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我明白,但我这边已经有了一份初步计划,赵老你看看,就以一个总编的身份来看一下。”杨一说着,就递过去了一张纸,看上去很是随便,但没人知道这个东西是他努力回忆了前世互联网文学编辑部,人气网络社区办公模式,以及国外一些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报道以后,才总结出了眼前这么一份薄薄的纸页。
“哦,我看看。”
赵书仁闻言倒也来了兴趣,很是好奇地接过杨一递过来的纸张。倒不是对少年的能力不相信,而是编辑这一个行当不同于作家作者,如果有了极好的天分,那么不需要行内经验人生阅历也可以完成,是以对杨一现在拿出来的这个东西,到底属于真材实料还是纸上谈兵,他都有好好过目一番的兴趣。
然而在草草看了几行之后,这位阳一出版的总编就来了兴趣:“利用信息化资料库,建立编辑后台?和传统作家的联系交流方式不改变,而在新一批签约的‘品牌作者’那边,形成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责编负责制……这个有点儿意思,责编负责制是个什么说法?”
“就是固定的编辑负责固定的作家作者,当然,现在是按照对人的熟悉成都,还是按照对作品的熟悉成都,仰或干脆就以各个不同的编辑所擅长的题材领域划分,我还没有想好。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按照编辑熟悉擅长的题材领域划分比较好,一来能够最充分地发挥编辑在自己擅长作品题材中的优势,对市场的把握,对读者心理的体察,对作品走向的指导,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对吧?而且根据作品类型划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人情现象。搞文化行业的人,大多数都不好抹开面子,万一一部熟人的作品还差几分火候,你让负责的编辑怎么说?”杨一就耐心解释起来,他那个“按擅长题材划分责编职责”的说法,也是引起了赵书仁不小的兴趣。
“这个嘛,到的确可以试行一下,不过之前五个编辑部的划分,其实也是按照市场对于图书种类的区分来设定的,现在就是加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模式,然后把责任落实到了编辑个人对不对?”
杨一自然是点头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过之前只是大部门大题材的划分,而现在则是在每个针对不同题材投稿的部门里面,也要进一步的区分细化,让编辑真正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
“这一点我理解,不过至于你说的那个什么,信息化编辑后台,我这老头子就不是很明白了,到时候你看是自己直接负责,还是另外指定一个负责人选。”赵书仁点点头,他目前在阳一出版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因为是纯粹的出版部门,脱离了思悦文化时期还有总经理也就是出版社老板的管理模式,所以在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上,老人倒是很放得开,并没有一心要全部揽权的意思。
“接下来两点,本来原本都是编辑的责任,不过我想另外成立两个专门队伍,把这两块依附于编辑部的业务给剥离下来。当然,这两个新设的业务部门,还是归赵老你的领导之下,但拥有独立开展业务的权力,只不过需要向你负责。”杨一见赵书仁很是支持,也很感兴趣的样子,就继续道。
“哪两点?”老人很是不解,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现行的编辑制度里面,还有什么业务是可以被独立剥离出来的。
“一个校对,把原本的校对编辑和文字编辑,都拿出来另行成立一个校对小组,负责人和部门副主编一个级别,直接归赵老你的管辖。另外一个就是图书装帧设计,这个就比较重要了,按照我的设想,是要成立一个规模和两个编辑部差不多大小的独立部门,然后负责人给予设计总监职务,不过还是要对赵老你负责,至于这个职务在公司内部的级别嘛,就相当于副总编好了。”杨一很痛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未完待续。。)
723。重要度被拔高
“哪两点?”老人很是不解,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现行的编辑制度里面,还有什么业务是可以被独立剥离出来的。
“一个校对,把原本的校对编辑和文字编辑,都拿出来另行成立一个校对小组,负责人和部门副主编一个级别,直接归赵老你的管辖。另外一个就是图书装帧设计,这个就比较重要了,按照我的设想,是要成立一个规模和两个编辑部差不多大小的独立部门,然后负责人给予设计总监职务,不过还是要对赵老你负责,至于这个职务在公司内部的级别嘛,就相当于副总编好了。”杨一很痛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这两点之中,校对是个可独立可不独立出来的业务,不过把现在五个编辑部的校对编辑独立出来,组成一个新的专门负责校对的部门,事实上对于整体业务效率的提升,还是有着明显正面影响的。欧美那边的成熟编辑体系就不用提了,就算是讲谈社内部,也实行了独立校对制度,而非每个编辑部还有各自的校对人员。
即便是这样,如果说独角校对可有可无,那么独立的装帧设计部门,就是现代化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无可驳辩的先进性和潮流,而不是校对那样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个年代的出版人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可来自于后世,经历了那个全民炒作甚至是全球炒作的杨一,却无比清楚,各种编辑社出现了这种专门负责装帧设计的部门和队伍。也不过是眼球效应的无限放大而已。
