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先营造起舆论。
最起码也得有个炮灰先跳出来向朝廷进言,改封刘阏为江都王的好处。
是以,刘彻打算把这个难题交给他的大臣们去思考,去考虑,总之他只要刘阏变成江都王!
于是,刘彻只是稍微顿了一下,甚至没有给臣子们发言的机会,就径直道:“孤意以为,吴国镇抚江南,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非委以亲番镇压不可……”他顿了顿,接着道:“此番吴逆起兵,诸侯无有勤王奋勇向前者,独梁王为国家社稷,奋勇杀敌,亲跪六将军,托付大任,孤实敬服也!”
话说到这个份上,再不懂的,就是傻X了。
正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
张汤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即出列拜道:“启禀家上,臣汤昧死以闻:棠棣之华,鄂不恚|,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防吴逆故事再番出现,臣愿请奏天子,宜褒储君手足……”
刘彻一母三兄弟,作为臣子的他们,当然知道,刘彻与长兄刘荣,关系不咋样,但与胞弟刘阏,手足情深,甚为亲密,于是,颜异也出列道:“臣以为,河间王阏,允文允武,可嘉为大国之君,镇于吴地,为汉藩属……”
刘彻满意的点点头,道:“孤替河间王谢过诸卿缪赞了!”说着一拜,摆明了要张汤与颜异等人去想办法,运作刘阏改封的事情。
此事,不过是餐前的茶点,开胃小菜而已。
刘彻不认为,有他撑腰,再怂恿馆陶出面,还有着张汤这些人的造势,还不能成。
旁的不说,只要他这个太子表露出属意刘阏为江都王,接收吴国的大部分地盘的意思,那些本来支持郡县的官员,基本都会调转过头来支持刘彻。
特别是御史大夫晁错的那一票,刘彻可以说毫不费力的就能拿下来。
是以,刘彻起身以后就不再谈这事情。
而是坐下来,临襟正色,看着群臣,道:“前日,孤入宫面圣,君父当面对孤言道:今岁六月,欲复行考举,此次考举,将举少府、内史、御史大夫衙门并丞相诸曹佐吏,一百石以上,六百石以下!”
刘彻站起身来,得意洋洋的道:“这次考举,依旧是孤牵头,太子宫上下臣子会同少府、内史、御史大夫诸衙门并考,孤透露一个消息,此番录取名额会比较多,起码要录用数百名官吏!”
刘彻着重的在数百这个词汇上用了力气。
确实,一次录用数百官吏,哪怕是一百石以上,六百石以下,俗称杂吏的人。
至于哪里来的这么大的缺口?
这次刘濞跌倒,汉家可谓是要吃撑了。
整个吴楚两国六郡一百余城的地主贵族与官吏基本上都要被清洗一遍,尤其是附逆之人,能留下一条命,已经是天恩浩荡。
这么大一个缺口,肯定是要人去填的。
于是,长安各衙门平时郁郁不得志的小吏们有福气了。
平时表现稍微好点,捞到一个好点的考绩的官吏,这次都发达了。
一百石的,都能外放为一个四百石的县尉。
四百石的,摇身一变,成为县令甚至是督邮的,也是不少。
当然,这个事情现在还没宣布,要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会公布。
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巨大的变动。(未完待续……)
PS:妈蛋,头晕的难受,我先歇会再写~
第三百三十一节 第二次考举(2)
其实,本来,事情还做不到这么绝的地步。
譬如十余年前,济北王刘兴居背后捅了长安一刀子,直接导致本来已经准备好要开往长城的大军被迫掉头去平叛。
那一次,先帝虽然怒气腾腾,气得不行,但也不得不下诏,赦免了所有附逆之人,除却主谋之外,剩下的刘兴居余党一个没动,甚至连官位都照旧。
然而,当今天子,刘彻的这个皇帝老爹,显然没有先帝那么好的肚量和脾气。
这一次,他已是下定决心,要把吴楚两国的分裂势力连根拔起。
再也不讲什么‘仁恕’了。
而当今天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底气,原因却还是出在刘彻身上。
去年刘彻搞的考举,别的效果暂且不论。
