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法——但也许,早在沛县出师之前,他就已经研究透彻了。
兵法就是用兵,就是避实就虚。以胡陵、方舆两地来说,胡陵是实,方舆是虚。胡陵有郡监守护难打,方舆却不设防。所以刘邦的战术是,没有设防之地就夺取它,有坚固防线的地方就孤立它。胡陵之所以打不下来却主动投降,就是因为它被孤立了。
所谓的兵法,就是以少数的兵力,呈联结态势扫平虚地,孤立实地。最终让强势的对手,产生弱小的错觉。而让明明居于弱势的己方,形成强大的现实。此后刘邦攻入咸阳,以及与项羽之战,都是采用这永恒不变的战略。
此外,刘邦的战略目标,表现得极为庞大,但实质上的目的只有一个:任何时候也不要让战争在自己的家乡爆发。永远在别人家里打,以赢取富战略价值的道义资源。
以丰邑为中心的四座城,方舆距离最远,刘邦派曹参去守护,然后在城中大肆招兵买马。手下人把新招到的人手制成花名册,报上来让刘邦批阅。
刘邦接过花名册,拿眼睛一扫,不看名姓,单看籍贯。他要找沛县的人,沛县的人乡里乡亲,几辈人相互熟识,轻易不会闹翻脸。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法,老乡最可靠,但这个老乡,必须是知根知底的。
他发现了有周氏兄弟二人,哥哥周昌,弟弟周苛。此兄弟二人家在沛县,都在郡监手下担任泗水卒史。卒史是当时的官名,工资不低,俸禄少的有一百石,多的有二百石,不清楚这兄弟俩都吃多少。
于是刘邦特批,周昌周苛兄弟,组织上承认他们以前的工作资历,当上卒史那天就算起义了。然后任命哥哥周昌为职志,这个职务是管理旗帜的。弟弟周苛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排,暂时在刘邦帐下为宾客,实际上就是个作战参谋。
沛县这边起义形势一片大好,秦二世发火了,结果卫角首当其冲,被废了。
说起这个卫角来,极是好笑,他是卫国最后一任国君。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却留下了卫国一座小城池,卫国国君卫角,就天天蹲在自己家的宗庙里,他不敢出来,怕人发现,秦始皇也把他给忘了。现在天下大乱,秦二世忽然想起他,担心他也跟着起事添乱,遂将卫角废为平民。
接下来倒霉的,是陈胜和吴广,他们都被自己的兄弟杀掉了。
8、老兄弟自相残杀
吴广之死,极是莫名其妙。他本非将才,却因为首义之举,被推到了最高处,但是他胜任不了这个职位。当时的情况是,张楚的精兵,尽在他的手下,可是他不知兵机,在荥阳与李斯的儿子李由,打起了阵地战。
吴广之所以打阵地战,是因为他固有的思维模式。他以前做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屯长,这个职位就是送到前线当炮灰的。所以吴广的思维,仍然是下层小军官的思维,下层军官的职责,就是坚守阵地与敌军死搏。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全军统帅,要考虑的是全局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
看吴广这个样子,楚将田臧急了,就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说,眼下周文已死,秦军主力说来就来,吴广却沉醉于阵地战的快乐之中,这样下去可不行。吴广不是听人劝的人,想让他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只有一个办法:杀了他!
于是田臧杀了吴广,把首级给陈胜送去,述说原委。陈胜大喜——他最担心的就是吴广,两人共同起事,功劳一样大,万一吴广来抢自己的位子,这可怎么得了?于是陈胜派使者给田臧送去一枚大印,任命田臧为上将军,派他去单挑秦将章邯。
可是,就连周文在章邯面前都不堪一击,田臧差周文很远,又怎么可能是章邯的对手?结果敖仓一战,田臧战死,陈胜这边的老兄弟,又少了一个。
还有个老兄弟邓说,替陈胜守在郏县,也被章邯轻松攻破,邓说逃回来,陈胜乘机以军机之罪杀之。
下一个被除名的老兄弟,是已经当上了赵王的武臣。武臣之死,是因为他姐姐惹出来的麻烦。
话说武臣手下,有老兄弟李良其人,军事能力其实也就一般般,他奉赵王武臣之命,去攻打太原,被秦兵阻于石邑,不能前进。不能前进就不前进吧,偏生那秦军的统领,还胡搞乱来,伪造了秦二世的招降书,呼吁李良弃明投暗。这封假招降书,让李良热泪盈眶,自感身价倍增,底气也足了。
然后李良返回邯郸,去见赵王武臣,途中突遇赵王车乘,李良急忙跪下,等车乘扬尘而过,才发现车上坐的是武臣的姐姐。武姐今天喝得有点高,根本懒得理会跪在自己脚下的人。其实武姐自己也不过是个脚底板还没洗干净的乡下土妞。但妞虽土,脑壳里的观念却具权力意识,一旦做了主子,就立即高高在上,耀武扬威,视以前的乡人为蔑如也。
这事让李良倍感愤怒。比较一下吧,你看人家秦二世,对自己多重视,亲自给自己写招降书。再看看赵王武臣,他姐姐竟然这样羞辱自己。自己到底应该跟着谁干,这还用说吗?
