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淘宝人生-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小时候曾经看到过父亲带回家的一本古籍,上边就说到了这件事,当时还以为是一个故事呢,哪知道今天居然还真的见到实物了。那时候觉得好奇啊,也就记得清楚一些,包括这上边的纹饰我都还记得,我来只给你看啊。”

稍微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张辰给宁琳琅指出了他所记得的那些和这九只鼎所温和的地方,还真就是完全一样。张辰在见到这九只鼎的时候,就想到了那本古籍,但是让他确定下来的,还是神奇的意念力,鼎身上两层红色的光芒告诉他,这是唐代太宗和高宗时期的物件,而符合史料的也只有他记忆中的那九只了。

在华夏历史上,九鼎从来就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而九五之数从古到今都被认为是最尊荣的,即使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难从上位者们那里看到九五的架子,老百姓谈起朝廷所说的还是九五之尊的事情。

今天这样的高科技文明了,人们依旧还有这样的说法,何况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人呢,更何况主角还是一个皇帝,属于最容易被这种事蒙蔽的人群,高危啊。

鬼子六能把这九只鼎找来,还真是煞费苦心了,他哪里里知道,真正地九鼎早就让吴三桂给搜罗去了,就藏在滇缅边境的山洞里。他得到的不过是九件赝品而已,而他自己也不是第一个上当的,在他之前至少已经有过一位了。

看过了这边的拢共九十五只不同时代、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青铜鼎,张辰才算是知道为什么这片的保护最强了。这九十五只鼎里边,有七十四只就是天子鼎,更有九只是被鬼子六认为的禹王九鼎,像这样的东西怎么能不被严加保护呢。

话说回来,这鬼子六还真是够强大的,他找来的这九十五只鼎,每一只都是带着铭文的,这可是很了不得的了。除去那九只伪禹王九鼎外,其它六十五只天子鼎的铭文都有很清楚的表达,是哪朝哪代的哪位皇帝或天子铸造的。

最让张辰觉得有趣的,就是这些天子鼎并不全是商周和秦汉时期的,反而七只南北朝时期的,和三只隋鼎、四只宋鼎、两只元鼎,这些却都是当时的天子铸造的。

正所谓“鼎定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把上位称作“问鼎”的,可见鼎这一神器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而鼎这种器物在超脱了煮制食物的功能后,就变成了至高权力的象征之一,天子王侯俱都以执鼎为终极追求,直至华夏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清,天子门也对鼎有着极高的追求。

自周天子定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后,鼎就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和国之重宝,各朝个贷的统治者们常常是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直至秦后才有所势缓,但依旧有当政天子为自己铸鼎。

这里的六十五只天子鼎,就是有型在各种朝代更迭交替的过程中得以存留下来的。南北朝的七鼎中宋、齐、梁、陈等天子的都有;三只隋鼎的铭文都很完整,记录也很全面,都是称颂他功绩的;唐鼎除了那九只伪禹王九鼎还有两只武则天的,和唐高宗、玄宗各一只;四只宋鼎和两只元鼎都是天子鼎。

偏偏是四十一只周鼎、十二只商鼎和十一只汉鼎,并非全是天子鼎,大夫鼎、元士鼎、礼器鼎都有。但是这些非天子鼎,却也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上边的铭文却是最好的考史资料,对于史学和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作用甚大。

等到这些青铜鼎从“海外引流”回到唐韵之后,唐韵就要专门再为这些鼎开辟两处展厅了,届时唐韵将成为收藏和展出青铜鼎数量最多,藏品品质最高的博物馆院。虽然这些鼎的存在并不会在名声上给唐韵太多的提升,毕竟唐韵已经是一等一的大户了,多个千八百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

但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却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搞收藏看什么,还不就是看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吗。有道是谁的拳头大谁有道理,这收藏行当也是一样,谁手里的玩意儿多,品相好,自然是实力的证明,同样也就能大声说话。

这次得到的可不只是这些个鼎,几乎地下建筑里所有的物件都不是凡物,至少能让唐韵再增设十个以上新的专项展厅,至少可以保证唐韵在未来五到十年不必为了新展品而发愁。虽然张辰会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淘换玩意儿,唐韵本身也在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收罗各种展品,但有了这些东西总归是一件好事,谁不愿意自己的实力增强呢。

这地下建筑里最后的物件,就是那些搁几上的盒子了。看那些盒子的式样,断不是用来做装饰的,里边应该都装了东西。下面是平托的底,上面是正方的盖子,而这样的盒子基本上只有一个名称“宝函”,里边装着的不是顶级法器就是宝玺。

