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旧社会,那是当时的省长XXX才住得起的。这小楼不光张老根有一栋,这小沟村只要是独自开了锅的人家,一户人家一栋,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规划,在小沟村的新村建起来以后,往日那个又脏又乱,下雨天连一条没有泥的干路都找不到的那个老村彻底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今日老村的那些回忆,只有在村公堂的陈列室里还有一些清晰的照片和旧物在提醒着小沟村新出生的那些娃娃们过去的小沟村是什么样子。现在小沟村村民住的这些小楼,就是大城市来的那些人看到了也没有不赞叹的。
别人家的那些院子里,建花坛的有之,骚包一点的在自家门口弄喷泉的有之,种树种草的有之,还有挖沟挖坑养金鱼的,整个小沟村,也就只有无儿无女的张老根一个人把自家的院子弄成了一个大狗窝。
弄完了狗食,和往常一样,张老根点上了烟杆,悠哉悠哉的就出了门,这是张老根每天早上的“功课”,既是出门散步锻炼身体,又顺带瞧瞧村子里有什么新鲜事,见到几个老伙计,还能聊聊天,晒晒太阳,兴致来了,说不准还约着一起到那里耍耍,以前约出去耍,大不了就到省城,现在可不一样了,这几年随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过,不说那些赶时髦的小年轻们,就是村里老年协会的一群老头老太太,村里出钱,每年也有两次外出旅游的机会,这几年小沟村的一群老头老太们,省里转了个遍,国内转了一小半,现在已经有人喊着过完年后要去新马泰了,说是要到国外去看看外国人过得怎么样,还要看看那些个被从外面回来的人传得一个个漂亮得像天仙一样其实是大老爷们的人妖到底怎么个妖法。
从张老根家出了门,正门就对着一条宽敞崭新可以让四两小轿车并开的水泥路,这路是小沟村的村道,路中间是路灯和绿化带,绿化带中间有一条从山上引下来的小溪,小溪两边是花台,花台里种着松树,万年青还有其他植物,太阳还没出来,那些万年青的叶子上还挂着一些白白的霜菱,村道的两旁就是小沟村的新村,小沟村的新村靠着原来小沟村这边的一座山的山坡建成,一排排统一式样的三层带院子的小洋楼整整齐齐又错落有致的立在路边,让人赏心悦目之极,许多人家的门前都立着灯箱,灯箱上都写着“XXX农家乐”之类的字样,现在小沟村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搞着农家乐,那些从城里或其他地方来到这里的人,一般最低消费30元就可以在农家乐里住一晚,还顺带解决三餐,那些搞农家乐的人家,房子自己住不完,就拿出一层或两层来招待客人,那农家乐的房间,弄得可不比城里宾馆的差,真正的物美价廉,随着小沟村在外面的名声越来越响,这小沟村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火爆,以前是小打小闹的弄,现在小沟村的好多农家乐都要到外面请厨师和服务员才能照顾得过来了,有的雇佣人员已经超过了六个,按过去的说法,已经算得上是资本家了。
现在临近过年,农家乐的生意自然冷清了许多,不过过年的喜气却冲淡了这份冷清,一大早,已经有人家开始忙着挂灯笼和贴门神了。张老根出门还没走几步,就被两个早已经“埋伏”在路旁的小毛头给堵住了。
“张老爹,早啊!”
“唉,你们两个小鬼今天不睡懒觉吗?”
两个小毛头咧着嘴傻笑了一下,其中一个用胳膊捅捅另外一个人,被捅的那个小毛头涎着脸就凑了过来,“张老爹,你家的门神贴了没有?”
张老根孤家寡人一个,往年过年的时候基本上都没心思贴什么门神,一个活到他这把年纪的老人每年大三十的还要踩着凳子去爬高爬低的去干这事,未免孤凉了一些,前几年这件事都是村里过年前组织那些团员来慰问的时候由那些小年青们代劳了,这两年张老根养狗养出名气来以后,这事儿就更用不着他来做了。
看着两个小毛头早已经拿在手上的门神门对,已经人老成精的张老根哪里还不会明白这两个小毛头在打什么主意。张老根哈哈笑着用烟杆在两个小毛头脑袋上轻轻敲了两下,“你们两个小鬼,行,我记着你们俩了,到大黄下崽的时候让你们一人抱一个回去!”
