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囊全集-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河王原有一封呈给朝廷的疏奏,请求准予在当地挖矿和开采林木,公文会到工部,许久不见答复。一天,有一份紧急公文来到工部,询问前项提案为何不见答复,要求立刻回话。工部官员立刻追查,并未发现有该项公文,等了很久,才知道此案积压在户部,尚未处理。

  户部的大小官员急着拟具对策发文咨询,工部尚书也担心受到牵连。这时郎中(官名,六部所辖分司之长)贺儒珍拟议道:“这事容易处理。我们只要在公文上先交代本部已于某月某日准了户部某件咨文,然后说明,查照慈宁宫和献陵两项重大工程,事关皇室安寝,其中建筑的一榱一角等细节,使用的都是香楠杉木,虽然如此,惟恐犹不足以曲尽臣等崇奉皇室之心意,沿边一带所生产的,不过是一些油桐杂木,和两宫工程无关,无需开采贡献。”

  [评译文]

  西河王想发笔横财,用的名义是资助两宫之役的冠冕堂皇的说词,工部如处理不当,对西河一地边防确有影响。当时事在必行,贺公顾虑已被西河王咬住口实,因而从容作答,只说是无所取用,而不与其正面冲突,此事遂不了了之。

  工部某日奉旨须立即购买黄金六千两听用。基层官员指称六千两的数额太庞大,一时之间要买齐,必定花去不少冤枉钱;又说户部负责管辖各地的金店,甚为便利,应透过他们来购买。

  贺儒珍负责处理本案,思想户部岂肯无故帮工部购买黄金,而当初兴办两宫工程时,户部曾同意协助三十万两银子,现在已用不着了,但户部并不晓得。当时户部尚书杨本庵的胞弟杨毓庵在衡司(主管山林川泽)任职,贺儒珍夤夜造访,告诉他说:“户部原本同意协助工部的那三十万两银子,现在打算如何处理?”,

  杨毓庵进去询问兄长,出来答复道:“家兄也深为此事烦恼,希望贵部将额度宽缓一些。”

  贺儒珍道:“户部果真手头拮据,若能代工部买得六千两黄金,则前项公款可以此抵销。”

  杨毓庵入内询问,果然杨本庵欣然答应。

  贺儒珍回到工部,遂饬令收回各单位购买黄金的银票,主拟公文的官员极谏不可,贺儒珍立刻将他臭骂一顿。后来要发文给户部时,主拟公文的官员又指称户部必不同意,贺儒珍道:“你不要管那么多,就照这样发文过去。”

  公文发出之后,户部果然照准。

  后来贺儒珍去职,皇帝又命工部购买黄金,工部官员依例行文到户部请求协办,没想到公文竟被户部撕个粉碎,主拟公文者却始终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错。

   

 

 

537、满宠 郭元振 
  【原文】

  太尉杨彪与袁术婚,曹操恶之,欲诬以图废立,收彪下狱,使许令满宠按之。将作大匠孔融与荀彧嘱宠曰:“但受词,勿加考掠。”[边批:惜客误客,书生之见。]宠不报,考讯如法。数日,见操言曰:“杨彪考讯无他词。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白,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操于是即日赦出彪。初,彧与融闻宠考掠彪,皆大怒。及因是得出,乃反善宠。

  郭元振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强盛,款塞欲和。元振即其牙帐与之计事。会天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冻。会罢,即死。其子婆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来袭。副使解琬劝元振夜遁。元振不从,坚卧营中。[边批:畏其袭者决不敢杀,敢杀则必有对之矣。]明日,素服往吊,赠礼哭之甚哀,[边批:奸甚。]留数十日,为助丧事。婆葛感悦,更遣使献马五千、驼二百、牛羊十余万。

  [评]

  考掠也,而反以活之;立语也,而乃以杀之;其情隐矣。怒我者,转而善我,知其情故也;欲袭我者,转而感悦我,不知其情故也。虽然,多智如曹公,亦不知宠之情,况庸才如解琬,而能知元振乎?

  【译文】 

  三国时太尉杨彪(后汉人,字文先)与袁术(后汉人,献帝时僭帝号,后粮尽众散,被刘备击败而死)结儿女亲家,引起曹操不满,想诬陷杨彪,把他下狱,好使这门婚事告吹。曹操将杨彪收押下狱后,命满宠审理审讯。

  当时孔融与荀彧分别请托满宠,说:“请先生只管讯问,千万不要用刑逼供。”满宠不理会两人请托,仍旧用刑拷问。

  几天后,满宠晋见曹操,说:“我已用过各种酷刑侦讯杨彪,但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杨彪名气不小,如果不明不白获罪,必定招来民怨,失去民心,这也是属下为曹公所担心的事。”

  曹操听了这番话,立即释放杨彪。

  当初,荀彧与孔融听说满宠拷问杨彪,对满宠非常不满,等杨彪因满宠一番话而获释,才又对满宠印象很好。

  唐朝郭元振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时,西突厥的酋长乌质勒所统率的部落势力壮盛。乌质勒对郭元振表示愿意与唐朝修好,不兴事端。郭元振来到乌质勒的军帐与他商议大计。这天正值大雨雪。郭元振进帐后一直站立不坐,夜晚气温更低。由于乌质勒年事已高。受不了酷寒,在会谈结束后就病发而死,乌质勒的儿子婆葛认为郭元振用计杀死自己的父亲,于是率兵袭击郭元振。

