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妥龊帽I屎突っ绻ぷ鞯摹

    所以,刘彻看向刘舍,接着命令道:“少府,朕命尔立刻发茂陵刑徒,由卿亲自带队,前往关中各县,疏通河道、渠道,做好防洪工作!”

    茂陵刑徒现在足足有五千人之多,这样的一支力量,足够将关中各县的主要渠道和河道梳理一次了。

    更何况,内史衙门和地方的基层单位,也会动员,出力。

    “诺!”刘舍顿首领命。

    送走这两人后,刘彻觉得还是不太保险。

    于是,又传令给执金吾衙门,要求执金吾郅都,立刻发动左右京辅都尉的力量,加强对关中各县的巡视,并保障大农和少府的工作。

    接下来三天,关中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明明当头艳阳高空照,气温甚至攀升到了二十多度,人在太阳底下假如站的久了,都有些出汗。

    但,以长安为中心的各小麦栽种区域,却掀起了一股防寒防洪的建设热潮。

    几乎是一夜之间,大农衙门就任命了十几个‘护麦校尉’和四十多个‘保麦使者’。

    然后以这些护麦校尉或者保麦使者为中心,各县的基层官员如廧夫、游缴、三老等,广泛动员了关中今年种植了冬小麦的农民。

    这个时候,考举初次呈现了它的威力。

    过去两年,数以千计的考举士子,进入了关中的各县各乡,成为基层的廧夫、游缴、县官属官等。

    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不错的基础素质,虽然可能多数不是什么国之栋梁,郡国之才。

    但做一个廧夫、游缴什么的,却还是足够的,甚至是绰绰有余的。

    在他们的协助下,关中的农民,在短短时间内就被动员了起来。

    而农民们一听,是天子再次得到了神启,知道有灾难将来。

    自然深信不疑。

    没有任何犹豫的就服从了大农派来的‘护麦校尉’‘保麦使者’的指挥。

    于是,以长安为起点,关中十几个主要小麦种植县,出现了一副堪比当年秦赵长平之战时的景象。

    几乎所有百姓,都从家里走出来,在官员的指挥下,在田间地头,忙碌了起来。

    甚至,有些家里没有种植冬小麦的家庭,在看到邻居们忙碌了起来以后,也自发的行动起来,帮助自己的邻居,整饬土地,搬运秸秆到地头。

    而墨家一看这场面,马上就迫不及待的加入到其中来,好好的刷了一波脸,顺便将墨苑的规模扩大了几个。

    而在少府,足足五千名本来在茂陵劳作的囚徒,被直接拉出来,一人发一把锄头或者铁楸,就被赶到各地的渠道里,热火朝天的工作了起来。

    刑徒们的干劲很高——毕竟,比起挖茂陵,还是疏浚渠道和河道更轻松也更安全。

    可惜,这一切还是太仓促了。

    三日后的傍晚,当人们忙碌完,回到家里时。

    忽然,黑压压的乌云笼罩了世界,一阵阵闪电撕裂天空,声声闷雷,自九天而响,大自然开始修正它之前的错误。

    倾盆的大雨,哗啦啦的从天而降。

    许多百姓看着这一切,都被吓傻了。

    “圣天子啊!”无数人心头剧震。

    什么是神迹!

    这就是啊!

    一时间,无数人朝着未央宫的方向磕头不已。(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六节   觉醒

    能在史书上被特别记载:冬十二月,雷,霖雨。

    这场大雨,自然不是什么几天时间,就会消停的灾难。

    准确的说,这是地球在进入小冰期前的一个气候调整期的阶段性调整。

    透过史书记载,就能轻易看到整个气候的变化脉络。

    本轮调整,应当是史于近二十年前的太宗孝文皇帝六年,当年,关中出现暖冬,桃李开花。

    其后,在九年,关东大旱,十二年,黄河决口河东,后六年,天下大旱,蝗灾四起。

    这些还只是被记录在史册上,影响了全国的大型自然气候灾害。

    至于那些中间偶发的中小规模的局部灾难,则被未被史官载入正式史册,只是成为石渠阁中的档案。

    即使如此,这轮调整对汉室造成的打击,也是异常沉重的。

    太宗九年,关东大旱后,国家旋即立刻下令释放在押囚徒和惠帝后宫宫女,以此弥合大旱造成的人口损失。

    十二年,黄河决口,太宗皇帝立刻下诏,除田半租。

    十三年更是干脆完全免除天下田税。

    至后元元年,在经过深刻反省和调整后,太宗皇帝更是下达了那道著名的‘兴汉三诏’之一的《议佐百姓诏》。

    在这道诏书中,最高统治者皇帝,开篇就沉痛的描述‘间者数年岁不比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可见,当时的灾难频发之严重。已经到了连皇帝,都不得不放下架子。认真对待的地步。

