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份计划很有野心,在大体上也符合施利芬元帅制订的总体战争计划。
    只是,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即德军不会借道荷兰,而是直接从阿登地区进入比利时,在攻克列日要塞之后占领布鲁塞尔,再向南转向,以大回旋的方式从北向南攻入法国境内。
    在兵力配置上,同样存在严重问题。
    比如,小毛奇依然坚持在与法国接壤的边境地区部署四十个师,牵制正面法军,而不是仅仅部署十八个师。
    万幸的是,德皇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
    在审核小毛奇提交的作战计划时,德皇明确提出,放在边境线上的牵制兵力过多,必然导致主攻方向上的兵力不足,也就难以保证按计划攻占巴黎。至于借道比利时,德皇反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显然,在德皇看来,只要英国铁了心要参战,帝国陆军是否借道比利时并不重要。
    七月十一日,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再次致电德皇,希望德皇能够在处置塞尔维亚的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并且表示,如果能够得到德皇的支持,奥匈帝国将无条件的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此事件上采取的任何行动。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德皇还能保持中立吗?
    当天晚上,德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
    虽然只隔了十多天,但是帝国大臣们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
    大概是受英国外长格雷的答复影响,在这次会议上,主张和平的大臣少之又少,大部分大臣都认为有必要打上一场。
    当然,话说的没有这么露骨。
    很多大臣都认为,通过惩戒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打上一仗,能够打击俄国,有效遏止俄国的扩张野心。
    这些人都认为,战争将局限在巴尔干半岛地区,就像前几次巴尔干战争,只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不会演化成欧洲大战,更不可能对帝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即便打败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显然,那些轻谈战争的人,都把战争看得太简单了。
    对此,冯承乾的立场非常明确,即不打就不说,真要打的话,就要做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准备。
    不管冯承乾的建议是否对德皇产生了影响,帝国大臣的立场,直接决定了德皇的立场。
    七月十二日,德皇回电奥皇,表示帝国将支持奥皇提出的所有合理要求,并且将协助奥匈帝国采取任何惩戒性行动。
    当日,驻扎在德奥边境地区的第九军团就开始了动员行动。
    得到德皇的许诺,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事件上的立场变得愈发强硬。
    只是,到这个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战争仍然可以避免。
    这个时候,最积极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俄国与法国,而是英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拉热窝事件与英国没有多大关系,至少表面上如此。如果英国像其外长承诺的那样,在欧陆政策上保持中立,那么不管战争是否爆发,与英国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七月十五日,格雷照会了德、奥、法、俄、意等国大使,提出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商讨解决萨拉热窝事件。
    可惜的是,格雷的行动晚了一点。
    准确的说,只晚了一天。
    就在格雷发出外交照会的前一天,奥匈帝国皇帝批准了由总参谋长康拉德提交的军事动员令,让面向塞尔维亚的四十个奥军师进入战争状态,随即就批准了康拉德制订的进攻塞尔维亚的作战计划。
    按照该计划,在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匈帝国发出的最后通牒之后,奥军将发动进攻。
    有趣的是,在格雷发出外交照会之后,奥皇延迟了下达最后通牒的时间,似乎仍然对和平抱有一线希望。
    由此可见,奥皇并不想发动战争,只是想表现得更加强硬一点。
    问题是,奥匈帝国进行军事动员,哪怕只是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动员,也必然导致局势恶化。
    七月十六日,沙皇开始考虑是否需要针对奥匈帝国进行军事动员。
    虽然沙皇没有立即采纳由军方提出的建议,但是奥匈帝国准备攻打塞尔维亚,将使沙皇别无选择。
    对那些热爱和平的人来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虽然奥军算不上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不管是官兵素质、装备性能、制度体系,都远远比不上德军,甚至连俄军都不如,但是最多只需要半个月,奥军就能完成动员工作,到时候就算不想打,战争也会爆发。
    事实上,根本等不了半个月。
    在这个时代,战争动员就意味着战争。
    普法战争之后,克劳塞维茨等战略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战略军事学说,极为强调战争动员的重要性。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欧洲强国都通过军事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战争动员体制,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为完善。由此产生了一个结果,即在欧洲大陆上,战争动员就意味着战争。原因很简单,两个实力相当的强国,完成了战争动员的能够轻易击败没有完成战争动员的。更重要的是,战争动员所需时间往往长达数个月,即便是一场局部战争,也需要十多天。结果就是,当两个国家处于敌对状态时,只要其中一个国家开始战争动员,就可以看做战争已经爆发。
    正是如此,在奥匈帝国开始战争动员的时候,俄国的将军们也吵闹着要进行战争动员。
    沙皇按兵不动,不是不知道奥匈帝国的动员行动已经对俄国构成了威胁,而是俄国进行战争动员,必然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战争动员,然后是法国进行战争动员,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将导致一场全面战争。
    显然,俄国不可能等到奥匈帝国完成动员之后才开始动员。
    从时间上看,沙皇必须在七月二十日之前做出决定,不然俄国就不可能在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时候完成战争动员。
    也就是说,最迟到七月二十日,如果还没有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欧战就会爆发。
    接下来几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展开积极行动。
    可惜的是,奥皇提出了二十一项要求,塞尔维亚当局只答应了其中十八条,没有答应最为重要的三条。
    七月十九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下达了最后通牒。
    按照要求,塞尔维亚必须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对奥匈帝国提出的惩戒要求做出答复,不然奥匈帝国有权采取必要行动。
    对俄国来说,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下达最后通牒,等于开战信号。
    当天,沙皇批准了俄军总参谋部提交的动员令,只是做了修改,即仅针对奥匈帝国进行战争动员。
    随后,沙皇还致电德皇,表示俄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无恶意。
    问题是,这能消除德皇的疑虑吗?
