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那十万万钱中,至少有一大半其实肯定会成为军队的军费。

    挪用专款。这可是统治阶级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天赋技能!

    彻侯们和大多数大臣对视一眼。

    他们自然都是聪明人,当然知道,这个十万万钱可能是个画饼,但,只要有一半资金能落到实处,甚至三分之一,都可能让他们赚的盘满钵满。

    于是,一位彻侯出列问道:“家上,那假如承包……”对于承包这个词,显然他还很不适应,斟酌了一下,他才继续道:“该去找谁?”

    刘彻呵呵一笑,答道:“孤还要跟父皇商议,请父皇做主许可,然后,孤才会决定,谁来主持此事!”

    说完刘彻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老爹,发现他的老爹面色平静,并未恼怒,这才把心放回肚子里。

    其实刘彻最怕的就是,此事引起了老爹的反感。

    那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看来,皇帝老爹并不反对,最起码是默许的态度。

    这就让刘彻感觉受到了鼓舞。

    但此刻,天子刘启的心中却是有着别样的心思。

    “这臭小子……”天子刘启摇摇头,关于刘彻的计划,今天早上的时候,他就听了颜异的汇报,当时,他并未怎么在意,毕竟颜异只说刘彻搞到了一笔十万万钱的巨款,想拿来修褒斜道。

    而结合其他方面的情报,天子刘启也不过是当成刘彻又异想天开了。

    就像他年轻时,脑子里总会有很多天真和不切实际的想法。

    但此刻来看,刘彻的这个想法,却是很可能实现!

    原因很简单,一个承包法,虽然还不知道会具体怎么操作。

    但天子刘启知道,能承包到的肯定都是彻侯和各个衙门的主官的家族以及宫廷的关系户们。

    这么大一块蛋糕粉下去,有了利益的联合,这个褒斜道工程就基本能搞成了。

    只是,太子这么明目张胆的建立势力,拉拢朝野。

    不知为何天子刘启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

    既有一种儿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情绪掺杂了进来。

    让他心里有些恼怒,也有些酸楚……

    特别是当他看到刘彻年轻俊朗的面容,淡定自如的应对群臣时的态度,他竟然嫉妒了起来。

    只是,天子刘启的隐忍功夫非常到位。

    表面上他依然保持着那副慈父严君的样子,半闭着眼睛,坐在御榻上。

    “太子,跟朕来一趟吧……”天子刘启忽然站起身来,然后,他对群臣道:“诸臣散朝罢!”

    即没有对刘彻的褒斜道工程表态,更不曾对十万万钱有什么意见。

    仿佛他没有听到这些东西一般。

    刘彻见此情景,顿时心里一疙瘩,暗叫一声:“我真是太得意了,怎么就忘了这个?!”

    这段时间的顺风顺水,让刘彻太得意忘形了。

    以至于他竟然忘记了,这是在封建王朝,这是西汉时期,他要面对的是一个皇帝老爹!

    皇帝这种生物,堪称最难捉摸和摸透的生物!

    尤其是他的这个老爹以敏感和多疑而出名!

    好在,幸亏是西汉,不是李唐更不是朱明,不然,仅仅他刚才得意忘形的表现,就已经够他喝一壶了。

    西汉的皇帝跟其太子之间的关系,比起后世的朝代,融洽多了。

    即使是刘邦,不管他再怎么不喜欢刘盈,但起码,还是将之看出儿子、继承人,而不是仇人。

    尽管如此,此事还是给刘彻提了个醒。

    “我现在还只是太子,一个刚上位的太子,地位不稳,根基不固,像这样出风头的事情,以后还是交给张汤、颜异和汲黯罢!”刘彻在心里告诫自己。

    这确实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

    平心而论,倘若此事他能交给颜异和张汤来提出,以上书的形势来完成,效果是一样的,但却可以避免与自己老爹发生冲突,更不会让老爹有什么想法。

    “我还是太嫩了啊……”刘彻在心里对自己道:“也辛亏我还年少,才十六岁,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刘彻跟上自己的老爹的脚步,同时在心里开始推演起来,他该怎么平息老爹心中的猜忌又做到自然,不会让老爹产生更加不好的想法?

    这无疑,是他重生以来最大的考验!(未完待续。。)

    ps:  嗯,开始恢复正常更新了~

    啊这个月好颓废啊,剩下的17天里,会尽量不让14年留下任何债务!

