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造大明中兴-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夺取辽阳后就立即飞鸽传书于孙承宗。孙承宗接到信后大赞。两日后又接到斥候来报,杜度带领一万三千人离开广宁。听道这消息,机会来了,急忙叫来:祖大寿,左良玉,吴襄,杨麒,朱梅五人。

    孙承宗十分开心:“我就知道这小子能行,你们看只伤亡几百人就拿下了辽阳。这小子乃大将之才。好了,不说他了,早上斥候来报杜度带领一万三千人离开广宁,很明显这是要去辽阳的。那如今广宁和营口两城估计也就万把人把守。既然如此,不要白不要,两城一起打。祖大寿,朱梅两人攻打广宁,左良玉,吴襄攻打营口。把武器和甲胄都换了,还有把皇上给的所有三千门火炮全部拿出来,不用省炮弹,炮弹一个不留的全部打出去。这是动真格的了,你们要最快的速度拿下两城,有啥本事都使出来。我和杨麒坐镇山海关等你们捷报。”

    “是。”所有人领命,吴三桂开了个好头,这要是再拿不下广宁和营口,那就太对不起吴三桂了。

    “三桂这小子,没看出来呀,比他舅舅都强,打下辽阳才损失几百人。回来好好奖赏奖赏。”祖大寿见吴三桂立此大功开心呀。

    “别夸他了,等他安全回来再说吧。一万铁骑在后金内,怎么能放心。”吴襄本就不求吴三桂能立多大功,能平安回来就行。

    第二天早上,祖大寿,左良玉,吴襄,朱梅,分两队各三万人马离开,全部兵马换上的是最新的甲胄和武器,所谓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和第一次佯攻可不一样,士兵穿上新的甲胄,又听说敌人只有几千人,那感觉走路都带风的。

    因杜度离开,如今广宁守将变成了柯尔坤,柯尔坤是索尼的儿子。杜度离开时千叮万嘱柯尔坤一定要守好广宁城,千万不要出城作战。柯尔坤也是这么做的,自从杜度离开后,柯尔坤就把广宁城四门都关闭了。可是没用,广宁如今不到八千人,就算七拉八凑的也不过万人。要知道他的对手可是大明名将祖大寿,而且是三万的辽东兵马和一千五百门的火炮。祖大寿在城下来开阵势,一千五百门火炮全部推出来。城头上的柯尔坤哪里见过这阵势,急忙躲避。一千五百门按孙承宗的意思所有的炮弹全部打出。

    炮击整整两个时辰,整个广宁城头崩塌,石头乱飞,炮击过后,后金士兵城头上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城门彻底碎裂。祖大寿见状立即挥军杀入,不过柯尔坤和镶黄旗也不是纸捏的。在城内一个非常空旷的地方,八千镶黄旗列阵,长枪林立,士气依然十分旺盛。

    “将军,把火炮拉进来,轰死这群混蛋。”有人建议道。

    祖大寿摇头道:“不行,一个距离太近,会误伤自己人,另一个如果用火炮,敌人会四散,跟你在城里捉迷藏。那更麻烦。既然他们想战那就来呗。列阵。”

    三万对八千,宁远的兵马可是祖大寿一手*的,更何况如今都是新的武器和甲胄。一对一也未必怕后金八旗兵马。三万人分三队,每队八千,剩下的人围着祖大寿:“第一队,上。”

    第一队宁远兵马乃是左手唐刀,右手盾牌,步伐整齐化一前进。八千镶黄旗此刻抱着必死决心,在柯尔坤的一声“放箭”的命令下,全部弓箭上手,一支支弓箭画出一条条完美的弧形,落入宁远的方阵中,可是这次的甲胄可跟上次不一样,除了几十倒地哀嚎外,整个阵型并没有乱,依然前进着。柯尔坤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下完了,柯尔坤此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后金勇士们上马,为了大汉,为了后金,杀啊。”