愤怒的李良追上武姐,一通狂砍。武姐死前一定很困惑,这人谁呀,有种你再来两杯,砍人算什么本事?
杀了武姐,李良于邯郸城中大开杀戒,赵王武臣被杀,死前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清楚。邯郸城中,只有张耳陈馀这两人朋友多,也最有见识,迅速地躲藏起来,逃过了杀身之祸。
武臣也被清除了,下一个死掉的老兄弟,名叫武平君畔,他死得更是离谱。当时在郯县,由陈县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等率一支义军,正在围城。陈胜就派武平君畔去当政委,抓军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嘛。可秦嘉却不想瞎统一,就故意说:“这个武平君畔,还是个小娃娃,你再看他起的这怪名字,怎么四个字啊?对了,陈王有密令,让咱们杀了他。”
武平君畔被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上。
陈胜派武平君畔去,目的是想抓住郯县城下这支武装的军权,可见他已经有很成熟的帝王思维了,因为秦二世也在这么干。
秦二世派了长史司马欣、董翳,到章邯的部队里来当政委,但这兄弟三人却没有相互残杀,而是合作得相当愉快。他们一直合作到了楚汉相争时代,始终在一起,始终没分开,演绎了动乱时代难得的兄弟情怀。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人才是当时最值得书写的人性闪光点,但因为他们太低调,太幸福,低调的幸福就没有了人生的起伏波澜,反倒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注意到他们章邯老哥仨的,只有陈胜,因为老哥仨密切合作,先杀死了陈胜的老兄弟,柱国房君。然后三兄弟转攻陈县西南的张贺,干掉了张贺,陈胜就无法在陈县立足了。
为了打退秦军,陈胜亲自出马督战。督战的意思,就是派人拿刀按在张贺的脖颈上,拼死上前,打退秦军,如果后退,脑壳就没有了。于是张贺拼老命向章邯兄弟三人冲去,被章邯兄弟三人联手,啪啪啪拍死了。
老兄弟又死了一个,陈胜无比失望,回望陈县城中刚刚开始修建的宫室,陈胜终于意识到,好像称孤道寡这事,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他只能战略撤退,丢开刚刚搭建起来的富贵巢、安乐窝,再度踏上逃亡的征途。
当陈胜登车时,替他驾车的老兄弟庄贾,回过头来,仔细地研究着陈王的脖颈,嗯,选择哪个角度下刀好呢?嗯,哪个角度更具诱惑力?
9、英雄失其所依
车夫庄贾袭杀陈胜,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简单说吧,庄贾是陈胜的司机。陈胜在称王之前,社会地位比庄贾还要低下,但陈胜首义成功,一举跃上人生的巅峰,就挑选了庄贾,做他的司机。
庄贾其人,史书语焉不详,史家避之不谈。但我们可以推敲一下,他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分析一下,当陈胜完成人生转型,从一名低贱的戍卒而称王之后,他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做他的司机?
司机这个工作,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首长的人身安全,而且对首长的隐私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不是这样的人,陈胜也不会让他当自己的司机,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他。
再说庄贾,他的来历有两种可能,一是庄贾原本就是九百戍卒中的一人,二是在大泽举事之后,加入起义洪流中来的。
如果是前者,那么庄贾一定是陈胜的小兄弟,死党兼亲信。陈胜再缺心眼,也不可能用自己不信任的人来当御者。
而如果庄贾是后来加入起义洪流的,他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陈胜对他的信任超过大泽起事时的生死兄弟,这种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连大泽乡共同起事的兄弟,都有许多人没有获得信任,他一个外来人,又怎么可能走近陈胜?所以庄贾既然能成为陈胜的御者,只有一种可能:他是最早追随陈胜,并目睹陈胜走上人生巅峰的人。
除了庄贾,至少还有一个人,目睹了陈胜人生的巨变。这个人就是和陈胜一道佣耕的旧友,陈胜那一句传世名言“苟富贵,勿相忘”,很可能就是对他说的。听说陈胜称王之后,这个人就找了来,哐哐哐敲击陈胜的宫门,大叫:“陈胜在家吗?快开门!陈胜开门!”结果被陈胜的宫门令给捆绑后赶走了。
等到陈胜出宫,这位朋友拦路大喊:“陈胜,是我呀,往这边看,你不认识我了?”他大叫陈胜的名字,陈胜无奈,只好装出刚刚认出他的样子,停车请他入宫。入宫之后,这位朋友被富丽堂皇的宫室震惊了,大叫:“哇,陈胜,你现在也抖起来了,哇!瞧不出你小样,居然也有今天!”此后这位客人,逢人就诉说陈胜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他这样做,不是不知道陈胜心里不痛快,可他要的就是让陈胜不痛快!
