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弃妇再嫁-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华丽的马车突然出现在苏家门口,惊动了不少人,等他们走了,立刻就有人来打探消息。苏母和苏大嫂忙着接待,向秀姑使了个眼色,明月走时那些东西可都没拿走,不能叫人看见。秀姑会意,趁势回到自己房里,并关上了房门。

    看着床上的东西,秀姑有些出神,清出一个柜子,把东西一一清点后放进去。

    两匹茧绸、两匹缎子,颜色都很鲜艳,或红或绿,而且是葡萄、石榴、葫芦等花样,寓意多子,正适合秀姑的年纪和目前待嫁的身份。两瓶茶叶、四盒点心,茶叶是上等绿茶,秀姑嗅了嗅就知道是龙井茶,在县城里等闲见不到,点心亦很精致小巧。

    这些东西对于农家而言非常贵重,但并不离谱,秀姑松了一口气。

    至于包袱里确实是明月说的两套衣裳,一套是桃红撒花百子袄配着松花弹墨绫棉裙,一套是金银两色大红洋缎袄配着一条翡翠织金彩绣棉裙,金碧辉煌,皆非寻常之物。

    苏母和苏大嫂送走打探消息之人后进来,看到这些东西衣裳直接傻眼了。

    半晌,婆媳二人才回过神。

    “我瞧这身衣裳不如留着你出阁时穿,比咱们做的那些显得好看。”苏母小心地伸出指尖摸了摸红袄绿裙,金灿灿滑溜溜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才穿的衣裳。

    苏大嫂在一旁赞同,他们做的衣裳再好也比不上王家送的。

    “咱们乡村人家做一身红布衣裳就行了,穿什么绫罗绸缎?叫人看见,不知道得惹多少是非。”秀姑一口否决母嫂的提议。

    在原身的记忆里,凤冠霞帔是存在的,但在乡村不常见,大半人家都穿平常的旧衣服出阁,家境富余的人家倒是有本钱去县城里租一身回来穿,平常殷实人家女儿做一套新衣裳在身就算极为体面了,而这套衣裳婚后继续穿,并不会束之高阁。

    秀姑虽然有本钱穿绫罗绸缎,但她却不想过于扎眼。

    财不露白,千古至理。

    婆媳二人若有所思,“你说得对,且收着吧。倒是这绸缎可以用来做被面,我和你嫂子买的棉布做被里,多做几床被褥。然后再拿绿缎子做一件压箱袄,旁人见了只会说咱们家的好,挑不出错,你成亲时穿红缎子袄,横竖袄外头要罩着大褂子,外人瞧不见。”

    这些都不用秀姑动手,除了出嫁所穿,其余都是请全福人来做,她直接交给苏母做主。

    婆媳二人齐动手,裁了十六幅被面,八红八绿,以细棉布为里,八铺八盖,各有四红四绿,袄面子也是一红一绿,红色袄面子留给秀姑自己做。

    不仅如此,苏家要给张硕做双鞋,和秀姑的鞋拴在一起放进箱里出嫁时带过去。

    幸而寒冬农闲,家家户户都有空,苏家人缘又好,帮忙的人很多,棉花是早就弹好了,不几日被褥绿袄等就做得差不多了,连回门鞋的鞋底都纳好了。

    回门鞋应该是女儿回门期间做好,带回夫家分给夫家上下人等,但乡村人家需要操持家务,很少有女儿回门在娘家住一个月,得提前准备好。

    条件不好的人家只给夫家做鞋,俗称半堂鞋,条件好的则是夫家连同叔伯家每人一双。

    张家不止老张祖孙三代,还有老张的三个继母兄弟,虽因分家而疏远,但在礼节上他们是张壮的亲叔叔,叔婶堂弟堂妹每人一双鞋,堂弟媳妇和堂侄堂侄女同样得有,总共得做二十多双鞋,苏母请了不少人帮忙,鞋的尺寸早就托李氏拿到手了。

    当年秀姑嫁到周家时夫家连同叔伯家每人一双回门鞋,这回苏母自然不肯落人话柄。

    张硕和秀姑成亲时已经开春了,回门还要晚一些,不需给张家要做棉鞋,秀姑的红绿袄也都是夹袄,苏家节省了不少棉花,至于布料,上回云掌柜送的还剩下许多。

    秀姑最忙,忙着绣花,忙着备嫁,两个孩子的功课更不能落下。

    她发现自己现在身处的年代很多风俗和习惯和自己生活的年代很相似,她不知道自己前世生活年代的风俗习惯是不是几百年前就流传下来的。

    绣花很伤眼睛,为了保养双眸,秀姑费了不少功夫,每天固定时间绣花,累了就立刻离开绣架去做别的事情,偷偷做眼保健操,并且吃了不少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大豆、花生、芝麻、鸡蛋一类,甚至还向父母兄嫂讨要了平时从山野里摘回来的枸杞子、红枣熬粥泡茶。

