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网友琪琪说,风姿飘逸说得没错,她的表姐是外企高级白领,一直使用世界名牌护肤品,后来经熟人介绍,购买了两瓶桃花养颜蜜,使用一段时间后,面部肌肤简直可以用白里透红,吹弹可破来形容,现在她们的小圈子里已经不比名牌包包和首饰了,谁手里有桃花养颜蜜,谁面子上就光彩。可惜听说现在货越来越少,连拍卖会都买不到了。
网友喵喵咪说,喜欢这东西啊,要是她的男朋友能够在生日那天送她一瓶当生日礼物,她就开心幸福死了。
网友穷酸要娶白富美说,现在的女孩子真可怕,一瓶什么护肤品要上万元,还要让男朋友送,让他这穷酸情何以堪,难不成打一辈子光棍?看来要积极开动脑筋,山寨品才是我等福音,支持山寨。
(穷酸的发言顿时遭到板砖雨攻击。)
网友白衣上帝说,邝教授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威望很高,自己就是省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非常崇敬他。自己从来只相信现代医学,什么三无产品、特殊疗效,完全是无稽之谈。希望大家能尊重邝教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马上有网友反击道,市场上那么多“三有产品”又如何,那些证书批号啥的,舍得花费都搞得到,效果谁用谁知道。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古代名医没有行医执照,做的药丸儿也没有卫生部门批号,难道就不能治病救人了?
正方:胡搅蛮缠,强词夺理。支持著名学者。
反方:理屈词穷,僵化脑子。捧个老古董当宝贝。
……
李悠然看了一阵子,摇摇头,前一段时间还以为随着桃花蜜的断货,影响会慢慢消退,没想到现在却愈演愈烈,市场上那少量的存货都快变成炙手可热的收藏品了。
至于什么专家学者反对,其实也无所谓,就那么一点儿东西,在私人小圈子里面流行就足矣,本来就没有指望它能成为具备正式身份的美容产品,投放传统市场进行大规模销售。
只是可惜一直没有能力生产新的货色,放着大好商机却无法利用。
想到这里,他靠在办公椅背上,闭目感受了一下空间中的景象。
谁知这一瞧,仿佛是冥冥中响应他的召唤一般,小溪旁的那排桃树居然再次开花了。
粉红色、白色,一簇簇,似火烧云一样。再细看,只见那桃花,有的迎风初绽,嫣然含笑;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更多的是白毛茸茸的微吐红点的小花苞。
昂昂正在桃树下撒着欢地来回奔跑,两窝蜂群也繁忙地穿梭其间,犹如在开盛大的狂欢节。
李悠然惊喜过望,已经好几个月了,空间桃树一直没有动静,自己甚至都开始怀疑下次花开要等到明年见了,没想到啊,居然在突然间绽放了,→文·冇·人·冇·书·冇·屋←而且比上回更加艳丽夺目。
第二百五十三章农庄拉面正式推出
空间桃树开花了,出乎李悠然的意料之外。兴奋之余,他马上想到了桃花养颜蜜,这种独一无二的超级美容护肤产品,看来又可以继续生产制作了。
他拉开办公桌的抽屉,翻了一阵,找到当初制作玻璃瓶的那家厂子业务员的名片。
最初他是在福满园小商品市场的一家店铺订货的,后来找到了店铺背后的工厂,就直接与工厂联系了。
拿起手机打通电话,还好,那位业务员还在厂里,不过已经升职为业务经理了。
双方客套了几句,李悠然要求厂子再给他制作三百个玻璃瓶,材料、式样照旧。
对方说没问题,不过需要交一笔预付款。
因为已经打过几次交道,李悠然也不犹豫,立即用电话银行将对方要求的数额转到指定账号上。
很快,那位业务经理返回了一个短信,说钱已收到,东西将在五天之内制作完成,敬请放心。
包装瓶的事情安排妥当,李悠然打算进空间观赏桃花,不想再等到晚上了。
他把自己手头儿的工作料理了一下,又去了趟财务室,瞧瞧还有什么事儿。
财务室里,没有看见顾总监,只有孙晓莹坐在办公桌前整理票据。
“顾总监呢?”李悠然问道。
“去银行了。”孙晓莹一边干活儿一边回答。
由于农产品公司一直没有多少事做,所以在不上学的时间里,孙晓莹就在财务室帮忙。
“不错,晓莹啊,要多跟顾总监学学财务上的事情,以后用处很大的。”李悠然叮嘱道。
“哎,知道啦。悠然哥你都说过好多遍啦。”孙晓莹继续手中的工作。
“嗬,你个小丫头还不耐烦了。对了,要是有人找我的话,就说我出去了,晚点儿再来吧。”李悠然笑了笑,又交代了一下。
“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不就是回房间睡大觉呗。就会要求别人这个那个的。”孙晓莹不满地说道。