一块儿玩大的朋友,眼看着陈胜衣朱紫食金玉,心理极度不平衡,所以不停地故意提起陈年旧事,刺激陈胜。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给陈胜的幸福生活添点堵,不如此,自己的心理就无法平衡。最后逼得陈胜没办法,不得不宰了他。
这个问题,后来刘邦称帝的时候,也遇到了。虽然你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但以前的朋友,由于心理严重失衡,一定会刺激你伤害你,以慰藉自己那颗失衡的心。但是刘邦通过烦琐而隆重的宫廷仪式,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陈胜,他称王时间太短,根本没有机会整合别人的心理。
也就是说,御者庄贾,当他为陈胜驾车的时候,心理也是极度失落失衡的。大家以前都是一个穷酸模样,凭什么你现在扬扬得意,坐在车上?而我却吭哧瘪肚,替你驾车,还要保护你的生命安全,凭什么呀?
庄贾比陈胜那位佣耕的朋友更有心眼,他勉强压制住心里的失落,从未在语言上刺激陈胜,但愤怒之火,却在心里熊熊燃烧。当陈胜败走之后,庄贾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立即杀死陈胜,投奔了秦军。
陈胜之死,令天下英雄大为震恐,顿失所依。
史书上记载了陈胜的许多生活错误,如轻信小人、滥杀无辜、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大修宫室、目光短浅等,以印证陈胜过早败亡的必然。但这些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英雄需要陈胜。
陈胜率先举旗而且成功,让他赢得了天下英雄的景仰,从此他成了天下英雄共同擎奉的战旗,成了领导抗击暴秦的核心。此时四方豪杰,莫不是扛着陈胜的招牌行事,就连跟陈胜顶牛抬杠,都要用陈胜本人的名义。比如郯县秦嘉、朱鸡石等人,他们杀掉陈胜派去的监军政委,却假称陈胜的命令。只有陈胜之名,才能够号令四方,虽然这个号令有点马马虎虎,但别人连这点也做不到。
陈胜,就像是一株参天大树,所有抗秦的暴力武装,都认为自己是这株大树上的一枝。如今陈胜突然被害,抗击暴秦的核心被彻底铲除,这让天下英雄,顿时不知所措。
陈胜死得极为彻底。一般来说,一号首长死了,就轮到二号首长风光了。论及当时的威信,陈胜第一位,吴广毫不相让,位居第二,算得上二号首长。但陈胜分明是早料到这一手,生怕自己死后,轮到吴广摆谱,提前一步把吴广除掉了。俩首长全都没了,让天下英雄,连个念想都不成。
当此之时,陈胜的侍臣吕臣,越众而出,组织了一支青巾裹头的部队,号苍头军,从新阳起兵,直捣陈县,打破城池,杀死庄贾,为陈胜报了仇。
陈胜之死,连累了西南路统帅宋留。他是当时陈胜派出的四路大军之一,先克南阳,再入武关。可等他占领了武关,秦军却抄他后路,重新夺回了南阳。宋留进退失据,就举双手投降了。
秦军把宋留押送咸阳,秦二世乐坏了,立即把宋留车裂。
此时天下英雄,各自为战,互不属统。原来陈胜的部将周市,此前他奉了陈胜之命,进攻原来的魏国领地,攻下来之后,就立了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他自己担任魏相。这时候他率主力向刘邦的地盘游动,游动到丰邑、沛县之地,派了使者入丰邑,面见守将雍齿说:“你知不知道?丰邑这块地,虽说是你们楚国的,但好久好久以前,魏国曾经建都在这里,所以这里应该是魏国的地盘。如果你雍齿带领丰邑回归魏国,就封你为侯。如果你执迷不悟,那就要打破丰邑,杀你个鸡犬不留,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雍齿出身世族,很体面的人家,只因为天下大乱,刘邦得势,才不得已跟在刘邦后面混,但心里很不情愿。此时周市一拉一打,雍齿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立即率丰邑归了魏国。
随同丰邑一起归了魏国的,还有方舆。
丰邑带着方舆归了魏国,就意味着刘邦刚刚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崩盘了。刘邦此前付出的所有劳作,就此竹篮打水。更可怕的是,此后小小的沛县,就只能蜷伏于魏国的刀口之下,任人宰割。这就意味着刘邦的全面失败,他没办法跟沛县的父老乡亲们交代。