第两百七十七节 忽悠天子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刘彻跟着自己老爹,来到了一间相对安静的偏殿。

    一进门,刘彻就闻到了一股子淡淡的草药味道。

    刘彻心头一黯,宫里的事情瞒不过外人,更何况事关皇帝身体健康这样的大事?

    事实上,几乎朝野都知道,最近这段时间天子龙体欠安。

    但是,天子究竟是感冒还是别的原因,外人就很难得知了。

    即使是刘彻,也不知道自己的老爹的身体的真实情况。

    唯一能知道这一切的恐怕就只有郎中令周仁了。

    刘彻此刻想起了梁王刘武的嘱托,也想起了这段时间听到的传言,再结合此时的情况,他心里一咯噔,知道,自己的老爹的身体恐怕遇到麻烦了。

    现在,摆在刘彻面前,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马上跪下来,泪流满面的劝君父好注意身体,不要过度操劳。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也是大多数皇子在遇到这种情况后下意识的选择。

    但是……

    皇帝的健康,毫无疑问是国家机密。

    老爹连晁错都没有告诉,还让周仁保密,很显然,这不是小病。

    倘若刘彻此时跪下来说那些套路话。

    毫无疑问,是会被躲在帘子后面的史官记下来的。

    然后,全天下都会知道汉家天子有疾,而且问题严重到了要瞒着大臣和太子的地步。

    这么一来,吴楚等国还不欢欣鼓舞?

    更恐怖的是。万一因此而打乱了老爹某些布置,到时候板子打下来,肯定是刘彻这个太子的锅!

    别以为史家的嘴巴就很严?

    宫里面的事情。一半是多嘴的宦官传出去的,一半是史官们说漏的……

    不然,你以为汗流浃背,如芒在背,不学无术这些成语是怎么来的?

    刘彻就记得很清楚,前世,皇帝老爹废黩周亚夫时。前脚刚下令,后脚满大街的各种各样的版本就出来了。

    而那些详细到连皇帝是怎么发怒的,周亚夫是怎么顶嘴的细节都能描绘的栩栩如生的故事。显然不是一般人能讲出来的……

    至少,现在宫廷宦官的文化水平还足以让他们讲出一个那么好的故事。

    刘彻的第二个选择就是装作没闻到药味。

    这样做倒是避免了前面所说的缺陷。

    但有一点,皇帝老爹又不是傻子,这殿中的草药味道虽然很淡。然而。只要鼻子没失去功能还是能闻到的。

    君父有病,身为儿子,以此时的道德伦理来看,就应该立刻跪下来,从此衣不解带,亲尝汤药,昼夜伺候左右,一如刘彻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当年侍奉薄太后。

    不那么做的。肯定是不孝!

    关键的一点还是皇帝老爹肯定心里会有疙瘩。

    当年,先帝背上生疽。刘彻的老爹不过是稍微有些不情愿给先帝吸浓汁,立马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怎么办呢?”刘彻的思维急速运转。

    毫无疑问,这两个选择不管刘彻怎么选都有风险。

    但时间不多,他必须马上做出决断!

    脑海中思绪急转,看似想的事情很多,但实际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仅仅十息功夫,刘彻就做出了决断。

    他立刻跪下来,道:“儿臣不孝,父皇圣体欠安,竟不知道,死罪死罪!”

    说着刘彻就流下了眼泪,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神色开始落寞,一副标准的孝子模样。

    很显然刘彻选择了前者。

    在刘彻看来,既然两个选择都有风险,那就选择相对保险的!

    道理很简单,他首先是儿子,其次才是太子,没有老爹的庇护,他什么都不是!

    什么大局,什么政治,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跟刘彻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天子刘启看着刘彻的模样,心里多少感觉到了些温暖。

    心里一软,就挥挥手道:“朕没有大碍,郎中令开了方子,吃几剂药就好了,太子别太担心了!”

    “瞧你这样子……”天子刘启摇摇头,让一个宦官扶起刘彻,柔声道:“朕之所以瞒着太子,就是怕太子瞎想,别担心,朕没事!”

    刘彻这才抹了抹眼泪,尽量让自己变得像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一样,欢喜的问道:“果真?”

    天子刘启见着刘彻一脸认真和关切的模样,不由得嗤笑一声,笑骂道:“朕骗你作甚!”