后世里面,根据那个一手推出了《明朝那些事儿》和《藏地密码》的运作人言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对于现在还是2000年的未来来说,任何一本摆在书架上的图书。能不能吸引到读者,全看其能不能满足“123定律”,即距离读者一米的距离,在两秒内吸引到对方,然后读完前三页内容。听上去无比浮躁,但却是后世那个社会的写实,是时代的大势。
这一点,就算是杨一这个重生者,都没想过要去凭一人之力改变些什么。
和时代对抗。很明显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而且就算是专门的装帧设计队伍,为了能够让出版社推出的每一本书,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在读者了解其内容前就被吸引住眼球,也不需要全靠炒作和一些剑走偏锋的手段。图书装帧这个业务,本身就是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的一个工作,如果能够配合上精彩的内容,用精彩的封面艺术设计打动读者,那么同样也是具备正能量的事务。而非什么下三滥手段。
因此在通盘考虑之后,杨一才决定要把这个部门成立并且独立出来,而非原本那些单单依靠老编辑的眼力和个人喜好,来操作一本图书的做法。这也是图书行业和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一个杨一同样无法改变什么。
“这个,其实我也比较同意。”本来以为赵书仁这种老派编辑出身,而且还身兼知识分子老出版人的身份。会认为在装帧设计上下功夫,是一种走偏门不务正业的手段。可没想到赵书仁张口就同意了杨一的计划,这让重生男也是不禁错愕了一下。随即就连连竖起大拇指:“赵老果然是好眼光,战略层面考虑啊,让你负责阳一出版真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
“哎哎,先不要给我戴高帽子,你想跟我说一下,这个新成立的设计部门,你准备用什么指导思想去做?要是光在设计上做文章,反而忘记了书籍本身的内容,那我可是不能苟同的。”赵书仁就赶紧止住了杨一的滚滚马屁,而是笑着追问道。
“指导思想我也不多说了,只有一点,就是编辑负责制,新聘请和加入的设计人员,必须和图书编辑进行沟通,两方面全都满意无误了,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要不然任何一方觉得不合适都可以一票否决。”杨一知道赵书仁这么说,是担心他把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包装一本图书上面,而罔顾这本书本身的思想内容,造成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后果。
听到杨一的保证,赵书仁这才点点头,非常满意地认可了他的这个计划。
“那一本图书的前期工作到了这里,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剩下来就是印刷方面。”赵书仁点点头,想了一下后,似乎不太准备开这个口,但最终还是对杨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实我们现在合作的那几个印刷厂,都还算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放眼国内大小出版社几乎都是这个做法,但我始终认为,一个出版社想要做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么这种上游环节必须要有自己的直属业务力量,而不是看其他人的脸色。”
“我们阳一出版运作的可都是当红畅销书,没有看别人脸色的时候。”杨一笑着小小自得一下,然后也点头道:“不过能够保证所有出版图书的品控质量,也的确比交给外人做要来的放心,而且不说印刷业本身微利归微利,但还是有利润保障的。但这一个问题必须要等到阳一网络那边正常运转以后才行。”
对于男生这个说法,赵书仁自然是理解的,于是也不再这个话题上多言,而是继续说到了其他方面:“剩下还有市场推广,这个我就不太在行了,而且之前我看杨董你自己也做得很好,所以这一块我不参与,也不插手。”
对于市场推广营销,如果说还有谁能比杨一这个重生的作弊者更加强大,那么也就只有那些真正的出版物营销天才了,就好比推广了《格调》,《头脑风暴》这一类看上去并不具备畅销因素,但实际情况却是销售异常火爆的这些图书的幕后推手。他们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但却一样在图书市场上搅动的风生水起。
但杨一有着超过这个时代十多年的营销经验。哪怕并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经历,但只需要把那些新鲜点子给提前透露出来。公司市场部那群人,自然会围绕杨一提出来的奇思妙想,来打造一个完美的营销计划,倒是不用他自己亲自去劳心劳力。
因此明白了赵书仁的意思后,杨一也很痛快地点点头:“行,只要赵老在我改革编辑部那边的现行制度时,能够帮我把好关,顺带安抚保证编辑们的工作情绪,我就非常满意了。尤其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选题管理。投稿预读,质量控制。这些都是短时间内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东西,想之前那些乡土类型文学作品里面,对于两性话题有过于明显描写的,一律都要严格审查。”
“嗯?”杨一说出了这个要求之后,赵书仁就是一愣,随即脸色也凝重起来:“怎么,是不是又听到什么风声了?上面要对出版市场进行一些工作?”