愤怒的刘邦回师,先来攻打方舆。方舆这座城是不设防的,一打就轻易攻克。曹参在此战中立头等功,刘邦封他为七大夫。
打下方舆之后,再来攻打丰邑,但雍齿的战斗力也不弱,刘邦打了一段时间,发现啃不下这块硬骨头,终于泄气了。
算了,回沛县吧。一打丰邑,就这么收场了。
回沛县,向父老乡亲们投诉雍齿。
从此刘邦恨死了雍齿,怨雍齿与丰邑子弟叛之。这仇,刘邦记了整整一辈子。
10、纵横帝王师
陈胜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豪杰们的心中。是真的活着,不带掺假的。
首先是他活在赵国,有了陈胜,才有了赵国。只是赵国现在有点惨,赵王武臣的姐姐因为乱摆谱,导致了老兄弟李良大发飙,杀掉了赵王全家。名士张耳和陈馀收拾残部,击退李良。李良就投奔秦将章邯去了。
然后张耳和陈馀召集门客,商议这事咋办,好端端的一个赵王,说没就没了。怎么办呢?宾客建议,张耳陈馀都是魏国人,虽然威信最高,但不宜在赵国称王,再想办法找找赵国的贵族吧。不久找来了个赵歇,于是赵歇就成了赵王。
同样的,陈胜也仍然活在楚国人民心中。当初最不买陈胜账的,是集结在郯县城下的秦嘉、朱鸡石部。这时候又来了个东阳人宁君,他很有威信,就建议另找楚国王室的后裔,越近越好,再立张楚大旗。不久找来个楚国贵族景驹,于是景驹就成为张楚之王。
一个陈胜倒下了,更多的陈胜站起来。新赵王、新楚王再次于地平线涌现,表明了抗秦义师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玩命精神。话说景驹升任楚王,就派了使者公孙庆前往齐国,游说楚齐联合,共取天下。
景驹选择齐国,大概是因为齐王田儋,也曾是不买陈胜账的人。当初陈胜命部将周市取齐地,攻至狄县,田儋就把家奴捆起来,押到县衙,说家奴犯上欺主,要求斩之,县令大喜,就跑出来看杀人,不承想刚跑出来,就被田儋杀掉了。然后田氏族人占据狄县,恢复齐国,攻打陈胜部将周市,周市只好撤走。因为田儋和陈胜有过节,所以景驹认为齐国是盟友。
但没想到,田儋虽然不买陈胜的账,却知道齐国之所以恢复,全是陈胜的功业。所以使者公孙庆来到,田儋就愤怒地质问:“喂,你有没有搞错?陈王虽然兵败,但死活犹未可知,你们怎么可以不请示就擅立新王?”
公孙庆也是个杠头,当即顶撞道:“你齐国立王,也没向我们请示,我们当然没必要请示你们。”
田儋大怒,立斩公孙庆。于是楚齐联合的事,就成了泡影。
景驹虽然没多大名气,但新楚王旗号大张,再次让义军士气振作。只不过,现在抗击暴秦的领导核心,已经由陈县转移到了景驹这边。陈县那边,陈胜的侍臣吕臣,和秦军展开拉锯战,而刘邦,蜷缩在小小的沛县,终日不得安,就决定去寻找组织,去留县找景驹。
刘邦行在路上,忽见一队人马,不过一百来人,乌泱乌泱而来,双方互相派人联系询问,得知这支游击队的领导人,就是五世相韩的张良张子房。
刘邦与张良,终于相会了。这一年,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
这一年刘邦四十九岁,张良四十三岁——张良生于公元前250年。
唉,都是奔四望五的年龄了,才找到机会出来混,这要托秦始皇死得太早的福。如果秦始皇再晚死几年,大家只能活活闷死。
刘邦与张良相会,双方都很慎重,相互谈价码,捻斤头。这一谈不要紧,把张良吓了一大跳。
张良发现,刘邦竟然能听懂他的话。
能听懂他的话,好像没什么吧?
不,张良所说的,是《太公兵法》,此书乃君主南面之术。这类型的书,讲的都是与普通人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帝王秘术。简单说来就是,没有帝王素质的人,你跟他讲这个,他会把你扭送精神病院,因为他听不懂。只有潜在的帝王种子选手,才能听明白张良的讲述。
那么,张良又是打哪儿学到这怪东西的呢?
这就是有名的张良纳履的励志传奇了。张良本来姓姬,是韩国贵族之后,他爷爷和他父亲,五世为韩相。张良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仅家僮就有三百多人。但就在他二十岁那年,秦始皇来了,啪啪啪,像拍苍蝇一样把韩国给拍死了。张良悲愤于心,遂散尽家财,从此浪迹天涯。他先到淮阳求师,又东行访传说中的沧海君。沧海君给他引荐了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粒重达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