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俗人回档-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娆笑了笑:“她们是联谊寝,一起玩了快一年了,关系好呗。”

端午节这天,林大负责外宣的干事马涛一大早就被校领导的电话叫到了办公室。王副校长把一份报纸递给他,让他先看看报纸。

看到封面的大照片时马涛一头雾水,待看到新闻副题中“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几个字时,马涛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校长,好事啊!长脸啊!”

王副校长点点头说:“是好事。你好好看看报道,想办法先确认照片里的学生到底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如果是,马上确认身份。第二,你准备一下,可能很快就要有媒体找你了解情况,要想办法把学生的行为和学校平时的教育联系起来,具体怎么说,你把握好。”

很快,经管学院、园林学院和传媒学院的领导就知道自己学院的学生上报纸了,上的还是大大的正面报道。

717、603和单娆所在班级的导员都接到通知,尽快联系上这几个学生。

可是,打了一早上电话,敲了一早上门,无论导员还是班长都找不到这两个寝的人。寝室电话没人接,几个有手机的都关机了。

人虽然没联系上,但导员和班干部证实了报纸上的学生确实是本校的学生,只要这点确认了,就好办。

在校团委会议室,马涛跟来采访的记者结结实实吹捧了一把林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说学校一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文明素养的平衡发展,并指着照片说,这个、这个都是园林学院的学生,搞园林规划的嘛,环境保护意识自然高一些。

第二天,报社里一些体察上意的高手,一些能在蚊子腿上雕龙画凤的专家,立刻围绕照片和后续采访,把学生们的行为和哈尔滨一直以来的城市文明建设挂钩。

哈尔滨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评论员文章,文章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文明已经在哈尔滨扎根发芽,融入城市的血脉,形成一种文明互动的良性格局。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市民的文明素质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进程一定能进一步加快,对哈尔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推动哈尔滨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几天后,省市两级的重量级领导都对该报道进行了批示,认为这篇报道很好很及时,反应了哈尔滨的文明水平,以后应加大城市文明的舆论引导力度。

随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行动,层层下文要求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层层写计划,层层上报,报社开辟专栏,以每天一篇综述的力度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

于是,之后半个月,每天打开报纸,都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哈尔滨市XX局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行动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至于那名拍照片的记者,获得了2000元的报社好新闻奖。

重生后,出于某种奇怪的逆反心理,边学道不再看标着日报的报纸,因此,他错过了哈尔滨日报的手笔。当然,如果他看到了,一定会会心一笑。

张萌在寝室等了3天电话,也没见边学道找她,她的心里空空的,很后悔,她知道自己最期待的事情终究没有发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寝室的姐妹们不知道。

端午节过后没几天,房屋中介给边学道打电话,说红砖楼里有一家在招租。

边学道立刻去看了房子。

第29章 论文第一作者

红砖楼招租的房主是林大退休的教授,老头不爱说话,表情很严肃,老太太倒很慈祥,看人笑眯眯的。

边学道看见了准备出租的房间。房间很大,有家具,淡雅干净,几盆植物装点着窗台,采光很好,最难得的是房间里有网线接口。

边学道对环境很满意,就是价格有点高,一月550,这都够在外面租一间房子了。

边学道把价格讲到500,说可以先交一年的房租。

老两口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但要约法三章:不能带男男女女在这过夜,不能半夜回来打扰他们休息,不能在房间里鼓捣音乐。

边学道说没问题,下午就签了合同。

通过交谈,边学道知道房东老两口都姓沈,夫妻一个姓,感觉很少见。

签完合同,边学道打电话给王文凯,说要去工大跟他聚聚,如果方便让他带上温师哥。边学道清楚,全国排名前20的工大,在那里学计算机的妖孽很多,自己既然要在互联网上刨食儿吃,多交点朋友有好处。

三个人约好在麦当劳见面。

温师哥是个经常在外面跟人打交道的,从第一次见到边学道就觉得这个男生不普通。吃东西时,边学道说想组装两台电脑,CPU、内存和硬盘都要顶配,要液晶显示器。

其实组装电脑的事儿,边学道自己能搞定,他就是想借机会跟这两个人联络一下感情,吃吃饭,再给点辛苦费,以后真求到他们了,也好张嘴。

温师哥很懂事,买电脑时找熟人很是帮边学道砍了价,而且每样配件他都要把关,没问题才让组装。走的时候边学道给王文凯留了1000块钱,让他帮着安排温师哥。

王文凯拿着钱说:“太多了。”

这个时候李裕开车到了,边学道把电脑搬上车,跟他摆摆手说“再联络”,上车走了。

温师哥心里比王文凯明白,两台电脑花了3万多,眉头都不皱一下的人,不会太在乎请客花500还是1000。

温师哥问了王文凯几次:“这个姓边的同学什么来头?”