    而到了后元六年夏四月的蝗灾之后,汉室政府马上就下令‘令诸侯无入贡。驰山泽。’又‘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庚以振(赋)民。’更下令民得卖爵。

    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和恢复灾难造成的影响。

    当时,长安的未央宫和长乐宫里,甚至裁撤掉了几近一半的宦官侍女和各种吏员,后宫妃嫔们干脆连绫罗绸缎都见不到影子了。

    而且,这些气候灾难,并不仅仅只影响了汉室一隅。

    这从历代匈奴入寇的记录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太宗九年天下大旱后的第三年,匈奴入寇狄道。

    十二年河东决口后的第三年,十四年冬。匈奴主力倾巢入寇河南,汉匈爆发平城之战后最大规模的战争。

    自后元六年,至刘彻老爹上台后的当年,在三年内,匈奴两次大规模入侵。

    这些记载都显示一个几乎统一的规律——匈奴人通常在汉室灾难爆发后的第三年大规模入侵,南下劫掠。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显著的证据。

    这证明——匈奴人同样遭受了老天爷降下的灾难。

    若非如此,他们的入侵频率,不会跟汉室灾难的爆发规律如此契合。

    作为穿越者。刘彻知道,在这次的反常气候后,接下来二三十年,全球气候将大体进入平稳期。

    这给汉匈双方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草原上水草繁盛。中原风调雨顺。

    这才是历史上,汉匈十数年休兵罢战的基础。

    既然只靠放牧,就能填饱肚子。那为何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跑到长城脚下去撞个头破血流?

    而在中国。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国家迅速建立了三十六个大型国营牧场。养马数十万匹。

    文景之治也达到巅峰。

    以至于出现了府库里串钱的绳子都已经腐烂,至于仓库里的粮食,更是成吨成吨的发霉的事情。

    然而在眼前,如何度过这个小冰期资料片的预告。

    依然是摆在刘彻和汉室政府面前最大的难题。

    连绵的暴雨,在雷暴中,持续下了数日。

    渭河水位迅速暴涨,多条支流,发生了决堤现象。

    气温从高峰的将近二十度,直落到接近零度。

    黄河都出现了封冻、结冰。

    在这样的异常灾难面前,哪怕是刘彻提前进行了预防,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

    关中的小麦种植业,依然遭到了重创。

    根据内史和大农的统计,起码有将近五千顷麦田被大雨带来的洪水淹没,注定将要颗粒无收。

    而骤变的气候,更影响了起码一万顷麦田,使之面临歉收甚至绝收的境地。

    整个关中一片哀鸿遍野。

    无数百姓怅然悲泣。

    但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

    这场灾难,带来的并非全是坏事。

    受灾的数万户百姓,还在家里流眼泪的时候,就有着许多商贾,怀揣着大笔的金钱和各种承诺找上门来了。

    男人,可以去矿山挖矿,去作坊冶铁,去工地上干活。

    包吃包住,每天还给一斗粟米,每月在额外给五十钱的工钱。

    就连女人,也能去作坊织布,去桑田养蚕。

    去年以来,随着盐铁官营政策和移民屯垦政策的推行。

    关中的商人,真是一头载进了一个蜂蜜罐里面,甜得他们都不想爬出来了。

    本来,很多人以为盐铁官营会是灾难性政策。

    但谁成想,实施了盐铁官营后,他们的日子反而更好过了。

    他们再也不需要为销路和渠道发愁了。

    只要你能生产出铁器和盐,大农和少府联合主导的盐铁衙门,眼睛都不眨一下,按照官价,一口全吃。

    而屯垦移民,更像一个张开了大嘴的怪兽。

    无论是盐铁器皿还是衣物粮食,它们来者不拒,全部吞到肚子里。

    所以,在过去的几个月,关中的商贾和豪强们,真是幸福又烦恼。

    幸福的是,买卖做的太爽了!