    后金是六千骑兵,而宁远是第一队是步兵,从冲击力上看步兵吃亏,不过好在上方距离不远,骑兵无法完全体现出冲击的优势,两军对垒勇气很重要,既然后金发起冲锋,这边宁远士兵也不甘示弱:“杀啊。”一万六千人的大规模混战开始。先是双方的撞击,骑兵的冲撞力道当然大于步兵,马踏,长枪的横扫,都对步兵的威胁非常大,只要被马踏即使有坚固的盾牌保护,那也承受不了,手非断不可。而骑兵的长枪横扫威力更大,居高临下,枪的重量加挥动的力道及惯性,只要对方的阵型稍微一点混乱,就能扫倒一大片步兵。第一队还在坚持着,但是渐渐的阵型已经变形了,眼瞧着就要被镶黄旗突破了,见这情景祖大寿命令:“第二队做好准备。”第二队方阵是长戟阵,就是避免敌人闯过第一阵而特意摆开的长戟二龙出水阵,这二龙出水阵顾名思义,就是分两支队伍,相互环绕,阵型是一直转动的,而每人一把长戟,只要敌人敢冲进来,哪怕是骑在马上站立不动周围也至少有四把长戟直接面对他,人闪转腾挪也许还能多活几秒,而马只要进来就必死无疑,十分厉害。这是祖大寿根据二龙出水阵研究出来专门对抗后金骑兵的。不过这个阵不是没有弱点,要摆这个阵至少要比对方的人数多四倍以上才行。兵少了起不到作用。不过今天正合适,如果说第一阵的盾牌是为了抵挡后金骑射,那么这个阵基本就要了镶黄旗的命了。

    抱着必死决心的镶黄旗确实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无论是力量上或者是兵种上都不占优的宁远步兵确实抵挡不住八千镶黄旗,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阵型已经乱了,一个个后金铁骑冲了出来。进入了第二阵内。几十名镶黄旗士兵杀入长戟阵,瞬间就哀声一片,消失在阵中,柯尔坤见状恼羞成怒,正要拍马上前,却被亲兵队长拦住:“将军不可,这阵太厉害了,而且对方的甲胄非常坚固,就我们现存的这些人很难冲破。快从别的路跑。”两人说话间,又有一些不知情的镶黄旗士兵杀入,结果依然如此,柯尔坤无奈的带着几十名亲兵从另外的道路从后门跑去。跑?哪里还能跑得了,祖大寿双眼早就盯上了柯尔坤,见他要溜:“朱梅你压阵,全歼镶黄旗这些人,柯尔坤要跑,亲兵营上马跟我走。”

    柯尔坤被祖大寿死死地咬住无法挣脱,心一横道:“兄弟们你们走,祖大寿要抓的人是我,如果你们能出去告诉大汉和阿爹,就跟他们说我是为后金而死的。”

    “将军,我们誓死保护将军。”亲兵队长道。

    “没用的,有我在谁都跑不了,祖大寿要的人是我,乘现在他们还没夺取最后一个城门,你们快走。走啊。”柯尔坤拉住马,调头回来。

    祖大寿见柯尔坤勇气可嘉道:“投降吧,只要你投降,我可以让你身边的那几位走。”

    柯尔坤微微一笑道:“祖大寿,你果然厉害,走吧,你们。”亲兵队长见状:“走。兄弟们。”

    柯尔坤见人都跑远了,抽出大刀,心一横,摸了自己的脖子。祖大寿拍马上前阻挡,但是还是晚了一步:“你这何必呢,哎。”

    这边结束了,那边也到了收官的阶段了,除了零星的还有几个镶黄旗士兵还在抵抗外,其他的都倒下了,一个俘虏也没有。

    “报,宁远兵马伤亡六千三百五十一人,歼灭镶黄旗七千九百三十人,还有一些柯尔坤临时加入的后金百姓。”传令兵清点完数据交给了祖大寿。

    “知道了,让朱梅带领士兵把广宁外围的后金百姓都赶走,广宁是大明的没有皇上的命令,不对后金百姓开放。然后把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孙大人。”广宁终于收复了,大明终于收复了一座大城。这是新的开始,好的开始。