单单就是选上来的那十几个人,每一个,即使再怎么挑剔,也能外放做一县之令。
若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甚至已经有人评价去岁的那一次考举选上来的人:大抵皆为未来肱骨。
关中的地主士绅与豪商们,更是摩拳擦掌,积极等待下一轮考举。
据说,许多上一次被刷掉的士子。
纷纷‘知耻而后勇’‘勤读诗书,遍访名师’。
让许多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长纷纷喜笑眉开,老怀大慰。
自关中至雒阳,民心可用。
据地方官员汇报说:自考举以后,勤学之士。蔚然成风,良家子纷纷以读书为要,地方为之一靖。
且不说这些言论是否有拍马屁。阿谀逢迎之嫌疑。
反正,这些话是说的天子刘彻心中欢欣鼓舞,眉开眼笑,就连胃口都变好了许多。
作为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地方上的豪强、士绅子弟,周游天下,结交朋友。然后二两马尿喝多了,扯旗造反。
最喜欢的就是这些豪强、士绅子弟一古脑的都去钻研怎么当官,怎么混进官场。
况且。地方上的监督御史和少府派往各地的宦官,也大抵都是如此回报的。
这就更加坚定了天子的决心。
其实,刘彻乍然听闻的时候,也有些琢磨不透。
照道理来说。他搞的考举。貌似也没做什么太过惊人之举吧?
但他却不知,他搞出来的考举,尽管黑幕重重,背后有着太多的利益交换和取舍。
但至少,维持了表面的公平公正。
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争强好胜,就是刻进他们灵魂中的一个符号。
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杀人犯法。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大有人在。
而对于豪强士绅地主们来说。自己家的子弟,继续种田肯定不是出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吃朝廷饭,戴官家帽,出入威仪,方是大丈夫所为。
只是奈何举荐门槛太高了!
即使天生的影帝,声望从小就开始刷,若无好的运气,那起码得刷到三十岁,才够资格被地方郡守举荐。
而当今之世,只要进了官场,那就是铁饭碗。
若不犯错,几乎可以世世代代都继续当官。
这个买卖可比种田有前途得多了!
是以,考举一推出,那立刻大受欢迎,士绅地主豪商们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青云之路,而且说出去也有面子。
像颜异的家中长辈,现在逢人就吹牛逼说:吾家小子不才,自三千士子之中,独取考举第一,号为头甲……
别人一听说,三千士子中的第一?
这可了不得,立刻就是一脸仰慕和憧憬。
济南颜家过去半年,慕名前来拜师的学子如过江之鲫,其中彻侯子侄,不在少数,甚至有诸侯王子弟,屈尊降贵,前往听讲。
至于年轻人……
随着当初参加考举的士子各自回家,然后,他们自然是不肯自降身价,贬低自我。
怎么办?
抬高对手呗!
什么非战之罪啦的借口纷纷被琢磨出来。
然后,为了自尊或者说虚荣心,他们又大肆宣扬考举录取后的荣誉。
什么太子亲拜之,唱名夸街,榜下捉婿等等桥段都被这些人拿着到处宣扬。
许多乡下的土霸王,何曾听说过这样的场面?
顿时都被说的心痒难耐。
尤其是他们听到,为抢颜异为婿,公卿大臣都要撕破脸了。
听着这些故事,许多自认为‘颇有才能’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少年英雄’,哪里还安奈得住?
回家以后就告诉父母,自己要安心读书,静待下轮考举,一举扬名,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大名,让长安的彻侯公卿贵族纷纷拿着自己的女儿来诱惑。
特别是考举的题目被人到处宣扬了之后,这样的风气顿时就更加浓烈了起来。
看完考举的前两题,许多人都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这样的题目,我上我也行啊!”
