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栖田记-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

    如此一来,城内的秩序很快就被打乱,一开始是流民单方向的抢夺,没多久就发展成为流民与本城居民的混战,到了七月中旬,大规模的混乱冲动暴发了,而此时汇聚在幽蓟两地,城内城外的灾民已近二十万,幽蓟两州的本城常住人口亦不过五十万左右。

    在这种双方人口比例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冲突暴乱,官府根本控制不了,朝庭虽在燕云之地派有常驻军十万,但这十万有一大部份驻扎在瀛州,幽蓟各只有一万驻军,一万驻民想要控制数十万流民造成的混乱,根本控制不了,再加上没有朝庭的喻令,军方也不敢使用雷霆血腥的震压手段,为此,幽蓟之乱愈演愈烈。

    如此一来,不仅草原涌进来的流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幽蓟两地的百姓受此冲击,又跟着新添了无数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么多的流民仅凭幽蓟两地已然容纳不下,无数的流民又冲出幽州城,顺南而来,涌入下面的各个城市,

    当地官府眼看事态发展超出了自己掌控的范畴之内,惶恐之下这才八百里急报上奏京都,七月二十一日,当今官家收到奏报时不由大吃一惊,立即召来朝中诸臣,紧急议事。

    幽蓟之地以前一直是由杨家军镇守,只是近些年来,边境安宁,辽人也没有任何不轨动作,杨业身体又不太好,便申请回朝,真宗允了,将其从幽蓟调回了京都,幽蓟的镇守兵马则换成了左卫将军崔怀清,崔怀清乃宋开国大将崔彦进之幼子。

    崔怀清其人本领一般,擅钻营,其父过世之后,太宗念其父之功,对崔家兄弟两人颇有照顾,太宗过世之后,此人与真宗关系不错,真宗即位,崔怀清已成为左吾卫副将,数年后,杨业从幽蓟两地归来,真宗便派此人前幽蓟,接管了杨业之位。

    崔怀清在京城虽没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风评倒也不算太恶,再加上又是名将后代,真宗有它安排,诸臣虽略感惊讶,却也没什么人反对,他刚去那两年,幽蓟风平浪静,哪知到任的第三年,就发生了这样的大事。

    真宗瞧着奏报,心头又惊又悔,如果是杨业在幽蓟,绝不可能让区区流民演绎成现在这般模样,可这崔怀清是他自己送上去的,此刻也没什么好说,只能召朝臣紧急商议,好在这个时候,朝中贤臣良将众多,大家聚在一起之后,没多久,以江阁老为首的朝臣们很快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方案有二,一,为了防止辽趋机兴兵,朝庭立即派杨业为主帅,率十万大军前往幽蓟镇压动乱,杨业到任之后,幽蓟兵马统一由杨为节制,崔怀清降为副将;二,同时派遣赈灾钦差与大军一同前往,派军,一为平乱,一为防止辽趋机兴兵。

    而幽蓟之乱平息下来之后,接着是振灭和安抚,为此,此次幽蓟之地的重点在于抚,必竟区区二十万的流民造成的动乱,只要辽不趋机兴兵,有杨业带领的十万大军过去,很快就会控制局面,幽蓟两州的动乱控制容易,但要让这两州的秩序恢复正常,将所有的灾民安顿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这个钦差的人选,江阁老并没有多置一词,最后由众朝臣议出由皇长子赵佑出任钦差,户部侍郎张逊为辅,随大军一同前往幽蓟。(备注。原历史上真宗有六子,赵佑为皇后所出的嫡次子,但前面五个儿子没有一个长大,现是新宋,很多事不按正史发展。)(。)

第二百零一章、皇长子赵佑(中)() 


    皇长子赵佑乃真宗嫡妻江皇后所出嫡长子,现年已有十八,赵佑既是嫡又是长,江家还有江阁老这个名震天下的重臣,按理说来,这赵佑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不知为何,当今圣人一直绝口不提立太子之事,朝臣曾多次上书议封太子,官家皆不与理会,声望如日中天的江阁老对此从不发意见,如此一来,议封太子的声音逐渐就少了。

    现幽蓟事起,有朝臣建议皇长子赵佑为钦差,官家二话不说,当场就允了,有那心事活络的朝臣见状脑子立即飞速运转,嗯,官家一直不立太子,该不会是一直在找机会考校太子的本事吧?毕竟当朝太宗曾下有遗旨:赵氏皇室子孙挑选储君,贤者优先!皇长子若真能处理好这次幽蓟两州之事,当他返朝之时,太子之位只怕也就落定了。

    宋太宗的这一道旨意注定了赵氏子孙的继位这一块定然要较往朝艰难很多,但皇室若真能按此旨意执行,选出来的每一代储君都是有德才兼备之人,虽在选储君的时候,竞争会比较激烈残酷,但对于赵氏皇室江山的长治久安,却有无上好处。

