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务虚笔记-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っ鱉的行动绝非偶然,这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工农兵热爱祖国和人民……十八年来其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都是一贯的。记者们飞快地记录着,感到很像是一篇悼词,于是要求去看看M本人。领导们和记者们便一同到M家里去。M吓坏了,窘得什么话也说不出,面对咔咔乱闪的镁光灯她甚至吓得直流泪。记者们请她不要过于谦虚,把群众提供的关于她的优秀事迹再陈述一遍,问她是不是这样?M根本没听清那都是在说谁,但是领导们示意她无论什么问题只要回答“是”。M于是点头,点头,一个劲点头,还是说不出话,无论人家问什么都点头。这样,没用了几天,M还没有离开这个城市就已成为知识青年的榜样。
  那个酒鬼也因此大大地风光了一阵子,一会儿被称为英雄的父亲,一会儿被叫作模范家长。这酒鬼于是醒悟于是全力支持女儿到边疆去,并且站在那块空地上向众人保证他从此不再喝酒了,为了让离家去革命的女儿放心,为了与“英雄的父亲”或“模范家长”的身份相符。三天之后M要走了,这酒鬼说“壮行酒总是要喝一杯的,下不为例”,但是后来证明他的戒酒史为期总共三天。
  我想,这一年可能是1968年。这一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这一年Z十七岁,M二十一岁。有可能我算错了他们的年龄,不过这没关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Z的异父同母的弟弟HJ已经十三岁,这肯定又是一个错误的计算,但对于一篇小说,这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因为这对于写作之夜是必要的。
  145
  Z的母亲之所以没有带着Z离开那个酒鬼,主要是因为Z的弟弟HJ已经存在,她不想再让一个儿子没有父亲。至于HJ的年龄,则应以我的印象为准,因为在我的印象之外Z可能并没有什么弟弟。1968年HJ已经十三岁,这与Z的母亲再嫁的时间无关,而是由于在我的印象里又传来了少女T的消息。
  少女O和少女N曾经分别爱上了WR和F,这使得少女T一度消散。如今,Z的同母异父的弟弟HJ使T的形神重新聚拢,HJ的诞生,使曾经模糊的T得以成为清晰的T,确凿和独立的T。就是说,在1968年夏天,由于少年HJ如诗人L一样痴迷的目光,少女T重新又走上了那座美丽房子的阳台。
  少女T走上阳台,阳光使她一下子睁不开眼,她伸展双臂打一个小小的哈欠。太阳在她的眼睛、牙齿和嘴唇上照亮水的光影。远处的河水静静地蒸腾,风速很慢,树叶在炽烈的阳光中缓缓翻动。T倚在栏杆上,在斑斑点点的树影中,双臂交叉在背后久久地凝望那条河。柔软的风吹拂她,她一只脚踏着节拍,美丽的双腿上也有水波荡漾的光影。这时候十三岁的HJ便要从家里启程了,以锻炼身体的名义,长跑。HJ一跑起来,我发现他就是朝着少女T所在的方向。从他家到那座美丽的房子,大约三公里,跑一个来回差不多要半小时——包括围着那座美丽的房子慢跑三圈,和不断地仰望T的窗口。这长跑,一天不停风雨无阻,只是在第五个年头上中断过三天。那一年HJ十八岁了,高中毕业后到一家有名的饭庄里作了学徒,他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先买了一支价格昂贵的金笔,用这笔给T写了第一封情书。
  因而在我的印象里,少年HJ有着与少年L一样的形象,有着与L一样的勇敢和痴情,所不同的是诗人L的痴情被贴到墙上去了,而年轻厨师得到了T的回信。
  T的回信很简单:我已经爱上了别人。要是你愿意,我们可以作朋友——一般的但是最好的朋友。
  少女T爱上了谁呢?这时的T还是模糊的T。如果她爱上的是F她就仍然是N,如果她爱上的是WR她便依旧是O,但如果当她有了与N或O相似的失恋史后,她以为看透了一切,因而有其不同于N也不同于O的独特选择,那么,她就真正是T了。这个T,就与诗人所梦想的T绝然不同,就与N或者O都毫不相干,她不再模糊;O将为O,N将为N,T将为T,各有选择各有归宿。
  又过了八年,在T有了与N或O相似的失恋史之后,她的独特选择是:为了能出国,就嫁给HJ吧。
  这样的选择让HJ欣喜若狂。这样的消息让L倍感痛苦。这样的事实让Z嗤之以鼻。
  146
  青年厨师HJ的长跑总共中断了三天。三天之后他相信他有理由继续跑,并且继续是朝着T的方向。HJ天性快乐,不太看重大脑而是更听信直觉,直觉告诉他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那个方向跑下去,T最终必定能够成为HJ的妻子。这样,他又跑了八年。
  这八年中,HJ不断地跑向那座美丽的房子,不断地为T修理自行车,不断地期待T能多给他一点儿时间,不断地向T表达爱情和不断地遭到T的拒绝,不断地为T仍然爱着别人而尝尽酸楚,再不断地向T保证他虽然爱她但不会违拗她的意愿,他很满足于作她的朋友——一般的但是最好的朋友。除此之外,这八年中他还不断地为此遭到其同母异父哥哥的轻蔑、讥嘲和斥责。
  Z不断地对HJ说:“你怎么就一点儿男人的骨头都没有?”