“谢谢张老爹!”“谢谢张老爹!”两个小毛头高兴得蹦了起来,拿着手上的东西,一溜烟的就往张老根家跑去,生怕功劳被人抢了一样。
“喂,你们两个踩凳子爬高的时候小心点儿,够不到的就别勉强了,小心摔着!”张老根在两人背后嘱咐了一句,然后笑着摇了摇头。
在张老根顺着经常走的老路要把村里转过一大半来的时候,那早出的太阳终于爬高了一截,路边那些花花草草上的霜痕化为水汽,正慢慢散去,预示着今天会有一个不错的天气,这个时候,小沟村家家户户那三层小楼房顶上的阳台上就开始有人忙碌了起来,一捆捆的艾草,被一户一户的人家拿出来晒,走在小沟村的村道上,那若有若无的艾叶的清香味就开始在整个村里弥漫了起来,让人神清气爽。
要是换做几年前,有人跟张老根说那漫山遍野村头路边不用种就到处都是的艾草能卖钱,而且一斤艾草卖得可以抵得上一斤猪肉的时候,张老根保准要跳起来狠狠的甩那人两个大嘴巴,然后再狠狠的朝那个人脸上吐两口唾沫,我张老根人虽然老了,可这脑子和见识还在,这杂草一样的东西能卖到猪肉的价,那小沟村的农民什么都不用干,每家人每年卖点杂草就能发财了,这事上还真有这么美的事,你真当我是猪啊,打你个满嘴跑火车的龟儿子……
而此刻,张老根不敢了,三年前当小沟村成立了专门做艾草加工的那个叫“国草堂”的村办股份有限公司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太不靠谱了,什么时候那些割了喂猪猪都不吃的艾草能卖钱了,而现在,特别是去年那个叫啥轩辕道的国内武术门派在世界武道大赛上一举夺魁之后,一直在和那个啥轩辕道合作的小沟村“国草堂”靠着那点艾草也跟着一飞冲天,以前无人知道的“国草堂”现在光接全国各地赶来客商的订单就接到手软,前两个月村里开会,听说现在已经在鼓捣着什么“国草堂”上市的事情了,上市什么的张老根不懂,他知道的是不管怎么弄,反正是集体企业,里面有他一分子就是了……
第623章 改变开始
说到这艾草,现在可是小沟村的一宝,现在不光是这小沟村,小沟村附近十里八乡乃至整个罗宾县,现在沾这艾草光的人可是不少。
以前这小沟村附近好像也有乡间的一些行脚医生偶尔用来给人治病,其他没见有大用,普通的老百姓家里偶尔也会自己用一下,泡脚呀,针灸啊的,反正没见过派上大用场的,真要遇到个头疼脑热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到诊所里打针吃药,这艾草的药用效果也不怎么被人重视,因此当初小沟村在成立“国草堂”的时候,着实惹来了不少的非议。大家都在担心,这个满山遍野都是的东西,你弄出来卖给谁啊,这东西哪里没有呢,还能卖到猪肉的价呢,就使劲的吹吧。也因此,在国草堂成立的时候,特别是要让小沟村的那一家一户的村民签字加入到国草堂搞的那个“公司加农户的艾草生产体系”中来的时候,许多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多少热忱,除了当时一心鼓捣国草堂的李伟华和唐子清他们几个人拉了几户人家签了协议以外,其他的都没怎么动。
真正让小沟村的村民觉得艾草这个事情有些靠谱的是刚成立的国草堂一穷二白,但却不知道是哪路神仙保佑,居然还真有人跟这个什么底子都没有的空壳公司签署了一个艾草的购买协议并且协议一签署就预付了50万的订金。这50万放到外面不算多,而要是拿到小沟村,说句不怕别人笑话的话,这小沟村老老少少的1000多号人,这一辈子还真没见过50万堆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和小沟村签署了这个艾草收购协议的就是当时同样名不见经传的轩辕道,在轩辕道将那50万预付款交给过草堂的时候,小沟村轰动了,全村老老少少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小屁孩全部涌到了村公所的那所老房子那里,争相目睹那50万人民币堆在一起是什么样子,为了这50万的安全,村长李伟华组织了护村队的一帮精壮汉子,手拉手的在村公所大门那里围起一堆人墙来,所有来看的人,只能在村公所窗户外面看,不准到里面看,这50万当时在村公所展览了两天,晚上都开着两盏100瓦的大灯泡照着,有十多个汉子分成几班轮流在外面守着,跟保护国宝似地。而对小沟村的其他村民来说,当看到这鲜红的一叠叠的人民币的时候,许多人都有些意动了,觉得这艾草的事稍微靠了那么一点谱。
有了这50万打底,几年前才初创的国草堂就在小沟村的东边圈了块地,建起了第一座厂房,当时的厂房现在看来颇为简陋,就是一块五亩左右的地,平整了以后栽了根电杆,拉了根电线过去,然后接了一根黄瓜粗细的水管,然后弄了几间砖混的石棉瓦房就弄起来了。