    至于营口那边,左良玉和吴襄根本没打,就拿下了。营口只有不到四千镶黄旗,连个大将都没有,听到大明出动三万人还有众多火炮,望着已经倒塌一半的城墙,都无心恋战。纷纷弃城而逃。

    广宁和营口的收复基本确定了己巳年这场战争的结束,后金元气大伤,没有几年怕是一时间无法恢复,当然大明损失也很惨重,但是青龙营的建制还在,宁远铁骑更是完好无损,又加上白杆兵的加入,精锐兵马并没有减少,京军损失确实巨大但是在这血与火的考验下此刻的京军也明显比以前强大起来了。大明终于迎来了喘息时间。

第一百二十三章皇太极撤军() 
紫禁城内。崇祯皇帝在周皇后精心调养;内心辅导下终于坚强的重新上朝理政。可青龙营的事还是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巨石,不去想真的很难,崇祯每天清心寡欲,斋戒祈祷上天能帮他一次,希望能有奇迹的发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真的发生了。

    王承恩接到青龙营突围的消息,一路奔跑一路喊:“皇上,青龙营突围成功了”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不敢相信,随之有点精神恍惚,这怎么可能,青龙营自己突围成功。王承恩气喘吁吁的跑道崇祯面见,递上毛文龙的折子,望着崇祯疑惑的眼神,再说一遍:“皇上,是真的,毛文龙上折,白杆兵突然出现,青龙营突围成功了。”

    崇祯飞速的夺过手中的折子,眼泪哗哗啦啦的下来了:“奇迹,奇迹真的出现了,白杆兵就是皇后说的奇迹。白杆兵秦良玉,朕尽然忘了大明还在这样的一支兵马,哈哈哈,天不亡大明。王承恩,立即传令秦良玉带白杆兵回京,朕要好好谢谢她。”

    “奴才,这就去办。”王承恩就要转身走。

    “慢慢着,算了,等战后再见他们吧,如今后金还没退兵,让他们先在遵化城驻扎下来。”白杆兵的出现,青龙营的突围,四座城池安然无恙,从喜峰口到如今已三个多月,后金后勤保障不行,入大明后又抢夺不到什么物资,退兵已是早晚的事,但毕竟皇太极还没撤,再说白杆兵刚刚精力一场恶战,歇一歇再面圣,不急。

    突然一个小太监急冲冲的跑了过来:“皇上,紧急军情。”

    这是怎么回事?青龙营不是已经突围了,怎么还有紧急军情:“王承恩,拿来朕看。”这份是丰宁守将满桂的,折子上是关于红莲梓突破镶蓝旗的消息。

    崇祯大惊:“遭了,红莲梓不知道青龙营已经突围,突破镶蓝旗,有被包围歼灭的威胁,快,立即让满桂出兵接应红莲梓。哎,朕的过错,要是红莲梓出啥岔子,我没法跟皇后交代。哎,真的是那石头砸自己脚了。”

    “是,奴才这就去传令。”小太监急忙起身跑了出去。

    可惜满桂还没出城就接到了援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而且红莲梓下落不明。这条消息报给崇祯后,崇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把这消息告诉皇后,皇后潸然泪下,好几日都没给皇上好脸色看。最终崇祯一再保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事才算完。

    后金方面。青龙营突围后,后金的所有人马全部集中到了三河县,如今八旗已经进入大明三个多月,经伤亡近六万人马,接下来是否还要再战,还是要撤退。今天必须有个结论。

    皇太极这几天郁闷的心情有了些好转:“都说说吧,如今该怎么办?是撤军还是继续进攻。”

