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弥补。如80年代为外贸研制的八五—Ⅱ型坦克便出口巴基斯坦200辆,在国际上被认为具有“二代半”坦克T—72相应的水平,价格还相对要低一些。
巴基斯坦购买了这种坦克的车体、火炮后,又从乌克兰和英、法、德购买少量部件,从2002年起组装并定名为“哈立德”。该车性能数据是:全长(炮向前)9。86米,车体长6。48米,车宽3。5米,车高2。37米,全重46吨,乘员3人,公路最大时速65公里,公路最大行程400公里,武器为125毫米48倍口径滑膛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各一挺。车上可载炮弹39发、高射机枪弹500发、并列机枪子弹2000发、炮塔后部还外挂16具烟幕弹或榴弹发射具。
从外形看,它的炮塔有棱有角,不像苏式和中国80年代以前的担克那种半球形,具有西方风格,易于再外挂反应装甲。它的内饰、火炮又属苏式风格,整体上注重尽量简易以便于生产,带有东西合璧的特点。
“哈立德”最具威力的是火炮,首批产品选装的中国滑膛炮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该炮在苏联原型炮基础上再借鉴原西德技术,用了十几年攻关研制,因而优于装配在T—72坦克上的同口径炮。其炮管采用电渣重熔精炼钢及单壁自紧自管技术,弹药采取分装方式(弹头与发射药筒分别装填),炮膛内部镀铬以减轻磨损。其炮弹装配了穿甲、破甲和榴弹,其中的贫铀穿甲弹同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用过的最新弹种性能相同,可打穿“阿琼”和T—90等现役各型第三代坦克的装甲。其车体正面和炮塔采用了“三明治”式的复合装甲(两层钢装甲中间夹一层陶瓷钢),还能再挂装防御穿甲、破甲两弹种的“双防”反应装甲,其防护水平可同美、英、德那些60多吨的坦克叫板,也不逊于其主要对手T—90型。
“哈立德”型(即MBT…2000)坦克在炮塔内装备了自动装弹机,减少了一名装填手,不像欧美的第三代坦克还要四名乘员。这不仅提高了炮弹装填速度,乘员减少也能使炮塔比西方坦克小了一圈,所需装甲相对较少。西方设计坦克以容纳身高1。9的乘员为标准,车内还要宽敞,此种坦克设计却依据亚洲乘员的一般身高,以1。7为标准,车身相对低矮。这些因素,使该车在装甲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总重量比西方坦克轻十多吨。
驾驶“哈立德”要像老式坦克那样用力拉杆,比不上欧美那些按钮便可操作的新型坦克,内部舒适性也差,对习惯于艰苦环境的该国乘员却不太影响使用。西方人可能嘲笑车内硬硼硼的旧座椅早该扔进垃圾箱,显得狭小的炮塔空间也会使乘员有压抑感。然而从坦克最基本的要求即作战性能看,它与其他第三代主战坦克已能并驾齐驱。过去苏联设计武器曾提出“百分之九十九投资用于实战,百分之一考虑舒适”,巴基斯坦这种不求奢侈的方式可谓更有甚之。
MBT…2000型坦克在北京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之前,巴基斯坦军方便将其运到国内测试,感到中国的1200马力发动机质量不如西欧产品,人称世界顶尖级的德国奔驰厂发动机因其设计立足于欧美国家,在炎热沙漠气候下也容易发生故障,故印度“阿琼”坦克所用的德国奔驰发动机的可靠性便甚差。巴方便选用了价格不高且适应南亚热带气候的乌克兰6TD…2柴油机,还请世界一流的英、法、德坦克厂家提出改进意见,并购买了它们的火控系统部件如自动跟踪系统、三代热像仪。不过从总体看,该车百分之九十以上部件仍产自中国,车型也依照中国原设计,只是为适应装配乌克兰发动机而对后车体的散热窗做了改动。
巴基斯坦在非关键部件上尽量因陋就简,组装出的“哈立德”坦克如不含火炮、火控系统,成本不过54万美元。再加上目前所选的中国125毫米滑膛炮(如选俄罗斯、乌克兰同类炮,可使用炮射导弹,价格却贵些),以及配装英、法、德仪器,全车总价也不过100万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同代的世界名牌坦克如德制“豹”式、英制“挑战者”、法制“勒克莱尔”以及印制“阿琼”(其实是仿“豹”式)单价均超过400万美元,美制M1A2则为600万美元,日制九零式达800万美元,俄、乌最廉价的同档坦克单价也不低于200万美元。
