓制度,其实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尤其是那些针对贵族和大臣的律法制度。

    那板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还是君王一怒,流血漂橹。

    全然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和心情。

    旁的不说,当年晁错为了自己下班方便,给太庙凿了个口子。

    换了其他人,即使不被夷三族,至少也要杀全家。

    但晁错屁事没有,不过是个相当于‘记大过’‘留职察看,以观后效’这样不疼不痒的惩处。

    现在,晁错观后效,已经观到了御史大夫之职了……

    至于后世就更夸张了。

    无数的例子,都在用事实告诉和教育人民:法律就是个****,官僚和砖家们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

    半个时辰后,刘彻提着绶带,出现在了跪满了公卿大臣的司马门之外。

    一个个卫士,举着火把,将在场的数百位公卿列侯大臣的模样,照的清清楚楚。

    所有在长安的列侯及两千石以上大臣,全部到齐了。

    人人脱帽顿首,见到刘彻后,痛哭流涕。

    “请陛下治臣等之罪!”丞相周亚夫首先说道:“臣身为丞相,督管不力,致使太庙受惊,死罪,死罪!”

    太常窦彭祖也爬着爬到刘彻面前,哭着道:“身为太常,掌宗庙社稷,祖宗受扰,臣罪该万死,伏请陛下致法!”

    其他大臣也纷纷顿首而拜:“臣等无德,不能佐陛下,致使太庙受扰,请陛下降罪!”

    刘彻看着这些臣子,环顾了一圈,然后道:“此中诸事,朕已知之!”

    “百官之非,宜由朕躬,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而已!”刘彻解下自己的天子冠琉,抽出那柄天子剑,割下自己额前的一缕头发:“今朕以发代罪!”

    “诸卿百官之罪,之过,皆由朕而代之!”

    太庙受扰。

    而且是跑进去人。

    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嘴皮子一碰就能解决的。

    必须要有人流血!

    而且是三公九卿之中有人流血。

    甚至,必须由丞相流血!

    但刘彻不想看到自己好不容易维系起来的朝野局面有失,更不愿意看到周亚夫被迫自杀谢罪!

    于是,学习阿瞒故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刘彻将自己的那缕头发展示给群臣看。

    顿时,无数人放声痛哭。

    周亚夫更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

    在当世之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损毁。

    不然就是不孝!

    现在,汉室最残酷的刑罚,不是肉刑,不是宫刑,甚至不是桀璨!

    而是所谓的髡刑!

    当然,这是针对士大夫贵族而言。

    基本上,一旦有士大夫贵族感觉自己要被施加髡刑了,那他们就肯定会千方百计的寻死。

    因为在士大夫眼中,髡刑是比死还惨的刑罚!

    死了,都要没脸面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而髡刑,其实不过是剃个难看的短发发型罢了……

    对刘彻而言,剃头发算什么?

    穿越前,他光头都剃过……

    但公卿大臣们可不这么看。

    在这些人眼里,当刘彻剃下自己额前的那一缕头发时,他们的内心是感动和崩溃的。

    感动是因为觉得自己真真是运气好,有这么好的一位天子!

    而崩溃则是因为,主辱臣死,根深蒂固的报国情怀和致君尧舜上的朴素理念,使得很多士大夫贵族无法接受皇帝待臣受过。

    刘彻抬起手,将那缕头发放到王道手上,后者立刻就跪在地上,匍匐着恭敬着向捧着珍宝一样接住。

    “太庙受惊,祖宗神灵受扰,朕之后会亲自斋戒沐浴,告罪太庙!”刘彻看着群臣说道:“但,现在,朕要立刻前往太庙!”

    “羽林卫何在?”

    “虎贲卫何在?”

    “臣羽林卫都尉,车骑将军纵,侯诏待命!”一排排长枪竖起,义纵身着甲胄,长拜在地。

    “臣虎贲卫都尉孟,敬候君命!”剧孟也带着数百人,全副武装赶来。

    “立刻封锁太庙附近全部街道,不可让一只苍蝇飞出去或者飞进来!”刘彻果断下令:“再命京辅都尉,即刻关闭通向武库与戚里的所有通道!”

    “诺!”义纵与剧孟立刻领命而去。

    瞬间,未央宫的各个宫门打开,驻屯在未央宫内的禁卫军,立刻就整装出发。

    “太庙,祖宗神灵所在,太上皇衣冠及神主牌,具在其中,不容有失,没有朕的命令,任何人不可有动作!”刘彻紧接着下达第二道命令。

    “诺!”群臣不疑有他,纷纷顿首领命。

    这也是常态。

    太庙虽然不如高庙、太宗庙和仁宗庙。

    但,到底是太上皇的神庙。

    是刘氏天下的源头。

    高皇帝在世之时,尚且要五日一朝太上皇。

    子孙后代,岂敢对其有半分不敬?

    不客气的说,哪怕是太庙里的花花草草这次有所损毁,天子和群臣,也要背锅!

    甚至,明年冬十月,祭祀先祖时,天子可能都要在高庙之中,对高皇帝脱帽谢罪!

    却无人看到,在黑暗中,刘彻嘴角露出的那一丝冷笑。

    出了这么大一个篓子,东宫方面,怕是没办法下台了!

    想想看,刘彻作为皇帝,削发谢罪,群臣在北阙城楼下脱帽请罪。

    东宫的两位太后,难道就能置身事外?

    尤其是太皇太后,她岂能无罪?安能无过?

    当然了,这些事情,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

    更不可能被提出来的。

    但,不管是刘彻也好,还是群臣也罢。

    从今以后,都有了理由和借口,不再听命东宫。

    东宫自己也会自知之明。

    从今往后,东宫再想干政,甚至像过去那样,把刘彻叫过去,训斥乃至于训诫,都要想想今天,想想他们现在捅出来的篓子!

    这就是政治!

    杀人于无形,夺权柄于无声。

    在外人眼里,可能风平浪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