    “儿臣就放心了……”刘彻立刻欢喜的点点头,还蹦跶了一下。

    这种欢快和温馨的场面,立刻就让这父子两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气氛也变得轻松许多,不再沉闷了。

    等刘彻坐下来,天子刘启稍微选择了一下措辞,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临邛的程郑氏与卓氏为何愿意拿出十万万钱来修褒斜道?太子跟朕仔细说说……”

    他的情报途径虽然很多。

    但是,像他安插在太子宫的眼线,只会关注太子见了什么人,太细节的东西也掌握不了。

    至于颜异等人的汇报,因为是正式场合,都会史官记录,所以自然也不可能详细的禀报。

    他现在知道的也就是太子用了些手段,让临邛的大商人松口愿意贡献出十万万钱。

    但这些事情里面,迷雾重重,即使他这个天子,既然也摸不着头绪。

    这天底下的商人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天子刘启可是记的很清楚,当年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每年晁错都要花大半精力去长安给太子宫弄钱。一年也就搞个千把万钱的进项而已。

    这刘彻到底是施展了什么魔法,让蜀郡的那两个大商人这么听话?

    刘彻微微一愣。

    这事情说起来就麻烦了。

    但是,刘彻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事情不能隐瞒,他的太子想要安稳的做下去,就不能有什么事情瞒着老爹。

    于是,他稍稍躬身,打了打腹稿,答道:“回禀父皇是这样的……”

    听完刘彻的叙述,天子刘启眼睛都瞪大了。脸上上怒意难消。

    “无耻之尤!”天子刘启立刻就杀气腾腾的一拍御榻上的扶手。

    蜀郡的地方官和他派去蜀郡的宦官居然和商人联合起来坑了这个皇帝,本应该被没收,充入内库的邓通资产竟然被那些家伙这么一运作就变成了商人的产业。

    这种事情。天子刘启觉得,他绝对无法忍受!

    必须彻查!

    但是……

    忽然,天子刘启想到了一个问题。

    太子从哪里知道的这些事情?

    太子为什么要放那个程郑氏与卓氏一马?

    于是,天子刘启问道:“太子从何而知?”

    刘彻低头答道:“回禀父皇。前些时日。儿臣不是请父皇将少府历年的账目明细赐给儿臣翻阅和学习吗?儿臣就是从账目中发现的……”

    刘彻自然早就想了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事实上,在理论上也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可能性。

    概因为,汉室的整个民政系统是完完全全从秦代的民政系统照抄得来的!

    跟后世的宋明的系统完全就是两回事!

    在编户齐民的政策之下,汉室甚至可以骄傲的对着后来的唐宋明大喊一声:哥这里不存在隐户!

    你要问为什么?

    概因为西汉政府的田税和徭役政策相当的犀利,几乎能与后世大天朝的户籍政策一拼了。

    商人有市籍,农民有户籍,军人有军籍,奴仆有奴籍。甚至连宫廷里都有宫籍!

    继承自秦代的强大的民政系统,使得整个汉室政权实现了对几乎所有在册人口的管控。

    至于你说隐户怎么办?

    假如你知道西汉政府是怎么收税的。你估计就不会这么问了。

    汉室政府收税,是当场在田地里看着老百姓收获,然后过称,然后按照产量征税的……

    而徭役的摊派,则是另有一套办法。

    这些,在此时是常识,每一个当官的都懂,而且还有着一本前丞相北平侯张苍所著的《九章算术》作为施政之书,在九章算术中明确的记载了,该怎么征税,怎么分配徭役。

    最起码,此时的关中还是如此执行的。

    至于山高皇帝远的犄角疙瘩,存在的真空可能,自然是两说了。

    但刘彻前世在河间国也发现了同样的制度存在的痕迹,只是不如关中严格而已。

    后世两千年封建王朝,再也没有像秦汉这样科学严密的民政系统了,这是因为,地主豪强从东汉开始崛起,开始掌握了权柄,皇帝老子也要跟这些家伙妥协,自然,再也不可能像秦汉这样编制出一张无孔不入的大网。

    也正因为这样,汉室政府才能承受得了三十税一的田税制度。

    因为它有庞大的征税人口,基本不存在隐户。

    甚至在三十税一的情况下还创造了文景之治,不止百姓生活相对轻松,负担相对小,就连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从不曾短缺过。

    文景之治结束时,给小猪留下的是一个所有国家仓库堆满粮食,钱库里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边关的马场蓄养超过了三十万匹战马,天下人口五六千万,在册户籍五六百万户的全球第一的大帝国!