简单到只要识字就能答的试题,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发奋读书,誓要成为颜异第二。
也就是第三次的题目,稍微难了一些,至于那道算术题,则是愁掉了许多人的头发。
然而,任何事情,再怎么难,一旦被人公之于众,群策群力之下,就再非难题了。
时下,不知道多少学派、家族都在潜心研究那道试题。
刘彻不知道这些,但他却知道,一次性要录取数百人,而且进的都是国家机构,担任基层或者中层官吏的考举,肯定不能跟去年一样了。
去年的考举,他靠着先知先觉和熟知人物。可以从士子里选那些被历史证明过一定能成才的人才,所以,成绩才这么好。
而今次考举。不仅仅录取人数暴增,而且,关键是,这些人都是要去担任许多关键位置的官吏。
录取一个两个草包,还可以解释成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大面积的草包。那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是以,这次考举,在试题方面。要能做到有专业性和目的性,淘汰掉那些不适合当官的家伙。
当然,因为录取的都是要去办实事的中下层官吏,所以。考什么诗书经典。那是大炮打蚊子,在素质上,还是得跟上次一样,识字、会算术,逻辑清楚,思维清晰就够了。
又不是选宰相,还得看能不能熟背经典。
更不是选博士,没人要求录取的都是饱读诗书。在一方领域有着权威的大能。
这么想着,刘彻就问道:“诸卿以为。今次考举,该当如何?”
刘彻这话一出,作为考举的受益人,颜异等人相互对视一眼,无论他们出身何派,但,他们的身上永远打着考举的标签。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考举。
他们这些人,永远是考举的卫道士!
因此,颜异、宁成、郑当时、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考举,事关重大,当仔细斟酌,定下方针步骤,再选名师博士,总揽百家,出题选士!”
要说民间没有考举的坏话,那是骗人的。
最起码,现在坊间流行的那句“如此简单,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颜异等人。
谁愿意被人如此轻慢?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的斗争,比战场上的厮杀还激烈。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清名,颜异等考举众早就私下里有过共识,下次考举,题目一定要请名师出题‘不可再让世人轻慢考举’。
刘彻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他闻言,皱了皱眉头,挥挥手道:“又不是选三公九卿,选的俱是具体办事的佐吏,因此,实干为先,诸卿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为国家选好人才!”
这次考举,刘彻目测,大概可能有上万人来到长安参考。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这一次将齐聚长安。
因为不同后世的科举。
科举要经过乡试、院试,从秀才、举人什么一路打怪升级,最终取进士,成就官位。
而考举,则没有筛选的程序,只要是个读书人,家里有钱,出得起盘缠的,都可以来长安参考。
这其中利弊,刘彻也权衡过。
最终,刘彻认为现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码,考举选出来的人,更有可塑性和发展前途,比起科举选出一帮子原教旨主义,读书读傻了的清流强太多了。
刘彻一直认为,同样一个人,读二十年书,然后取中进士,与读十年书,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样主政一方,最终两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别!
就连贪污,后者都比前者更有技术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杰汇聚长安,由此还能带动长安的经济发展。
与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颜异等人见到刘彻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能问道:“敢问家上,今次考举,定在何时?”
刘彻笑了一声,答道:“暂时还未定下时间,不过,大抵当在七八月间,至迟不会晚于今岁岁末……”
刘彻计划,逐渐的将考举定期化、长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渐取代举荐制度和赀官制度。
刘彻可是有着野望,在将来,所有的低阶官吏全部自考举出。
这样,就可断绝门阀世家的出现可能。
刘彻想了想,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道:“太尉前日上书天子,请求今岁,立武考举,为军中选五十位队率,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在考试这个框架里,选出五十位堪用的队率!”
周亚夫想通过考举模式来选用中层军官,早不是什么新闻了。
自去岁以来,周亚夫就一直在积极推动此事,寄希望通过考举的模式,选出足够合用的年轻军官,完成他的那个骑兵化的梦想。
而武将不同文官。
文职工作,识字算术合格,脑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点,只要够勤奋,也能弥补。
当初,曹参主政汉室,就专门任用一些沉默寡言的老实人,照样做出了成绩。
而武将则不同了。
不识字没关系,但不懂地理,不识天时,不懂军队的基本常识,那就要命了!
更何况,选的还是队率!