王文凯说:“没什么来头啊,同学好多年,就一普通人。”

普通?听到王文凯用这个词形容边学道,温师哥感觉很滑稽。

跟李裕回到红楼,把电脑组装上,李裕就赖着不走,要在这儿住。

边学道说:“跟我说没用,你得去把我房东搞定才行。”

从那天起,李裕只要去边学道那,进门不是拎点水果,就是拎点蔬菜,还经常主动帮老两口擦地。老两口拿这个一脸阳光的男生有力使不出,慢慢也就默许了他偶尔在边学道那屋住一晚。

一天,边学道正在家更新CS透视外挂,接到了班长的电话,班长说形势课严教授让边学道去他办公室一趟。

形势课严教授?找自己干嘛?

边学道问了严教授办公室的位置,敲门。

“进!”

边学道走进屋,见只有严教授在,笑呵呵地说:“教授您找我?”

严教授居然站起来了:“哦,贸一的边学道吧?坐,坐。”

边学道有点受宠若惊,这可不是教授该给学生的礼遇。

来的路上边学道想了一遍,自己应该没犯什么事,尤其是能跟严教授挨上的事。但他还是摆正了自己的态度,半个屁股挨着椅子,上身略微前倾,一副悉心受教的样儿。

边学道不说话,他在等严教授开话头。

严教授喝了一口茶,说:“你交的论文我看了,十年展望,写得很不错。”

边学道想起那篇论文了。心想原来是那篇论文的事,这严教授挺有眼光啊,居然看出来了,还以为他看都不看,随便翻几下就给分呢。

“谢谢教授夸奖。”边学道说。

严教授沉吟了一下,说:“我想知道,整篇论文都是你自己写的么?嗯,我的意思是说,你有没有从网上或者别的地方借鉴一下?当然,我不是训导你,让你们这些孩子写这样大的论文确实很难,上网找一些观点和资料是情理之中的。”

“都是我自己写的。”边学道说。

严教授摸着茶杯说:“里面的观点和推测都是你想出来的?真没借鉴别人的论文?”

“是的,没有。”边学道回答得很干脆。

严教授下意识地摩挲了一下自己的头发:“你这个年纪,怎么能掌握这么深的经济理论?说说。”

边学道说:“我爱看报纸,从初中时就爱看,现在每天上课也看。”

边学道隐约猜到问题出在哪儿了,但管不了那么多,先搪塞过去再说。他初中看的报纸不超过10张,但就算自己说天天看,谁又能去查?

这一点严教授有印象,这个男生经常在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看报纸,要是再有杯茶水,就像极了自己坐机关的那帮同学。

其实这些天,严教授已经把边学道论文里的一些观点挨个仔细查找过,没有相似的论文,也没有这样系统的论述,加上其中几处明显外行人的说法,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一篇原创的论文。

严教授不大相信这是学生找人代笔的,谁能随便找到这样水平的代笔?

那么,只要确认这篇论文是学生写的,他就要进行下一个步骤了。把一些想当然和太绝对的用语替换一下,把一些话用专业术语表述,把一些地方再好好润色一下,署上名字,相信就可以在重量级刊物上发表了。

毕竟刚刚入世,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忧心忡忡,大家讨论正在兴头上,媒体也乐于在这个时候表达自己的关注点。

严教授做了一个决定,沉稳地说道:“是这样,你这篇论文写得很不错,当然,有一些地方还是稚嫩了一点,但没关系,我可以帮你把关。”

说到这,教授从办公桌后面的椅子上起身,走到边学道旁边的椅子坐下来,接着说:“我一个同学,在国内一个重量级刊物当副总编,他跟我说过,有学生写的好论文,让我推荐给他,能发表出来,也算我这个当老师的帮你们铺铺路。你这篇论文,我很看好,我给我那个同学叨咕了几句,他也很看好,让我把论文发给他,行,就发表。”

要发表?边学道完全没预料到会是这样一个走向。

严教授继续说道:“我这个同学建议说,这样的论文要发表,只署你的名显得有点单薄,不够分量。我是这样想的,传过去的时候,把我的名字加在后面,你看怎么样?”