    又过了两天,明月才过来。

    她来的时候仍然是婆子带着大包小包,在秀姑房里打开包袱,“苏娘子,我们老太太看了你的刺绣后赞不绝口,心中十分中意,这五十两银子是给你的定金,剩下五幅屏芯你绣得千万仔细些,绣出和那幅牡丹图一样的水准,老太太必有重谢。”

    “姑娘放心,我一定倾尽全力。”光定金就得了五十两,完成后全款还怕少了她吗?第二幅屏芯她已经绣了一多半,绣工绝对没有退步。

    秀姑满口应承,眉眼舒展,脸带笑容。

    五十两银子足够她为自己置办一份体体面面的嫁妆了。

    明月对秀姑的态度很满意,接着指着包袱里的其他东西笑道:“我们老太太想着天冷,故送一件青缎羊皮袄与你穿,外面有五十斤银霜炭与你绣花时取暖,还给了一条火腿、一条鹿腿、一条野猪腿、一对儿风鸡,留着你们过年。”

    零零碎碎还有一些绣花用的物什,绣花针、小剪刀、绷子、绣线、绣布……凡是秀姑绣花需要的工具王家都备齐了,质量相当好。

    为了同第一幅牡丹图配套,绣布、绣线等都是选用云掌柜铺子里的上等白绢和丝线,好在秀姑眼光极高,当初买的白绢和绣线就是铺子里最好的,而王家此类物事一向是在云家采买,因此没有出现丝毫差别。

    王家行事果然仔细,而且十分贴心。

    银霜炭极为难得,又名银骨炭,出自京城附近的炭窑,上等银霜炭乃是当世的贡品之一,居于小小县城的王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一口气送了五十斤给她。哪怕仅是中等银霜炭,也足以她用一个冬天了。

    秀姑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多想了。

    事后,秀姑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苏母做添置零碎嫁妆以及出阁酒席的花费,苏母不肯收。

    “娘,咱们一家人分什么彼此?你不收我可就生气了。你和大嫂虽然没说什么,可是棉花的价钱我知道,光那八铺八盖就需要七八两银子的棉花,几乎把家里的积蓄拿出一半了,聘金你们也没留下。这银子,您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一斤棉花六七十文,一床被子需要十斤棉花,十六床就是一百六十斤,苏家存的棉花不够,八成都是买的,还不算弹棉花的工钱,苏家对她真是倾尽全力了。

    苏母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又听她说手里还有三十两,只能收下。

    火腿野味什么的都是王家送给秀姑的,她直接交给祖父和父母处理。

    哪家都有人情往来,他们不可能留着自己吃独食。

    于是,火腿、鹿腿、野猪腿各切下三四斤下来,然后分成半斤一块,苏二叔、苏三叔和苏四叔每家每样都送了一块,张家、苏母的娘家和苏大嫂的娘家也得了,其中自然不会落下过继出去的苏奎,剩下的则装进篮中高高地挂在梁上,和风鸡留着苏家过年。

    苏家本来打算年底卖三头猪,留一头杀了过年,现在有了这些东西,就只卖了三头。

    早就跟张家说好了,如今两家结了亲,他们家的猪又肥,足有一百三十多斤,张硕给的价钱比给旁人高一点,每头猪卖了约莫两千五百个大钱,剩下一头本来打算过年杀的,但如今有了火腿等年货,老苏头就决定留着来年三月办喜事时宰杀。

    苏家多了七吊五百钱的收入,全家上下人人喜上眉梢。

    秀姑替家里欢喜了一会子,就将王老太太给的那件羊皮袄拆开,以老褐色粗布为面,由女式改为男式,给老苏头做了一件斜襟大袄,也将银霜炭送给老苏头用。老人说屋里的炭头够烧了,那银霜炭留给她自己用。别说,屋里烧着银霜炭,果然暖和许多,她手指灵活,绣花的速度快了不少,闲暇时嫁衣都能缝上几针,也有时间出门了。

第016章 :防患于未然() 
秀姑虽是待嫁身份,但毕竟不是黄花闺女,因此出门没有任何顾忌。

    何况,老苏头裹着羊皮袄,和往常一样赶着牛车送她,路上又有村里几个赶集的妇人相伴。她们见了秀姑都笑着打招呼,恭喜她嫁个好人家,定亲、下聘的场面她们可都亲眼看到了,心里羡慕得不行,张家可是个福窝。