  Z不断地对HJ说:“你以为你是什么角色?你知道在他们眼里你是什么吗?”
  Z不断地对HJ说:“你不过是一个称职的自行车修理工,充其量还可以作她消烦解闷的一台对讲机。”
  Z不断地对HJ说:“你以为她们真的可能爱上你吗?”
  HJ纠正说:“不是什么‘她们’,是她!与别人无关。”
  “那也一样!”
  “那是她的事。”HJ总是这样回答。但是这样的语言,Z的思维里从来不曾有过,因而他永远也不可能听得懂。
  “她顶多是对你存着一点儿好奇心,”Z对HJ说,“她把她家的那座房子看腻了,忽然发现还有人活在像我们这样的一条街上。她周围的人都娇养惯了,颐指气使惯了,所以她惊奇一个叫HJ的家伙怎么会这么吃苦耐劳俯首贴耳。画尽了高山流水忽然觉得下里巴人才是标新立异,嘿,你懂吗这就像画画,画尽了高雅他们忽然觉得粗俗也挺有味道……听我一句吧,你毕竟是我的弟弟我才这样对你说,你要是真想赢得她你就得站得比她还要高,懂吗?尊严你懂吗?你要想让她爱你,你就得让她仰望你崇拜你……”
  “哥,你不是有病吧?你把别人都想成什么了?”这是从始至终HJ能够想到的第二句话。说罢他换了运动鞋,快乐地向那座美丽的房子跑去。
  最让Z不能忍受的还是那个酒鬼。Z的继父非常赞成小儿子的行动,为他可能为这个小院联结起那么一门好亲戚而兴奋不已。那时候Z才明白,能够让继父兴奋的除了酒和花之外,还有所谓“高干”,继父敬仰高干甚于敬仰他的酒,当然更甚于他的花。他让HJ把他珍爱的花一盆盆一株株不断给T送去,因为他有一次听T说她的父亲虽然不多喝酒但也是爱花如命。T的父母都是高干。Z于是想起在上寄宿中学时所受的一次侮辱。那么T的父母是什么级别呢?局级呢还是更高?很可能更高。
  T的父母是谁?可能就是F医生的父母,也可能就是Z的叔叔和婶婶——不过这可能是我的错觉。但是我没有办法摆脱开我的错觉,我一想起T的父亲,飘来的就是Z的叔叔晚年的形象。
  我只知道T的父亲有一段独特的历史,是Z的叔叔所没有的。那还是战争年代,在一条河上,T的父亲和T的伯父都是那条河上的船夫。有一天几个红军到了河边要过河去,而且后面有敌人追来。兄弟俩都是穷苦人而且都赞成红军,哥哥对弟弟说:“你的船把红军渡过去,我的船把敌人引开。”就这样T的父亲把几个红军渡过河去,想想自己已没有了归路,便跟随那几个红军去参加了革命。T的伯父九死一生居然逃脱了敌人的罗网,在外乡流落多年,后来仍回到那条河上去摆渡了。除此之外我对T的父亲再无所知,除此之外,T的父亲与Z的叔叔混淆不清。甚至Z的叔叔晚年的形象,把F医生的父亲也牵扯进去,我的印象常把他们混为一谈。
  Z没想到,母亲对弟弟的恋爱也抱了一种好运将临的期待。但在这件事上,母亲甚至不如继父光明磊落。继父自始至终赞成HJ的选择,在T的父亲蒙冤(被打成叛徒)之时他也未改初衷。而母亲,则是在T的父亲平反复职之后,才赞成了小儿子的选择的。终于有一天,历史证明了那个酒鬼的英明,Z的继父便站在街头那块空地上向人们吹嘘:“我活了快一轮儿了,这点儿事情我能看不明白?忠臣遭贬,奸佞弄权的事我见得多啦!(我想他的那些历史知识,一定来源于京戏。)告诉你们,喝酒的未必都糊涂,不喝酒的也未必就明白。”
  那一年可能是1977年也可能是1978年。青年厨师HJ仍然坚持不懈地长跑,朝着T的方向。
  青年画家在那一年搬离了继父的小院儿,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他所在工厂的一间仓库。Z把那仓库改成了自己的画室兼宿舍。初春,天上地上都是杨花,一年四季画室四周都是商贩们的叫卖声。这画室独自的寂静,将在女教师O的心里吹进一股清风或者引动一场风暴。_这画室兼宿舍的阴暗和简陋,将令O感动涕零。画室的主人身居闹市甘于清贫寂寞,一心在他的画布和油彩上,其出众的才华和超凡的意志将赢得O的仰望和崇拜。
  147
  HJ的长跑中断了三天又继续了八年之后,有一天,那个酒鬼收到了一封从挪威或者丹麦——这不重要——寄来的信。信是用英文写的,幸而HJ八年来一直在学英语,虽然水平徘徊不前,但借助英汉词典总算把那封信大致弄明白了。
  “爸,你是不是救过一个英国人的命?”