“小丫头,好好干活儿,别胡猜乱猜的。”李悠然并不解释,转身出屋去了。
二十分钟后,李悠然端着他那个大茶杯,来到了空间小溪边。
一树树的桃花初绽,层层叠叠,比上次更盛。无数的蜜蜂在花间穿梭,采集花粉,嗡嗡声汇成一片,传导出它们的快乐。
看来还是桃花最招蜜蜂喜欢啊,其他作物的影响力就没有这么大。
徜徉在花树下,灿烂妩媚的花朵,如丝如缕的淡淡芬芳,使他的心情变得无比的轻松愉悦。
溜达了一阵子,李悠然取过躺椅,在溪水边找个最合适的位置放置,随后仰身躺下。
喝上一口茶,把缸子撂到一边,脚尖轻轻一点,躺椅悠悠,桃花悠悠,天空的云朵悠悠。
一时间,恍若身处仙境,浑然忘我。
******************************
八月底的一个中午,接近十二点钟,包子铺北店大厅内,老顾客们像往常一样,坐满了所有的座位,等待用餐。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天几乎所有人的面前都是空空如也,没有任何食物,顾客们只是在互相聊着天,甚至在热烈地争论着什么。搞得包子铺不像是个饭馆,反倒像是个聊天侃大山的会所。
“要说这拉面啊,我是再熟悉不过了,打小从三岁起就喜欢吃,可有年头儿了。也就是今年老到包子铺来,吃得少了点儿。”一位胖老头儿在那儿摆老资格。
“你得了吧,三岁,三岁你老小子还在穿开裆裤呢。给颗糖豆儿就乐得屁颠屁颠的,能知道啥好啥不好的。”另一位秃顶的老头儿不屑地说道。
哈哈,四周的老头儿们都乐起来。
“去,穿开裆裤怎么了?谁小时候不穿啊,你还能特殊怎么着?给你弄条牛仔裤你也受不了啊。”胖老头儿反唇相讥。
“他受得了也不行啊,那还不得把他老娘给累死。”对面黑面孔的白老头儿也跟着打趣。
旁边的人都笑成一片。秃老头儿涨红了脸,瞪起眼睛怒视白老头儿。
“不是我吹,小时候我家旁边就是老蔡记拉面铺子,我老爹是位有名的大夫,周围的街坊都要求着他。所以我在那一片儿就成了香饽饽,街上有啥好的都随便吃,也不给钱。老蔡家也不例外,每次瞧见我都招呼我进去,上来就是一大碗热腾腾的牛肉拉面,他们家的汤是用牛头骨、棒子骨、牛肝、肥土鸡加上十几种调料,倒上井水,用小火熬上小半天才成,大冬天的喝上一口肉汤,再吃上一口面,头上冒汗,浑身发热,那叫一个美。”胖老头儿回顾自己的光荣历史,一脸缅怀的样子。
“你三岁就懂那么多东西,好厉害,当真是天才儿童啊。”一位留山羊胡子的老头儿笑着插嘴。
“去,我只是说三岁开始吃,那些是后来才知道的。”胖老头儿驳斥了一句,接着说道:
“可惜啊,后来蔡记的老东家过世以后,他儿子开始偷工减料,慢慢弄的就不成了。”
说到这里,胖老头摇摇头,一脸惋惜的模样。
“说起这拉面,我瞧现在天海城里啊,就要数北城的盛福记还有西城的金顺坊这俩老字号,多少年了,味道都没变,真叫一个地道。”一位马脸的老头儿说道。
“是啊,金顺坊我上半年还去吃过,确实不错。”有人在一边儿附和。
其他人也纷纷开始讨论自己认为最好的拉面馆以及各自的特色。
“哎,我说,这都快十二点了,怎么还没开始啊?”有人提醒大家今天的正事儿。
“对啊,昨天通知的就是十二点啊。”
“听你们吹了半天,再不端吃的出来我都饿了。”
“饿了好啊,有胃口吃啥都香。呵呵。”
“哎,要我说啊,大伙儿别指望太高,包子铺终究不是专门做这个的,用唱戏的行话来说,那叫玩票儿,我瞧着差不多就得了。”秃老头儿建议大伙儿降低期望值。
“我也是这么觉得,包子铺做包子那是没的说,可要是这拉面啊,怎么着也是新手,估计比不过那几家老字号。”
“拉面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口汤,汤要是不地道那就全完了。人家老字号的汤料配方都是保密的,可没那么容易弄到啊。”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包子做得好,不见得拉面就一定好,这可也是个技术活儿。”
大伙儿议论纷纷。
“咳,我说你们瞎吵吵啥,包子铺推出的新产品哪回叫人失望过?我觉着这回的农庄拉面不会比什么盛福记、金顺坊的差。”白老头儿对包子铺倒是信心十足。
“老白啊,谁也没说包子铺的拉面会很差,那不可能的。但你要说比得上那俩老字号,我觉得有点儿悬。人家那是多少年的功夫啊。”秃老头不以为然地说道。
“对啊,比方说吧,那天海大酒店够高级的吧,五星级,去年别人请我家那小子吃饭,把我也拉了过去。那里面尽是什么高级、特级大厨什么的,菜做得还行,可这主食要了一碗担担面,我这一尝啊,嘿,你猜怎么着?还不如拐弯那家小吃店,五块钱一碗的好吃呢。”
“人家酒店讲究的是大菜系,大而全,这些小吃食当然比不过专门做这个的。你要是让他们来上一串炸臭豆腐干,那更得完蛋。”
老头儿们渐渐分成两派,争论包子铺即将推出的农庄拉面到底比老字号如何?