    正红旗损失最小,代善站起来先道:“伤亡这么大,就这么撤军,实在不甘心,我认为只要我们集中一起攻打遵化,遵化就能拿下,遵化城内百姓还有几十万,到时候就能弥补我们的损失,我的意思是打下遵化再撤。”

    “代善,你说话不腰疼,这里就你正红旗损失最小,正蓝旗全军覆没,我镶蓝旗就剩下六千人。这还怎么继续打。就算能打下遵化,就算能拿到不少金银珠宝,可是士兵呢?士兵能补充吗?”济尔哈朗站起来反对代善。

    多尔衮,多泽都不说话,他们损失也不小,内心也不想再打,只是就这么走,确实也不甘心。皇太极见两位道:“多尔衮,你说说。”

    多尔衮站起来道:“实话说,这样撤兵,确实也不甘心,但是正白旗也损失过万。在加上已经在大明境内有三个多月,我们所带的粮食也不足,周围的没有能够提供补给的地方,还有些士兵已经开始有回家的想法。我内心是支持代善,但是从实际出发觉得济尔哈朗更有道理。”多尔衮的意见也就是多泽的意见。

    皇太极听明白了,转身问范文程道:“你的,意见呢?”

    范文程早就想好,站起来到:“大汉,各位爷,战打到这份上,确实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但是代善说的也有道理,遵化城如今也就十万左右的京军,如果强行攻打,是有可能拿下的,但是这样我们的士兵损失会更大。所有奴才觉得应该撤退,而损失怎么办呢?那就我们从朝鲜那边弥补回来吧。”

    “报,大汉,林丹汗正调集八万人马,还有察哈尔余部向沈阳地界扑来。”斥候传来沈阳方面的来信。虽说皇太极极力拉拢蒙古,但是除了科尔沁和喀喇沁部外基本都是处于观望,更甚的如林丹汗,依然抗争着,抱着联明抗金的思想和不切实际的重建蒙古帝国梦想,一直在坚持着。

    “林丹汗这是找死,既然林丹汗要打,那我们撤吧。”听到大家的意见,又因林丹汗出兵,代善也不坚持了。

    范文程道:“奴才,觉得林丹汗这次出兵,真是给我们机会,给我们灭了他,统一蒙古部落的好机会。”

    “哦。文程有把握吗?”皇太极问道。

    “奴才认为蒙古部落早已日薄西山,林丹汗整日还做着他的蒙古帝国大梦,虽说集结五万人,在奴才看来不过就是七拼八凑的兵马,不足为虑。如今蒙古各部落大多数都还在观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还有林丹汗这个表面上的领袖,如果这次能够彻底解决林丹汗,没有了领袖,蒙古部落就会彻底分崩离析。到时候只要八旗兵马到达那个部落,那个部落就得投降。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收复蒙古部落,同时也可以顺便建立蒙古八旗。从而弥补这次作战的损失。”范文程分析得十分清楚,也合情合理。

    “蒙古八旗?好主意,文程果然是人才。既然大家都同意”皇太极正要下达撤军的命令,此刻传令兵急急忙忙来报:“报,沈阳方面岳托紧急军情:关宁铁骑千里奔袭辽阳,辽阳失手,杜度回兵夺回,没想到孙承宗尽然突出从锦州和宁远出兵攻打广宁和营口,因兵力不足,广宁,营口都丢了。同时镶黄旗损失也不小。”

    “什么?杜度这个废物。立即撤兵,务必夺回广宁和营口。”皇太极大怒,“命令,今日午时全部撤退,正白旗,镶白旗负责对付林丹汗。正红旗,镶红旗负责夺回广宁,正黄,镶黄两旗负责夺回营口。”

    “谨遵大汉令。”

    己巳年十月二十,后金全线撤退。从七月二十皇太极祭天出兵到十月二十日全线撤退,刚好整整三个月,这场经历了三个月的战斗终于结束了。后金巨大的伤亡,使得未来三年内间不会再有大规模进攻大明的可能。这也为崇祯下江南彻底解决东林党带来了宝贵的时间。