  那酒鬼愣一下。
  “你是不是在一个英国人家里干过活儿?”
  那酒鬼喊道:“放屁!”
  “妈,您快让爸去用凉水冲个头吧,我这儿跟他说正事呢。”
  酒鬼用凉水冲了头,回来问小儿子:“这信,咱是不是得赶紧烧了?”
  “干嘛?”
  “弄不好,再算我个里通外国?”
  “哎哟喂,都什么年月了你知道吗?现在的人,都还巴不得有个外国亲戚呢。”
  “噢,”酒鬼沉吟半晌,说:“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我在一个英国牧师家里干过两年,没干别的,也是侍弄花。”
  “对对,牧师,是牧师,信上写的是牧师。”
  “他还活着?”
  “那个牧师已经死了,前几年死的。这信是她女儿写来的。”
  “他女儿?呵,那时候她才刚刚会走路哇,她怎么会记得我呢?”
  “信上说,她父亲一直想找到你,说是你在最危险的时候帮助过他们,救了他一家人的命,可前些年他没办法找到你,他知道他要是给你写信,要么你收不到,要么反倒会给你惹来麻烦……”
  “那是闹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不光找中国人的麻烦,也找英国人的麻烦,我带着那个牧师一家人逃到咱们老家去躲了几个月。就这么点儿事。他还说什么?”
  “他临终前留下遗嘱,让他女儿继续找你。他写下了你当年的地址,说一旦中国开放了让他女儿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你。”
  酒鬼看看那信封上的地址——歪歪扭扭的一行中国字,于是感叹他在这个小院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
  “找我干嘛?”
  “信上说,她父亲要她为你做些事……”
  “我没事。我有‘二锅头’就没事。”
  “她还说,你的孩子要是想出国留学,她可以帮忙。”
  “我不去。”
  “谁说让你去了?说的是我姐我哥或者我。”
  “你想去?”
  “那还用说?爸,妈,我去留学怎么样?”
  “英国?”
  “信上说,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洲,哪儿都行!”HJ非常兴奋,“妈,您说我去哪儿?”
  母亲一声不响。母亲心里忽忽悠悠的想起了另一件事:应该到南方那座宅院去看看了,快三十年了不知那老屋还有没有,现在开放了Z的生父应该能回来了,也许他已经回来过了,也许他到那宅院去找过他的妻儿了,也许那老屋的主人早已换了好几次了因而没人能告诉他我们去了哪儿……是呀我得去一趟南方了,无论如何得去看看了……
  148
  HJ与T终成眷属。T坦率地告诉HJ说:“我对你,可能仍然不是爱情。”HJ说:“可我对你是,这就够了。”T说:“甚至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爱情。”HJ说:“可我知道,这就够了。”T说:“你知道什么?”HJ说:“不爱而被爱,和爱而不被爱,我宁愿要后者。”T问:“就没有爱而且被爱的吗?”HJ回答:“那不是人人都能碰上的福气。”
  HJ出了国,继尔T也出了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或者澳洲,这仍然是一个空间问题所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年后T的母亲也出国投奔女儿女婿去了,那座美丽的房子里只剩了T的父亲一个人。厨师HJ在国外上了两年学,然后凭着他的烹调手艺在一家餐馆里又干了几年,积攒起资金又有了绿卡,HJ夫妇在唐人街上自己开了一家中国餐馆。创业艰难,他们把T的母亲接来帮助料理家务,三个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小餐馆日渐发达。HJ的老丈母娘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因而在国内那座美丽的房子里,只有T的父亲独自悄度晚年。
  这时T的父亲已经离休,一旦无官无权,门庭若市很快变得门可罗雀。他把所有的房门都打开着,经常的行动就是为了追赶一只苍蝇,从这屋跑到那屋再从那屋跑到这屋,跑遍所有的房间,才想到苍蝇采取的是“敌困我扰,敌追我跑”的游击战略。于是他只留一间给自己住,其余的房门都锁上,相当于“坚壁清野”让苍蝇在那锁紧的房门里慢慢去饿死。幸而有他的老亲家常常给他送花来,同他一起饮酒论花。自HJ和T走后,那酒鬼便亲自来送花。那酒鬼没想到能与这样一位他仰慕已久的大人物促膝而坐,谈天说地议古论今,觉得是平生最大的骄傲。在出国的问题上,两个老头持一样的坚定态度:“不去,哪儿也比不得咱中国好。现在的年轻人不学无术能懂得什么?”于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酒鬼照例是每饮必醉,T的父亲每次只喝一两绝不越雷池半步,但他学会了唱戏。
  149
  我说过,T的父亲与Z的叔叔乃至与F医生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混淆不清。他独自在那美丽而空荡的房子里徘徊,形神中包含着这三个人近似的历史。如果Z的继父以亲家的身份常常给他送花来,并陪他饮酒聊天,我觉得他就是T的父亲。如果他想到,早知今日夫人也去外国经营了私人餐馆,何必当初反对儿子与一个右派的女儿相爱呢?我感到,他就是F医生的父亲。如果他在那空荡荡的房子里侍弄花草,有一天把所有的奇花异草都看腻了,慢慢又想起了老家的葵林,想起漫山遍野的葵花,想起葵林里的那个女人而夜不能寐,那么他,就是Z的叔叔。
  我的眼前常常幻现出这样一幅情景: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两个白发的老人不期而遇,一个是Z的叔叔,一个是Z的母亲,都提着简单的行李。
  “你这是,要去哪儿?”