    只要能稍微保证一下质量,生产的产品,无论是盐铁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完全不愁销路啊。

    至于烦恼——大家忽然发现,好像人手不够用了啊!

    关中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主要就是自耕农和地主阶级组成。

    偶尔有破产农民,马上就被少府安排进了上林苑给皇帝老子种田。

    多数商贾的雇工,基本都是自己的家奴啊佃户什么的。

    即使强如田氏这样的大贾,全族上下加起来,雇工人数也就千把个。

    靠这点人,显然是没办法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任务。

    于是,大家眼珠子一转,马上就将主意打到了那些受灾百姓身上。

    在不经意间,资本懵懵懂懂的踏出了它觉醒的第一步——跟农业抢人口。(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七节   《新农书》完成

    大雨在肆虐了六天后,终于开始停歇了下来。

    太阳的光芒再次播撒大地。

    刘彻走出宣室殿的大门,看着从殿堂的屋檐上,倾斜而下,汇入未央宫发达的排洪泄洪管道中的雨水。

    刘彻的眉头有些拧,脸色不太好看。

    这场灾难,给汉室关中的农业生产生活沉重一击。

    持续六天的连绵大雨,仅仅在长安城里,就造成了沿河数十处居民区被洪水淹没的悲剧。

    更有十余人死亡。

    至于长安城外的辽阔关中平原,洪水造成的损失,就更是让人心悸。

    过去数日,地方官就已经报告了数十起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村寨损毁事件。

    郑国渠有十几处渠道被洪水和泥石流冲毁,需要重新修葺。

    但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在这场灾难中,不少官员,脱颖而出。

    政绩最突出的,莫过于汲黯的表兄弟上林苑的苑监司马安。

    这个在刘彻的前世,吊打了河东官僚系统的大牛,在发现了上林苑的各水系的水位暴涨后,立刻就率领上林苑的杂役和驻军,冒着大雨,不分昼夜的巡视河段,在危急时刻,他甚至带头带着士兵,抱着秸秆和木柴,跳入水里,堵住了决堤的缺口,使得整个上林苑在这次大雨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司马安的事迹,迅速被报到刘彻案前,因而被成为典型。立刻就从上林苑苑监,提拔为京辅都尉。

    司马安也因此成为了汉室六十年来。第一个非列侯非外戚出任京辅都尉的官员。

    但总的来说,这次的灾难。

    再一次的确立了刘彻君权天授的地位。

    上一次。江都的风灾,关中百姓并未有切身体会,所以,也就是个肤浅的印象。

    而这一次,刘彻成功的预警了关中的灾难,并提前做出了部署、动员,将损失降到了最低,挽救了数以万计家庭的生计。

    这立刻就将刘彻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

    现在。刘彻确信,从今以后,至少在关中,他将真正成为那个言出法随,口含天宪的天子。

    宫中上下,看向他的眼神,更是崇敬中带着敬畏和膜拜。

    自三皇五帝后,中国再次出现了一位能自证自己君权天授,受命于天的现世神。

    “朕即天下!”刘彻眉头舒展开来。双手撑开,大笑着道:“朕即国家!”

    周围侍从宦官,连忙跪下来,唯唯诺诺。不敢出声。

    这时,颜异从宣室殿外拾阶而上,见到正在装逼的天子。立刻就跪下来,拜道:“陛下万寿无疆!”

    至于先前皇帝的那两句装逼话。颜异只当自己完全没听进。

    道理很简单,有些话。只有皇帝能说,臣子哪怕是附和、拍马都是不行的。

    这就好比,当初刘邦在雍县视察,看着雍县的四位天帝,觉得很不妥当,一拍屁股立了黑帝。

    那么多大臣,谁敢拍马或者异议?

    “何事?”刘彻问道。

    “回禀陛下……尚书郎领《新农书》编辑事臣商容方才禀告微臣:赖陛下天威,群臣用力,臣容等今已编篡完成《新农书》全书,计十七卷,用文八十二万余字,绘图千一百三十七张,引例千八百二十五,遍访关中老农及郡国力田,八百二十四人……”颜异大喜报告着说道。

    刘彻闻言,脸上也是露出喜悦的神情。

    《新农书》这是他在当太子时就开始主抓的工程了。

    虽然登基以后,对这个事情的关注度不再向当太子时那样日日关注。

    但是,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却从未落下半分纰漏。

    这从历任《新农书》总编就能看出来。

    颜异、汲黯先后都曾一度出任过《新农书》的总编。

    现任的《新农书》总编,虽然名头不如汲黯、颜异响亮,但在当初太子宫潜邸大臣中,也属于佼佼者。

    刘彻让其担任《新农书》总编,也是想要磨砺和培养对方。

    “即已成书,马上命进献至朕前,朕将亲览焉!”刘彻高兴的说道。

    四年编一书,在这个时代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啊!