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同印度处于军事对峙。印军现有3000多辆坦克,其中1700辆是苏制T—72型,近年又引进俄罗斯T—90的生产线。巴基斯坦也装备了2000辆坦克,却多半是已有二三十年车龄的五九式、六九式。1996年印度的“阿琼”坦克问世(因性能不可靠,后未大量投产),巴基斯坦为应急从乌克兰进口了320辆T—80U坦克,单价220万美元,加上弹药配件总费用近10亿美元。巴方想以此种价格更换旧有坦克在经济上实难承受,便又求助于中国。
巴方经反复试验90年代初中国为其设计的90…Ⅱ坦克并计算可接受的效费比,终于选定其后裔——MBT…2000外贸型坦克。
中国自身装备的九八式坦克只在天安门阅兵时亮相,未参加国际防务展览会,因此近些年世界每年评比“十优”坦克时总榜上无名。巴基斯坦经三次对印度战争,被国际上公认为使用坦克经验丰富,它最近对引进的MBT—2000评价甚高,这在当时,比较客观地显示出那一时期,中国坦克在国际上的技术水平。
巴国在“哈立德”出厂后即让其参加盛大检阅,确定为新世纪陆军的主要装备,舆论界又称这种坦克是“中巴友谊的结晶”。
2009年,中国99A2式坦克亮相国庆六十周年后,巴基斯坦提出,在99A2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对MBT—2000“哈立德”主战坦克,进行进一步技术改进,如今的MBT…2000“哈立德”早已不同于之前的原始版本。在巴基斯坦内部,它被称为MBT—2010“哈立德—Ⅱ”。
前几次作战,由于在地面战争进行之前,巴基斯坦军队的空中打击力量和远程火力,就已经将印度地面部队的重型装备,收拾得七七八八,剩下的,只是装甲战车快速突进,实施占领,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并没有展露身手的机会,这一次,他们急不可耐的想在这场地面战斗中,有所表现。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巴基斯坦军队先头部队的四十两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率先冲出了整个突击群,充当了尖刀角色。
冲到距离印度军队前沿阵地仅有2000米的距离时,印度人的反坦克导弹——“毒蛇”同时出洞了。
六十二、死光的速度
印度陆军装备的“毒蛇”导弹,同样颇有来历。
从1983到1993年的10年中,印度政府实施的“导弹发展综合计划”耗资9亿多美元,组织1000多名科学家和30多个科研单位与兵工厂重点研制了6种型号的导弹。在这6种型号导弹中:“大地”和“烈火”两种地地弹道导弹已批量生产并成为印度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卡什”和“特里苏尔”两种地空导弹的研制虽历经坎坷但前途未卜;“阿斯特拉”空空导弹虽试射多次,但由于LCA战斗机迟迟不能服役,前景不容乐观;而“毒蛇”反坦克导弹已经悄然稳步发展,一跃成为印陆军未来武器装备计划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与印度其他国产武器发展计划一样,“毒蛇”导弹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光电子技术上。除了1990年首次实验时成功完成跟踪外,“毒蛇”的制导系统问题频频。1997年9月9日,安装了被动红外热成像导引头的“毒蛇”第一次试射成功,接着“毒蛇”又出色完成了几次试射后才进入了最后定型阶段。1998年3月直升机发射型号在特制的米…17上进行试验取得了成功。1999年,“毒蛇”在ALH直升机上实现了系统整合。1999年底,“毒蛇”通过使用白昼型的被动红外热成像导引头成功测试了其“发射后不管”能力。2000年,“毒蛇”的热成像仪系统进行野地测试时,它通过系统识别,在5000米范围内锁定了T…55坦克并在4000米的范围内将其摧毁。之后“毒蛇”开始小规模生产。2004年6月10日,“毒蛇”在海德拉巴发射场进行了最后一次成功试射,计划2004年年底开始批量生产。印陆军在此后的十几年内,对“毒蛇”的需求量从1000多枚将增至2万枚,从而成为印巴高原上名副其实的“毒蛇”。