对于赵书仁的谨慎和敏感,杨一自然是满意的。但却不至于让对方因为自己的某些计划而搞的风声鹤唳。于是赶紧摆摆手否认道:“没有的事,虽然也关系到上层,但不是对出版物市场进行整顿,而是新闻出版署那边可能要新设立两个国家级的行业内奖项。然后还有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业峰会即将举行,我打算努力一把也混个参加会议的资格,所以这段时间出版社一定不能出岔子。”
“两个国家级的行业内奖项?还有出版业峰会?”这个消息对于圈子外面的人没有什么冲击力。但落在一位老编辑的耳朵中,自然能够理解这些情报和咨询的重要程度。不用杨一多做说明,立时也激动起来:“要是消息属实。而且我们阳一出版……不对,我们阳一文化真的能够参与到这些业内大事件里面,那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规,有了行业地位啊!”
“这个我知道的,要不怎么会赶在这种时候,要求阳一出版那边做出改革呢?”男生赶紧安慰已经有些跃跃欲试的老编辑,双手下压示意对方冷静一些:“事在人为,我们大家都为这个目标努力一下,但也不用太揪心这个东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嘛。”
“怎么能是失之我命呢?”赵书仁顿时就有些不满,摇头不赞同道:“我现在也不叫你杨董,就当是一个多吃了几年白米饭的人,给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晚辈说一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你能听进去我自然是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就算是觉得不太对,不能适用于你现在的情况,也就当我抛砖引玉了好不好?”
赵书仁都这么说了,杨一还能怎么表示,当然是点头:“赵老你说。”
“那我就不客气了,事实上小一你的心思,不管是以前和罗总还有你的谈话,或者现在的实际行动里面,都表明你是想要在文化领域做一番事业出来,而且还是改良后能够顺应潮流,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时代的华夏传统文化,对不对?”
对方的这一番剖析,对于杨一来说不啻是一个忘年交,一个和自己年纪不相称的知己在点明他的理想和野心,所以他自然是只能连连点头。
“但有一点我想说一下,虽然很多领域也能叫做文化行业,或者是和文化行业沾边,但我还是要指出来,你现在……不对,应该说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很多东西,都只能算是文化产业,而不能算是文化行业,这个区分,你还能看清楚嘛?”
