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亚夫脸上的寒冰终于消融,他正色对袁盎一拜,道:“辛袁公规劝,不然,某入歧途,尚不自知也!”

    对于周亚夫来说,辅佐天子,匡正天下,就是他的使命。

    而且,此时回想起来,好像当初天子对濊人的安排,是用的试验这个词语,还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

    换句话说。其实天子,也不过是年轻。想尝试尝试。

    这也是刘氏天子根深蒂固的血脉遗传了。

    譬如先帝即位,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削藩。终于酿出吴楚造反,齐鲁不稳,燕赵动荡的局面。

    至于先帝年轻的时候……

    周亚夫想了想,似乎比之今上更加活泼,更加爱折腾……

    “罢了,即为刘氏臣,吾就要适应……”周亚夫心里想着,之前因为濊人的事情而产生的疙瘩,终于消去。

    袁盎却是目光灼灼。盯着周亚夫,道:“丞相既已想通,那某这就准备连夜入宫,求见太皇太后!朝中大臣就拜托丞相去联络了!”

    周亚夫点点头。

    身为丞相,周亚夫有权力把九卿和各衙门的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喊到自己的丞相府开会。

    而且万一真的发生了东宫强逼天子排儒甚至灭儒的事情,身为丞相,周亚夫可以拒绝在诏书在副署,从而使其失去法律效力。

    当然。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了,东宫震怒之下,换相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

    真要那样的话……

    东宫的政治声望,可就全毁掉了!

    汉室虽然实行两宫制。在以孝治天下的政策下,东宫握有着制衡未央宫天子的权柄。

    但,自吕后以后。东宫从未有过插手政治的先例——当年枳候薄昭被逼自杀,当时执掌东宫的薄太后。却始终一言不发。

    薄太后死了亲弟弟,况且都不插手。现在,东宫要是敢直接插手政治,恐怕立刻就要引起整个元老勋臣列侯阶级的反弹——诛吕氏,可是元老列侯勋臣阶级们的政治成果,任何想要颠覆这一政治成果的人,都要面临整个阶级的反扑。

    还有各地的诸侯王,也不会容忍再出一个吕后来杀刘氏子孙。

    是以,周亚夫根本毫无畏惧。

    当然,东宫那边,能说和,最好说和。

    周亚夫并不希望看到一场空前的政治灾难。

    ………………………………

    与此同时,儒家各派系在长安的代表,齐聚在尚冠里的另外一处宅院之中。

    与会者,大多数是儒家的少壮派,当然,也有些巨头级别的博士。

    只是,总的来说,年轻一辈居多。

    颜异坐在左首的一侧,将白天天子让他转告的那个问题说了出来。

    众人听完以后,各自低头沉思。

    贾谊贾长沙的名篇《过秦论》是每一个有志于官场的人年轻人必读的一篇文章。

    在场的众人,几乎没有人会对《过秦论》陌生。

    甚至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

    只是,天子的问题,却是问的相当刁钻,甚至,可以说是诛心!

    许多人的眉头都拧了起来。

    大家都是聪明人,在听了这个问题后,没多久,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这个问题与其是在问儒家对于过秦论的看法,倒不如说是在问儒家:在立场、原则、理念和朕之间,你们选那个?

    更明确一点的话,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天子想知道,儒家是否愿意根据他的意愿来调整自己的理念!

    但仅仅是片刻,许多人就做出了决定。

    他们毫不犹豫的就将自己的节操给丢掉了!

    儒家向来就是诸子百家中扔节操扔得最快的人。

    想当年,春秋之时,孔子周游列国,不就是想要得到重用,执政一国吗?

    之后数百年,儒家换下来的皮,可绕地球一圈!

    从孔子,到子夏,再到孟子,再到之后的荀子甚至荀子的弟子李斯。

    儒家其实是一个一直在不断屈就统治者的学派。

    时至如今,儒家更是分成了无数个思想近乎南辕北辙的派系。

    譬如公羊派和谷梁派的思想理论,简直就是水与火的区别!

    是以,在诸子百家中,其实,儒家是最有活力也最有未来,最有前途的学派。

    因为,他们可以三百六十度,随心所欲,调整自己的理论来适应统治者的需求的学派。

    从这个方面来说。儒家,其实是一个现实主义学派。讲究的是拿来主义,什么东西。能帮助他发展壮大,他就不会介意将之吸纳。

    于是,大家伙们刷刷刷的拿起笔墨,在竹简上挥洒了起来。

    能直接呈递给天子看的文字,可是值得每个人都去拼命的!