    不说这些头话,但说这位皇长子赵佑,大多朝臣对他的印像是很不错的,赵佑年方十八,相貌不凡,才学出众,身为当今官家的嫡长子,不骄不躁,为人谦和有礼,他虽未被立为太子,可真宗在二年前,便已特许他随朝臣一同入朝议事,并让他在户部挂了个职,这两年来,办了几件不错的差事。

    圣人这个时候肯让他出任幽蓟两州的钦差,显然是打算好好磨练他,这个事如果做得好,定会为其赚来极高的声望,要知道幽蓟之地不比其它,这里属于燕云地盘,回归大宋的怀抱不过区区十几年时间,这里的动乱一个不好就会演绎成两国之间的战争。

    被派到这地方做钦差,并不容易行事,尤其是在此动乱时期,一个不慎,小命可能就会送在这里,但相对回报也很高,一旦做好了这个差事,声望立即便会暴涨,暗中支持赵佑的朝臣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推荐赵佑,是觉得有杨业做主将,即便辽想趋机兴兵,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冲开幽蓟屏障,也就是说,随杨业一同前往幽蓟振灾的钦差,在安全这一块,是没什么问题的,既然安全问题不大,让赵佑领衔这个差事,再配一个能史做副手,处理好幽蓟两州的振灾事宜的机率就很高了。

    如此一来,想要真宗尽快立赵佑为太子,此次钦差的最佳人选便是赵佑,一开始,提议的朝臣还担心真宗不允,没想刚一开口,真宗就同意了他们的举荐,这让已准备了一肚子说词的举荐官既惊又喜,真宗虽不如太宗那般英明神武,但做为守城之君,他还算是合格的,朝臣们看得懂的事,他没理由看不懂,他这般轻易便允了赵佑出任幽蓟振灾钦差一职,想必心里也是很看好赵佑,打算立他为储君了。

    不说朝臣们的心事,但说赵佑在听提官家的钦点他为钦差之后,心里也颇为激动,他明明是嫡长子,堂舅又是当朝赫赫有名的阁老,按说那太子之位原注定是他囊中之物,可当今官家却迟迟不肯封他为太子,要说赵佑心里没怨气,是不可能的,不过江家人和他的母后都不时在身旁劝诫,说皇帝此举大概是在考究他的心性为生,让他好好表现,万不可有丝毫怨愤鲁莽之举,至于那太子之位,除了他,根本没有第二人选。

    (真宗目前在膝下的仅有两子,长子赵佑,次子赵祉,赵祉年方十二,其母是身份普通的嫔妃,又不受真宗宠爱,外家不过五品文官,赵祉本身沉默寡言,在朝中如同隐形人一般,根本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赵佑想了想也对,必竟当朝太宗曾下过遗旨,要求赵氏皇室子孙在选储君的时候,以德行才干为主,他赵佑出身高贵,自认自己人品才学在家族子弟中也是最好的,即便是父皇要选贤先优,他也不担心自己会被赵祉给比下去。

    现听得真宗命他为幽蓟钦差,知道真正锻炼自己的时间来了,自是欣喜异常的接旨谢恩,接下圣旨之后,赵佑心里便寻思开了,这次去幽蓟定要好好表现,让父皇看清楚,自己这个嫡长子所占的并不仅仅嫡长这个份位,自己的才学能力,也是家中兄弟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似乎忘了目前在身边的,只有一个未成年的弟弟,根本没有什么可比的。)

    十万大军开拨,是需要时间准备的,不可能当天就走,为此,赵佑下朝之后就被他的母亲江皇后喧进宫去了,江皇后今年四十有一,看上去却不过三十出头的模样,她五官精致,气度华雅,十多年的皇后做下来,让她举手投足之间,皆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雍容华贵。

    当她瞧着身姿挺拨,意气风发的儿子朝自己走来的时候,雍容华贵的面容上顿时浮出了一抹柔和的笑意,边朝他招手边道:“佑儿,过来坐下,听说你父皇给你安排了个不错的差事?”