“毒蛇”导弹弹头采用双级串列式高爆战斗部;为了保证攻击效果,“毒蛇”采用攻顶和常规攻击两种攻击模式,并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而“发射后不管”的实现取决于“毒蛇”的光电火控系统。“毒蛇”使用3种不同的制导模式,包括有线制导、红外制导和毫米波制导。有线制导的优点是指令信号采取线路传输,对外界有源干扰的抗干扰能力强。但它的弱点同样明显,即系统十分笨重且射程太短。毫米波制导是当今世界先进反坦克导弹普遍采用的制导方式,它的制导精度不亚于激光驾束制导,抗电磁干扰性能远胜于微波雷达,且对云雾烟幕的穿透能力强,能量空间传播衰竭小,无论是抗有源还是无源干扰的能力都比较强,具有真正的“发射后不管”能力。该导弹制导方式特别有利于武装直升机使用,但不利的因素是对坦克的顶部攻击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毫米波制导模式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太多,以致于它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投人服役。因此现在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必要时能以模块的形式来取代红外制导模式。“毒蛇”最终采取了无线电指令加被动红热外成像的复合制导模式。红外成像技术(焦平面阵列技术)较红外扫描技术的优点是,分辨率高,能区分包括红外曳光弹、红外诱饵、红外干扰机在内的多种有源干扰系统与目标之间的红外波段差异。由于坦克车体上部的发动机排气舱口是一个巨大的热源,辐射大量的红外线,这使得采用红外热成像导引头可有效对坦克实施攻顶。
“毒蛇”导弹最大射程6千米,为了提高攻击速度,减小被拦截机率,“毒蛇”动力装置采用了先进的固体冲压式发动机,并特地为它研制了一种以三硝基苯甲硝胺为主要成份的推进剂,以满足大推力和无烟化的需求。其推力达到普通固体发动机的两倍,导弹飞行速度在发射3秒后,即可超过1马赫。
灵巧轻便是“毒蛇”的一大特点。在设计之初,“毒蛇”就吸收了当时技术水平领先的反坦克导弹的特点。比如导弹采取管发射形式,包装筒兼作发射筒,有利于保养和携行。为了减轻弹体重量,“毒蛇”导弹70%的弹体材料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具有强度高、重量轻、体积小的优点。弹体质量仅9千克,体积小,武器全长仅0。8米,便于士兵携带和肩扛发射。
“毒蛇”导弹通用性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陆地车载型,载车由印度梅达沃德南斯工厂制造,其实就是在BMP…2步兵战车的底盘后面加了一对负重轮。它的回旋式发射筒上安装有四枚处于待发状态的“毒蛇”导弹,另有四枚备弹,车上装有自动装填系统,车组成员不需暴露在车外就可以实现再填装。另一种型号是直升机型。“毒蛇”导弹可安装在印陆军现役的各种直升机和正在装备部队的ALH国产直升机上。标准的配挂方式为八枚导弹,由两具四联发射筒装载,分别挂在武装直升机的两个短翼上。直升机机头装有供导弹制导、火控使用的固定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搜索发现目标,激光测距仪完成定位,驾驶员将目标数据输入导弹,弹上导引头比照数据自行引导导弹攻击目标。
印度人的“毒蛇”出洞了,巴基斯坦人,有自己的打蛇棍吗?
“毒蛇”反坦克导弹,从导弹出膛到将速度提高到极限值,仅仅只需要3秒钟的时间。2000米的距离,从导弹发射到对目标实施攻击,前后不到六秒钟。
六秒钟的时间里,按照坦克的移动速度,根本难以逃脱的。印度士兵在导弹出膛的那一刻开始,就充满期盼的的等待着那一声声的巨响。
巴基斯坦军队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在激光照射雷达预警提示后,立即在第一时间,释放了烟雾干扰和气雾干扰。可惜的是,他们很快发现,这些红外干扰手段,对于“毒蛇”导弹,起不了多大作用。
他们不得不考虑,凭借着自身坦克的三大基本特性,摆脱“毒蛇”反坦克导弹的死亡追踪。
在“毒蛇”导弹即将抵达并命中目标的100米距离时,他们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漂移,赛车特技表演中难得一见的机动性能,在重量高达40吨以上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上,展现了出来。
几乎所有的攻击导弹,在靠近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时,都从360度侧移了一个车位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的边缘,擦身而过。
这是怎么回事?印度士兵,被眼前的一幕惊诧了!