  “我想,回老家看看。你呢?嫂子,上哪儿去?”
  “南方。好几十多年了。”
  于是沉默,不用再多说什么,他们知道他们都是去找寻什么。

  十六、葵林故事(下)
  150
  WR一步步取得着权力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个世界的隔壁并不止于他所经历过的那样一种存在。这个世界的隔壁,并不都要空间的隔离。不需要空间的隔离,仍有人被丢弃在这个世界之外。那样的“墙壁”不占有空间,比如说只要语言就够了,比如说只要歧视的目光就足以把你隔离在另一个世界里。WR期待着更高的权力以取消人间的隔壁,这时肯定他还来不及想到,有一种“墙壁”摸不着当然也敲不响,那中间灌满的不是沙子也不是几十年的一个时代,而是历经千年而不见衰颓的一种:观念,甚或习惯。WR未必知道,这样的“墙壁”不是权力能打破的,虽然它很可能是权力的作品。这样的“墙壁”所隔开的那边,权力,鞭长莫及。
  比如葵花林里的那个女人,就曾在那边,如果她还活着她就只能还在那边。
  151
  Z的叔叔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天亮时又看见了久违的葵花。火车在越来越辽阔的葵林里奔驰,隆隆声越来越弱小,仿佛被海洋一样的葵林吸收去,烟雾甩动在蓝天里,小得如一缕白色的哈气。
  火车在小县城的边缘停住,Z的叔叔完全不认得这儿了,若非四野盛开的葵花,Z的叔叔想:难道就凭一个名称来寻找自己的家乡么?车站是一座挺现代的建筑,城里城外正耸立起一座座高楼,塔吊的长臂随着哨声在空中转动,街上到处是商贩们声嘶力竭的叫卖,小伙子开着摩托风驰电掣,尘土飞扬起来又落在姑娘们花了很多钱和很多时间才烫成的鬈发上,落在花花绿绿的裙子和遮阳棚上,落在路边的馄饨汤里和法式面包上然后去千千万万的肠胃里走一遭。事实上老家已经没有了。我想,Z的叔叔对城里没有多少兴趣,他只是在城边的一家小饭馆里吃了点儿什么,歇一歇脚,远远地张望一下那座陌生的小城,之后便起身寻着葵花的香风走去。
  一切都在变,唯这葵花的香风依旧。
  葵林依旧,虫鸣依旧。我想,Z的叔叔走在葵林里,他应该还会产生一个想法:“叛徒”依旧。“叛徒”这两个字的含义,自古至今恐怕永远都不会改变,都是不能洗刷的耻辱,都是至死不完的惩罚。人间的一切都可能改变,天翻地覆改朝换代,一切都可能翻案、平反、昭雪,唯叛徒不能,唯人们对叛徒的看法没有丝毫动摇的迹象。
  她怎样了呢,葵林里的那个女人?
  Z的叔叔,他千里迢迢并不是来看什么老家的,他是来寻找那个女人——那个曾在他怀里颤抖过的温热的躯体,那个曾在他面前痴迷地诉说过一切梦想的心魂。往日,像这葵林一样连绵不断,一代一代的葵叶一如既往,层层叠叠地长大,守卫着往日,使往日不能消失。她仿佛还在他怀中,还在这葵林的浓荫下、阳光中或月色里,她依旧年轻、柔润、结实、跳荡,细利的牙齿轻轻地咬着他的臂膀,热泪流淌,哭和笑,眼睛里是两个又远又小的月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