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张居正-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骸捌菁坦庥帽疱居睢!

当然,威名不只是靠练兵,靠军令如山,还要靠真正的实战。

戚继光刚到蓟州一线没多久,蒙古朵颜呼哩部率数万铁骑长途奔袭,直奔戚继光守军正面而来。戚继光带兵出塞而战。朵颜的董呼哩一听探报说新任蓟镇总兵戚继光带兵出塞迎敌,哈哈大笑,说“听说那个戚继光打仗如何了得,看来不过如此。平原地带,我数万铁骑,如风卷残云,他如何能敌?”

也不怪董呼哩骄傲,看不起戚继光。蒙古人的骑兵确实厉害得很,要是不厉害,明朝也不用费劲儿地修万里长城了。有长城关隘的倚托,与骑兵一战,自然优势大得很,但你一出塞,以骑兵对骑兵,甚至以步兵对骑兵,这仗你怎么打啊?

当时不仅蒙古人奇怪,连明军很多将领也不理解,说戚继光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但戚继光自有他的道理:

第一,只在家里防,你再厉害,也只能算防守成功,他董呼哩打不进来,转头就跑了,对他的有生力量也没什么伤害。他什么时候得空了再来,你老这么趴长城上防着,你不是永远被动嘛?这么被动的情况下,就算你永远不败,你也算永远没胜,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如果永远没有胜利的感觉,那还谈什么军魂啊!

第二,这个最关键,就是戚继光已经有了平原战胜蒙古骑兵的方法,他要趁敌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其不意,趁这样一个大战役,杀蒙古人一个下马威。

那么戚继光有了什么克敌之法呢?

要说戚继光是员儒将那真的不假,他不仅熟读兵书,还熟读史书。他把战国时期的战车又拨弄回明朝来了。有些人会很奇怪,自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单人单骑的骑兵作战就逐渐代替了战车作战,怎么发展了两千多年,戚继光怎么又把这老古董给捣鼓出来了呢?

别说戚继光复古,他把这最古老的东西弄出来,是为了和最先进的武器进行最合理的搭配。当时戚继光配备了最先进的火枪营,他把所辖士兵分为“骑、步、车”三个兵种,打仗的时候多兵种联合作战就是他制胜的法宝。

董呼哩哪知道这些啊,听说戚继光出塞迎战,恨不得一战吃尽明军主力,所以率大军长驱直入。

先锋部队接近明军的时候,突然都愣住了,为什么呢?只见前方出现一个大大的圆铁城。

哪来得圆铁城呢?

原来就是那些大号的战车围成了一个巨大的钢铁堡垒。

这骑兵的威力就靠冲杀,但面对这么一个大铁疙瘩,你骑兵怎么冲上去呢?

所以董呼哩的前锋部队不由得就停下来了。就在他们发愣的时候,只听得一声炮响,铁车阵突然撒开了无数个缺口,明军骑兵部队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冲了出来。这一下骑兵的冲击波优势完全就在明军这边儿了,不一会董呼哩的先锋部队就给打光了。

董呼哩一看火了,催大军直上。看蒙古人全军而上,明军的骑兵部队迅速回撤,一下又都退进了铁车阵里。董呼哩一看,别管他什么铁车阵了,给我往上硬冲,我不信我这十万大军冲不开你这堆废铜烂铁!事实上,蒙古人要不冲也不行了,你总不能让骑兵愣在那儿再让明军来几个冲击波吧。

说在骑兵作战的时候,铁车阵就已经由圆阵调整成了一字长蛇阵。现在看蒙古骑兵主力集中攻了过来,戚继光这边反倒一下偃旗息鼓、鸦雀无声了。

就在蒙古铁骑快到铁车阵边缘的时候,突然阵中又一声炮响,只听得这一声炮响后爆响不断,火光不断,原来火枪营万杆火器早埋伏在了铁车阵的后面,只等蒙古骑兵贴近,就万枪齐发,杀他个人仰马翻。这时候的火枪跟后来的火枪还不一样,只有距离很近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威力。

哎哟,这一下蒙古军这边惨透了,只听得战马唏溜溜地暴叫哀鸣,无数蒙古骑兵给掀翻在地,虽然也有那收不住势地,猛地撞上来,但马肉和人肉哪撞得过“铁肉”呢?所以倒有不少是给撞死的。前面人仰马翻,后面的还收势不住。

当火器发射完毕之后,铁车后面突然上来了一排排的步兵,他们个个手拿特制的拒马器和竹制的锐利长矛,一字排开,这长矛和拒马器向前一伸,骑兵的马刀还没够得着他们呢,那马脚就给砍断了。

我估计戚继光这招是向岳飞学的,当年岳飞用钩镰枪拐子队大破金兀术的铁甲连环马,这个拒马器估计跟那个钩镰枪差不多。

这下蒙古大军可真受不了了,骑兵不仅队形大乱,也开始四下奔逃。这时候铁车阵完全撤开了,明军精锐骑兵全数杀出,把董呼哩数万大军冲得七零八落,董呼哩自己最后也被明军俘虏,戚继光一战而威震华夏!