边学道明白严教授的态度从何而来了。

可是没必要啊!就算严教授直接拿着论文加个名字发表了,自己一个学生又能翻出多大浪花?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这样的经济类论文,不是科研类论文,换谁都相信教授参与写作了。

有些事一时想不明白,但边学道知道自己还是要表态:“严老师!”边学道自觉把严教授换成了严老师,他觉得这样称呼显得更亲近,“其实我论文里的不少观点,都是从您课堂上讲的观点里整理出来的,我就是加入了一点自己的联想,如果要发表,您一定当第一作者,您要是不答应,我就不署名了。”

严教授很欣慰。这个边学道太懂事了,不仅把第一作者让给了自己,还暗示论文的核心观点来自自己,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之后的谈话气氛更加融洽,严教授关心了一下边学道的平时生活,客气地说:“有什么困难来找我。”

边学道礼貌地感谢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离开时严教授甚至起身送了他几步。

边学道脑子里有点乱,走到运动场,坐在看台上,静静想着这件事可能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想了半天,自哂了一下,一篇论文而已,漫天都是,能怎么样?再说还有严教授在前面顶着呢。

算了,还是回去琢磨赚钱的事吧!

第30章 表白在漫天烟花下

校庆越来越近,筹备工作如火如荼。

一天在篮球场附近,边学道遇到了前世自己社会学的室友,一行6个人,横穿篮球场向图书馆方向走去。

这个6个男生不认识边学道,但边学道熟悉他们每一个人,包括他们的性情、习惯、喜好,知道他们每一个人毕业后近10年的发展走向。其中那个叫冯东的,最是让边学道记忆深刻。

农村出身的冯东,大学时是贫困生,毕业后进了广电口的下属单位,靠会来事儿、肯送礼、能喝酒,混得不赖。

毕业6年后,大学班级13个人在哈尔滨聚会,当着一帮老同学的面,冯东挥动着100块小费,找茬骂了饭店的小服务生一顿。在哈尔滨并没有给小费一说,那次是边学道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有人给小费。

2002年的冯东,还没有10年后在饭桌上跟同学说自己出门又刮了车小修一下要8000多、女朋友最近又看上一套200多万的房子、家里250平的房子太难收拾、昨晚跟省里某部长的秘书刚吃过饭的猖狂劲儿。

2002年的冯东,还没有10年后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办事,不管多大官,把成捆的钱往他桌子上一放”。

2002年的冯东,还跟在寝室里家境比较殷实的同学身边努力讲笑话,以求吃两顿免费食堂。

看着6个人远去的身影,想着10年间这些人之间关系的调整颠倒,边学道无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想办法赚钱,穷尽一切努力赚钱,让自己有钱有势,才能不给得志小人在自己面前炫耀的机会,才能把那些得意便猖狂的人踩在脚下,踩死碾碎。

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情绪最躁动,最容易闹事,学校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世界杯还没结束,大四的学生就被赶离学校了。

学校的官方说法是不能耽误毕业生到单位报到,但学生间都传言,是校庆在即,大四学生指挥不动,约束不了,学校怕出事。

毕业多年后,边学道始终不能理解学校当时的逻辑,事实上,无论一个学生在学校时多么顽劣不堪,离校后对学校都是有感情的,不少大四学生想亲眼看看十年一次的母校校庆,但他们没有机会。

大四学生离校前一周,林大的内部校园点歌台出奇火爆,要离开的学生一遍一遍点播着《那就这样吧》,歌词中的某一个段落细节,反复敲击着即将分飞的校园恋人的心坎,像一个不敢当面告别的男孩,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一起走过最美岁月的女孩,明天自己将踏上远去的列车,从此天各一方。

傍晚时候,校园各处的音箱里,先是放了一遍小刚的《黄昏》,然后在《致爱丽丝》的背景音乐下,女播音员念了一篇投稿,名字叫《再见》:

再见了,

我亲爱的校园,

我没来得及走遍你日益舒展的轮廓,

就要跟你说一声道别。

再见了,

我亲爱的兄弟,

我们还有很多约定没有完成,

就要踏上南去的火车。

再见了,

我心爱的姑娘,

还没来得及当面跟你说一声我爱你,

只能把这份爱恋藏进心窝。

再见,再见,

这楼这树这歌,

再见,再见,

这风这云这雪,

再见,再见……

整个717寝,只有边学道能感知沉浸到这种离别的情绪中,其他人因为毕业还早,阅历不够,要么在为校庆忙碌,要么在为考试忙活。

进入7月,市面上的外挂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谁的外挂稳定,谁的外挂更新得快,谁的外挂口碑好,决定着各自的收入。边学道开始投入固定的时间维护外挂,用更多免费的辅助工具推广my123。