队率是汉室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开国以来,许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从队率起步,进而封侯拜相,成就伟业的。
譬如申屠嘉,就是自队率而起,进而位列丞相的典型。
是以,汉室尤为重视队率的培养和选用。
一般,非将门世家的子弟,很少一上来就能出任队率的。
绝大部分的队率,都是军功起步,靠着斩首和立功,得以出头。
这一次,通过考举的模式,选派队率,可谓是恒古未有!
然而,太尉周亚夫,狭平定吴逆叛乱的盖世大功,提出此议,没有人能再进行阻挡了。
就连天子,也没有任何思索,就直接答应了周亚夫的这个要求。(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二节 重赏!
众臣闻言,均是大惊。
考举再次举行,他们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了。
汉室的政策,很少半途而废,尤其是有着成绩的政策。
但是,像现在这样规模瞬间爆炸的情况,却是从未有过的!
而且今次如此重要的事务,他们这些太子属臣,居然可以插手,更是让众臣惊讶。
当年,晁错以太子家令的身份主持输粟捐爵,就已经让许多人震惊了!
此时,汲黯与张汤两人,俱是心潮澎湃。
当年,晁错主持输粟捐爵,借此一飞冲天,今上即位,立即简拔为内史,身为九卿之一,短短三年,迁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这样的故事,足够让他们两人为之心向神往。
汲黯与张汤对视一眼,他们分别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一个讯息——这次考举,就是他们两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汲黯甚至看到了张汤眼中流露出来的坚决的神色。
而他,更是握紧了拳头。
在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我定会让人知道,我汲黯,不是幸臣,而是……真正的能臣!”
最近半年,随着汲黯与张汤火箭式的提拔。
这士林舆论之中,自然难免有些眼红嫉妒之人,说些酸溜溜的话。
别的话,也就罢了,由他们去嚼舌头根子了。
但是……
幸臣这二个字,汲黯是绝对绝对不能接受!
他是个骄傲之人。更是一个重视自己的清名声誉,重于性命之人。
安可忍受这样的诋毁?
是以,这一次。他发誓,要用成绩来为自己正名,好叫世人知道,他非是靠着拍马逢迎,才有的今天。
他汲黯,汲长孺,是有真材实料。可以济世安民的真正人才。
是胸有韬略的未来新星!
而不是,靠着拍马溜须,甚至奴颜婢膝。才有的今日!
…………………………
另外一侧,张汤的想法,却又不同了。
幸臣就幸臣罢!
法家从来不重虚名。
为达目的,区区诋毁之语算的了什么?
当年。商君、李悝、吴子、申子等诸贤为了实现自己的道理和理想。所背负的污名和诋毁,何曾少过?
倘若,这一个幸臣的骂名,于他前途无碍,他也懒得去反驳。
只是,偏偏,汉家传统,背负幸臣之名的臣子。仕途将无比艰难,而且。难以掌握大权。
譬如,先帝时邓通权倾朝野,宰相不能制,但,始终不曾为人看重,连九卿都不曾担任。
至于赵同,袁盎一言,使其丧命。
至于本朝,晁错能坦然出任御史大夫,而周仁,却只能屈居郎中令,为众臣排挤,为主流所不容。
这就是,幸臣与大臣之间的区别。
而他想要洗脱幸臣的罪名。
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出一件让旁人无从置喙的大事。
就如晁错当年主持输粟捐爵一般,一举改变世人的观感。
这一次的考举,恰恰就是一件足以改变世人对其观感的大事!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决定,但在刘彻所不知的地方,汲黯与张汤的出发点,已经截然不同!
………………………………………………
刘彻却暂时没有心思去考察自己臣子的心态。
身为太子,这太子宫的主宰。
他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去观察和考虑。
是以,他只是微微摆手道:“诸卿回去以后,好好想想,今岁考举的事情,拿出一个条程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具体的细节和解决之道!”
刘彻伸出三只手指,道:“以三月为期,最迟在夏季之前,诸卿需得拿出一个具体得安排条略出来,不然,朝野将以为孤无人矣!”
刘彻当然清楚,像一个万人规模的考举,还附带着武举的考试,即使是后世,也足够一个地级市的政府为之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