自此,戚继光在蓟州一线镇守十六年,这一条防线被他守得稳如磐石,在他身后不远的北京城再也没有当年的危机预警了。

当然,戚继光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兵法谋略,也在于他和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一样具有不怕死的“身先士卒”的战斗精神。

明代王世贞称赞他“三十年之间,未尝一日不披坚执锐,与士卒共命于矢石之间!”(《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一 止止堂集序》)就是说他的功绩那是身先士卒、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这种人能与士卒共甘苦,但却很难与高层共谋事。为什么呢?和李广一样,有本事的人往往很傲。李广空有一身功夫,可就是因为处不好跟上层、跟同僚的关系,所以一辈子都大志难伸,不得不郁郁而终。

戚继光也这种性格,但相比汉代的李广,戚继光的命运要好得多,因为他背后有个力挺他的张居正。

戚继光在蓟州也经常会闹情绪,为什么呢?因为蓟州原来的那帮官僚们经常跟他扯蛋。也不怪别人跟他不合,戚继光本人也是一个很容易居功自傲的人,再加上背后又有张居正这么一个大后台,一般的边关大员他也不放在眼里。

张居正呢,一方面为戚继光理清各方面的障碍,“有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就是谁跟戚继光不合就把谁调走,后来索性把蓟州官员大换血,派戚继光的好朋友谭纶和自己的得意门生梁梦龙去和戚继光搭班子,这下两个人对戚继光那是大开绿灯,有求必应。

另一方面,张居正也以好友的身份屡屡给戚继光去信,分析他在哪些事上做得过火,做得过份,警示他要夹着尾巴做人。因为这是张居正的劝告,所以戚继光才听得进去。

终张居正一生,戚继光在军事上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可以说,这不仅缘于戚继光的军功,也缘于张居正的保护与引导。

后来,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成了落寞的英雄。不仅被剥夺了兵权,而且被彻底调离了军事第一线。戚继光,这样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最后竟大志难伸,在孤独与寂寞里郁郁而终。

所以,对于戚继光来说,张居正就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伯乐”啊!

右成梁

我们再来看李成梁。

李成梁打仗的狠劲儿,在明军中,可以说是无人可出其右。万历二年,张居正刚刚重用李成梁没多久,他就率手下不过几千兵马攻破建州女真部,亲手斩杀了女真酋长王杲,并俘虏了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努尔哈赤打仗勇猛,合李成梁的胃口,所以他最后把努尔哈赤也提拔成了手下的一员悍将。

至于努尔哈赤在后来的反明檄文“七大恨”里说李成梁杀了他的祖父,这是段扯不清的公案,我们在这儿不多做展开。

李成梁打仗的狠劲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让人想不到。

比如说万历六年(1578),土蛮部大军进犯辽东。才出发没两天,这边李成梁就探听到了消息。他也不跟别人打招呼,当天傍晚自己点齐五千虎贲军,天不黑就出发了。这一夜急行军,长途奔袭两百余里,一下就赶到了土蛮扎营的辟山营这个地方。李成梁也不让长途奔袭的部队歇口气,大概平常训练得就特别狠,所以他的部队士兵突击的能力也特别强,他大军一到劈山营,停也不停,摸着黑就冲进土蛮的大营一阵厮杀。

土蛮心的话这离明军大营还远着呢,死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一支明军主力当夜杀到,这种打法也太不常规,太不讲理了,这是比土蛮还要“蛮”啊!所以跟这种人没法打,所以当夜土蛮被李成梁冲得七零八落。第二天天还没亮,李成梁五千人马毫发无伤地完退了。套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句式说,这叫——

悄悄地我们来了,正如我们悄悄地走。我们挥一挥匕首,不带走一个活口!

土蛮这个气啊,问题是也找不着人撒气啊。这仗还没正式开打就被搞得这么惨,土蛮也没心思打了,天一亮,自劈山营退兵。李成梁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个劈山营大捷。

像这种非常规的打法,李成梁多得是,所以张居正的“东制”战略非李成梁不能执行得如此理想!