    虽然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德皇腓特烈三世的外甥,但是这种皇室间的亲戚关系,根本比不上国家间的厉害关系。
    显然,沙皇的保证没有半点作用。

第六十七章 打就打
    俄国进行战争动员,即便只是局部动员,导致局势急剧恶化。
    七月二十一日,在最后通牒到期前两个小时,塞尔维亚政府做出答复,同时下令进行战争动员。
    显然,塞尔维亚仍然没有在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上做出让步。
    同一天,俄国的战争动员工作正式开始。
    下午,冯承乾随同提尔皮茨去了波茨坦皇宫。
    与六月二十九日一样,在召开御前会议之前,德皇单独召见了冯承乾。
    在过来的路上,冯承乾就从提尔皮茨那里得知,此次御前会议将讨论帝国要不要进行战争动员。
    “你怎么看?”德皇开门见山,一帮大臣还在议事厅等着他呢。
    “陛下,还有第二种选择吗?”冯承乾也没废话,该说什么,他在路上就想好了。“虽然沙皇宣称战争动员只针对奥匈帝国,我们获得的情报也证明,只有面向奥匈帝国的俄军在进行动员,但是我们对奥匈帝国做出了保证,只要俄国向奥匈帝国开战,我们就得向俄国开战。”
    德皇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走到这一步,除非发生奇迹,不然战争将在十天之内爆发。”
    “这么说,你主张打?”
    “现在不是我们想不想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打。”
    德皇长出口气,沉思了一阵,说道:“你说得没错,我也考虑了好几天,并且反复向沙皇解释,希望俄国能够做出让步。可惜的是,沙皇没有做出正面答复,反而让俄军开始进行战争动员。”
    “这与沙皇毫无关系。”
    德皇勉强笑了笑,说道:“与我们一样,在涉及到帝国的根本利益时,皇帝的意愿根本算不了什么。”
    “陛下……”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就得做好万全之策。”
    “你的意思是……”
    “明确重点,比如在开战之后,到底是以法国为重、还是以俄国为重。”
    “你认为应该以谁为重?”
    “毫无疑问,必须以法国为重,但是得有一个限度。”
    “什么意思?”
    “虽然从国力上讲,俄国不如法国,而且俄国腐朽的社会制度,严重制约了俄军的战斗力,但是俄国有一个法国没有的条件,即广袤的国土。巨大的战略纵深,足以抵消掉我们的军事优势。”
    “这么说,我们无法击败俄国?”
    “那得看‘击败’的定义是什么。”
    德皇笑了笑,让冯承乾说下去。
    “如果单纯追求军事胜利,我们肯定无法击败俄国。当年,拿坡仑击败了欧陆上所有列强,都倒在了俄国的冰天雪地里。现在,以帝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在军事上击败俄国,更不可能攻占俄国。”
    “你的意思是……”
    “要想击败俄国,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军事上。说得简单点,通过这场战争,引发俄国的内部矛盾,从内部打垮与瓦解俄国,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击败俄国的唯一办法。”
    德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正是如此,我们才应在战争初期把重点放在西线,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打败法国。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没有法国配合的情况下,俄国将无法坚持下去,肯定会与我们进行和谈。”
    “也就是说,迅速击败法国是取胜的唯一办法。”
    冯承乾迟疑了一下,随即说道:“目前看来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能迅速击败法国,也不表示我们就无法取胜。”
    “是吗?”
    “陛下是否想过,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
    “这……”
    “虽然战争还没爆发,但是我可以大胆的预测,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以前的战争理论根本用不上。”
    “为什么?”
    “就像燧发枪取代了弓箭手一样,新技术必然产生新战术。自普法战争之后,大量新技术问世,出现了机关枪、机关炮、重型火炮、飞机等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必然会改变战争的基本面貌。事实上,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比如,我们现在考虑一场战争的胜败,不再是单独看军队的作战能力,而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战争实力,特别是这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你说得确实有道理,但是重点呢?”
    “重点就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胜利。”
    “这……”德皇的眉头跳了几下,说道,“这么说,在你建议建立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准确的说,在我建议扩建帝国海军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腓特烈三世有点惊讶,似乎不大相信。
    “从根本上讲,帝国以陆军为重,但是帝国要想打赢这场战争,特别是在英国必然参战的情况下取胜,就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看来,你留在帝国,为帝国服务,才是我们取胜的基础。”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陛下过奖了,但是我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好吧,现在我们说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不能迅速击败法国,我们还有希望吗?”