    约莫一个时辰后,最后一个人放下了手中的笔墨,然后,大家排着队,拿着自己的答案。恭敬的呈递到一个人的面前,口称:“学生某某,请大人斧正一二!”

    此人,姓赵名绾,乃是申公的弟子。

    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先帝时礼聘的未央宫讲师之一。

    算得上是当今天子的老师,也是在场众人中,应该最了解今上性子的人。

    当然,也有人拿着自己的文章。拿去给颜异看,请其参谋。

    只是,赵绾这边,人更多。大家的期望值也更高。

    毕竟,给天子当过老师,教导过天子读书识字。而且出身名门大家的赵绾,无疑比颜异这个黄毛小子更值得信赖。

    但赵绾却是有些心不在焉。也有些不耐烦。

    这次风波,他所在的鲁儒派。简直被人打成了猪脑子。

    外人指责也就罢了,就连儒家内部,居然也排斥鲁儒一系!

    他的师弟王臧,本来也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结果,这些连通知都不给!

    倘若他不是教导过天子,恐怕,也没有与会的资格了。

    只是,心里虽然不爽,但,赵绾还是知道轻重的。

    这个难关,是需要整个儒家一同去面对的。

    所以,他也就耐着性子,强忍着不发作,反而露出笑脸,一个个的翻看。

    但这不看还好,一看,赵绾就肺都快给气炸了!

    天子的问题,是关于秦王子婴的,距今也不过六十来年,许多的资料和传闻,都是现成的,而且,当世还有着从那个时期活下来的老人。

    只是,具体到答案上,那就是八仙过海了。

    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答案都出来了。

    这让赵绾看的五脏六腑都要起火了。

    鲁儒是最坚定的原教旨主义者,也是井田制和崇古派的大本营。

    在鲁儒看来,周制才是最完美的制度。

    可其他儒家派系的看法,却是各种各样了。

    甚至有的,完全背离了孔夫子的理论。

    “乱弹琴!”赵绾的情绪,终于被一个孟子的徒子徒孙写的文章给气炸了。

    “君臣父子,上下尊卑还要不要了?”赵绾拿着那份竹简,这些日子以来的憋屈和气愤,终于被这个竹简上的文字给点燃了,然后就是大爆发:“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什么民贵君轻,无稽之谈!”

    或许后世一提起儒家,孔孟向来不分家。

    但在如今,孟子一系与孔子一系的儒家,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而且,孟子的思想跟墨家的思想一样,是被主流排斥的,大抵属于一种小众的冷门。

    汉室朝廷虽然承认孟子的先贤的地位,今上还曾经下诏准许给孟子立祀。

    但至今,有关孟子的著作,依然没有被正式承认为经书。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曾经给天下的学问排了一个名次。

    《诗》《书》《孝经》《道德经》这些是属于最顶级的学问,给予经学博士的待遇。

    而《孟子》则是传记博士,属于不入流。

    刘氏的天子,也看不上孟子的学问,贵族们更是视之为洪水猛兽,甚至比起墨家的那套更为防范。

    毕竟,民贵君轻,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岂能推崇?

    老实说,没把孟子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杀光,所有有关孟子的文字全部毁灭,刘氏天子,已经很宽容了。

    而在儒家内部,因为一些夙怨,鲁儒一系向来就敌视孟子。

    因为,绝大多数的鲁儒,都是地主、富商和官僚。

    想要他们承认,人民凌驾于自己的脑袋之上,那还不如拿把刀子杀了他们!

    但,在意识形态方面,不会有人认输,也不会有人屈服。

    更何况是面对宿敌?

    那个孟子的传人,毫不畏惧的直面赵绾的怒火,平静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吾本以为赵君曾为天子师,天子曾说过:杀朕子民,如伤朕臂膀,这样的话,想来赵君当不同于其他鲁儒,想不到……”

    这人摇头道:“一丘之貉!”

    当今天子的甲子诏谕,受到鼓励和鼓舞最大的,其实就是孟子一系的各个分支。

    许多人都在甲子诏谕中闻到了一些让他们精神亢奋的东西。

    以民为本,就是孟子一系的思想核心。

    这人也不例外,于是,在听到甲子诏谕后,他立刻兴冲冲的跑来长安,想要一展胸中抱负。

    可惜,他在长安,并无什么朋友,更麻烦的是,敌人倒有一大堆。

    不仅仅普遍的舆论对他敌视,就是儒家内部,也视他为洪水猛兽。

    这次要不是鲁儒们闯出了这么大的篓子,他甚至都没办法出现在此。

    他回头看了看满室的其他儒家同袍,发现他们也都用着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心中也是一凉。

    “终究,还是无用武之地啊!”他心中想着:“或许,我该回乡,教导子弟,传授门人,不该来长安趟这浑水!”