    就在皇太极下令撤退的当日,崇祯也接到了孙承宗的八百里加紧的军报。首先赞赏了孙承宗和吴三桂的这次收复广宁营口,突袭辽阳的战斗。但是也给崇祯出了道难题。

    这么大的成果,这算是大明第一次成功的收复失地,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皇上怎么见了这个军报一点都不开心呢:“皇上,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孙老大人乃大明第一功臣,可是皇上怎么不开心呢?”

    “事是好事,可是打下来是因为后金兵力不足才被我们偷袭成功,皇太极要是收到这消息肯定撤兵,重夺广宁和营口,那广宁和营口是否能守得住就不好说了。如今刚刚大明经历大战青龙营伤亡过半,京军损失十几万人马,怕无法援助孙大人,单靠关锦宁的兵马要守住两座城市太难了。又因为水军还未整顿,营口其实没有多大价值。说实话孙大人能守住广宁就不错了。”崇祯也十分无奈,而且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并不是在后金方向,而是出兵打败农民义军,彻底巩固整个北方。

    “奴才,明白了。”王承恩回应道。

    “把这份信八百里加急交给孙承宗,他会明白朕的意思。好了,皇太极撤军是肯定的了,这场战终于结束了。两三年怕不会再有后金的骚扰。这是大好事,王承恩,准备庆功宴,让四城将领和青龙营带领兵马回京,朕要大赏群臣。”广宁收复,己巳之变被崇祯躲过了,应该让所有人都高兴高兴,放松放松。

    “是,奴才,这就安排。”王承恩正要下去安排,没想到,皇上又把他叫住了。

    “别急,朕还有事要问你,如今大明有多少王爷,你知道否?”

    “皇上,如今还在世的王爷有二十七位,不,是二十八位。如果皇上只是想知道藩王的名字和封地,奴才可以马上给你背出来,如果要具体了解情况,那奴才就得安排人去调查。”王承恩也不知道皇上为啥要问王爷的事情?但是咱皇上一向深谋远虑。

    “哦?可以啊,王承恩,二十八位王爷都能背出来,来来,说给我听听。”王承恩确实是个人才。

    王承恩笑道:“多谢皇上夸奖,奴才是从皇上当王爷的时候就跟随您的,那些王爷自然知晓,只是过了不少年了,奴才慢慢说给皇上听:秦王朱存枢,封地:西安。晋王朱求桂,封地:太原。周王朱恭枵,封地:开封。楚王朱华奎,封地:武昌。鲁王朱以派,封地:兖州。蜀王朱至澍,封地:成都。代王朱传火,封地:大同。肃王朱识鋐,封地:兰州。庆王朱倬纮,封地:银川。岷王朱企崟,封地:武冈。韩王朱亶火脊,封地:平凉。沈王朱迥洪:封地:潞州。唐王朱聿键,封地:南阳。赵王朱常臾,封地:彰德。襄王朱常澄,封地:襄阳。荆王朱慈火畐,封地:蕲州。淮王朱常清,封地:饶州。德王朱由枢,封地:济南。崇王朱由樻,封地:汝宁。吉王朱慈煃,封地:长沙。益王朱由本,封地:建昌。衡王朱常庶,封地:青州。荣王朱慈炤,封地:常德。潞王朱常淓,封地:卫辉。福王朱常洵,封地:洛阳。瑞王朱常浩,封地:汉中。惠王朱常润,封地:荆州。最后一个是异姓王沐王:沐天波。封地:云南。就剩下这些。”

    王承恩再说的时候崇祯一边听一边记,等王承恩,读完后,崇祯望着整整一张纸,心里想:“这二十八都上他们上京是不是太多了,废人来也没有用呀。南明当过皇帝的有两个: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唐王朱聿键。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