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第3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朝廷虽然麻木不仁,但身在辽东的官员可是坐立不安啊!他们总是要做些什么,生怕自己什么也不做,事后就会被崇祯皇帝治罪。因此,巡抚方一藻和监军高起潜就集合起在山海关的众将。议遣兵救援,而诸将莫敢应。最后独副将杨振请行。而吴世恭遇上的正是带着自己部队出征的副将杨振。

    得知真实情况以后。吴世恭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杨振了。说他不对吗?杨振在如此情况下。还能不惧个人安危,敢去救援困在松山城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可谓是忠勇的楷模;说他对吗?明军已经在辽东兵力空虚,而杨振就是在以卵击石,在这一路上肯定会被清军击溃,白白送掉这支明军。让辽东的兵力更加空虚,这会让辽东的形势进一步的恶化的。

    于是吴世恭就派人阻拦住杨振部,并亲自劝说杨振道:“杨副将!军情紧急,多说客套话也没意思。本官也不是要咒你。鞑子的大军就在本官身后紧追不舍。你一去松山就会迎头撞上,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就算你运气好,到了松山又能怎么样?松山城内官军大部已在突围时全军覆没,你们根本也回不来。要不然本官怎么会独自回撤而不顾洪督师呢?奉劝一句:还是等等,等大军集结完毕后才一同出兵吧!”

    一开始得知汝宁军的归来,杨振还挺高兴。因为当他得知汝宁军是冲破清军重重阻截,而且是成建制归来的时候,还以为这支劲旅将会与自己一起去救援松山呢。为此,杨振甚至按自下决心,将要把自己部队的指挥权交至吴世恭的手中。虽然他是去执行一个敢死的任务,可是能不死谁愿意去死啊?

    没想到遇上吴世恭以后,却听到了一番打退堂鼓的话,杨振的脸就一下子沉了下来:“不劳吴总兵费心了。末将军令在身。”

    停顿了一下,杨振觉得还是有些不死心,他苦口婆心地劝吴世恭道:“吴总兵!久闻您是宇内第一勇将,这次不仅是毫发无伤归来,而且救了这么多的儿郎,确实是名不虚传。而如今辽东大厦将倾,正该各镇精诚团结。只要解了松山、锦州之围,把督师大人救回关宁,辽东之局面还可收拾。末将就在此保证:只要吴总兵请缨,末将必执鞭坠镫相随,并愿为大军先锋。”

    遇上这么一个死脑筋,吴世恭就有些无奈了。他对杨振道:“本官的儿郎刚归,疲兵不得远征,总得休整两、三个月,补充粮草军需。”

    接着吴世恭看到杨振将要开口辩驳,他连忙举手阻止道:“你别觉得本官是敷衍于你。现在我们面对的可是鞑子的十万大军。因此,起码集结起六、七万军队。可我们加起来还不到三万五千人,我们俩谁都不会撒豆成兵,而兵力不足,再会打仗又有什么用呢?”

    “可是想在那里来的六、七万军队呢?”杨振反问道。

    “那现在宁远和山海关内有多少官军?”吴世恭就要摸家底了。

    “宁远城有着吴三桂吴总兵的四万,山海关里除了末将的军队,还留有不到万余。”杨振回答道。

    “那好!只要朝廷给本官三个月的时间,大造战车,再调拨一些火器、粮草和马匹,就可做好援救的准备。这里木材不缺,匠户也不少,加紧着造批战车毫无问题。至于火器、粮草和马匹,辽东的库中本来就不缺,只要调拨出即可,根本不需朝廷大批送至。”(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七章到底谁想造反

    吴世恭接着劝说道:“至于人,本官的儿郎有着三万,让宁远吴总兵分一半给二万,这不过分吧!你这里有三千,其他地方拼拼凑凑怎么样也能凑出一万。让本官全权练上一个月,就勉强能成个样,就可达到出征救援的条件了。”

    “可就怕时间一长,松山、锦州两城无法支撑?”杨振担心道。

    “三个月,松山城应该无恙,而锦州则听天命吧。”吴世恭也是实话实说,“待到准备完全,大军先击破鞑子阻截,先至松山,把洪督师与城内一万多军民救回再说。接着寻机再救援锦州吧!”