    秀姑安静是安静,人际交往手段一点都不差,三言两语就岔过去了。

    她比较喜欢步行进城,一个多时辰的路程权当锻炼身体了,只是家人都不放心她独行,加上她还想购置一些东西,便坐了牛车。

    老苏头仍不进城,一行人约好回去的时间,大家进城后便各奔东西。

    秀姑进城时包袱里装了三十两银子,又带了五百钱,属于原身的那几件首饰也带上了。

    前世今生,她都是第一次结婚,是新的开始,她不想戴着原身本来的陪嫁首饰出嫁,尤其是金丁香是前夫周惠送的,带到张家没得让人膈应。

    于是,进了城她先去银楼。

    无论何时何地,银楼都有以旧换新这一项服务。

    问明价钱,她挑了一块银制长命锁连着银链子,这是准备进门后给壮壮的见面礼。

    别人家的媳妇进门后大多是给晚辈一个装几枚铜板的荷包,也有只给荷包没有铜板,但是张家下聘时又是金首饰又是银首饰,分量着实不轻,秀姑决定买个银制实心的长命锁给壮壮,反正以她现在的财力完全负担得起。

    接着秀姑又为自己挑了一副银头面,一整套的银镯子、银簪子、银耳环、银戒指。

    她挑的款式都不错,长命锁正面浮雕“长命百岁”四个字和缠枝莲纹样,背面浮雕蝙蝠,银头面中镯、簪、耳环、戒指都是牡丹花样,雕刻还算精巧。

    这几样共计六两七钱二分重,银楼规矩十工一,工钱是六钱七分二厘银子。

    因为秀姑带来的旧银首饰共重三两二钱八分,所以她付给银楼四两一钱一分二厘。

    至于金丁香她也给以旧换新了,新的牡丹式金丁香分量重了不少,工钱也比银首饰的贵,一共花了九钱银子,再加一钱就是原来金丁香的价钱了。

    其实,找银匠将首饰熔了重新打造的话可以节省不少钱,只是秀姑觉得麻烦,而且普通银匠打造出来的银制品不如银楼的款式新颖、工艺精巧,兼这家银楼是桐城中唯一的一家大型银楼,据说是府城银楼的分号,所以她就在银楼购买了。

    掌柜的见秀姑气质不俗,买的首饰也多,主动把一分二厘的零头给抹了。

    “多谢掌柜的。”秀姑摸出一锭银元宝递过去。

    掌柜的微微一惊,没想到对方衣着打扮普普通通,甚至可以称之为捡漏,居然可以拿出一锭银元宝来,那银锭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铸出来的。用戥子称了称,分毫不差,在秀姑的要求下,掌柜的便把原来找给秀姑的五两银锭换成了几块碎银子。

    一整套银首饰足以做嫁妆首饰了,至于金的就不想了,居于乡下不适合佩戴金饰,顶多一对金丁香就足够了。

    出了银楼,秀姑呼出一口气,面前出现一团白雾。

    时值腊月时节,天气严寒,穿着厚重的棉衣,仍然感到刺骨的寒意。

    下一步该去哪里呢?

    秀姑没有任何思考,抬脚直奔另一个目的地,有大夫坐堂的药铺。

    原身夭折了两个孩子,在周家坐月子不是很顺心,丧子后心神受损,饮食上也不算很周到,大青山村物资短缺,百姓营养匮乏,秀姑怕身体失于调养或者留下什么创伤。

    有病早治,无病安心。

    古代人平均寿命少得可怜,她对百姓生活条件没有信心,必须确定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身体健康了,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才可以活得长长久久。

    她已经死过一次了,不想再尝试第二次死亡。

    穿越到如今,肤色虽然红润,饮食也不算差,但她经常感到手脚冰凉,夜间偶尔失眠,月事也不是很正常,间隔或长或短,量少且色淡而暗。她喜欢看些杂书,知道这是血虚症状,也就是气血不足,之前一直食用枸杞、红枣一类明目补气血的东西,效果却不大,现在定了亲,需要调理好才行,免得引起其他病变。

    在现代社会婚前做个检查很有必要,古代没有这一项,秀姑只能找大夫看看身体状况。

    老大夫姓宋,从三十岁起始,坐堂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他先观察了一遍秀姑的面色、口舌,然后才将手指搭在秀姑的腕上。

    左右腕各诊一遍,又问了一些平时的症状,宋大夫摸了摸胡子,“娘子素日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故而气血亏虚,别的大问题就没有了,日后放开心胸,用些好饭,少些思虑。我给你开一副归脾汤,用生姜、大枣和水煎服,一日一剂二次,吃上二十剂便可大好了。”

    忧思?那是原身吧,不过自己穿越后也确实思念自己在二十一世纪的家。

    不是大病就好,提前发现治疗更好。

    秀姑微微放下心,她本来就觉得自己有血虚的症状,果然不出所料。

    写完药方后,宋大夫看她不像有钱人家的娘子,犹豫了片刻,在把药方递给她之前说道:“娘子,这副药因有人参,价钱贵些。只是,这副药与你最恰当。”人参精贵,普天之下能用得起的百姓少之又少,即使是气血两虚,大多数人都求他开别的便宜药方代替。

    秀姑一听,忙问需费几何。

    和银钱相比,她更重视自己的健康,不然不会在大家都没感觉的情况下来看大夫。

    “二十剂归脾汤所需人参约有三钱多近四钱,我们东家这药铺里最好的人参是三十换的,次一等是二十五换,再次是二十换。”

    三十换!

