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银子当然是最好的粘合剂,任何的兄弟义气都抵不过银子来的实在。孙进宝的举动给了他一个很大的启发,打造一个庞大的地下组织,属于他陈凌的地下组织。
虽然这很烧钱,但是他必须要去做,这是他的退路。
现在人很少,几百两银子就能牢牢拴住下面的那些人。
他当然相信孙进宝、马成这样的人是不在乎钱的,他们要的是刺激,是无拘无束,是老子天下第一。
可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需要钱,大把的钱。与其到时候伤了和气,还不如现在就订好规矩。钱去赚就行,从引龙醉的疯狂让陈凌相信,在大宋赚钱,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至于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几个人可以随便说。
皇城司就算了,张蓝风说的这个名字没有一点创意,还容易引起混乱。我可不准备让这些人真的效忠皇城司。
“南帮!”马成激动的猛拍桌子,他觉得这个名字很霸气。
孙进宝摇摇头,这算什么名字!
“就叫南堂吧。”陈凌一语定音。
既然自己是老大那就要有点权威,就叫南堂!
堂口好说,这汴京城里有的是要卖房子的,有李成辰出面,容易的很。
只靠自己的钱显然不能长久。南堂需要自己的产业。
反正引龙醉不愁卖,再弄出一个低档的就行了。
作坊都不用找,就用现在的作坊就行。那么大的作坊加几口锅不是问题。
黑市现在不是把引龙醉卖到了天价嘛,正是赚钱的好时机。
引龙醉要出新品了,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引的李沆头脑发热,觉得是不是再建几个作坊,反正自家的庄园大的很,房子也多,多弄几个作坊就是多几倍的钱呐。
不好再去买其他的酒,不然会引起怀疑。好在这里有赵恒的份子在里面,要钱不好说,要酒简单。什么酒都是赵恒一句话的事儿。
果酒?这种酒还真的不多,别说皇宫,就是整个汴京都找不出来多少。
要的就是这种,原材料越难找,味道就会越独特。
虽然引龙醉是高度酒,但是毕竟是从其他酒李提炼出来的,那些老酒鬼还是能从引龙醉的味道里喝出其他酒的痕迹,这是短板。
果酒在大宋并不流行,只在江南部分地区有人喝,那这种酒来提炼再好不过。
而且这种酒的度数不是很高,如果再加入一点果汁,就会是很好的鸡尾酒,很适合女子饮用。
曹国公是一个理想的合作者,虽然这引龙醉风靡大宋,成为朝廷饮酒的首选。但是毕竟引龙醉的产量很少,价格也高,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到,对整个大宋的酿酒行业冲击很小。
虽然有所损失,但是以曹国公的身家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况且这事是由皇帝提出,让他放心不少。
原来以为李沆贸然插手酿酒是皇帝对他的敲打,现在才知道,皇帝是缺钱花了。
这是一颗定心丸。
只要明白皇帝对自己没敌意,损失的那些钱算什么!早晚能再赚回来。
现在不就是机会嘛。
虽然要的是果酒,但是整个大宋都是自己的酿酒作坊,要运到汴京还是很容易的。
这种事当然需要赵恒和曹国公商量,至于那些细节,李沆出面最好。
有多少要多少,李沆面对曹国公赵元俨一点也不客气。他的底气确实很足,在尝过陈凌弄出来的那种颜色鲜艳的果酒之后李沆就觉得那不是酒,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至于陈凌说的准备把这种酒卖给女人他完全就没放在心上。
这么好的酒如果只是卖给女人那才能卖多少。
不说别的,就那些读书人就能卖疯了。
引龙醉毕竟太烈了,很多酒量不大的人根本就喝不下几口,稍微多一点就面红耳赤两腿发软。这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才子来说可是掉身份的。
这果酒就不一样了,味道新颖,鲜甜中带有一股酒的香气,很适合那些白面书生,饮一杯酒下肚,对着美人吟诗作赋,真是再美不过。
酿酒你在行,这卖酒,还得老夫出马。李沆看着陈凌吃瘪的样子心里格外的舒畅,终于有你不知道的地方了,不容易。
第八十七章 免费的酒瓶()
李沆到底还是忍不住在自家的庄园里又新建了一个作坊,专门用来酿造果酒。
名字当然还是引龙醉,不过为了和以前的引龙醉有所区分,陈凌让李沆在酒坛上都打上了引龙醉纪念款的字样。
卖的时候不能整坛的卖,必须用那种小酒壶。
画了一个后世的酒瓶,让民窑尽快生产出来。做工一定要精致。
只有这样才能卖出价钱。
赵恒是最大的东家,给这种酒题个字没问题吧。
每个酒瓶上面都打上皇帝的御笔,别说酒,就是这瓶子都是价格不菲。汴京城里有皇帝墨宝的能有几个人!现在只要买瓶酒就能得到啊,傻子才不买。这酒瓶可是要做传家宝用的,上面是皇帝的御笔呀!