争论越发激烈,以至后面干脆打起赌来,输方请赢家吃一个星期的早点。
“来了,来了。”坐在前排靠近走廊的顾客看到服务员推着送餐车走过来,连忙嚷嚷道。
大厅里的争论也自然停息,所有的眼光都投向几位服务员。
餐车进入大厅,还未见到拉面,就已经是浓香扑鼻,四处飘散,引得顾客们不由连咽口水。
随即,一只只冒着热气的青花瓷大碗流水般地被端上了餐桌,终于得见农庄拉面的真面目,食客们的注意力全部被眼前的大碗吸引。
汤色清亮澄澈,面条微黄滑亮,萝卜片洁白晶莹,再加上水嫩碧绿的香菜、蒜苗,鲜艳的红辣椒油,细嫩的牛肉片。共同组成了一道精美的工艺品,令人垂涎。
顾客们也等不及了,用勺的,用筷子的,端碗喝汤的,直接吃面的,加醋的以及不加醋的,各人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开动起来。
很快,大厅内响起一片啧啧赞叹声,连绵不绝。
“好汤,滋味够浓,够鲜。”
“呼,好辣,辣得痛快。”
“这面条真筋道,韧劲儿够足。”
“这萝卜片和香菜、牛肉配的,地道。”
“这拉面做的,绝不比那几家老字号差,我赢定了。”
“好啊,这一个礼拜可省钱了。”
又过了五分钟,吃得快的已经见了底,于是开始找刚才打赌的对象算账。
有爽快认账的,也有矢口否认耍赖的,以及扣字眼辩解的,一时间大厅乱哄哄,闹成一片。
服务员和值班经理对此早已经见怪不怪,并不加以干涉。做为包子铺最早开张的北店,如果哪天清静下来,反倒会让人不习惯。
不管怎么样,从今天开始,农庄拉面的名头儿算是打响了,与农庄包子一道,成为包子铺的主打支柱产品。
……
第二百五十四章徐文丰的打算
北城深安大街西街,悠然农庄包子铺分店。
清晨,身穿一件白色工作服的徐文丰,手执一把大竹扫帚,正在后院扫地。
来包子铺已经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了,在他的工钱足够赔偿那块儿被砸坏的玻璃后,徐文丰并没有离开,而是请求继续留下来干活儿。
郑经理在接到他的申请后考虑了一下,因为当前店里确实需要人手,也就同意了,不过事先跟他说明,目前的身份只是临时工,工资不高,而且随时有可能被辞退。
这个徐文丰倒是不介意,能留下来就有机会。
刚开始的时候,厨房的伙计们知道了这小子的来历,对他很是敌视,处处像防贼似地盯着,好像生怕他再搞破坏似的,说的话自然也不中听。徐文丰对此也并不生气,因为如果换成自己恐怕也是一个样子。
租住的房子距离包子铺不算太远,他每天很早就过来上班,不光干好分配给自己的活儿,还主动去给别人帮忙。
洗碗、装卸、搬运、清洁,什么都做,毫无怨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文丰踏实认真,手脚麻利,任劳任怨的形象渐渐改变了同事们的态度,再面对他时,一个个的脸色都好了许多。
尤其是厨房总管卫师傅,一位面色棕红油亮、胡子拉擦的中年男人,给徐文丰派活儿时,那粗大的嗓门儿也平和了不少。
徐文丰当然有自己的想法,顶好利快餐公司肯定是回不去了,无论干什么都得从头开始。自己又没有什么特殊专长和能耐,随便到哪儿都不会好混的。
自从来到包子铺,那火爆的生意真是令他大开眼界,每日三餐,店内店外的顾客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甚至不到正常吃饭的时间,店里都不乏大量提前赶来用餐的客人。
外卖窗口也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就连下雨的时候,人们打着伞怨声载道,却也不肯缺席。
他虽然已经有了几年的社会工作经历,但生意如此兴隆的饭馆,还是头一次见到。据了解,包子铺的总店在南城石鼓巷,这里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分店。
这也令他感到好奇,既然生意这么好做,为什么扩张的步子迈得如此慢呢?如果换成其他老板,恐怕分店早已经四处开花了吧。像那些洋快餐就是如此。
不过这是人家包子铺老板的事情,别人恐怕也不会知晓。
当然,最让他关心的是带来如此好生意的包子,究竟是个什么味道呢?
