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张居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以张居正当时的权力和能力来看,他要是能施以援手,他的少年好友朱宪火节和那位洪朝选的下场都不会那么惨,所以他在这些事里毕竟是脱不了干系的。

这就是具有天才之称的铁腕张居正,他面对落榜挫折固然表现出了宽阔的胸襟,但他面对个人恩怨,也有睚眦必报的手段。

不过从人性的本来面目来看,人就是这样的,在心灵的世界里,不是善战胜了恶,就是恶一时战胜了善。大善者固然有小恶,大恶者也多少有些小善。

从明代的历史来看,张居正的善应该是大善,而他的恶应该只是小恶。

但当小恶的张居正碰到了大奸大恶的严嵩,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请看下集:《直面奸相严嵩》

第四讲 直面奸相严嵩

入官场

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进入官场后,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

那么会是什么呢?

跟所有刚进官场的人一样,张居正要面临的是人事关系,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事关系,而是如何面对明代最大的奸臣严嵩的问题。

为什么张居正一进官场就和大奸臣严嵩发生了关系呢?我们说他刚进官场的时候,肯定还只是个小官儿,事实上张居正确实在五品以下的位置上做了十几年,而严嵩一直都是内阁首辅,是宰相,张居正怎么跟他搭得上边儿呢?

这就要说到张居正当的是什么官儿了。。电子书下载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张居正考中了进士。

然后当了个什么官儿呢?

当了个翰林院的庶吉士。

这个庶吉士取自《尚书》里的“庶常吉士”这个词儿,是对青年才俊的一种美称。明朝设这个官职,其实是为了让那些刚进官场的青年才俊,先别急着折腾,先旁观、学习一下国家行政工作是怎么展开的,所以它只是一个见习的位置。这就像我们现在大学生分配工作之后到单位都有个见习期、试用期一样。

等到三年见习期满,你就可以正式进入翰林院当编修了。张居正就是嘉靖二十九年正式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

这个翰林院在明代那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它基本上相当于国家行政学院,《明史·选举志》(卷70)里说翰林院里的知识分子,官场上是“群目为储相”,也就是说但凡能进内阁的人,都要有过在翰林院的工作学习经历,所以这里的人都被当成是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宰相的。

这样,翰林院其实就是一个国家高层干部的培养基地。

因为翰林院这么重要,所以按明朝的规定,内阁首辅,也就是宰相,必须同时兼管翰林院,也就是兼任这个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这样作为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就和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发生了关系:一方面他们可以算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另一方面他和严校长之间也有了一层师生的关系。

我们常说,人很简单,事也很简单,但人事,就不简单了。张居正这样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一进入官场就这么靠近权力中心,所以他要在人事关系上做出考虑,并跟当朝宰相严嵩适当地套点近乎,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当然,促使张居正跟严嵩发生关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嘉靖朝那两场有名的政治斗争。

一场是夏言与严嵩的斗争,另一场是严嵩与徐阶的斗争,这两场里严嵩都是个核心人物。

在这两场历经数十年的政治斗争面前,张居正肯定要做出反应:

第一,他要面临一个站队的选择,也就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加入哪一个政治集团的选择。

第二,因为靠近权力中心,而他自己的官职又不太高,所以他不用过分地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也就是说他可以在这几场最为精彩的政治斗争里冷静、客观地学到很多东西。

事实上,张居正在掌权之前,也就是在他的万历新政之前,明代嘉靖朝到隆庆朝,也就是明代第十到十一个皇帝之间,有名的政治斗争还不只这两场,嘉靖朝是严嵩的两起,隆庆朝还有两起,分别是徐阶跟高拱的斗争,以及高拱跟张居正的斗争。这四场斗争中,张居正的卷入程度越来越深,甚至最后也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但我一直认为,张居正之所以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他之所以能在后来的政坛上那么如鱼得水,一方面固然跟他的政治天赋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跟他在这几场政治斗争中所接受的“岗前培训”有关。

那么在前三场斗争中,张居正是怎么介入的呢?他在这前三场的“岗前培训”中又学到了哪些斗争技巧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第一场夏言和严嵩的斗争,到底给张居正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怪嘉靖

张居正刚进官场的时候,夏言和严嵩分别是内阁首辅和次辅,也就是说夏言是正宰相,而严嵩是副宰相。但奇怪的是我们可以在《张太岳集》里找到这时候张居正跟严嵩的联系,但却根本找不到他跟夏言的任何一点儿联系。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张居正作为一个刚进官场的见习生,大概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发展与高层的人事关系,这个夏言就倒台了。