李沆担心用瓷瓶装酒的话成本太高,仅仅是造这种瓶子也得花不少钱。
真是一点经商的天赋都没有。
这瓶子可是用来装引龙醉的,上面又有皇帝的题字,打招牌最好的机会。不问他们要钱我都觉得亏了。
汴京城里大的民窑有五家,按照陈凌的要求,李沆把他们全都给找了过来。
李相邀请自然要认真对待,一个个很早就来拜见。
李沆倒是直接,把陈凌带过来,和他们打个招呼自己就出去了,任由陈凌和他们胡闹。
反正他是不相信,让人家白给你造瓶子,哪会有这么好的事。都知道引龙醉赚钱,不狠狠的咬你一口才怪。
几个油光满面的东家本来还很高兴,能让李沆请上门怎么也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可是李沆进屋之后话都没说几句就跑的见不到人,只把一个几岁的孩子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陈凌无所谓,反正自己已经对这种好奇的眼光有免疫力了,被他们看看又不会死。
“这次请几位过来主要是因为引龙醉要出一种全新的酒,需要用一种小瓷瓶来盛酒。在这汴京城里最大的几家民窑就是在坐的各位。所以想问问能不能烧出这种瓶子。”陈凌从袖子取出草图,让几人传阅。
汴京的大民窑,烧这种瓶子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难度。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陈凌到底想说什么。他们相信李沆肯定知道这种瓶子烧制起来很简单。完全就不用多此一举的问。
“小友,实不相瞒,这种瓷瓶对我们几家来说都不是难事,只是不知李相准备要多少?价钱几何?”一个年长的人问道。
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瓶子嘛,当然是多多益善。与以前的引龙醉不同,这次的引龙醉可是大量生产,莫说汴京,就是整个大宋也能供应的上,甚至还要卖到高丽、辽国和西夏。所以数量,你们可以自己估量一下。”
这是一笔大生意!
几个人听完陈凌的话后第一感觉就是,这笔生意一定要抢下来。
可是激动过后又觉得不太可能。
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李沆就让这么一个小娃娃来说,也太儿戏了点。
看出几人心头的疑虑,陈凌满不在乎的在主座上坐了下来,像模像样的端着茶低头细品,对几人眉来眼去的表情视若无睹。
我有的是时间,你们尽管嘀咕,我就不信你们不动心。
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问道:“敢问小友贵姓?”他们对陈凌一无所知,实在不知道李沆把这么一个小孩子找来是为了什么。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们谁想做这笔生意?”陈凌放下茶杯,目光从几个人身上扫了一遍:“我要提醒各位,这是一笔大生意,如果做的好,不要说汴京,很有可能会风雨化龙,成为整个大宋数一数二的民窑。”
先画个大饼再说,不然这些人不上钩。
为了省钱,只能费口舌了。
这李沆也是,皇帝可是占了七成的份子,他居然不掏钱。我一共才多少钱,怎么能掏出这么多的钱,李沆和寇准有钱,让他们两个拿也行啊,非要拉上我干什么?
可是为了让南堂能够有酒卖,陈凌只好答应了。
能把这几家说动最好,能剩下不少的钱呢。
这些人在商界磨爬滚打多年,一个个都是老油条,不会因为陈凌的几句话就轻易开口。谁知道后面有没有大坑等着他们跳。
到先为止陈凌说的都是一些预期,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难怪这些人脸色平静。
可是陈凌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这次合作,我们需要你们免费提供给我们瓶子,不是一直免费,而是前十万瓶免费。其实也没多少钱。主要是看大家诚意。”
这句话简直炸了锅,刚才还平静如水的几个人瞬间脸色铁青,也顾不得得罪不得罪李沆了,鼻子里哼出一声拂袖而去。
好吧,还剩下两个。
这两人脸色也很难看,估计把李沆的祖宗给问候了不少遍。肯定问候不到自己,这些人可是李沆请来的,挨骂也是李沆挨骂。再说了,他们又不知道我是谁。
估计这两个人心里有所顾虑,就这么走掉怕把李沆给往死里得罪,作为商人,本着能不得罪尽量不得罪的心态,还是忍住没有骂娘。
这李沆是真狠呀,免费提供给你十万个瓷瓶!那我们一年下来不是白干了!