包子铺分店的员工待遇与总店一样,工作期间的饮食免费供应,不过都是单独制作的。要是想吃正规对外销售的食品,需要支付标价一半的费用,据说这是一项传统的员工福利。
徐文丰虽然只是个“带罪干活”的临时员工,但这项福利也是能享受到的。
区区几块钱,他自然不会吝啬,于是,在来到包子铺的第三天,他就尝到了猪肉白菜和牛肉萝卜丝两种馅料的包子以及豆浆饮料。
一吃之下,包子、豆浆的美味令他感到震惊,同时也明白了广汇大厦的顾客为什么会流失,现在看起来,这现象简直太正常不过了。
拥有如此水准的食品,这家悠然农庄包子铺简直是前途无量啊。徐文丰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想办法打听了解包子铺的事情,当然这些都是公开信息,获取的难度并不大。
最后他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几个关键点:一、包子铺的老板拥有特殊烹饪秘方,能制作出超越同行的高等级食品。二、老板可能是个慢性子,所以事业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三、包子铺当前的各级管理人员学历较低,大多为农村出身。
这简直就是老天赐予自己的翻身机会啊,徐文丰惊喜地得出结论。
比如分店的郑岩经理,年纪不大,听说也没有大学文凭,目前仅仅是在进修一个夜校培训班。这样的人竟然坐到了分店店长这么重要的职位上,手下管着一大票人,拿着丰厚的薪水,实在是令人在羡慕中又带着不甘。
和他们相比较,自己的优势不小啊,脑子不算笨,也在社会上混了几年,算是有点儿经验的人。而且自己有学历,成教文凭再水,那毕竟也是国家正式承认的,再怎么着也比郑经理他们强吧。
想到这里,徐文丰的心开始热了,决定趁着包子铺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的时机,加入进去,努力向上爬,以后等到它起来的时候,自己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当然,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于是,他在当前这份儿最基层的工作中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一来积攒工作经验,二来以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
徐文丰把后院的水泥砖地面仔细清扫了一遍,然后用铁桶接了自来水,四处洒开,以防止地面起尘。
“徐文丰,送货车来了,你跟小刘一块儿卸车去。”厨房总管卫师傅从楼里走出来,吩咐道。
“好嘞。”徐文丰爽快地大声答应道。
嘀嘀嘀,门外响起汽车喇叭声。
他放下铁桶,赶去拉开后院铁门,让那辆金杯面包车倒退着驶了进来。
徐文丰知道,这是包子铺总店每天早晚两趟派来的送货车。
伙计小刘也赶过来,两人一起拉开车门,将一只只长方形的不锈钢扁箱子卸下,然后是十几个白色塑料桶,里面装着满满的水,据说店里和面、磨豆浆都是用的这个,估计可能是纯净水之类。
不锈钢箱子是装馅料用的,专门定制,都带着盖扣,为了防止天热变质,出门前都经过冷藏处理,现在摸上去还挺冰手的。
箱子、水桶卸完,卫师傅上来清点了种类数量,然后在司机带来的送货单上签字。
趁着这个空档,徐文丰和小刘又去把库房里的空箱子和空水桶抬出来,装回金杯车。
办理完交接手续,司机把金杯车启动,驶离了后院。
接下来,卫师傅交代徐文丰和小刘二人,把所有的馅料箱和水桶都抬到库房去,其中馅料箱要装入冰柜,分类别摆好。
徐文丰注意到,这些不锈钢箱子的侧面都贴着一张豆腐块大小的白色不干胶标签,上面用油性笔标注着馅料的种类。
每次从运货车上卸下入库和从冰柜中取出送往操作间,都需要人凑近了仔细查看辨认,以免搞错。
因为这些箱子是重复使用的,难免有一些水、油沾到标签上,冲淡、遮盖了字迹,给识别造成一定的障碍。
徐文丰二人依言把箱子入库,分门别类码放好。
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识别标签的好办法。
“有什么事情吗?”卫师傅疑惑地打量着前来找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