  当时副使解琬曾劝说郭元振利用夜晚视线不明时遁逃,郭元振没有采纳,坚持睡在营帐中。第二天,郭元振穿着一身素服前往乌质勒的灵前吊祭,致赠奠仪,哭得非常伤心,并且还主动留在营地帮忙料理丧事。婆葛见了深受感动,反而派使者送给郭元振五千匹骏马,二百头骆驼及十万多头的牛羊。

  [评译文]

  满宠严刑拷问杨彪,是为给予杨彪活命的机会;郭元振站着与乌质勒商议大事,是想引他病发而死。这些都是隐而不见的内情。孔融、荀彧由不谅解满宠转而感激、礼遇,是由于日后了解实情;葛婆由率军包围郭元振转而感动、臣服,是因不了解实情。然而即使聪明如曹操者,尚且看不透满宠的心意,更何况是平庸的解琬,又如何能识破郭元振的心意呢?

   

 

 

538、梅衡湘 
  【原文】 

  梅少司马衡湘初仕固安令。固安多中贵,狎视令长;稍强项,则与之争。公平气以待。有中贵操豚蹄饷公,乞为征负。公为烹蹄设饮,使召负者前,呵之,负者诉以贫,公叱曰:“贵人债何债,而敢以贫辞乎?今日必偿,徐之,死杖下矣!”负者泣而去,中贵意似恻然,公觉之,乃复呼前,蹙额曰:“吾固知汝贫甚,然无如何也,亟鬻而子与而妻,持镪来,虽然,吾为汝父母,何忍使汝骨肉骤离?姑宽汝一日,夜归与妻子诀,此生不得相见矣!”负者闻言愈泣,中贵亦泣,辞不愿征,为之破券。嗣是,中贵家征负者,皆从宽焉。

  【译文】 

  少司马梅衡湘初任官时,是固安县县令。固安县多出宦官,因此并不把一个小小的县令看在眼里,经常故意刁难,梅公却都能心平气和的从容应对。

  某次一位宦官送给梅公一副猪脚,目的是想要梅公为他讨债,于是梅公命人烹调猪脚,设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钱的县民叫来官府,斥责他们欠钱不还。县民们却纷纷哭诉自己的贫穷,梅公大声怒骂说:“宦官大人好心借钱给你们,你们竟敢哭穷赖债,今天你们一定要还清所有债务,否则我就打死你们!”县民们都哭丧着脸离去。

  一旁观看的宦官不免有些心软,梅公察觉宦官态度软化,再度把欠钱的县民叫来,梅公皱着眉对他们说:“我也知道你们很穷,但是我实在出于无奈,现在为了偿清债务,只有卖掉你们的妻儿来还钱,但我也不忍心让你们骨肉骤然分离,所以特别再宽限一天,今夜就与妻子诀别吧,此生恐怕不能再相聚了。”县民们听了,忍不住痛哭失声,宦官也不禁掉泪,当场打消讨债的念头,并且把借条都撕毁。

  从此,其他的宦官索债也都从宽处理。

   

 

 

539、宁越 
  【原文】

  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使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孔青曰:“齐不延尸,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

  [评]

  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武以力胜,文以德胜。

  【译文】 

  战国时齐人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齐人,结果大败齐军,俘获齐军战车两千辆,将三万具齐军的尸首葬成两座大坟。

  宁越对孔青说:“这些车辆、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齐兵的尸首还给齐人,在齐国境内再发动一次无形的战役,让战车能发挥另一种运输的功能,而齐国的府库就会因掩埋这些尸首而耗竭。”

  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

  宁越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沙场百姓的尸首,这是罪三。有这三罪,百姓就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

  [评译文]

  宁越可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

   

 

 

540、慎子 
  【原文】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阨之也。]:“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不予,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退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反,主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如其策,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敝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敝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译文】 

  楚襄王(名横)为太子时,曾被当作人质送往齐国。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请求回国继承王位。齐闵王却拒绝,[故意刁难。]说:“你割让东地五百里给寡人,就放你回楚国,否则不准你回去!”

  太子说:“臣有一位师傅,请准臣向他请教后再回复大王。”

  太子的师傅名叫慎子(战国赵人,曾习黄老之术),对太子说:“把土地割给齐王,这是为了要赎回你自己。如果为了爱惜土地,就不回国为父王奔丧,这是违反人伦纲纪的行为。所以臣主张太子割地献齐王。”

  于是太子向齐闵王复命说:“愿意献给大王五百里土地。”

  齐闵王因此准许太子回国,太子回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也立即派出五十辆兵车前来接收割让的土地。楚王对慎子说:“齐国已派人来要地,该怎么办?”

  慎子说:“大王明日早朝接见群臣时,要每位大臣各献一计。”

  第二天早朝时,上柱国(楚国最高武官,即元帅)子良首先晋见:楚王说:“寡人所以能回国为先王送葬,得见众卿进而即位为王,是因为寡人答应把东地五百里割给齐国。现在齐王派人来要土地,贤卿你看要怎么办呢?”