虽然杨一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在心中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但现在被人直接点破,还是不免有种黄钟大吕的感觉,知道赵书仁全都说在点子上,而非老顽固或者是什么书生意气。对方并不反对先发展产业,而是指出产业终究是一门生意,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领域。
可真正的文化,是人们内心认可,并且愿意主动让后辈传承下去的东西,是血脉里流淌的五千年炎黄之魂,是烙印在骨子里的骄傲,是灵魂的呐喊。
“看样子你应该是同意我这个观点,对吧?而越是推广单纯的文化传承,就越需要来自上层的认可和支持,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我就不说了。”(未完待续。。)
724。抢手的工作
接下来还能怎么做,赵书仁都这么说了,而且一直拿着最开始思悦文化时期的薪酬,却干着那种除了商务印书馆之类的巨头外,国内一线出版社总编的工作量,而且老人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所以即便是杨一身为阳一文化的创始人和**oss,有些事情上也还是要多多听从这位老先生的意见。
而且即便是赵书仁不说出来,杨一自己心中也是比较清楚的,如果自己要做的是文化产业,那么重心放在怎么样盈利和发展上,也就行了。可如果自己想要做的是文化事业,那么阳一文化留给大众,留给高层管理部门的印象,就不能是“在商言商”的那种形象,而必须清楚明白地展现出自己的企业情怀,对于文化领域的关注,而非只为了捞钱存在。
至于怎么样营造出这种形象,第一自然是自我宣传,对外展现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而且也有能力的文化企业面貌。第二点嘛,那就必须要主动向“组织”靠拢了,阳一文化和它的两个创始人都不是组织里的人,但却可以表现出愿意接受组织,亲近组织的意向。这样做并不会给人予反感,反而会让那些体制内主管部门的领导们,觉得阳一文化还有罗戈杨一,是可以被信任和委以重任。
很典型的华夏特色,在自己内心里面,杨一是不太认可这种行为模式的,但就想重生者所无法做到的很多事情一样,想要脱离了“官本位”的影响而成事,那几乎就是痴心妄想的东西。为了是想最终的理想,杨一认为有些东西自己还是可以和光同尘的。只要不触及到自己的底线就好。
接下来又和赵书仁谈了一下对于改革编辑部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全力支持后。他这才和老人聊了一会儿纯粹的文学圈轶事,然后看着后者心满意足地离开。
几乎没有太过空闲的闲暇时光,男生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帝国的崩塌》的写作,以及《暮光之城》的翻译工作中。前者是他重生以后,为数不多地有着深刻印象的图书之一。算上《坚韧的石头》和这一本书,以及另外一本普利策的获奖作品《马奇》,这三本书是纯文学类型中印象颇深的,而剩下一些则是商业程度更深一些的畅销小说,包括《鬼吹灯》。《亮剑》,《暮光之城》等等七八部小说,几乎都属于商业化书籍。所以杨一能够确凿无误“复制”出来的图书,也不过就是两三个巴掌的数量,不超过十五本。至于其他一些书籍,都只是记得一个大概,做不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度还原。
但现在他拿出来的两本,正好就是记忆中格外深刻的两本,因此不管是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和思维。把《帝国的崩塌》重新誊写一边,还是以自己对英语的熟练为资本来翻译《暮光之城》,对于男生来说都是一个紧凑而不紧张的工作,节奏一直算得上是高速。不过却并不是十分耗费脑力——嗯,可能把前者那种,充满了明显花旗国味道的作品。改编成带有华夏风格的小说,稍微有些耗费精神。但因为有了改编《坚韧的石头》的经验。是以这一次的工作相比于第一次做这种事情来说,可算得上是轻松熟稔了不少。
至于翻译《暮光之城》的问题。在和震大外语学院那边联系过以后,因为杨一开出的是按照目前国内行情来看,绝对顶尖的薪酬,外加还许诺了会在最终出版图书上面,也写上译者的大名,是以消息一经传出以后,都没有到达本科生院那边,就被得知消息的那些个在读研究生,甚至是一些年轻的助教给拦截了下来,纷纷虎视眈眈起了这一个报酬优渥的工作任务。
最开始,是外语学院的团书记和阳一文化总裁办接洽,得知了这个消息,在听闻到具体报酬之后,那位不到四十岁的女团支书就多了个心眼儿,并没有叫来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向下安排任务,而是直接把事情通知了一向跟自己很紧的一个学院助教,可在通知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让另外一个副院长也听到了风声,而这一位正好是个爱书之人,对于出版业和国内图书市场的行情多少也清楚一些,所以也就通知了自己手下的几个研究生。对于他这种已经混上了学霸位置的重点高校学院领导来讲,阳一文化那边开出来的薪酬虽然优渥,但却还不至于能够打动他们,真正让这位副院长动心的,是那个在作品上面署清楚译者名字的条件。
他知道阳一文化的那个小年轻,这两年多来在写作上面的成就有多么的恐怖——所有的商业化作品,几乎都成为了年度销量前十之内的畅销书看,而唯一一部纯文学性作品,又一举斩获了不列颠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如果不重视这样的天才作家的作品,那还要去关注什么?
而这一本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