说起夏言和严嵩的斗争,我觉得有个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在政治斗争中,一个人的姿态,也就是是高调还是低调,决定了一个人所处的政治环境。这在夏言和严嵩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为嘉靖皇帝在明代皇帝中是个特别“特别的家伙”,所以,他的性格和习惯跟一般人都不太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明代皇帝中除了朱元璋也没几个正常的,我们在第一将里不是说过吗,清人蔡岷瞻在《广阳杂记》里就评价过:“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也就是说他认为明代的皇帝里头就一个朱元璋还算是个正常人。

这个嘉靖帝是半路上当上皇帝的,因为他的前一任武宗皇帝死了,这个武宗就是那个喜欢玩打仗,还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的那位糊涂皇帝。因为武宗没儿子,也就没继承人了,而武宗皇帝自己也是根独苗,所以大臣们就拥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嘉靖反倒心理不平衡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想给他自己死去的亲爹上个太上皇一样的名号。

可大臣们不干。

大臣们都觉得按照朝廷的礼法,那是没办法才让你来当这个皇帝的,你应该就像是过继过来的一样,应该还是跟着武宗皇帝,尊武宗的爹也就是嘉靖的伯父为太上皇啊。

但这样嘉靖又不干。他心的话我都是皇帝了,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啊,怎么着给自己的亲爹弄个好听点儿的封号也不算过分吧。况且,就算按逻辑来说,只要我是皇帝,我爹当然就是太上皇了,你说你们这帮大臣的逻辑学是怎么学的啊!

这么着,他就跟这帮大臣们拧上了。明代的文人们都是倔脾气,就好扮个嘴、斗个气儿什么的,这皇帝不肯退步,他们还不肯了,整天就为这事儿在朝廷上闹个不停。这就是明代有名的“议大礼”事件。

为了这个“议大礼”,嘉靖帝特喜欢一种叫“廷杖”的刑罚,也就是在朝廷之上把反对的人脱了裤子打屁股。谁跟他较劲儿,他就打谁屁股。不过他越打屁股,这跟他较劲儿的人越多,最后弄得大臣们都以打过屁股为荣,没打过屁股为耻,这也成了明代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奇观。

后来在这个事件里,夏言脱颖而出,因为他觉着这帮大臣都太迂腐了,嘉靖不就是要给他那死去的爹上一个太上皇的封号吗?说起来是个好听的封号,其实也不过就是个漂亮的外号。你说你们这帮大臣放着军国大事、经济金融不操心,为这事儿跟皇帝较什么劲儿呢?所以他就带了一拨人转而支持嘉靖“议大礼”。

这一下嘉靖可高兴坏了,你一个人吆喝不行啊,再狠你也是孤家寡人,这下有了帮衬的,声势就不一样了,况且这还是竞争对手那边儿分化过来的人,他就特高兴,重用夏言,最后一直让他当了内阁首辅,后来他爹封号那事儿最后也按他的意思给搞定了。

嘉靖经过这事儿之后,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心理,他老拿那帮大臣们当仇人,时刻提防着他们,所以他一直都对权力抓得很紧。他喜欢道教,天天想着求长生,平常也不上朝,也不管事,但他总喜欢偶尔出来杀个人、贬个官什么的,让大家对他心生畏惧。也就是说嘉靖是个很强势的人,所以他的心理也略微有些变态。

可以说,夏言在“议大礼”事件上处理得是正确的。为了个虚名,怎么能耽误国家大事呢?所以就算是在道德立场上做出一丁点儿让步,我觉得那也是值得的。

夏言任内阁首辅之后,还算是兢兢业业的,也能一心为国。但这个人有个大毛病,也是有才的人的通病,那就是太傲了。后来张居正在官场一直也很傲,但张居正那表现出来的是傲骨,所以人人都敬重他,可夏言这个人浑身冒出来的都是傲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叫“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所以这个夏言在官场上就得罪了很多人。

尤其是他在嘉靖面前也往往很傲气,嘉靖本来也是个强势的人,所以潜在的矛盾就埋下来了。

相反,像严嵩这个人就是傲气、傲骨都没有的人,他整个就是一副奴颜媚骨,我们说这肯定是小人,但有句话叫“小人得志”,这副相当低调的好脾气还就给严嵩挣到了不少分儿。

嘉靖因为喜欢道教,所以经常要搞个什么祭天的仪式,他平常不上朝,也不住皇宫,他住在一个叫西苑的地方,整天就琢磨着怎么长生不老。因为经常要搞祭天的仪式,这个祭天的仪式中有个重要内容是要火化青词。

青词是什么呢?