    他参加了考举,可惜,连第一轮都没过……

    他不认为自己的学问和见识连第一轮都过不了。

    “应该是吾在卷子上写的那个孟子派系的名字让考官直接抹掉了吾……”这是很有可能的。

    汉室政权,对于孟子思想,可谓是严防死守,除了太宗孝文皇帝在世时曾经任命过一位专门治《孟子》的传记博士外,孟子一系的学者,从未在汉室有过其他任命。

    先帝时更是干脆连传记博士都不给了……

    于是,他拿起自己的竹简,颇有些心灰意冷的道:“既然诸君不意与吾为伍,吾也就不打搅诸君的兴致了,就此告辞,后会无期!”

    说着就拿着自己的行囊往外走。

    但刚走出门口,他就感觉好像有人追着他来了。

    他回头一看,却见到今天聚会中的巨头,当今天子的心腹,也是儒家的希望,颜异气喘吁吁的跑上前来,叫住他,道:“先生请留步!”

    颜异喘了口气,躬身稽礼,道:“敢问先生贵姓?”

    “不敢,区区林旬……”这自称林旬的男子想了想,郑重的对颜异道:“思孟学第七代传人!”

    所谓思孟,指的是孟子以及其授业恩师子思先生。

    当世一般认为,孟子的思想是传承与子思,而子思的思想来自孔子。

    当然,鲁儒是坚决不承认的。

    颜异笑了笑,对林旬道:“在下颜异,斗胆唤您一声师兄!”

    林旬闻言,有些不可置信。

    当世,还有儒家巨头愿意与思孟派系平等交流甚至给予尊重吗?

    但颜异的表情却非常郑重,他躬身道:“不知师兄可愿将大作与异一观?”(未完待续……)

    PS:明天儿童节了0…0

    恩,明天爆发一下~

第四百三十七节 猜疑

    长乐宫,歌舞升平。

    与外界的猜测不同,此时,窦太后假寐着躺在榻上,刘彻则跪在她跟前,小心的为其捶打着,陈阿娇则坐在窦太后的臂膀中间,亲昵的依偎着自己的外祖母。

    对付窦太后,刘彻可谓是就轻驾熟了,老太太本来就耳根子软。

    想前世,袁盎能几次三番说动这个老太太回心转意甚至连韩安国都能让其改变心意……

    更何况,刘彻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助力——梁王刘武。

    儒家被围攻,刘武算是汉室高层中最焦急的那位。

    这位文青皇叔,对儒家那一套颇为推崇和喜欢,手下的臣子,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儒门出生。

    因此,实际上,当刘彻来到长乐宫请安的时候,刘武已经差不多将窦太后搞定了。

    刘彻带上陈阿娇过来,说些好话,给个台阶,这一切就这样顺其自然的过去了。

    当然,老太太撇不下脸面,还是撂下了一句:“天下社稷,是皇帝的天下社稷,哀家一个瞎眼老婆子,不会去搀和,省得外人说哀家后宫干政……”

    刘彻自然是好话、马屁不要命的说,直到说的老太太脸上寒冰消逝,露出笑容。

    摆平了窦太后以后,刘彻立刻就乖巧的主动给她按摩。

    窦太后也很喜欢刘彻这么伺候她。

    在她看来,即使是先帝和梁王刘武这两个亲儿子,也没这么伺候过她——梁王刘武最孝顺的行为,也不过是亲尝汤药。早晚问安……

    这让窦太后不禁有种儿子不如孙的感慨。

    刘彻却不敢怠慢,一边给窦太后轻轻按摩。松弛筋骨,一边小心的试探着道:“皇祖母。孙儿听说,陈须表弟好像就要年满十六,可以加冠了?”

    窦太后闻言,却有些迷糊的道:“似乎是吧?”