这一排共是四十六只盒子,都是用上等料子制作的,最差的也是紫檀木材质,靠近中间通道处的那几只最好,用的都是极品金丝楠木的料子,上边镶嵌着各种的珠宝玉石,逐行有阴刻纹饰嵌如金丝装饰,顶子上都是清一色的金镶玉螭龙钮,端得是华贵之极,这里边的东西之尊贵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辰心下甚至在想,清一色九只同样的箱子,该不会是鬼子六私下里预备的玉玺吧,不过这数字上却有些说不过去,还真就不好说了。

有了刚才九龙影壁的前车之鉴,张辰事先将这四十六只盒子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完全没有任何机关相连之后,这才要准备打开盒子清点。为了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保证有足够的惊喜,张辰刚才并没有观察盒子之内的情况,而是在每打开一只盒子之前才释放出意念力进行检查。

最好的自然是要放在最后面,一只只打开来看过去,张辰还真觉得自己的猜测很可能是对的。从左到右打开了近三十只盒子,这些盒子里居然都是各朝各代的玉玺,从两汉到两晋,自隋唐至宋元,几乎就是每一个朝代的玉玺都见到了。

那么剩下的这些盒子里,是不是会有鬼子六私制的皇帝玉玺呢,根据前面这些盒子的情况来看,结果几乎已经可以肯定。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人们都是以方寸大小的金银玉石为印,等到秦始皇称帝后,独称为“玺”,专门规定必须要使用玉石为材质。秦始皇又规定了天子玉玺的制度:天子需要有六枚玉玺,分别称呼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而那枚传说中被历代皇帝们争相追逐的“传国玉玺”,却是不在这六枚之内。

皇帝们处于对玉玺的喜爱和崇拜,在得不到传国玉玺之后,就开始越来越多的制作玉玺,以弥补没有传国玉玺的尴尬。到了清朝的皇帝手里,玉玺的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共只做了二十五枚玉玺。清高宗乾隆在传位给他儿子嘉庆之后,仍然掌控着整个朝廷,但凡是三品以上的堂上官任免,都要经过他的批准,诏书上盖的则是他自己的另一方印信“太上皇帝之宝”,这样算下来,清朝的玉玺就一共是二十六枚了。

这里一共有九只最好的盒子,里边装着的兴许就是鬼子六自己制的玉玺,数量上要比正牌皇帝少了许多,但他这毕竟是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最终得手之后那些玉玺也是要归他的,少一点倒也无所谓了。再者说,能够被选中刻制玉玺的料子,必定得是最最精美的极品玉石,大小还要合适,这里边的难度可是不小,毕竟没有所谓的正统传承,少一点倒也很正常。

在最后的那九只盒子前,张辰把其它的几只盒子都打开了,剩下的四只盒子里全都是明代的玉玺。从年份上来看,距离清代时越来越近了,真不知道鬼子六自己制的玉玺和真正的那些清代玉玺是否相同呢。

张辰缓缓地打开第一只金丝楠木镶嵌宝石的盒子,在此之前他已经用意念力观察过了,这里边并不是什么私制的清朝玉玺,而是一只南北朝时候的玉玺。

这枚玉玺没有和其它的前朝玉玺放在一起,反而是用最华丽的宝函装起来,放在最前边的九只盒子里。这么摆放的原因就是,这枚玉玺是一枚“传国玉玺”。

看到这枚玉玺的第一时间,宁琳琅简直是快要惊呆了。关于传国玉玺的传说相当丰富,历史上的记载不论正史或者野史,都说的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什么“木星之精,坠于荆山,化为一块稀世的美玉”,“置于暗处,自然有光,能御尘埃避邪气;若置于座间,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进”,还有说秦始皇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把传国玉玺抛入湖中,以镇风浪。八年又后有人找到传国玉玺奉上的。

而这些不过都是传说而已,如果真的是这么神奇的话,为什么不保它主人的天下万世永存呢,秦始皇耗尽一生的心血的来的天下统一可没有在多少年啊。

也正是因为关于传国玉玺的传说太多,以至于传到千年后的时代,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子都没人能确定了。甚至连一些君王都不知道自己手里的传国玺到底是真是假,也有的君王收到过好几枚传国玉玺但最后都被认定是赝品假货这样的故事。