    秀姑吸一口凉气。

    前世通读书籍,精研传统文化,三十换的意思她明白,就是三十两银子换一两人参。

    人参贵重,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的功效,人参又与人生谐音,曰买未免有亵渎性命之意,所以民间约定俗成,改买为换。

    这么说来,一钱人参就需要三两银子。

    秀姑毫不犹豫地道:“麻烦大夫给我用最好的人参,银钱方面不用担心。”

    这下反倒是宋大夫愣住了。

    和银楼掌柜的一样,他不敢相信秀姑竟然有抓药的银子。

    秀姑见到仅是淡淡一笑,就着药铺又买了些枸杞、红枣、桂圆等物,这些东西在现代很常见,但在如今的桐城,除了红枣外,桂圆枸杞只有药铺才有。

    归脾汤其他药材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黄芪之类,宋大夫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对分量有所增减,选用上等人参后,二十剂药加上枸杞等共计花费十三两六钱银子,十文钱的诊费和三文零头被宋大夫给抹去了。

    秀姑拎着药包出门,包袱里的荷包严重缩水。

    目前,三十两银子就只剩十二两四钱了。

    花得好快!

    怪不得人都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

    进城的两大目的达成,秀姑松了口气,见离约定回去的时间还早,也有了逛街的兴致,沿着街道缓缓而行,思索着出嫁所需尚未添置的东西。

    桐城是大县,拥有约莫一万一千多户人家,县城中住了不到两千户。

    根据她近来的观察,县城里很不繁华,私塾、书肆、银楼、酒楼、绣庄、盐铺各自仅有一家,且银楼、绣庄都是府城里的分号,盐铺官营,酒楼和书肆也是有背景势力的人家所开,其他的酒馆、旅店、油坊、肉铺、果子铺都是寥寥,这些铺子聚集在县城中心的街道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百姓生活贫困,购买力低。

    店开了,没有客人进门,根本就开不下去。

    桐城拥有这些店铺算是很不错了,客流量虽然不多,却比周边不少县城强上不少,大概因为桐城有王李两家大户人家和其他几家富户所致。

    大户人家的购买力很惊人,几乎接收了这些店铺的七成货物。

    因此,县城里最热闹的时候是逢集,尤其是进了腊月的集市,每至逢集之日街道上的百姓络绎不绝,交易之物大多出自百姓自家,鸡鱼肉蛋、萝卜白菜、各样干菜山货等,好不容易进城一趟,大多都是买油盐酱醋布匹等生活用品,偶尔割一次肉。

    眼下将近年关,集市上越发热闹,处处透着年节的喜庆。

    集市上人挨人人挤人,秀姑担心包袱里的首饰银钱药材,没敢逗留,沿街买齐自己需要的东西,便急急忙忙地出了城。

    见到她买的药,苏家上下都吓了一跳,忙拉着她仔细询问,得知她只是身子有些亏虚,买来补身的才放下心。秀姑说明时特地省略掉药材中所需要的人参,也没提自己今天花掉的银子,只把给家里买的生活用品交给了苏母。

    所谓的生活用品也就是油盐酱醋之类,盐和酱油醋价格等同,十文钱一斤,她买的大豆油却很贵,和猪肉等价。

    她怕给娘家父母兄嫂添麻烦,几个月来经常补贴娘家,苏家都看在眼里,想让她节俭些,又怕触动她的心事,只能把感激放在心里,憋足了气给她置办嫁妆,苏父专心忙着打家具,也不接其他人家的木匠活了,苏大郎和苏大嫂则拿私房钱给她购置些锅碗瓢盆等小物件。

    此后秀姑不再出门,一边绣花,一边坚持服用归脾汤,气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润起来。

    转眼间就到了张硕上门送年礼的日子。

第017章 :将嫁() 
按照他们这边的风俗,成亲后夫妻第一次往娘家送礼特别重要,秀姑和张硕此时名分虽定,却未曾成亲,这份年礼没有太郑重,但即使如此,也足够令人侧目。

    四条上等五花肉、四只肥壮公鸡、四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四斤白花花的猪油、四斤白糖、四斤酒、四斤点心、四斤红枣。张硕听儿子说秀姑最近为了调理身子每天用生姜红枣煎药,特地送了四斤精挑细选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