看到那50万的时候,小沟村又多了几十户人家和国草堂签了协议,等国草堂的厂房弄起来,签协议的人又多了几十户,但总共还不到小沟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对许多祖祖辈辈都在地里刨食的村民来说——手拿锄头把,犯法也不大——这句话是许多人一辈子奉行的座右铭,当时厂房建好的时候,看热闹的人挺多,不过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却盯着厂里院子里那一块几亩大的平整好的水泥地面,那地面好啊,许多人看得眼热,一个个心里寻思着,这厂子要是倒了,这块平好的水泥地可就归村里了,这地可比村里打谷场的那块好多了,以后在这里晒小麦打谷子堆苞谷杆草垛的,自己家说什么也要占下一块来……这是当时许多人的想法,当然,换了现在,你随便问小沟村的一个人,就是打死了他他也绝不肯承认当时有过这种龌龊念头的,保准是胸膛拍得啪啪响的向你保证——当时自己一听国草堂的名头就觉得这个厂子以后肯定搞得成……
而真正让小沟村那些一直在观望的人家真正行动起来的事,是国草堂给那些签了协议的人家付款的时候。
这漫山遍野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的艾草,割下来,留下艾叶,甚至不用洗,就像做咸菜一样的在地上晒干晒黄就算完成了初加工,就可以拿到国草堂交货,这初加工后的艾叶,只要检查合格,当时国草堂订下来的收购价是8块钱一公斤,这个价格也是让许多人都不相信的原因,这大米才三块五一公斤,这一户人家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才能种出多少?你这杂草随便晒一下就卖得比米还贵,可能吗?
答案是,可能!当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户人家挑着艾草去国草堂交货,并且交货最多的那家,也就是唐子清他兄弟家从国草堂拿到了第一笔1000多元的现钱的时候,整个小沟村沸腾了,许多人都傻了眼,居然是真的,那山里的杂草居然真的卖得比大米还贵了,这世道是怎么了?许多人都想不通,但想不通没关系,抓住眼前的好处才是真的,说不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以后是什么还难说呢……
于是乎,几乎一夜之间,国草堂的大门被汹涌而来的小沟村村民几乎踏破,小沟村剩下的每户人家都迫不及待的和国草堂签署了供货协议,那段日子,现在想起来还让小沟村的老人们唏嘘不已,看到那些平时杂草一样的艾草突然变得比地里的庄稼还值钱了,而且有可能以后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怎么办?赶紧抓时间抢呗,还能怎么样。一时之间,小沟村村头路脑屋前屋后的艾草一下子成了宝贝,瞬时就被人弄个精光,不仅这样,那时一户户人家老人小孩齐上阵,最老的七八十岁的,最小的五六岁的,晚上挑着火把打着手电带着饭团水壶男人女人整日整夜的在山里到处割艾草的情景,着实让人毕生难忘,现在看来,当时小沟村民爆发出来的热情就是没组织没纪律各自为政的一通瞎干,哪像现在,这艾草要割,但还要注意资源保护,小的留下,只有长到一定个头的才要,而且割艾草还不要割他的主干,只摘它的枝叶,细水长流,每年还会人为的留下一些种子。而当时,谁都觉得那收艾草完全就是一锤子买卖,等这个傻子的钱花光了,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好事了,谁会注意这些,自然是手快有手慢无,一个个生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所以完全是地毯式的把小沟村周围的艾草扫了个精光。
仅仅几周时间,国草堂仓库中堆积起来的经过初加工的艾草就达到了二十多吨,这二十多吨的艾草到了国草堂的仓库,这小沟村村民的手里一下子就总共多出了二十来万的现钱,这将近二十来万块的钱像水一样,一流到小沟村,马上就让小沟村村民那封闭的思想活络了过来,多许多户人家来说,这才忙活了半个月不到,比下地轻松多了,但家里挣到的钱却比以前大半年在地里刨食攒下的钱还多,小沟村村民的眼光,从那时起,第一次从他们祖祖辈辈耕种几百年的土地上抬起,开始看向远处……
也就是在国草堂成立的第一年,其深加工出来的艾草产品,主要是艾绒和艾条全部被轩辕道收购,当年国草堂靠卖艾草的税后利润就达到了378万元,这可是真正的天文数字了,刨去国草堂自留的发展资金,作为集体企业,当时的国草堂在年底的时候一共拿出了156万元来作为小沟村村民的年终分红,每个小沟村村民年终的时候按人头来,平均每人分到了1200多元钱。这对当时的小沟村村民来说,绝对是一笔大数字,这笔钱,再加上小沟村村民平时靠捣鼓艾草得来的钱,这小沟村的每家每户年底的时候最少比起以前来都多出了五六千块,对小沟村这么一个山旮旯中的村子来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放在前几年,当年刘祝贵还在小沟村作威作福的时候,许多人家的家庭存款还不一定上5000呢。