    还是陈阿娇在旁道:“皇帝表兄说的没错,大兄今年九月就要加冠了呢!阿父已经在给大兄准备加冠礼……”

    窦太后不免尴尬的笑了笑。

    刘彻低着头,也很是腹诽了几声。

    别的人家都是重男轻女,唯独窦太后与馆陶是掉了个个。

    在她们眼中,陈阿娇才是珍宝,至于陈须和陈蟜这两个同样是刘嫖所出的儿子。却与路人甲乙丙丁没有什么区别。

    至于堂邑候陈午这位堂堂的大汉外戚,更只是一个播种工具……

    老实说,这种奇葩的观念与理念,让刘彻有些毛骨悚然,几乎以为是看到了后世的李唐公主们。

    不过话说回来,刘汉公主,可比李唐公主的战斗力强多了……

    但,刘彻也只是为了转移话题,他准备一下了措辞。然后道:“陈须表弟加冠成人,孙儿也没什么好表示的,不如,封其为列侯?不知皇祖母意下如何?”

    刘嫖的两个儿子。不论窦太后怎么看待,都是必然会被封侯的!

    这其中关系的是窦太后自己的脸面以及尊严!

    想当年,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时。曾有意要封窦太后的两个兄弟为候。

    但是,朝野舆论的反应比较大。太宗孝文皇帝见势不妙,果断卖队友。

    此事。直接导致了窦长君在世时没有得封。

    这个事情,一直是窦太后心中的一根刺。

    也让窦家的逼格不是那么高大上。

    这丢掉的脸面,不用人提醒,窦家也一定会想办法找回来。

    陈家的两个儿子封侯,就是窦氏找回自己脸面的最佳途径。

    只是……

    “这样一来,整个军功勋爵名田宅系统,就要彻底被朕玩坏了!”刘彻心里叹息着。

    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基础来源于军功换爵位换土地换妹子。

    但刘氏历代天子一再的破坏这个体系的根基。

    太宗孝文皇帝公然将爵位作为商品出售,等于打断了这个体系的脊梁骨,先帝也不含糊,多次的将列侯这个最高荣誉和地位的爵位,授予那些根本就没有立过功的外戚。

    刘邦那句‘非有功不得候’的誓言彻底成了一句空口白话。

    但在表面上,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依然苟延残喘。

    现在,刘彻提议敕封陈须那样一个连毛都没长齐的公主之子,等于是加速了这个体系的崩溃。

    可以想象,天下人看了以后会怎么想?

    特别是那些在边关的将军们——感情我们出生入死,还抵不上人家投胎投的好!

    但刘彻更清楚,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走到今天,实质上已经破产。

    与其费劲心思去复活这样一个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制度,倒不如另起炉灶,推行一套新的军人荣誉与爵位的制度。

    所以,刘彻对于在已经垂死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上再捅一刀,完全毫无压力。

    窦太后闻言,却是笑着道:“皇帝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不用再问哀家了,哀家不过是个瞎眼老太婆……”

    话虽如此,但刘彻还是明显的感觉到了窦太后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愉悦了。

    事实证明,即使是身居金字塔的最顶端的统治者,也是能够被收买和贿赂的。

    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不能被收买的人,只要你开的价格够高,就是上帝也能被买通!

    所以,窦太后接下来的一句话也就顺理成章了:“皇帝以后就不要再派人或者自己来给哀家读那些奏折了,哀家只要皇帝能秉持太宗皇帝,先帝的教诲,就心满意足了,那些虚权,哀家不在乎!”

    这话,刘彻知道,大抵是半真半假。

    窦太后信奉黄老无为之说。喜欢清静,并不爱政务。这是事实。

    但这个世界有谁不爱权柄?

    刘彻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建元新政是怎么完蛋的!

    更何况。即使窦太后是真心实意。

    但,有些事情并不在怎么做,而在怎么说。

    刘彻恭敬的道:“皇祖母,这怎么行?朕还年少,难免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若无皇祖母在旁指点匡正,朕若有什么行差踏错,岂非就将令社稷不安?还请皇祖母收回成命!”

    窦太后果然只是试探,她顺驴下坡。道:“既然皇帝这么说,那哀家就再为皇帝出些力气罢!”

    刘彻闻言,心里冷笑一声,嘴上却道:“诺!”

    对付窦太后,这半年来,刘彻可谓是费劲了心机。

    许多的事情,刘彻都没有特意去瞒着。

    绝大多数时候,窦太后总是能见到所有的奏折。

    但关键在于,当刘彻有什么不想让窦太后知道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将关于那事的所有消息全部封锁或者以春秋笔法带过。

    窦太后哪里见过这种鱼目混珠的手段?

    是以,她一直以为,刘彻这个天子对她相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