但李成梁狠劲的第二个表现方面就让人感觉没那么理想了。

是什么呢?

是他喜欢杀人!

他什么人都杀,敌人杀,平民也杀,杀起来不分青红皂白。

那么他为什么要杀平民呢?

因为他喜欢杀,没敌人杀的时候,就只好拿平民来杀。

那位问了,有人天生喜欢杀人吗?

李成梁倒不是天生喜欢杀人,他杀平民,是为了要冒功请赏。跟戚继光不一样,戚继光的缺点只是傲气一点,而李成梁的缺点则是贪婪成性。《明史》本传称他“贵极而骄,奢侈无度”。要过奢侈的生活,就得花银子,光靠工资不够咋办?办法古来都一样,一个字:

贪!

李成梁包揽了盐业、马政、政府采购等各种当地有油水的行业,他还嫌不够,如果好久没仗打,他就会虚报军情,骗一笔军费,再杀一些平民,用首级去换朝廷的封赏。对于这一点,张居正洞烛观火,向来不给李成梁好脸色看。

比如说万历三年的五月,李成梁八百里加急公文,谎报土蛮大军二十万来犯,前锋已渡大凌河,要求赶快拔粮拔军费。《万历起居注》里记载说,李成梁“请兵请粮急于星火”。

军情这么紧急,兵部一下也慌神儿了,一边筹集军费,一边急报皇上。这一来小万历也吓坏了,赶快吩咐找张先生来商议。

张居正在大殿之上冷静地分析说,这时候正面临酷暑季节,又当雨季,骑兵碰到这种天最为头痛,土蛮怎么会在这种时候倾全力来犯呢?所以先不用着急。他一方面派戚继光由西向东策应李成梁,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着当地行政与军事部门联合勘察敌情,务必要掌握第一手准确情报。

结果没多久,两条线上的准确情况都回来了,土蛮根本没动静,纯粹是李成梁缺钱了想出来的鬼花招。打算得了军费之后再杀些平民来交差,反正山高皇帝远,谁也不知道。可他李成梁哪知道内阁里那位首辅张居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啊,对他肚子里那点小九九搞得是清清楚楚的。

过后,张居正怒斥兵部长官,并狠狠责罚了李成梁,确实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所以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二年,就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还是有所收敛的,但张居正一死,也就没什么人能管得住他了。

张居正也没办法,要完成“东制西怀”的基本战略构想,李成梁这样的军事奇才又不能不用,只有尽可能的加以控制了,相对于国富兵强的改革大计来说,只有牺牲一些,才有可能换来更多的一些,这大概也是这位宰相在肚子里撑船的时候不得已的苦衷吧。

因为左有戚继光,右有李成梁,再加上那条真正的万里长城,张居正执政期间,大明王朝真的又有了些盛世的雄伟气象。既能远服四夷,又能内抚群臣,张居正不愧为一位真正的“治世之能臣”。

可惜,边患可以治,经济危机也可以治,但有一样东西却没法治。因为这样没法治的东西,张居正面临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他甚至为此走到了所有的人、乃至整个时代的对立面。

那么,是什么事会让如此聪明的张居正也难以应对呢?

而如此难以应对的事,张居正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请看下集:《父与子的麻烦》

第十九讲 父与子的麻烦

得意

通过前面几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居正作为万历新政的总导演、总策划,甚至是总设计师,在经过几年的布局和谋划之后,不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果。

到了万历五年的时候,政治上,张居正创立的考成法已深入推行,官僚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官场上已经呈现出一派勤政、敬业、爱民的良好风气。

经济上,一条鞭法的试点工作已经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几个“经济特区”取得了试点性的成功,张居正就等着找一个合适地机会向全国推开了;而作为一条鞭法的实施基础,清丈田亩的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行;更不用说张居正利用考成法收缴了大量大地主阶级所欠的赋税,良好的财政状况也为经济改革提供了很坚实的物质基础。

军事上,张居正“东制西怀”的策略可谓是大获成功,蒙古各部落中最凶悍也是最强大的几支都被搞定。俺答被招安做了朝廷的顺义王,而土蛮和泰宁等部落则被戚继光、李成梁打得抱头鼠窜,欲罢不能。北部边患已不足为患,西南少数民族的暴动也逐步平定,真可谓是“四海一清平天下,万历新政逐东风”啊!