这次分红彻底改变了小沟村人的精神面貌,这罗宾县周边十几个乡镇中,小沟村因为这次年底分红彻底的出了名,这在罗宾县,可谓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以前大家只听说过像省城和沿海那些发达地区的一些条件好的农村,因为乡镇企业办得好,地方收入多,村里面的农民年底有大把钱可以分红的,但这样的好事却从来跟罗宾县这个旮旯里十里八乡的群众有半毛钱的关系,没想到这一次以前那个穷得鸟不拉屎的小沟村却一下子进入共产主义了,这还了得。也就是从那时起,小沟村的村民去到外面的时候,在谈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总会骄傲的说上一句:我就是小沟村的……
这次分红改变的不光是小沟村一成不变的在物质上的贫穷和落后,更重要的是,小沟村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股新的道德和家庭风气也开始在小沟村冉冉而动……
小沟村后面的一系列深刻巨变就由此开始……
第624章 八方客来
小沟村最先开风气之先的就是敬老。
在以前,特别是在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都是一个大问题,在许多地方和许多家庭中,由于老人养老问题造成的家庭纠纷和矛盾数不胜数。而究其原因,除了个别人的道德和品质问题以外,农村中普遍的贫穷与落后现状是老人养老问题的最大原因,在农村中,当老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以后,对一些贫穷困难的家庭来说,在家里失去一个能带来收益的劳动力的同时还多出了一个吃闲饭和需要人花费精力照顾的人,这对许多家里就是巨大的负担,而一切的问题也就由此而生。
小沟村当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在农村里出现的这些现象,小沟村自然也有,在小沟村那么几百户人家之中,也有几个老人在茅房里孤苦伶仃的熬着自己的晚年,日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那些情况一般的,家里的儿子儿媳们基本上就是每个月为老人添点米面,其他的就不管了,有过分的甚至根本不闻不问,谁来都没辙,村里的干部来调解也没用,遇到说话说僵了的,那把老人丢在外面不管不顾的人家赖着脸卷着老人的铺盖直接就把老人往村干部的家里塞,“你不是嘴上说得漂亮吗,那你来养吧,反正我们家里是养不起了!”遇到这种情况,老人们也只能凄苦无助的以泪洗面,前些年外村还出过一个更恶劣的,因为家里的儿子和儿媳虐待来人,结果那老人一时想不开,就自己在家里上吊了,让人唏嘘不已。
而在小沟村,当小沟村第一次年终分红以后,这一切的情况都改变了,老人们除了按户口分得的那一部分钱以外,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还能额外的多出一份养老金,这两部分钱加在一起,也就是小两千了,这在当时的小沟村甚至是周围的十里八乡,在为了一捆草一袋盐都有可能发生争执和矛盾的家庭中,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第一次宣布分红的村民大会上,小沟村的村长李伟华在连着大喇叭的广播中气势十足地说道:“……在以后,随着小沟村的企业办得越来越好,每年分红的钱还会越来越多……对小沟村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的年终分红,不许家人代领,只能由老人亲自来拿,如果老人年纪大了实在来不了的,那谁给老人养老谁就能来代领老人的这笔年终分红款加上养老金……”
有了这话再加上那第一次拿到手上的年终分红,小沟村的老人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香饽饽,许多已经让老人分出家去单独过的家庭,又悄悄的好说歹说的把那几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接了回来,还有几个家里几兄弟为了争老人的赡养权闹到乡政府的,最后打官司的,就是在其他家庭里,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地位也大大提高,拿村里和张老根年纪相仿的几个老伙计在一起晒太阳时的话来说,自从自己每年可以领到村里的分红以后,这家里媳妇见到自己的笑脸都比以前多了好多,这一声“爹”也叫得比以前清脆了,听着也舒心,遇到个逢年过节的,几个孙子孙女往自己面前一站,看着几张可爱的小脸,自己往包里一掏,每人一张鲜红的毛主席,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再说点难听的,以前家里人是盼着自己早点入土,好少一个负担,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