    “是的,母后,父皇命我为幽蓟两州钦差,命我随杨大将军一同前往幽蓟济灾抚民。”赵佑与其母关系十分亲近,在她的宫殿里一点也不拘谨,他十分随意走到江皇后身旁坐了下来,笑着开口道。

    “幽蓟是我大宋的边关重地,圣上肯让你出任这两地的钦差大臣,显然是十分看重你,这是好事,不过佑儿,母后听说幽蓟两地现正处于动乱之中,你过去之后,首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安全,知道吗?”面对爱子,江皇后不再民雍容华贵的皇后,而是一个爱子甚深的母子。

    “我知道的,母后,一会出宫之后,我去一趟舅舅府中,和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让李家三郎做为钦差卫队长,随我一同前往幽蓟。”赵佑点了点头。

    “李家三郎?嗯,若能让他做你的钦差卫队长,确实对你的安全多一层保障,不过你想找他担当你的卫队长,找你舅舅用处不大,这样罢,你从我这回去后,去一趟阁老府,向他请教一下章程,如果他肯帮你开这个口,这事十有**便成了。”江皇后低头想了一下,开口道。(。)

第二百零二章、皇长子赵佑(下)() 


    “去找江阁老?母后,这怕是没什么用罢,江阁老虽是我名义上的三外祖,可在他眼里,我不过是一个与他没有什么关系的普通皇子罢了,他待我不失君臣之礼,却也从来没把我当过外孙,咱们想找他开后门,只怕是行不通。”赵佑一听,脸色的笑容不由淡了下来。

    江阁老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声望都可用如日中天来形容,在许多人的眼里,只要有这位江阁老在,国家哪怕是换皇帝都不要紧,一般人若有这样的一个外祖,心里不知有多么骄傲兴奋,可赵佑对他这个三外祖,非但没有半点亲近之意,反而有着说不出的怨愤疏离。

    “佑儿,我很严肃的告诫你,这句话,你在我这说说就算了,在外面,绝不可吐露半句,尤其是面对阁老的时候,你万不可表现出对他有半点不满之色。”江皇后一听,面色顿时沉了下来,目光十分严厉的盯着赵佑开口道。

    “我知道了母后,问题是他根本不喜欢我,我再想讨他欢心也是没用的,至于在他面前的刻意表现,以他的手段和智慧,母后觉得这般做为有用吗?”赵佑被他母亲一瞪,有些胆怯的垂下了视线,不过旋即又抬起头来,有些不服的小声辩驳了一句。

    “呵呵,你说得不错,以他的为人,你若是在他面前刻意讨好迎逢,他便愈是看不上你,是母亲想佐了,不过,他即便不喜欢你,但在幽蓟这事上,你若诚心去向他讨教,他是不会将你拒之门外的,在他的眼中,有些事,比个人喜好重要。”江皇面听着赵佑的辩驳,一开始甚是不喜,可随后面色却逐渐缓和下来,听得赵佑说完之后,目中甚至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赵佑闻声不由微微一怔,下意识的看了自家母亲一眼,却从母亲脸上看到了对自己含笑的鼓励,他到底不算愚钝之人,略略想了一会,便明白了江皇后的意思,母子两人说了会话之后,赵佑很快辞别了母亲,出了宫门,前往阁老府去了。

    赵佑所不知道的是,他刚离开宫门,他母亲脸上的笑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江皇后瞧着儿子离去的背影,目中闪过一抹强烈的怨愤和不甘,哦,别误会,这份怨恨当然不是针对赵佑……

    “三叔,你再不喜欢我们江家人,再不喜欢我们母子,可在幽蓟之事上,你也只能无条件的支持我儿,帮我儿出谋划策,因为幽蓟位置非比寻常,绝不容有失,一旦我儿凯旋归来,这太子之位,再也无人可以阻挡,到时候,即便是三叔你手段通天,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佑儿上位了罢。”江皇后的目光落在某个点上,目中擒着一抹冷笑,嘴唇微微颤动,无声的对自己开口道。

    对于江阁老此人,江皇后既恨又惧,她虽贵为皇后,可在他面前,却从不敢有半点僭越之举,别说僭越,她甚至是连说话都要分外小心,江阁老是她的亲三叔,与她的父亲虽不是一母同胞,却同一个父亲,但他与江家人的关系却很不好。

    江阁老比她大了十五岁,小时候他在江家过的什么日子江皇后不清楚,江皇后只知自从自己记事开始,江阁老便不在江家,二十岁他便中了进士,之后一路不断高升,二十五六岁之时,便成了太宗身边的重臣,她当年能嫁给真宗为妃,完全是因为江阁老之故,那时候的太宗想抬举江家,欲聘江家女为皇子妃,而江阁老那时不过三十出头,刚成婚不久,子女年幼,自不可能为妃,最后这事就落到了江皇后身上。

    江皇后的父亲和祖母不喜欢江阁老,她是知道的,江阁老是妾生之子,江皇后的父亲则是家里的嫡长子,江皇后的祖母不仅讨厌江阁老的生母,对这个庶子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她六七岁的时候,江阁老那会刚入官场,江家非但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反而拼命的去打压他。