    其实这是吴世恭在归程中考虑出的破局方法。这次出征虽然明军是惨败而归,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清军对车阵加火器的打法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无论是当时洪承畴用此战术推进到锦州城脚下,还是汝宁军用此战术平安归来,清军都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所以吴世恭就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点。他设想了采用车阵加火器的加强版:用一个个大车组成的小型车桶阵围在部队的前方与两侧,相互支援,并且中间留有通道让骑兵反击,就是把部队变成一座“移动的城池”。

    而且这次吴世恭也将让全军携带足够的粮草,不惧清军截粮道,也可让全军随时就地扎营,更不用分出兵力保护军中的粮草辎重。

    只要采取此战术,虽然是极端保守,没有击败清军的可能性,但是却完全可以击退清军,并击破清军的阻截。而汝宁军也就是做到这点就够了。

    只要能突到松山,甚至运气好突至锦州。就能把起码一万的明军给救回来。之后吴世恭将会放弃锦州、松山、杏山等城,把明军的防线退至宁远城这一线。这么一收缩兵力,再加上有着宁远和山海关互为犄角,明军在辽东虽然是无力再攻,但足以防御了。

    到了那个时候,吴世恭也将脱身而出,他将率汝宁军主力返回汝宁,加入到中原大战去。最多就在辽东留下一员将领,再留下万人即可。对于汝宁军来说,辽东毕竟是一个很次要的战场。

    不过要执行此计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吴世恭全权指挥;二是要有起码六万兵力。

    按照明朝的传统,这样的大军应该都是由文官统领的。可是吴世恭在松锦大战时已经吃够了文官们的亏,他是怎么样也不会再把自己部队的指挥权交由他人的。

    而吴世恭更不会为了朝廷莫明损耗自己的实力。虽然凭着现在汝宁军的实力,可能勉强能达成救援任务。但吴世恭绝不是雷锋,他能出动自己的部队去救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所以他就需要起码三万的炮灰部队。围绕在汝宁军主力的外围作战。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把那些明军也都同化。让其变成汝宁军的一部分。起码是汝宁军的外围部队。因此,吴世恭就有了起码需要六万大军的这个要求。

    吴世恭虽然是真心实意地劝说着杨振,可杨振却不敢相信吴世恭。而在这里,吴世恭就有个信息盲点,他并不知道朝廷已经任命吴三桂为辽东的武官之首了。

    可这消息杨振可是知道的。所以吴世恭虽然说的是头头是道,但杨振却是心里明白。就算是执行这个军事计划,也将是由吴三桂来指挥,更不要说明朝原先文官指挥的传统了。所以怎么样轮,也是轮不到是吴世恭的。

    于是杨振摇摇头。开始了退而求其次:“吴总兵虽说已有腹计,可朝廷会否同意,谁都不知。而救人如救火,末将也是奉命行事,怎敢拖延?如吴总兵不吝,给末将一些兵丁吧!也多些救出督师大人的希望。”

    杨振当然不是要吴世恭的嫡系部队,他看中的是吴世恭救援出来的那些溃兵。可是这话一说,吴世恭的脸顿时冷了下来。他已经把所有带回的部队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么会让外人染指,更不会让杨振随意挥霍。于是吴世恭一口回绝道:“无人!”

    虽然有些失望,但杨振对吴世恭拒绝调些兵力补充自己部队的做法,也有着心理准备。于是他就再次退而求其次,道:“那吴总兵总肯给些马匹、兵器和辎重吧!”

    “也无!”既然已经是不客气了,吴世恭就不介意不客气到底了。现在辽东的每一点人和物都是宝贵的,吴世恭不会让杨振肆意浪费,就算是他的动机十分高尚都不行。

    “哎——!”杨振长叹了一声,他向吴世恭拱拱手,也不再多说什么,就想要扭头就走。

    “等等!”吴世恭想要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努力,他最后劝道:“现在辽东兵力已不足,你如此做,虽可博得一个身后名,但于朝廷何益?于天下何益?肆意妄为而已。留下,从长计议吧!”

    杨振点点头,同意吴世恭的说法。他又不是一个傻子,知道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是万中无一。可是杨振的心中也是很委屈,他苦涩地说道:“军令如山啊!巡抚大人勒令末将不得停留,要即刻出兵。”

    “那……!”吴世恭一听这话,就觉得有些希望,他连忙说道,“那杨副将稍等一会儿,就在此处停留一晚,等本官入山海关劝说一二,最起码不能让你的部队白白的去送死。”

    杨振想了一会儿,有些犹豫地答应道:“那好!末将就等到明日午时。盼着吴总兵有好消息。”

    吴世恭立刻把汝宁军留给了余继指挥,让其把部队安置在山海关外明军的大营中,接着,他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叩开了城门,入内去寻找巡抚方一藻和监军高起潜了。