“不要心急,你们总要听我把话说完吧。连古人都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诸位可都是在大宋拼打多年老前辈了,怎么还是这么沉不住气!”
陈凌不慌不忙的说道:“既然是免费,那当然就有好处。李相岂能让你们吃亏!”
他站起身:“还有一句话我没有说,就是瓷瓶之上,会有皇帝的御笔题字。这可是天大的荣耀。试问,当今天下,那个民窑烧的瓷器能有皇帝的字!仅此一处,相比两位的民窑就会传遍大宋吧。”
古人对于皇帝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只要沾上皇家,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至于钱,提钱那就远了。
刚才还黑着脸一副随时准备拼命的两人马上容光焕发,如果这小娃娃说的是真的,那还真的可以一试呀。皇帝题字,别说民窑,就是官窑都不多见。
这样的瓷瓶一出世,他们两家民窑瞬间就可以与官窑一较高低。沾了龙气的民窑,试问大宋哪家能比?
两人的心思顿时活泛起来。
其中一人说道:“小友说的可是实情?事关重大,可开不起玩笑。”
陈凌从袖子里掏出来一张纸,那是李沆请赵恒写的。看那字的模样赵恒当时肯定喝多了,不然字怎么都是爬着的?
难看归难看,只要旁边的那个印章不错就行了。
皇帝的名讳可不敢乱写,没人敢假冒,那是要杀头的。
两人神采奕奕,对视一眼,都觉得此事可行。
陈凌再加把火:“为了表彰你们两家对引龙醉的无私捐助,皇帝决定在瓷瓶烧出来运到李相酿酒作坊的时候,会下一道恩旨,表彰你们为敬业模范,昭告天下。”
这件事陈凌还没有来得及和李沆说,也没有和赵恒说。反正是举手之劳,人家都出了那么多钱了,怎么也要给个荣誉才好。
我又不是那些无良奸商!
两人几乎要喜极而泣了,心里暗暗庆幸,幸亏没走啊,没想到还有这等好事。这可是花多少钱求都求不来的啊。十万个瓶子而已,我们还出的起,两家一分也就五万个,虽然钱不少,但是有了皇帝的表彰,那可就是天大的喜事,足以荣耀乡里了。
第八十八章 货币战争()
陈凌的心是真黑啊,看到那两人千恩万谢的拱手向他告辞,李沆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比陈凌不知道要善良多少。
十万个瓷瓶!
真是狮子大张口。
“你这样骗他们良心上就没有过不去?”李沆问道。
“骗?”陈凌打量了一眼李沆:“大人,你做官很在行。但是这做生意,你真的很差劲。你信不信,就皇帝在瓷瓶上的那个题字,就能让他们两家赚的不知三十万个瓷瓶这样的利润。提前走的那几家肯定会后悔死。”陈凌提醒着李沆:“人家可不傻,有好处才会做。更何况”陈凌清清嗓子:“我还替他们求了一道恩旨呢,表彰他们捐献瓷瓶。”
“我怎么不记得皇上说有恩旨?”李沆想了一下,难道自己一时走神忘记了?
“现在不是有了嘛,你赶紧去和皇上说,我这都答应人家了,要是没有,那皇上岂不是出尔反尔了嘛。君无戏言,李大人还是赶快去吧。”
“你这是假传圣旨!”李沆气的胡子满脸飞,陈凌胆子是真大呀,连这种事都敢做,这要是让皇帝知道了就是杀头的大罪。
“我这是在替皇上赚钱,他身为大股东总要给人家一点好处吧。几个字而已,他又没什么损失。”陈凌完全不在乎,反正上面有李沆顶着,他相信李沆有的是办法解决这个小小的问题。
让陈凌来和那些人说就是一个错误啊,李沆后悔不迭,虽然是省了不少钱,但是该怎么向皇帝开口解释?