    “有。”
    德皇没有开口,等着冯承乾说下去。
    “如果战争拖下去,我们就得两边同时打,但是也有轻重分别。在我看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重点打谁。比如说,如果俄国的国内矛盾首先爆发,那我们就得在军事上向俄国施加压力,促使俄国爆发革命,从而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样的,如果法国承受不住重大的战争损失与伤亡,我们就得在西线发力,争取让法国在无法继续承受的情况下,与我们媾和。总而言之,如果无法在战争初期迅速取胜,我们就得做好打持久消耗战的准备,而且得采取合理的战争策略。”
    “这样的话,我们的胜算有多大?”
    冯承乾迟疑了一下,说道:“不会超过五成,但是比没有好。”
    “没有?”
    “如果我们不打,就没有任何胜算。”
    德皇锁紧了眉头,似乎没有听懂冯承乾这句话的意思。
    “塞尔维亚的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我们做出退让的话,不但会使之前做出的所有努力失去意义,还将损失仅有的盟友,更会导致帝国威望受损。可以想像,如果我们妥协,今后将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陛下,真要走到这一步,我们就是一点胜算都没有了。”
    德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算是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陛下……”
    “你分析得非常到位,帝国的处境非常不妙,不管打与不打,我们所能得到的好处都顶不上承担的风险。”
    “陛下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是吗?”
    “虽然英国外交大臣表示不干涉欧洲大陆事务,也在积极进行外交斡旋,但是英国的外交努力与中立都有一个前提。”
    “什么前提?”
    “那就是战争不会爆发,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萨拉热窝事件。”
    “这……”
    “难道陛下认为,战争爆发之后,英国还会保持中立?”
    德皇没有开口,显然他并不这么认为。
    “虽然我不大清楚陆军的作战计划,但是有理由相信,只要英国保持中立,法国与俄国就没有半点胜算。”
    “英国的陆军并不强大。”
    “关键不是英国的陆军,而是英国的海军,以及我们的商船是否能够在英国控制的海洋上自由航行。”
    “这……”
    “很明显,英国必然参战,而且会在法国战败之前参战,不然英国就无法阻止我们称霸欧洲大陆。别忘了,我们现在拥有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强大的海军舰队,在我们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之后,肯定会继续扩大舰队规模,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到那个时候,英国人就会后悔当初没有参战。显然,英国人还没有忘记拿坡仑时代的教训,绝对不会容忍我们称霸欧洲大陆。”
    “也就是说,英国将以法俄盟国的身份参战。”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争,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霸权。即便没能取代英国,也至少能够在海洋上与英国平起平坐,成为与英国相当的世界大国。”
    德皇沉默了,这是看得见的好处,而且是值得冒任何风险的好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壮大的终极目标。对这个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帝国,通过战火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不是难以决定的事情。对腓特烈三世来说,同样也不难做出选择。
    见到德皇已经动心,冯承乾没再多说什么。
    他说得已经够多了,作为幕僚,他已经尽到了职责,决策权在德皇手里。
    只是,德皇没有让冯承乾离去。他把冯承乾单独叫来,并不只是为了商讨与俄法开战的事情。

第六十八章 倒计时
    看完德皇给的电文,冯承乾沉默了。
    当初,冯承乾淡出德国政坛,主动辞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职务,与大清王朝覆灭,帝国的远东政策有直接关系。
    这封电文的内容,就与远东有关。
    在帝国的暗中支持下,山东军阀吴铁生已经控制了整个山东半岛,还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河北与山西。这个人,并没出现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因为他并非普通军阀,而是赴德劳工中的积极份子,在一九一二年才返回中国,在一九一三年初成为旅德华人军团司令,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人是谁,冯承乾非常清楚,因为他与冯承乾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回国之前,吴铁生就得到了冯承乾的重视,还受邀参加过冯承乾专门为劳工代表举办的晚宴。
    虽然冯承乾刻意保持低调,但是不等于什么都没做。
    吴铁生以军团军官身份回国之前,曾经去过冯承乾的古堡。正是这次会面,吴铁生向冯承乾宣誓效忠。
    从某种意义上讲,吴铁生就是冯承乾的人,只是两人的关系极为隐秘。
    这个时候,冯承乾却不这么认为了。
    难道德皇知道了他与吴铁生的关系?
    虽然有所担忧,但是冯承乾控制住了神色,没有表露出来。
    “你怎么看?”
    “陛下的意思是……”
    “当初,你建议扶持中国的地方军阀,现在已经取得了成果。虽然吴铁生还没有控制中国全境,但是山东半岛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下。”德皇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里希特霍芬男爵建议我们承认吴铁生为中国的中央政权,并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此巩固与提升我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冯承乾没有开口,毕竟在这件事上,他不好表明立场。
    当然,冯承乾也松了口气。德皇跟他谈中国的事,除了在试探他之外,表明并不清楚他与吴铁生的关系。
    “怎么样,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陛下……”
    “我知道,你一直在避嫌。身为幕僚,你有义务出谋划策。”德皇长出口气,说道,“正像你所说,大战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不但要在欧洲挑战英法俄,还要在其他地方作战,远东也是我们的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