    西汉灭亡后,可还有那个朝代敢用三十税一征税?

    十五税一都是爱民如子了!

    想着这些,刘彻也在心里感慨了一声。

    秦人创造和完善的那些制度,无比接近近现代国家的体制。

    可惜了,因为太先进了,所以,反而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反倒是老刘家接受后,各种刘氏特色一上。让其变得落后和愚昧之后反而使得整个国家渐渐兴盛和强大了起来。

    只能说,秦代的统治者,每一个都是作死能手!

    天子刘启听了刘彻的说法。稍微想想,也觉得还合理。

    此时,统治阶级还是很重视数学的。

    后来小猪的五个儿子里,有三个数学成就都不错,特别是燕王刘旦,是公认的数学大家。

    至于刘彻的兄弟里,刘彭祖和刘胜的数学也不错。

    至于官场上。更是拿着一本《九章算术》当成真理来膜拜,基本上,地方官人手都有一本……

    所以。刘彻从少府的账目中发现猫腻这个解释还算能接受。

    于是,天子刘启又问道:“太子是怎么想的?为何要放这程郑氏与卓氏一马?”

    刘彻听了,他当然知道不能用什么我要留着这两个家伙来炼钢什么的。

    那样老爹肯定会嗤之以鼻。

    冶铁炼钢有少府就足够了!

    国家命脉岂能掌握到私人手上。

    但刘彻知道,少府固然是可以完全满足军事上对于铁和钢的需求。但想靠少府那帮官僚在民间普及和推广铁器。那就别指望了!

    也只有程郑婴和卓王孙这种充满了‘开拓精神’有‘市场意识’的商人能有那个动力和耐心。

    不然,前世小猪搞了盐铁官营后,为何民间的铁器普及程度一下子就迟滞了?非要等到出了个赵过,才慢慢的普及早几十年就在关中出现的那些诸如二牛抬杆等先进技术?

    但这些事情说出来就政治不正确了。

    刘彻稍微整理一下思路,拜道:“回父皇,此辈奸商,固然狡猾无比,然则。却可为我汉室拓土数千里,有教化西南诸夷的功劳。儿臣故此斗胆向父皇求情,饶其等性命,许其戴罪立功!”

    “拓土数千里?”天子刘启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任何一个中国皇帝都拒绝不了开疆拓土的诱惑!

    天子自称九州万方之共主,代天牧狩,执掌四海的主人。

    自然而然的,每一个中国统治者都会有着强烈的扩张**,只要条件许可,中国天子一点都不介意自己的领土扩大。

    但跟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扩张,不太喜欢杀戮,更喜欢用文化侵略,徐徐图之,以颜色革命来扩充自己的领土。

    所以,中国统治者最擅长的就是先打败敌人,然后让敌人承认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再花个百十年时间,将这个敌人的文化和传统磨灭掉,自然而然,那个敌人就变成自己人了。

    西周时期,天下各诸侯国,有许多出了门就是夷狄的势力范围。

    当初的镐京甚至就在戎狄的眼皮子底下。

    可到了战国时期,戎狄东夷荆楚去哪了?

    春秋初期,现在的蜀郡是巴人的地盘,现在蜀郡还有巴人吗?

    就是西南诸夷,去滇国和夜郎看看,他们用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基本上都是楚国文字演化而来的……

    是以刘彻这么一说,天子刘启立刻就饶有兴趣的问道:“这两人与西南诸夷有联系?”

    “回父皇,是的!”刘彻叩首道:“儿臣正想向父皇禀报,据这程郑婴所言,在西南诸夷以西,去滇国两千里之远,还有一个名为身毒的国家!”

    刘彻此刻变身成为一个鼓着腮帮子的小恶魔,用着极富煽动性的语调道:“父皇,据滇国人所说,此身毒国,国土极大,而民众极愚,然其土地极为肥沃,能一岁三收稻谷,且整个国度上随随便便就能捡到黄金玉石,简直富庶无比!”

    对于印度,刘彻完全不吝任何赞美之词,能把它夸大到什么程度就夸大什么程度,刘彻恨不得就告诉自己的老爹,印度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地上天堂,恒河里流着奶,土地里遍地是黄金。

    刘彻甚至还打算,这几年找几个小说家的人来,就写关于印度怎么富庶怎么有钱,反正,yy无罪嘛。

    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给几十年后的向印度进军铺路。

    刘彻这是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

    后世欧罗巴那帮穷鬼为什么想要大航海?

    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