糊涂啊陈凌。
李沆感觉自己的头大了不少。
陈凌对李沆的小心谨慎毫不在意,他是太小心了,这种事不管是那些商人还是对皇帝都是有好处的。
“李大人,你想过没有?表彰商家对皇上也是有益处的。”陈凌指点着李沆:“现在不仅皇上需要钱,整个大宋都是需要钱的,要养兵,要造武器,要赈灾,要建宫殿,要平定内乱,要整治江南。没有银子一切都是空话。银子从哪里来?当然是税银。但是税银的来源多少年来没什么变化。最大的一点原因就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李沆听到这句话眼里多了一丝审视,他看着陈凌:“你这句话你是从哪里听来的?”概括的真是精辟啊,他实在没想到陈凌总结的这么言简意赅。
陈凌一愣,大家不都这么说么,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句话啊,只要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几千年来华夏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嘛。
“重农抑商。”李沆细细咀嚼着这四个字,越想这里面越是有内涵。
“好一个重农抑商!”李沆几乎是拍案而起:“陈凌,老夫没想到,确实没想到,你能把我大宋乃至历朝历代的根基之策总结的这么精辟。说吧,你的师父到底是谁?我真想见上一见。”
我有个屁的师父!
“张景和慈恩都是我师父,你应该见过。”
“少和老夫装糊涂,这几个字岂是你能想出来的!”李沆把陈凌提起来:“你的授业恩师到底是谁?”
李沆是真的想见见这个人,他实在不敢想象能把一个小孩子教导成这样的人该是怎样的一代宗师啊。
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授业恩师,陈凌一想,从自己上小学开始一直到博士后,教过他的老师怎么也有一百人了吧。可惜他们都没有和自己一起来大宋。
就他这么一个半吊子莫名其妙的来了。
可是李沆这么问确实很正常,就是陈凌自己都觉得必须要找一个授业恩师来解释自己的出现了。不然实在是太可疑了,李沆会起疑心,赵恒也会,疑心早晚会变成杀心。
“我可以相信你么?”陈凌淡淡的说道:“实不相瞒,我确实有一位恩师。”他看看李沆身后的丫鬟,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李沆一挥手,那小丫头低着头就出去了,轻声轻脚的没有一点声响。
“说吧。”李沆的内心是复杂的,陈凌真的有一位恩师,只是不知道这位高人到底是谁。
“其实,在下的恩师乃是一位云游道人,道号三丰。”只能把张三丰请出来了,这个时候别的名字也想不起来。
“三丰?”李沆拧着眉头想了半天,没记得有过这么一个人。
“正是,小子三岁时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家父本以为小子必死无疑。却巧恩师云游汴京。他老人家菩萨心肠,为了治好小子的病不惜自损身体。后来见与我有缘,就在汴京待了两年,闲暇时时常教导。五岁这年不辞而别,现在他身在何处,小子也不知。”
反正听他爹说自己三岁的时候却是生过病,因为没钱医治,只好在家等死。后来一个云游道人路过汴京,见两人可怜,便上山采了草药,这才救活了他。
这件事整个城南的人都知道,大家都说陈凌真是祖上积德,才能得好心人搭救,不然哪能活下来!
见李沆脸色变幻,并不相信,陈凌说道:“此事城南人尽皆知,李大人尽可派人去查,看看小子所说是否所言非虚。”
“我只是想见一下你的恩师,并无他意。”
查是当然要查的,既然这件事陈凌敢这么说,那么想必是真的,不然找人一查就能查出来。
“你接着说,这事对皇上到底有何好处?”李沆也想听听陈凌会怎么说服他。
“很简单啊,扩大税源,商税现在的比例在逐年升高,这事你问一下户部就知道。皇上表彰商人,这就给商人传达出一个信息。朝廷是鼓励他们经商的,大人身在朝堂,肯定明白这种无形的肯定有多重要。商业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朝廷的税银,一方面也能收纳大量的流民。这比把那些流民编入军中要好很多。现在我大宋的军队真的太多了,每年国库的银子差不多有一半都消耗在军队。人多,战力还不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银子,分到每个人头上也只顾得温饱。这样的大军怎么能有战力?”
既然说就要摆开了说,至于李沆能不能理解那就是他的事了。
“更甚者,商人可以与辽国经商,把辽国大量的银子都流入我大宋。这势必会引起辽国银子短缺,银贵钱贱。辽国也和我大宋一样,百姓用度多为铜钱,银子短缺,就会增加这些使用铜钱百姓的负担,时间一长,必定国事不稳,民怨沸腾。到那个时候,辽国的大军没有钱粮支撑,战力起码折损一半。李大人,你觉得这对我大宋是好还是不好?”
李沆完全被陈凌的话给惊呆了,他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