其实,也就是这位嘉靖同学向玉皇大帝或者太上老君写的思想汇报。

但这个汇报可不好写。要有隐语,因为天机不能明说;还要写得特别美,用诗化的韵文语言,所以特别难写。

夏言也帮嘉靖写过,但写写他就烦了,后来他就随便糊弄。可严嵩不一样,他努力钻研青词的写作,后来终于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道教思想汇报来,所以嘉靖就特别喜欢他,再加上他又特别听话,后来他就成了内阁次辅,也就是副宰相。

夏言看不起严嵩啊,觉得他没本事,靠拍马屁、写青词上来的。你要是写公文写得好也就罢了,你说你最拿手的是给太上老君写思想汇报,就凭这当上了副宰相,依夏言那么傲气的人,他当然看不上你了。而严嵩表面是个很低调的人,但骨子里却是睚眦必报的人。再加上夏言曾经在政坛上三起三落,可每一次官复原职后都能成为严嵩的顶头上司,这让严嵩感觉很憋屈,所以他暗下决心要彻底扳到夏言,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就这么着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交锋

夏言倒没想到要搞掉严嵩,因为他从来就不把严嵩放在眼里,一个人你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又怎么会把他当成对手呢?

他只是把严嵩很不当回事儿。《明史·夏言传》里说他平常在内阁,对严嵩是“直陵嵩,出其上,凡所批答,略不顾嵩”,这话也就是非常鄙视严嵩,什么国务公务,自己说了算,就当严嵩不存在。

严嵩表面上不敢怎么样,但心里恨得要命,心得话当我是空气,我哪天还就爆炸给你看。

严嵩扳倒夏言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叫做“离间”。

离间谁呢?

离间一切最高权力层跟夏言的关系。

首先就是离间夏言与嘉靖之间的关系。

嘉靖每天都热衷于神神叨叨地搞些道教的仪式,严嵩投其所好,但夏言对此敷衍了事,这下严嵩就有了可乘之机。

说有一次搞祭天仪式的时候,嘉靖用荷叶做了几顶香叶冠,做完仪式一高兴就把这又高又细的香叶冠分别赐给了严嵩和夏言。结果第二天上朝,严嵩就戴着这顶香叶冠来了,为了表示尊重,还在颤颤巍巍的香叶冠外面裹了层细纱。

嘉靖看了很高兴,转头就问夏言:“诶,你的呢?”

夏言居然说:“哪有政府首脑戴那玩意儿的,况且还在朝廷之上,严嵩你个老小子也太不像话了。”

嘉靖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过后严嵩就单独跑到嘉靖那儿跪在地上哭,说夏言平常老欺负他了,今天这在班上嘲笑他戴这个“荷叶绿帽子”这事儿那还算是轻的。

严嵩这个状告得可真有技巧,他并没说夏言不戴这个“香叶冠”是对你嘉靖的不尊敬,他就像小孩儿诉委屈一样说夏言欺负他,你看,连告状都告得这么低调。可眼前的事儿却是因为嘉靖做的这两顶“绿帽子”而起的,所以嘉靖心里特不是滋味儿。结果严嵩这样告了几次黑状之后,嘉靖就开始不喜欢夏言了。

其次就是离间夏言跟内廷的关系。

夏言连严嵩都看不起,对于那些内廷的宦官就更看不起了。而严嵩对皇帝身边的人就很会巴结。皇帝身边的太监到严嵩那个传个旨什么的,他都会很热情的接待,不仅经常会塞钱贿赂,而且还跟这帮太监称兄道弟的,所以皇帝在大内的动向他都摸得一清二楚的。

这一点夏言刚好相反,他最看不起那帮不算男人的太监,按《明史·夏言传》的说法,他见到他们是“负气岸奴视之”(《明史》卷196),也就是彻头彻尾地把他们当奴才看,再加上严嵩偶尔显得不经意地一挑唆,所以这帮太监也很恨夏言。

再有就是离间夏言跟言官的关系。

明朝的官僚系统内言官属于监察系统,他们的力量很庞大,言官的作用就是议论朝政,他们动不动就弹劾谁一下,所以离间了言官跟夏言的关系,就可搅得夏言不得安生了。

在完成离间之后,严嵩第二种手段就更毒辣了。这种手段叫“借势”,也就是借一件具体事件的发展势头,把水搅混,然后趁机落井下石,置人于死地。这一招特别狠,夏言果然中计。这个过程,当时刚进入官场的张居正也有幸亲眼目睹了的一段。