    想当年,萧何山寨秦律,删减增订成为汉律,也花了三年多。

    后来刘安编辑《淮南子》二十余万字,花了将近七年。

    如今《新农书》四年而成,堪称神速!

    当然,这跟国家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新农书》自立项以来,就受到了刘彻的全力支持,前后起码有三千多名官吏、学者加入编辑和录文工作,单单是财政拨款,刘彻前后就投入了将近千万钱。

    相当于每个字几十钱。

    这样的投入,堪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编书行为。

    一个时辰后,已经编辑整理完成的全套《新农书》被搬到了刘彻面前。

    因为《新农书》用的是白纸载录,所以很轻便,总计二十一卷的全文,也就装了一个小木箱子而已。

    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刘彻花了三天时间,将这八十多万字啃完。

    总的来说,刘彻非常满意!

    这本《新农书》完全符合刘彻当初提出来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编篡目的。

    上承战国农家许子等人的论述,下接战国以来农业技术变化和变迁,追述汉兴以来诸般新兴技术和器械的变革脉络。

    几乎可以堪称是当代农业百科全书。

    更关键的是,这本《新农书》第一次引入了插图。

    用了一千多副插图,详细介绍了诸般先进农具和先进沟渠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水车、曲辕犁以及堆肥技术,更是事无巨细,图文并茂的记载于上,让人能一眼就看清楚。

    “此书可为天下农师!”刘彻放下《新农书》,感慨一声,就下令道:“其令,赐《新农书》主编臣商容等黄金百金,布帛十匹,赐爵为左庶长,迁臣商容为大农中丞,余者编臣,各论功行赏,命少府有司,即刻刻录《新农书》全文雕版,勘印千套,以赐郡国守尉主薄及两千石!”

    好东西,当然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了。

    更何况《新农书》这样的当代农业指导书籍。

    像秦始皇收六国图册、史书及技术书籍,然后藏到宫里面,不跟大家分享,这样的傻事,刘彻可不会做。

    更何况,马上就要迎来正月朔望朝。

    刘彻需要这样一个振奋人心,同时宣扬自己‘文治功绩’的筹码来说服百官和天下,告诉保守派们,朕依然是坚持以农为本,不会改变国策的,你们哪,把心放回肚子里面吧。

    至于主爵都尉衙门的成立,只是为了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而成立的衙门。

    习惯就好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八节 决定未来的朔望朝

    元德三年春正月初一。

    这一天,平明刚过,未央宫北阙的城楼下就已经热闹非凡。

    来自长安三公九卿衙门及各位特进元老,在京宗室贵戚与列侯勋臣,济济一堂,依照地位尊卑次序,排好队形,等待着宫门开启。

    而整个长安,无数人昨夜彻夜难眠,为今日的朝议而辗转反复。

    今天,是传统的朔望朝。

    但在过去六十年,从未有过任何一次朔望朝,比今次朔望朝,更加牵动天下舆论的关心。

    此刻,不单单是长安。

    在雒阳,在临淄,在邯郸,在南阳,在成都,不知道多少人,多少眼睛,多少势力,都在看着,在关注着这场注定了将要决定汉室未来经济政策走向的朔望朝朝会的最终结论。

    更何况,本次朔望朝,还将决定马上就要开学的武苑、甘棠、太学等诸多国家级中央教育机构的相关制度及政策方针。

    可谓是汉兴以来所未有的空前重要朝会。

    甚至,夸张一点来说,这次朔望朝,可能将决定未来汉室的国本、国策。

    “丞相,陛下欲兴主爵都尉以治商贾,加车船矿山之税,丞相是个什么意见?”有列侯悄悄的凑到周亚夫面前,不怀好意的打探消息和口风。

    天子要加商税,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早在去年朝野就已经放风了,还多次传出要让关中各县的平贾擅权也参与朔望朝,朝野群贤。共议征税额度,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拖到今天。

    列侯们对这个事情,非常关心。

    但他们关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