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鹤飞曰】
(四)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空虚。
②又弗盈:弗,不。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④宗:祖宗。
⑤锉其锐:锉,消磨。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锋锐。
⑥解其纷:解除纷扰。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光芒。
⑧同其尘:混同于尘埃。
⑨湛:沉没,引申为隐约。似或存:似乎存在。
【译文】
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尽的。
深远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消除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
无影无踪啊又好像影影绰绰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
【阐述】
圣人与道相合,对道的认识无碍。在老子眼里,道是可见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道产生宇宙万物,因此道是物质,一切都是物质,而没有非物质。因此,老子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有许多人认为老子是唯心论,是因为常人没有老子的本领而看不见道,而科学又没有发展到证实道的客观存在的程度。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尽的。道空虚无形,是老子站在常人角度来说的。对常人来说,道是空的,是虚的,是无形的。道,常人看不见往往认为无,感受不到其作用往往觉得无用。道,对于老子来说是满的、是实的、是有形的,是真实的实存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虚态物质。老子真切地看见了道自然会认为有,明了道的作用当然会认为是无尽的。不仅如此,老子对道的特征、品性、规律都一清二楚。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达到了老子的境界,才能准确地认识道,才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道的伟大作用。
“渊呵,似万物之宗。”深远啊,像是万物的祖宗。道之深远,深不可测,远不可量,是万物化生之母,是产生万物的祖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道产生元气,元气产生阴阳,阴阳相合生成时间,阴阳与时间产生万物。道生万物经历了漫长岁月,老子尽管是用超常视觉功能观察,都感到非常深,感到非常远,像是万物的祖宗。这里所说的像,是诗化语言,其实说的就是万物的祖宗,是万物的根源。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消除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一曰柔。没有锐气,其柔似水。道是没有锋锐的,其锋锐就像被打磨消除掉了的,因此是圆浑的,没有丝毫的锐气,没有锐气就柔,而且非常柔,好像水一样。二曰静。没有纷扰,静若处子。道是混沌的,没有一点点的纷乱与纷扰,其纷乱与纷扰好像都化解了,没有纷乱与纷扰就静,就像处女一样安静。三曰和。有光不显,和于万物。道是光明无量的,所有宇宙中的光都来自于道,但是道的光是隐含的,仅发出淡淡的浅灰色的光,而且就连这淡淡的浅灰色的光都隐含于万物之中。四曰凡。混同尘埃,平凡无奇。道生万物,但从没认为了不起,从不以主宰自居,而就像灰尘一样,那样平凡。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无影无踪啊又好像影影绰绰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湛呵,就是无形无踪啊。似或存,又好像影影绰绰地存在着。这是用诗的语言,对道的柔静和凡特征的概括描述。正因为道的柔静和凡,才有无影无踪的比喻,才有了影影绰绰的比方。其实,道并非无影无踪而是真实地存在着,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道是谁的儿子呢?谁的儿子也不是,它就是它自己,自本自根,自在永存,是万物之始,是万物之母。天帝又是谁呢?天帝,是最早修道而与道相合的最高的圣人。道先天地生,当然是天帝的祖先,而天帝当然是道的子孙。
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宇宙的最高法则。
《老子本义》第五章
原 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
译 文
天地不居仁爱之心,以万物为草扎之狗;圣人不求仁爱之心,视百姓为草扎之狗(即不加‘人为’干涉,任其自然生长,故圣人恒虚其心也)。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吗?正是由于它虚空无尽,所以鼓动它才会生出更多的风来。因此,追求“才智”(即博学多智)往往只会加速困窘,倒不如去保守住内心的虚空。
冲虚子简析:天地、圣人的伟大,在于祂不偏爱于一物,在于祂虚怀若谷,所以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人的鄙陋,在于他“爱”的偏狭,在于他已有的伪“智”,所以才会捉襟见肘、窘迫困顿。世人尽情享受着“智”带来的浮华,却要因“妄为”(‘智’多则妄为)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此说来,“智”,才真是人类割舍不了的“痛”啊!
注 释
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求仁爱之心,以百姓为草扎之狗。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以此为喻说明任其自然生长。 据:《第十八章》“大道废,案有仁义”,《第三十八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圣人守“道”有“德”,故无仁(因‘仁’属于‘人为’而不‘自然’也);《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2·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3·屈:竭,尽。
4·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追求“才智”往往只会加速困窘,倒不如去保守住内心的虚空。多闻:指增加知识、经验,即追求“才智”;“智”多则“妄为”,“妄为”则凶,故“穷”也。参阅《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 速:原文“数”,通假字,加速。 穷:困窘。 冲:空虚。 据:《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二十三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第四十七章》“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七十三章》“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也”。
【白鹤飞曰】
天地不仁吗?