夏言虽然有些刚愎自用,但一心为国事而操心,并没觉察到嘉靖对他态度的变化,也没提防到严嵩的工作已经做得很深入了。

说他还是趾高气昂地做他的宰相工作。嘉靖二十六年,被夏言一手提拔上来的陕西总督曾铣,想解决蒙古人后裔鞑靼在河套地区的威胁,就想用武力收复河套。在这一点上夏言很支持,嘉靖开始的时候也很支持。但明王朝自英宗以来已经被蒙古人给打怕了,所以在这件大政方针上,夏言是勇往直前的,但嘉靖却是反复无常的。

夏言关键的失误是忽略了嘉靖的态度和嘉靖那种猜疑的性格。

据说夏言的岳父也很支持收复河套的计划,而夏言的岳父和曾铣又私下里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夏言就在这件国事上让自己的岳父作为中央和曾铣之间的联系人。这可犯了国家公共事务操作办法的大忌,也就是领导干部的亲人和家属不能参政预政。

严嵩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也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

他通过太监里的内应了解到嘉靖不敢下收复河套的决心,后来就在嘉靖要摇摆、要翻盘的时候,严嵩抓住这个节点,乘机诬告夏言与曾铣内外勾结,家人交易,实际上是要借收复河套谋取私利,从而陷国家于危机之中。

你说这都是什么理由啊,但凡嘉靖脑子清楚点也不会相信啊,可嘉靖看夏言的岳父搀和在其中,就信了严嵩的话。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曾铣先以误国、通敌、贪污等罪名被抓。当时,夏言正在出差回北京的途中,说刚到了通州,他就听到了曾铣被抓的消息。夏言突然意识到整个问题的严重性,也突然意识到这其中一定有严嵩的黑手在,所以他大呼了一声,说“噫!吾死矣!”就是说“哎呀,这下完了,这下我要被严嵩害死了!”

这时候,他意识到他中了严嵩的奸计了,可一切都晚了,就在他喊出这一声猛然醒悟的话的时候,朝廷来抓他的锦衣卫也到了通州。后来一个堂堂宰相夏言,还有一个堂堂总督边关事务的大帅,都以莫名其妙的误国罪被杀掉了。

这一下朝野震动,而严嵩也就此取代了夏言,成为了嘉靖朝权势熏天的内阁首辅。

结交

夏言的死,在当时实在太出人意料了。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考上进士、进入官场的时候,他还是当朝宰相;可张居正的见习期还没满,一个当朝宰相就莫名其妙地给杀掉了。

北京的官场上,上上下下的官员都非常震惊,更不用说张居正这个刚刚进入官场、还在见习期内的庶吉士了。

所以有关这件事情,虽然张居正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信息,并没有交待过他当时的想法和看法,但作为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抱负的年青官员,张居正的内心深处一定也受到过不小的震动,这从他在这件事后跟严嵩的接触上大概也看得出来。

明眼人都知道是严嵩害死了夏言,《明史·夏言传》就说夏言临死前曾上疏嘉靖,指出是严嵩陷害他的。所以以夏言的地位,突然被严嵩扳倒,而且遭到的不是什么勒令退休、或者罢官的命运,而是杀身之祸,这就太让当时的官员们吃惊了。所以当时严嵩一取代夏言之后,依附严嵩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张居正并不了解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他也不知道严嵩与夏言各是什么样的人,他只知道严嵩现在是他的校长、是他的老师,而且还是内阁首辅;他只看到在收复河套这件国事上,大家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呢,严嵩居然就把一个当朝宰相和一个边关的总督给放倒了。所以作为新进官场的年青官员,张居正很自然地与严嵩套上了近乎。

在张居正的《张太岳集》中总共有十几篇为严嵩父子写的赞美诗,还有一些文章。有的是为了严嵩的生日庆贺,有的是过节的时候写的庆贺诗文,还有一些是代严嵩写的上奏朝廷的贺表。其中最早的诗文就是始于这个时期。

你看,从庆贺生日的诗文,到一些无关紧要的日子也要写庆贺诗文,再到严嵩后来甚至让年青的张居正代他写上奏朝廷的贺表,这基本上可以看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张居正与严嵩的关系是越走越近的,而且严嵩对张居正也是比较欣赏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他代自己写文章了嘛。

但我们不能说,这就代表着张居正要加入严嵩的政治阵营了。

在“加入哪一个政治阵营”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我觉得张居正的政治敏感与政治天赋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