  子良回答说:“大王不可以违约不给齐王土地,因为君主的话就像金玉般贵重;再说是割让给拥有万乘兵车的强齐,如果违约,就是失信,以后就不能和诸侯结盟订约,所以不如先把土地割给齐王,然后再发兵重新攻占回来。给齐王土地是守信,发兵攻占是强大,所以臣主张依约割土地给齐国。”

  子良退朝后,昭常又来晋见。楚王问:“齐王派遣使臣来要东地五百里,贤卿认为该怎么办?”昭常说:“不可以给齐国土地。因为所谓万乘大国,全凭土地广大,假如现在把东地五百里割让给齐国,就等于割去我楚国一半的国土,如此就只有万乘的空名,而实际上连千乘都称不上,这怎么可以呢?所以臣主张不给,而由臣率兵镇守。”

  昭常退下后,景鲤晋见。楚王问:“齐王遣使来要东地五百里,贤卿认为该怎么办?”景鲤说:“不可以给齐国土地,不过大王既已承诺给强齐土地五百里又不给他,背负着一个不义之名,如此一来,楚国必然无力独守东地,请准臣向秦国求援。”

  景鲤退下后,慎子又来晋见,这时楚王把前面三位大臣的话告诉慎子,接着说:“贤卿认为寡人应该采纳哪位大臣的计策?”慎子回答:“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加以采纳。”楚王听了非常不高兴,说:“贤卿这话是什么意思?”慎子回答说:“请大王听臣说明,大王就会知道臣的话有道理。大王先拨子良战车五十辆,派往北方向齐献地五百里;子良出发的次日,再派昭常为大司马镇守东地;在派昭常的次日,另派景鲤率战车五十辆西去秦国求救。”

  楚王于是依计行事。

  子良到了齐国后,齐国便派使率兵接收东地。昭常见到齐使后说:“本帅负责镇守东地,决心与东地共存亡,小自五尺之童,大至六十老翁,共征调三十多万部众,我们的盔甲武器虽然破旧,却愿意沾一些沙场的尘土。”齐闵王大怒,对子良说:“大夫既然是来献地,那昭常却又率军镇守,这是什么意思?”子良回答说:“臣亲奉敝国大王之命前来献地,是昭常私自违反君命用兵。”

  于是齐闵王发动大军攻打昭常,可是大军还没到达,秦国的五十万大军就已开到齐国的边境,对齐闵王说:“阻挠楚太子回国,这是不仁;勒索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义。除非贵国立刻退兵,否则只有一战。”

  齐闵王听了这话非常害怕,就请子良向楚王转达不攻楚的心意,同时派使者西去秦国说明一切,楚国不但解除齐国的威胁,并且不用一兵就继续拥有东地。

   

 

 

541、颜真卿 
  【原文】 

  真卿为平原太守,禄山逆节颇著,真卿托以霖雨,修城浚濠,阴料丁壮,实储廪,佯命文士饮酒赋诗。禄山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未几禄山反,河朔尽陷,唯平原有备。

  [评]

  小寇以声驱之,大寇以实备之。或无备而示之有备者,杜其谋也;或有备而示之无备者,消其忌也。必有深沉之思,然后有通变之略。微乎!微乎!岂易言哉?

  【译文】 

  唐朝时颜真卿(字清臣,谥文忠,善长草书,笔力遒婉)为平原太守,正是安禄山权势气焰正盛时。

  颜真卿借口雨季即将来临,不得不修城浚沟,暗中招募勇士、储存米粮防备安禄山侵袭,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天天与书生喝酒作诗。安禄山派密探暗中监视颜真卿的举动,见颜真卿只顾喝酒作诗,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不足为虑。

  不久安禄山果然造反,河东一带完全陷入贼手,唯有平原郡因颜真卿早有防范而未陷落。

  [评译文]

  碰到小贼寇,只要虚张声势恫吓一番就能退敌;遇到大贼寇,就必须有坚实的武力后盾才能与之对抗。本身没有实力,却虚张声势显示自己武力,是为杜绝对方有蠢动的念头;的确有实力而极力掩饰,表现出毫无防备,是为消除对方猜忌的心理。是虚是实,必须先要有深沉圆融的思虑,然后才能变通自如。其中的微妙之处,却不是三言两言就说得明白的。

   

 

 

542、李允则 
  【原文】 

  雄州北门外居民极多,旧有瓮城甚窄。刺史李允则欲大展北城,而以辽人通好,嫌于生事。门外有东岳祠,允则出白金为大香炉及他供器,道以鼓吹,居人争献金帛,故不设备,为盗所窃。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盗自北至,移文北界,兴版筑以护神祠,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今雄州北关城是也。既浚濠,起月堤,岁修禊事,召界河战棹为竞渡,纵北人游观,而不知其习水战也。州北旧多陷马坑,城下起楼为斥堠,望十里,自罢兵后,人莫敢登。允则曰:“南北既讲和矣,安用此为?”命撤楼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