作为MBT—2000的改进型,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在原重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安装了中国研制的1500马力的高性能发动机,从而使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具备了超强的机动性能。
在快一秒都是生存的战场上,这种机动性能,很有效的帮助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躲避了“毒蛇”导弹的攻击。具备了超强的机动性能,并不是说保证了所有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都具备了逃脱死亡之吻的机会,这种机会,还需要驾驶员具备良好的人机结合能力,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
大部分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很好的利用了自己座驾的性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剩余的一小部分,还是难逃“毒蛇”导弹的毒牙,被狠狠的咬了一口。轰隆隆的爆炸声,接连响起。
被“毒蛇”导弹命中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有的被“毒蛇”导弹击中侧翼装甲,整个炮塔被射入的炙热金属流引燃车内的弹药,发生了内爆,剧烈的爆炸力,瞬间掀开了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的炮塔,如同掷铁饼一般,将炮塔击飞了出去。
被命中正面主装甲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在地面吭吭哧哧的喘息了会,依然保持了基本的战斗力,继续行进。正面的主动防护装甲,二次爆炸后,有效的化解了“毒蛇”导弹的攻击,侥幸生存了下来。不过,他们的装甲正面,早已经面目全非,显现出一个个巨大的空洞,此刻,即便是一颗突击步枪子弹,都能够从这个缺口直射而入,将坦克内的巴基斯坦士兵的生命,收入囊中。
“毒蛇”反坦克导弹,能够有效的击穿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的正面防护装甲!
这是这场坦克导弹和主站坦克正面对决,得出的结论。
徐福知道,这个结论,又会让国内的专家们,忙活一阵子了……
被击中的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座舱内的驾驶和操作人员,被巨大的震动,震得七荤八素,头晕脑胀,身体素质稍逊的人,当场休克。
巴基斯坦军队的坦克兵,感觉不好受。两公里外的印度导弹发射的士兵,也强不到哪里去。
有些人出现了心悸,胸闷、恶心等不适症状。这是巴基斯坦MBT—2010“哈立德—Ⅱ”主战坦克的激光炫目器照射后,产生的不良后果。
自上个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以来,科学家们就希望能够研制出激光武器,并为此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50多年来,在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家们尽管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步步为营,逐步向实现激光武器的梦想迈进。
就战术激光武器而言,可以分为两类……软杀伤激光武器和硬杀伤激光武器。所谓软杀伤激光武器,是指以容易被激光破坏的光电传感器、光电系统、甚至人眼等为目标的激光武器,而硬杀伤激光武器则指能直接毁伤导弹、飞机等目标的激光武器。显然,就技术难度而言,软杀伤激光武器比较容易实现,而实现硬杀伤激光武器则难得多。
其实,软杀伤激光武器早已实现,并在实战中应用,只不过拥有此类武器的国家不想大肆宣扬而已。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进行的马岛战争中,英国就秘密地使用了刚刚研制出的“激光眩目瞄准具”,照射攻击英国军舰的阿根廷飞机,并取得了满意的战果。199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索马里也曾使用“军刀”203激光照明器,驱散骚乱的人群。
目前,有一定实战能力的激光武器主要有以下3种:
一是导致人暂时失明的激光枪。
二是导致人疼痛和晕厥的激光射弹。美国曾经研究一种被称为“脉冲能量射弹”的武器,其发射的激光脉冲作用于固体目标时会产生强烈的闪光、震耳的噪声、巨大的冲击和多种生物效应。这些生物效应包括:无弹片撞击对皮肤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刺激,能引起疼痛、麻痹、胸闷、晕厥等现象。
三是可强行使人僵立不能动弹的激光束武器。这是一种非致命性激光束武器,它产生的激光束在照射一定距离人员,可使其固定在原地不能动弹。该激光武器的主要部件是一个紫外线光源,它能产生两束紫外线波束,波束中的电流能较强地刺激人体肌肉纤维,支配着人的行为动作,使人照射后保持一个状态而不能动弹。
而强激光武器是一种定向能武器,利用强大的定向发射的激光束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它是利用高亮度强激光束携带的巨大能量摧毁或杀伤敌方飞机、导弹、卫星和人员等目标的高技术新概念武器。强激光武器有着其它武器无可比拟的优点,强激光武器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火力转移迅速、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持续战斗力强等优点。正因为如此现在,美、俄、英、德、法、以色列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强激光武器。激光武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并将在今后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范围内,俄罗斯的理论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与以色列在激光武器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中国悄无声息,在国人心目中,中国的武器是落后的,真是这样这样吗?在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里,中国人的激光武器技术,至少领先全球十五年。中国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