张居正回头看看这几年的成就,也难免要春风得意。

他曾经在一首《九塞称臣》的诗里颇有些自得地说:“北地胡儿能汉语,西陲宛马尽龙形……干羽两阶文德洽,九重端拱万方宁”(《张太岳集卷四》)

这诗是说,经过多年的布局与努力,国家终于不再像嘉靖年间那样危机四伏了,现在是天下太平,四夷宾服,连胡儿说的大都是汉语,连大宛的汗血宝马长得都有点龙的形状了。

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汉语在当时已经成了各少数民族的第一外语,而因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连汗血宝马的长相甚至都有点受华夏民族龙图腾的形状的影响了。

这当然是夸张,那意思就是说我大明的影响力已经威震四方了。

关键是这句“干羽两阶文德洽,九重端拱万方宁”。

“干羽两阶”是《尚书》中的一个典故。《尚书·大禹谟》里有一句叫“舞干羽于两阶”,“干”就是盾牌,“羽”就是雉尾,也就雉鸡翎,我们看到京剧里武生背后总插着这东西,那是武将的一种身份的象征。传说治水的那位英雄大禹为了收服天下,就让手下拿着盾牌、插着雉鸡翎在各少数民族面前舞蹈。各少数民族被威慑、也被感化了,就都臣服了大禹。

另外,“文德洽”的“洽”字意义非常丰富。它有沟通传播的意思,所以有个词叫“商洽”;它有广泛、广博的意思,所以有个成语叫“博识洽闻”;它有滋润的意思,所以中医上有个词叫“内洽五脏”;它还有和谐完美的意思,所以有个词叫“融洽”。

所以“干羽两阶文德洽”,就是说我大明朝的文治武功有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现在天下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得到,所以这种功业足可以上天入地、笑傲古今了,所以才会有“九重端拱万方宁”盛世景象。

那么,这种震古烁今的功业是谁建下的呢?

张居正没说。其实也不需要说。因为舍我张居正又能其谁呢?

说老实话,张居正在这诗里稍稍表现出了一丝自得和骄傲,我觉得一点也不过份。因为谁都有梦想,但光有梦想那是件快乐轻松的事儿,可要把梦想变成现实那就是一件艰难甚至是残酷的事儿了。张居正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实现了自己万历新政这一梦想的蓝图,这在当时足可以笑傲江湖、也足可以笑傲古今了,所以有这么一丝得意算得了什么呢?

可我们说人在得意时最需要的是什么啊?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事实上却是“人生得意须谨慎”啊!由卝纹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因为老天爷总是公平的,他在艰辛后会给你掌声,但在给你掌声的时候也会给你另一份磨难。就在张居正为自己的万历新政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而得意的时候,一份意想不到的巨大磨难竟突然来到了眼前。

说起这个磨难到来之前,让张居正的得意的还不只是他的万历新政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这么简单。万历五年,进入夏天以后,张居正又接连享受到了作父亲的幸福与得意。

先是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一甲进士,在殿试中被小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二名,也就是榜眼。张居正作为一个父亲,看到儿子马上也要进入翰林院了,也就是说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心里当然特别高兴。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让张居正产生了一种作父亲的快感,他那个不是儿子、胜似儿子的学生小万历定了婚,明年春天就要举行结婚大典。张居正作为小万历的老师跟小万历情同父子,当然打心眼儿里为小万历高兴。而且李太后下旨,让张居正全权负责小万历的结婚事宜,这摆明了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了敬爱的张老师,所以张居正为此忙起来就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特别的兴奋在其中了。

当张居正正在内阁里为小万历明春的婚庆大典忙活的时候,突然游七带着个家人急急地赶到内阁里来送信。张居正一愣啊,心的话什么事回家不能说,要把信送到自己上班的地方来?看来这事儿一定不小。

张居正看着游七的脸色,心里就是一沉。他接过信来,只觉得这信虽然跟普通的信没啥区别,可放在手里却是分外地沉重。

内阁里另外两位阁臣吕调阳和张四维看到张居正面色凝重,也不自觉地停下手上的事儿看着张居正。

只见张居正坐回到椅子上,慢慢地打开了信,才不过读了一两行,张四维只见张居正刷地一下已经泪流满面了。

吕调阳和张四维赶快凑上来,两人只踅摸了一眼,就知道麻烦来了。

麻烦

什么麻烦呢?

张居正那个名叫“张文明”的爹给他带来的麻烦!

我们在《背后来的冷箭》那一讲里讲到刘台案的时候,说过作为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曾经给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带来过两个大麻烦。一个是他在老家仗着儿子的权势作威作福、收受贿赂,这直接导致了刘台对张居正贪污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