    哪知越打压,人家爬得越快,等到江皇后十岁左右的时候,江阁老已成了太宗身边的红人,而江家好歹是江南旺族,家中有眼光的族人不少,知道此子气候已成,打压不得,只能交好,江皇后的祖父也发了话,绝不许家中任何人再去找江阁老的麻烦,并亲自押着江皇后的父亲上门去给江阁老赔礼道歉。

    结果如何江皇后不得而知,她只知道自己十六岁那年,太宗一道谕旨下到江家,指定江家大房嫡长女江熙蓉为寿王赵德昌为正妃,江熙蓉十七岁嫁入寿王府,数年之后,寿王被封为太子,她自然而然的成了太子妃,再后来,就是皇后了。

    她初嫁入寿王府的时候,心里对自家这位极少谋面的三叔心里还是颇为感激的,江皇后身为江家的嫡长女,所受教育不差,眼光和智慧都颇为不凡,自是知道像江阁老这样的人,自己只能交好,绝不对得罪,更何况,自己能为成皇子妃,多半是自家这位三叔的功劳。

    只是她很快便发现,无论她怎么讨好这位三叔都没用,他对江家人一点感情都没有,他不介意皇帝看着他的面子上抬举江家,本身却不愿与江家人有任何瓜葛,随着他声望日益隆盛,太宗皇帝原本还有些担心儿子的后族权势太大,到时候惹出外戚专权之事,等他搞清楚江阁老是打心底厌恶江家人的时候,他终于安心了。

    如果仅仅是因为江阁老不管江家的事,从来不帮江皇后提供任何便利,江皇后心里虽然不舒服,倒也不至于怨恨,真正让江皇后怨恨江阁老是关于肖充媛的那件事,如果不是江阁老插手,肖充媛不可能成为皇帝的宠妃,更不能诞下皇子。

    肖充媛诞下皇子的那一段时间,真宗所有的心事几乎都放到那对母子身上,那一段时间江皇后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时刻担心自己皇后之位哪天就保不住了,虽然最后那对母子死无全尸,(江皇后认为)却也无法消除她心头的愤怒,更何况,真宗一直不肯封赵佑为太子,又何深与这对母子无关,每每想到此事,江皇后心头的愤怒就如那咆哮的溶浆一般……

    不说江皇后的心事,但说幽州急报传回京城,几道紧急谕令下去之后,七月二十四,十万大军在校场集合,以杨业为主帅,潘家大郎为先锋,朝幽蓟开拨,随军钦差赵佑与主帅杨业同行,与赵佑一同前往的还有一支百人钦差卫队,卫队长由国公府李家三郎担任。(。)

第二百零三章、幽州风云(一)() 


    燕云十六州分别指的是: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于五代十国期间,被后晋君主石敬瑭割让给契丹。

    北宋政权建立之后,因某位书的意外到来,让整个大宋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自石敬瑭手中割让出去之后,400多年一直在外族手中的燕云十六州被当朝太宗收回了八州,这八州分别是幽、蓟、瀛、莫、涿、檀、顺和瀛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瀛州为中间线。

    其它其余八州在山之西北,宋辽两国以太行山为界线,各驻一半,因有了太行山和长城这个屏障,辽想再向宋兴兵,已远不如当年那般随意方便,再加上宋长期在此八州驻有十万兵马,宋境政治清明,兵强马壮,辽人心头虽然不愤,却也不敢再轻启战事,两国没有了战事,宋境一力发展经济民生,近二十年下来,整体国力再次腾飞。

    宋发展迅速,辽也不多让,大辽虽没有江佐郎这样的妖孽之臣,却有萧太后这样的英明太后,萧太后之能无须多说,以宋太宗之能,再加江佐郎的手段计谋,对上此女,两国交战足足两年多,宋亦不过免强拿下八州,而那时的辽国的整体国力,远远不如大宋。

    萧太后此人可谓是大辽的一个传奇,她不仅军事兵略出众,在治国之上,亦是少见的英主,她自三十五岁开始,带着年幼的儿子,踏上辽国政权的最高中心,短短二十余年时间,就将战乱不息的大草原完成了统一、与宋休战以来,萧太后非但没有被失去八州的怒火冲昏头脑,反而沉下心来,一边磨兵砺马,一边发展国济民生。

    后续近二十年,大宋在高速发展,大辽也不多让,他们虽然没有江佐郎这样的奇才,但萧太后治下的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整个草原皆对其归心,若这样的发展继续下去,只怕用不了多久,宋辽就会再次掀开大战序幕。

    只不过这种良好的发展在去年冬天嘎燃而止,无它,执掌辽国政权二十多年的萧太后去年冬天逝世了,她一去世,这些年来一直风调雨顺的大辽似乎因为这位杰出的女统帅的逝世开始转向逆境,萧太后逝世不久,一场数十年不遇的大雪灾就降临场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