    而方一藻和高起潜也早就得知了汝宁军的归来,他们已经聚起了城中文武,并派人到城门口相迎吴世恭。毕竟归来了这么一支明军,而且人数又是这么的庞大,这让这些天都难以入眠的方一藻和高起潜都是大喜过望。

    可是一见面以后,双方顿时爆发了激烈地争吵。吴世恭当然把自己的计划托盘而出,而方一藻和高起潜则是竭力反对。他们都被洪承畴的惨败给吓坏了,根本不敢再派出一支如此庞大的明军,要不然,再来一次惨败,明朝在辽东可真的要唱《空城计》了。

    再说,方一藻和高起潜都是绝对支持吴三桂的。吴世恭来个分庭抗礼已经是难以容忍了,他竟然想要夺取吴三桂的一部分部队,并想掌握辽东的主要军权,这无论如何都是方一藻和高起潜绝不会答应的事。

    双方是唇枪舌剑,吵了一个天昏地暗,到了最终,吴世恭见今晚也吵不出一个结果,于是也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最起码应该取消杨振救援松山的命令。

    在吴世恭看来,多保存明军在辽东的兵力,也符合方一藻和高起潜的利益,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他们应该会取消这一荒唐的命令的。

    没想到方一藻和高起潜的脑子里是相当清晰,所以他们断然拒绝了吴世恭的请求。而在这个问题上,吴世恭对这俩人绝对就是鸡同鸭讲。方一藻和高起潜可都是政治人物,所以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对于方一藻和高起潜来说,只要他们派出了兵,证明了他们是努力去救援松山的,那就可以向崇祯皇帝交待了。至于这样的派兵是否可行?杨振的死活又是如何?这俩人根本不会去关心的。

    说到最后,吴世恭也终于被惹毛了,他开始拉一派打一派,对高起潜苦劝道:“高公公!本官可是出身自与国同休的勋贵之家,而你是天子内侍。这大明朝有个安危,皇上有个安危,咱们俩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不像是那些文官,他们的后路可是挺多的啊!”

    高起潜一听这话,也苦着脸难以开口。吴世恭这道理挺对,可是现在的高起潜也是骑虎难下。

    不过这话也立刻把在座的文官们都给激怒了。兵部代表张若麒立刻叫嚣道:“鄙夫!尔竟敢公然挑拨君臣,居心不轨!该杀!该杀!吾将弹劾你!弹劾你!”

    “弹你玛德头啊?”吴世恭立刻发挥出他的嘲讽技能,“太祖爷祖制,领军本应就是出自五军都督府,而文官就不该插手兵事。而现在又是如何?文官不仅把手伸至军中,而且昏了头竟然来指挥军队了。有什么仗你们指挥的好?把我们这些总兵官都当成了小卒来耍了。告诉你:你们文官最多决定该不该打?而如何打?在什么时候打?都应该由我们武官而决。这才是太祖爷文武相制的本意。而你们现在都要把武事都给把持了,到底是有何居心?是否把文武事都吃抹干净以后,再把皇上的权利都抢过去?你们才是造反!吾也将弹劾你!”(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八章荒唐的花絮

    这样的口舌之争基本上都是毫无结果的,而迎接吴世恭的聚会也变成了不欢而散。出来的时候,天色已晚。被初秋的晚风一吹,吴世恭也舒服了许多。在刚才,确实有种很压抑的感觉,仿佛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吴世恭也纳闷了。那方一藻和高起潜就是有千条万条理由,不同意自己的救援计划倒也罢了,可为何要让杨振去送死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失去了杨振这三千多兵马,本已空虚的辽东将更加空虚。难道方一藻和高起潜不怕清军趁胜追击,攻打下宁远城和山海关吗?这不是为了区区的政治目的,而把自己的脑袋系在了裤腰带上了吗?真不知道要愚蠢到什么地步,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啊!

    “大人!大人!”

    吴世恭被连声呼唤声所惊醒。一见吴世恭看向了自己,呼唤的周俊吾说道:“大人!学生已经擅自下令,派人快马回汝宁,报平安了。”

    “啊呦!”吴世恭一拍自己的脑袋。这时候的他才想起,进城后自己一直在为杨振之事忙绿,根本没想到要在第一时间向家中报平安。于是他微笑地向周俊吾点点头,道:“是我疏忽了。麻烦思德了。”

    “应该的!”周俊吾犹豫了一会儿,又开口提醒吴世恭道:“方才堂中众位文官都对大人口出恶言。虽大人机智,口战群儒不落下风,但怕转身这些文人就向朝中弹劾,众拳难敌,望大人早做准备,要先上奏章辩驳一二,再派人携重礼至朝中诸公之处多加解释。”