(五)
通行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此段,在“天地之间”句前,所有版本均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统观《老子》全书,此意非老子之意。
老子说:“夫天道无亲,恒予善人。”(八十一)天道对万物是没有亲疏之分的,永远支持善良的人。
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物无弃材,是谓袭明。”(二十七)因此圣人永远善于救助人,而没有抛弃人,没有抛弃万物中有用的东西,这就叫高层次的聪明。
由此可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后人所加,应删去。
应为:
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 关于“天地不仁”的问题
首先,来看老子对于仁的论述: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所以失去了道才讲德,失去了德才讲仁,失去了仁才讲义,失去了义才讲礼。
再来看老子对于天地的说法: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生存很长久。”(七)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
把两者联系起来看,“天地不仁”句,不符合老子的本意,是后来儒家之人加的话,非老子原文。
2。 关于“圣人不仁”的问题
圣人,在老子五千言中占有大量的篇幅。
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是道通过人显现于世的途径,是大道行世的代表人物。如果说《老子》主要是阐述道、德、修道、行道的话,那么圣人所为就是行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大德的样子,只随从道。大德之人即圣人。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二十七)因此圣人永远善于救助人,而没有抛弃人,没有抛弃万物中有用的东西,这就叫高层次的聪明。这正是圣人的袭明。袭明者,是承袭大道的光明,是合道境地所具有的、含而不露的内明。
圣人,绝非说的人君,绝非统治者,因此“圣人不仁”句,也是后人加入的衍文。
《老子本义》第六章
原 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jǐn)。
译 文
空虚无形的“道”永恒存在不会死亡,它又称为玄牝。它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它孕育万物连绵不绝啊!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冲虚子简析:“道”生天地、万物,为母,为根;世人却以“名利”为母,为荣。守道者能长生久视,能无所不为;而因“名利”丧身的人,又是何其多啊!
注 释
1·谷神不死:空虚无形的“道”不会死亡。 谷神:指“道”。 据:《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刚好与本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相照应,由此可知“玄牝”就是“道”,而“玄牝”又叫“谷神”,故知“谷神”就是“道”;另参阅《第十六章》“道乃久”;《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2·是谓玄牝:它就叫玄牝。 是:这,代指“道(谷神)”。 玄:原指深黑色,这里有玄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指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比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据:《第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等。
3·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即‘道’)的生育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的根本。 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具体义来比喻。 据:可参阅“注释2”。
4·其若存,用之不堇: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若:如此,这样。 堇:通“既”,尽。 据:《第三十五章》“用之,不可既也”;《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老子本义》第六章
原 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jǐn)。
译 文
空虚无形的“道”永恒存在不会死亡,它又称为玄牝。它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它孕育万物连绵不绝啊!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冲虚子简析:“道”生天地、万物,为母,为根;世人却以“名利”为母,为荣。守道者能长生久视,能无所不为;而因“名利”丧身的人,又是何其多啊!
注 释
1·谷神不死:空虚无形的“道”不会死亡。 谷神:指“道”。 据:《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刚好与本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相照应,由此可知“玄牝”就是“道”,而“玄牝”又叫“谷神”,故知“谷神”就是“道”;另参阅《第十六章》“道乃久”;《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2·是谓玄牝:它就叫玄牝。 是:这,代指“道(谷神)”。 玄:原指深黑色,这里有玄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指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比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据:《第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等。
3·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即‘道’)的生育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的根本。 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具体义来比喻。 据:可参阅“注释2”。
4·其若存,用之不堇: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若:如此,这样。 堇:通“既”,尽。 据:《第三十五章》“用之,不可既也”;《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老子本义》第七章
原 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 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即‘不贪生’)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此,有德的“圣人”虽退居人后,却能够在众人之中领先;虽置身度外,却能保全自身。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够成就他自身。
冲虚子简析;唯有“舍”,方有“得”;唯有“不贪生”,方能“长生久视”。故老子曰“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以“反”求“正”,“道”奥妙之关键啊!
注 释
1·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即‘不贪生’)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以:因为。 生:以……为生,意动用法。 不自生:不以自己的生存为生存,即不贪生。 据:《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第七十七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2·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虽退居人后,却能够在众人之中领先。 退、先:都是使动用法。 据:《第六十六章》“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第六十九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外其身而身存:虽置身度外,却能够保全自身。 外:使动用法,置之度外的意思。 据:《第二十三章》“曲则全”;并与“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相照应,可参阅“注释1”。
《老子本义》第八章
原 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 文
圣人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却能够保持安静;常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有德的“圣人”安居如“江海”之水甘处下位,心灵如“深潭”之水清静无染,施予如“甘露”之水公道无私,言语如“暴雨”之水稀而诚信,从政如“冰溶”之水自然无为,处事如“安静”之水贤能不争,行动如“浑浊”之水静待时机。正是因为圣人具有这七种不争的德性,所以他才不会犯过失。
冲虚子简析:本章通过水的不同状态来展现圣人不争的品性:以“江海”之水来表现圣人的谦下不争,以“深潭”之水来表现圣人的无欲无染,以“甘露”之水来表现圣人的公道无私,以“暴雨”之水来表现圣人的诚信少言,以“冰溶”之水来表现圣人的无为而治,以“安静”之水来表现圣人的贤能不争,以“浑浊”之水来表现圣人的静待时机。这不正是“弱也者,道之用也“的生动体现吗?
注 释
1·上善:上等的善于守“道”之人,即“圣人”。
2·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善于使万物获益,却能够保持安静。 善:善于,擅长。 利:使……有利。
3·居善地:安居如“江海”之水甘处下位。 据:《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第七十八章》“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4·心善渊:心灵如“深潭”之水清静无染。 渊:深潭。 据:《第十一章》“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第五十七章》“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5·予善天:施予如“甘露”之水公道无私。 予:给予,施予。 据:《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第五十六章》“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6·言善信:言语如“暴雨”之水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