宁琳琅对于真正的传国玉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所了解的也只是从各种古籍和传说中得到的信息,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整理过后,一样是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现在看到眼前就有一枚“传国玉玺”,虽然自己很可能也无法断定真伪,但是这毕竟是传说中的物件,以前见过的宝贝使不少,但却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不论真假,都足够惊讶一下了。

何况这还是鬼子六手里的东西,前面的那么多极品物件已经让宁琳琅对这个打字亲王有了些佩服,现在看到“传国玉玺”认为有可能是真的,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张辰已经知道这枚“传国玉玺”只不过是南北朝时候伪造的,心中也就没什么感慨的意思,但宁琳琅却是不一样,一个大步迈过去,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枚玉玺,仔细地端详着,想要看看这传国玉玺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或者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要说传国玉玺神秘,那还是真够神秘的。自从秦亡之后,两千多年来没几个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史料和传说中的信息又不足以全信,而这东西又是全天下仅此一件的宝贝,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对的标准器,想要断定真假的确是够困难的。

可即便是再难,也难不过有心人。但从玉石这一项上说,就可以找到很多的突破口。秦朝时候的玉石和后世朝代的玉石总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打磨和老化等方面,很容易就能拿看出端倪。如果有更加精研玉器这一项的,还能够从玉器的纹路,雕刻的刀口和下刀手法、走势,以及雕刻工具将对玉石的了解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鉴定。

宁琳琅虽然不是最顶级的高手,但也毕竟是世家出身,名门高徒,同门中还出了李天平这么一个玩玉的顶级高手,跟着张辰在玉石上也经历了不少的世面,在鉴别玉器方面还是很过得去的。

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仔细一观察就发现,收了礼的这枚“传国玉玺”并不是那么完全符合秦时的特点,多多少少还是留下了一丝模仿的痕迹。

放下这枚玉玺,摇了摇头,对张辰道:“师兄,这并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虽然我还看不出具体的年代来,但是却可以肯定,这绝对是后世仿制的。”

张辰笑呵呵地把盒子盖上,走向下一只盒子,边走边道:“嗯,这的确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从刀工、打磨和玉料的老化程度来看,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不过也真的是很逼真,尤其是在玉玺角上的那块金子,那镶嵌工艺可一说是完美无缺了,单就这手镶嵌的功夫,也称得上是一件宝贝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镶嵌的手法,完全暴露了它的年代,有时候做到极致的好也并不是最正确的。”

接着,张辰连续打开了三只盒子,里边都是传国玉玺,但却没有一枚是真的,年代上最接近真传国玉玺的,也就是一枚晋代仿制的,其它的里边还有宋代仿制的。而这些仿制的传国玉玺,都不可避免地贴上了某一种史书或者传说的标签,以表示其确属真正的传国玉玺。

而史料和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无一例外都是有伤的,并不是一枚完整的玉玺。有的说是掉了一角,有的说是裂了一角,也有说是独角的螭龙,也有说是龙缺了一角。而这些说法中被公认为最接近的,就是掉了一角,后来被人用黄金补起来了。

可事实上却是,现代的人没有谁见过真正的传国玉玺,甚至可以说在唐代以后出现的所有传国玉玺都是假的,即便是秦以后到唐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传国玉玺,都不一定有真的。

传说中,传国玉玺使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但是这可能吗。和氏璧之所以称之为“璧”,就是因为它是一块已经被雕琢成了玉璧样子的物件,而玉璧的形状则是扁平的圆,中间有一个环孔。

试问,有什么人能够用这样一块玉雕出皇帝大印来呢,首先厚度上就差了好几倍。这就好比是用一块二十公分厚的石板,让工匠雕刻出一只一米五高的石狮子来,除非那人是傻子,否则怎么可能分不清这么简单的道理呢。

只不过是鬼子六一个人,就收集了这么多的仿传国玉玺,而谁也不能肯定,这世间的仿传国玉玺都被鬼子六一个人收了,就好像谁也不能确定真正的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

按照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传国玉玺可谓是命运多舛,易手的过程相当之频繁,在整个传国玉玺流传易手的过程中,可以出现无诸多的变数,以至于传国玉玺至今也只能是一个谜团。

传国玺的制作年代未见记载于史册,但是根据相关的消息来看,应该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到秦始皇二十八的封禅大典之前的两年之间。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驾崩,丞相李斯与宦官赵高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政变迭起。至汉高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刘邦率军入关,秦子婴奉秦传国玺降于刘邦。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称新朝皇帝,派遣安阳侯王舜向太后索要传国玉玺。太后愤怒,将玉玺砸在地上,只是玉玺有了损伤,王舜把玉玺献于王莽。