    周俊吾这个提醒是好心。他为吴世恭想出的化解方法也是常用的套路。可是吴世恭却摆摆手,道:“既然我敢说出口,就没怕过他们在我背后使什么幺蛾子。我会寻路上达天听,等会儿回府后,要麻烦思德为我好好参详。”

    “那是一定!”听了吴世恭早有准备,周俊吾也有些放心了。

    “思德你别担心。我这是最后努力一把,只是看着杨副将和那些在锦州、松山守城的儿郎太可怜。如果皇上和朝廷真的不在意我,最多半年,我就回汝宁,管他朝廷有没有谕令。只手难遮天。既然别人都不在意了,辽东的事管我屁事!”

    吴世恭的话,一下子让周俊吾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回到府中以后,吴世恭连夜口述一封写给秦公公的信。在信中,吴世恭要求秦公公与崇祯皇帝说一声。让崇祯皇帝派王承恩或秦公公来山海关,与吴世恭亲自商量天下大局。

    第二天清晨。吴世恭又出关苦劝杨振。让杨振违令留下。并亲自承诺自己会庇护于他。可是被杨振严词拒绝了。目送着杨振的离开,吴世恭也只能无奈了。

    在三天以后,杨振部的溃兵传回来消息:杨振出征以后,至吕洪山遇伏,全军覆没。杨振被俘,而清军令其往松山说降。

    可未走里余路。杨振就踞地南向而坐,并对其从官李禄(不是吴世恭那个便宜内兄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

    李禄至松山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而杨振、李禄皆被杀。

    接下来吴世恭就在山海关安心地等待了。就等着崇祯皇帝和朝廷的决定。并且他趁此机会也要好好休息一下,并顺便安慰一下常柳琴那受惊的小心肝。

    吴世恭根本不知道,就在他等待的时候,朝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弹劾吴世恭的风暴。对于单挑所有文官的吴世恭,无论党派和官职高低,文官们都同仇敌忾,用笔墨为武器,想要把吴世恭给千刀万剐。

    可这些弹劾奏章递交上去以后,却如同进入黑洞一般,都被崇祯皇帝留中。其实崇祯皇帝看到了吴世恭所说的话以后,他也相当的感同身受,在内心中是赞同吴世恭的观点的。只是文官们的声势太浩大了,使得崇祯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崇祯皇帝并不知道,现在京城中有两座府邸是门庭若市。一家就是恭顺侯府,去那里的都是给吴世恭提亲的;另一家是阳武侯府,去那里都是给薛呈麟小朋友提亲的。

    而且那些提亲者都是为吴世恭父子介绍小妾的,各自都有了十几家,而且那些小姐都是出自名门,不是嫡女的,不是出身三品官员以上者,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

    所以这一情况也相当可笑,那些文官一方面在弹劾,一方面却都想要巴结手握大军的吴世恭,完全是一种两面作风。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朝廷中有些理智的官员,都已经看好吴世恭的将来了。

    暂时就不说这花絮了。当朝廷不顾廷臣议论纷纷,任命吴三桂为临时军事统帅,要他“徐图再举”。至于如何再举,崇祯君臣们却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而崇祯皇帝为辽东的军事问题召开过几次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兵部只是强调“宁远现在有兵四万,巡抚、总兵都很得力”,宁远的防务可保无虞。而对于如何解救松、锦四城的围困却根本不提具体意见,好像那是一个应该由总督、巡抚们自己见机而行的小问题。

    既然兵部都对这个棘手的大事避而不谈,那刚刚复职不久的首辅周延儒和他的内阁同僚们就更不愿搅进来。周延儒初回内阁的时候,有一位关心国事的老将军曾拜见他,对他说:“相公入朝,愿首先以松山为急务,那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松锦一失将无所措手足。”但圆滑的周延儒见到事已大坏,此前的布置又同自己无关,就宁愿缩起头来不置一言。至于国家大势如何,那自有皇帝去安排。

    等到吴世恭的汝宁军归至山海关,他主动提出亲自领军,又提出了救援的计划,可是朝中诸臣依然是保持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不赞同、不反对、不发言,就让辽东自行解决。

    而崇祯皇帝也似乎被一次次的打击彻底击垮了信心,对于吴世恭的请求,他也是充耳不闻。所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信就这么石沉大海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九章汝宁军变故

    就在吴世恭等得不耐烦的时候,没想到没等到朝廷的回音,却等来了汝宁的回信。而在这回信中,却有着邓启帆报来的惊天消息。

    当薛永利率汝宁军主力顺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