边学道忙不开的时候,就让李裕帮忙维护他的woyou论坛,审核帖子内容,更新首页。边学道说一定要给他工资,李裕压根没当回事。

一天晚上李裕回来的有点晚,一问,原来李裕加入的那个志愿者爱心社团凑了一笔钱,去看望了几户孤寡老人。

李裕是第一次去,跟大家一起打扫屋子,陪老人说了半天话,走时悄悄把自己身上的钱全给老人留下了。

开朗、真诚、有爱心,这是边学道眼中李裕身上最闪光的品质。这个脸上总挂着没心没肺笑容的阳光男生,心里有他自己的一套处世准则。

7月8日,校庆前两天,身在学生会又是帅哥的陈建被安排到校外的指定宾馆,接待参加校庆的校友。

艾峰参加的集体舞项目进行了最后的彩排,其他所有人都有各自的任务,就连边学道都被分到一块志愿者的胸牌。

7月9日,校庆前一天,学校几个进出口全部设岗,校园里的高级轿车一下子多了起来,负责迎接的校乐队一遍又一遍吹号敲鼓,以示欢迎的隆重。

一天一宿没现身的陈建打来电话,说宾馆里见到好多样貌好、身材棒的师姐,几个师姐对他很有兴趣,要不是有了苏以,他百分之一千会把持不住。

边学道在电话里警告陈建,一定要守身如玉,狂热的官二代可还没彻底偃旗息鼓呢!

校庆正日子终于到了。

跟记忆中一样的乏善可陈。

从宿舍楼看过去,体育场周围被拉着条幅的氢气球笼罩,边学道觉得再加把劲儿,就可以赶上《飞屋环游记》的配置了。

上午的校庆大会,晚上的校庆晚会,志愿者边学道,在体育场周围忙了一整天,引导观众和校友进出场,折腾出一身汗。等晚会开场,主持人的声音传来,看身边还有学生在值守,边学道溜回了红楼。

房东老两口对学校有感情,都出去看演出了,锁好门,边学道在卫生间冲了个澡,听着音乐躺在床上养神。

朦朦胧胧正要睡着,手机响了,李裕在电话里问他在哪?边学道说在家,李裕说那我等会再找你。

隔了一会儿,手机又响了,是于今,问他看没看演出,聊了几句,挂了。边学道把手机调到了震动状态。

又隔了一会儿,手机开始震动,第一遍震动了好久,边学道没接,过了几秒,又开始震动……

这觉彻底没法睡了。

接起来,是李友成。

李友成问边学道在哪看节目呢?边学道说人多崴了一下脚,在寝室歇着呢。李友成立刻问他崴得重不重?上药了么?边学道说没事,已经能走了。

烟花汇演开始了。

边学道卧室的位置刚刚好,他早知道礼花就布置在红楼前的篮球场上。站在窗前,看着炫目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看着下面警戒线外密密麻麻、仰着头对烟花指指点点赞叹不已的人群,边学道竟莫名出现了一种独醒的感觉。

电话再次震动,看号码是李友成。

“喂,你能走路么?我在你们寝室楼下,我买了点治疗扭伤的药水,你能下来取么?”

“你在那等我一会儿。”

说完,边学道下楼,向寝室楼跑去。快到的时候,他改了姿势,装着左脚有点不利索,走了过去。

李友成拎着个塑料袋,不时向7楼窗口望去。

边学道在身后喊她的时候,李友成明显吃了一惊。边学道解释说:“他们打电话说烟花汇演要开始了,这边有楼挡着视线,我就过去看看,毕竟10年才这么一回!”

李友成把手里的袋子递给边学道,问他,“走走?”

“行,正好活动活动。”边学道答应了。

人都集中在体育场周围,校园里路上的人很少。

烟花表演还没结束,不同颜色的礼花在头顶上炸出各色的光线,教学楼的玻璃,一下是红的,一下是黄的。体育场舞台上的节目进入到最后的高潮,阵阵集体的欢呼声如潮水一样涌来。

两人慢慢地走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