在这之后,传国玉玺的频繁易手就开始了。

公园二十三年,义军进长安,杀王莽,传国玺归义军所立的汉更始帝刘玄。公元二十五年,传国玺归赤眉军复立汉宗室后裔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刘盆子降于刘秀,献上传国玺。

东汉末,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携献帝西迁,传国玺被掌玺官投于宫中水井,来年被孙坚所得。淮南豪强袁术拘孙坚之妻要挟,得到传国玺。袁术淫侈无度不能自立,传国玺被广陵太守徐璆得到,献于曹操。

汉献帝延康元年,曹操死于洛阳,其子曹丕逼献帝禅位于己,张音奉传国玺于曹丕。魏元帝咸熙二年,晋王司马炎又逼魏帝禅位于己,传国玺归西晋。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八王之乱”,刘聪俘虏怀帝,传国玺归刘聪。

前赵主刘聪麟嘉三年,刘聪死,刘粲被靳准所弑,刘曜与石勒举兵征讨,杀靳准,传国玺贵了刘曜。前赵光初十一年,石勒的侄子石虎俘虏刘耀,刘曜之子刘熙把传国玺送到了石勒手里。

后赵建平四年,石勒死,丞相石虎废杀石弘,玺归石虎。后赵大宁元年,石虎死。石虎养孙石闵大杀石虎子孙,自立为帝,玺归冉闵。冉魏永兴三年,冉闵被前燕主慕容儁(jùn)擒杀,蒋干奉传国玺乞援于东晋。

东晋元兴元年,桓玄率兵攻入建康,独掌朝政,司徒王谧“手解帝玺绶”付与桓玄。半年后,大将刘裕讨伐桓玄,桓玄被冯迁杀死。桓玄余党桓谦、桓振等人奉玺绶归安帝,愿复听命于晋。

刘裕灭桓氏一族,平南燕、灭后秦,东晋元熙二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归刘宋。刘宋昇明三年,萧道成逼宋顺帝禅位,萧道成得玺称帝,史称南齐。南齐中兴二年,齐和帝迫于梁王萧衍之威,奉玺禅位于萧衍,建国号梁。

梁太清三年,侯景反叛,攻入梁宫,太清五年,侯景篡梁自立为帝,玺归侯景。梁承圣元年,萧绎收复建康。侯景败死,郭元建将传国玺送给辛术,辛术送玺到北齐。

北齐承光元年,北周武帝率军攻入齐都邺城。齐幼帝遣斛律孝卿送传国玺与任城王湝,并欲禅位,但途中被北周军所俘,玺归北周。

北周武帝死后,外戚杨坚以相国掌政,大杀北周宗室。大定元年,周静帝被逼奉传国玺让位于杨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隋文帝开皇二年,改称传国玺为“受命玺”。

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游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宇文化及先立秦王杨浩,后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楚,传国玺归宇文化及。次年,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擒杀,玺归建德,建德称帝,国号夏。

唐高祖武德四年五月,窦建德被唐将所俘,余众奉其妻曹氏及传国玺降于唐。唐哀帝天祐四年,大臣共奏应禅位于元帅朱温。哀帝只得以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禅位朱温。朱温称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唐亡后,晋王李从勗起兵抗梁。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唐军直取梁都大梁。梁末帝置传国宝于卧室,被左右盗取去迎唐军。李从勗称帝,复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后唐长兴三年,明帝死,闵帝即位,潞王李从珂举兵抗命,闵帝出逃被杀。潞王即位,是为唐末帝。后唐潞王清泰三年,契丹军大败后唐,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同年润十一月,晋军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曹太后等,携传国玺登玄武楼焚火自杀。自此传国玺下落不明。

如果真象的确如史料所记载,传国玉玺在后唐潞王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九百三十六年,就已经被焚毁了,后世再五得见传国玺的可能。但是在也是和民间传说中,传国玉玺在宋、元、明三代都出现过,而且还有传说正是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把传国玉玺殉葬了。

但是在张辰眼前,已经有四枚“传国玉玺”了,而且这四枚都是在正史所记载的年代之内所制。雕工精美,几乎可以乱真,民间匠人不可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玉玺,也不可能知道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见这些仿制的“传国玉玺”极有可能就是历代皇家所仿制的。

而所谓的民间传说,既然被称之为“传说”,其可信度并定不高,也可以说九成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